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食言犬

食言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68332
扈嘉仁
時報出版
2024年10月07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6263968332
  • 叢書系列:新人間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3 x 19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人間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吃下言詞,鬼祟現身,食言犬彷若志怪小說中,因言而生的存在。

      食言犬緊隨身後,將詞語吞入腹中。我在說話,牠在進食,在進食中長出一具外人可辨的肉身,頂替我在語言叢生的書裡逡巡……

      第十屆楊牧詩獎大獎得主

      青年詩人扈嘉仁? 首部詩集



      《食言犬》獲得第十屆楊牧詩獎,以得獎詩集為主軸,加上部分新增作品,共集結五十首精煉詩作。扈嘉仁嘗試透過敘事(更精確來說是詩語言的敘述動能),讓那些存在於生活周遭的人事,無關乎善惡、好壞,以充足的細節,讓他們行動與說話。作者想透過寫作,保留住彼此即逝性的當下。詩人把自身的聲音置於他們之中,以對話取代靜物的關照。



      詩人想出了食言犬這個詭奇的形象,不只是擬人化的異獸,而更是生動模擬了文學語言創作過程中與作者的互相消長,他在後記自稱「我被時間不停帶離說話的自己,而那是食言犬在他人眼前現形的時刻。我注定無法看清自己在言說中變成的『什麼』,這便是食言犬,一種在消失當中逐漸可辨的語言,我從牠身上感到不安,也為了讓牠長出,繼續動筆。」詩人的創作動力亦成為詩中意象,這般精準的互喻,令人印象深刻。

     

      詩人楊智傑在推薦序中指出扈嘉仁可說是這個世代詩歌聲音的平衡者、調和者,而多位評者也都看好他兼容擅長處理敘事詩、抒情詩甚至空想抽象的思慮詩的技藝和特色,這讓詩集的風貌多樣,時而放肆而傷感,時而冷靜如觀測儀。而詩中的音樂感和意象變化之豐富,如煙雲捲繞,如水波漩渦,既慘忍,又極端溫柔。智傑說得好:「或者,對詩歌的殘忍,就是對詩歌唯一的溫柔。」



    一致推薦



      楊智傑 專序導讀

      李進文、李蘋芬、洪萬達、陳義芝、煮雪的人、楊佳嫻、崎雲、羅智成

      (按姓氏筆畫排序)

      

      這是一部充滿電影感的詩集,帶著高反差的光影、蒙太奇意象跳接的表現主義氛圍,訴說著沒落的街區、童年的記憶、生活的不幸與掙扎,十分具有感染力。

      這也是一本相當勇敢、另類的作品,對於基本書寫儀式的字句斟酌與經營巧思顯得漫不經心,散文化明顯,像口語一樣隨興,展現出一個性格鮮明,自信甚至略帶挑釁的,強悍的敘事主體。這一切特點加上歷歷在目的現場感帶給我很大的閱讀樂趣。──羅智成(第十屆楊牧文學獎評審評語)



      詩集裡流露野性,不受固定,彷彿他也不太顧慮旁人眼色,唱自己的歌,高低音轉換的節奏,只跟隨自我的聲腔與性格。形式跨幅大,既能放曠嘗試亦能細膩收束,流漾著一股生命力。而這生命力,往往從他的凝視和側寫溢出。凝視,乃因他關心自我之外的他者,眷注「現實性」,以真實為底蘊,透過想像力轉化為詩質語言。 ──李進文



    名人推薦語



      《食言犬》所吞下的,是未實現之實現,是字的哀憫與寓言。是即使「送別的鼓聲迎來第幾次漸弱�音符往下掉入最低的格線。」但還有大根、熊大、劉德華眉間誤點的黑痣,一再地前來提醒、召喚、警策。是詩人執菸與酒的手勢,挽留、放捨,火的蒼茫,與其本質的一種苦。是那些看似已然消逝的都將「寂靜──�你在小草尖端回頭。」般的與我們遙遙相應,甚好與大好。──崎雲(作家)



      肉身與靈魂彼此間離,詩人一直在尋找它的端倪,遂以此確認自己是這豐盛世界的其中之一。那麼豐盛但內在似乎是憂愁,虛空,看似奪取,其實在旁敲側擊,事物因此有了紋路。扈嘉仁在孤獨的遊戲中實驗著:如何在眼之所見之外的地方描繪深度(depth),這是如此困難,形象在他方,永不抵達。 ——李蘋芬(詩人)



      扈嘉仁熟練駕馭語彙,卻又不安於工藝,穩健的字裡行間總會撞見出格的意象。讀他的詩,彷彿靜心練習瑜珈途中,聽見窗外駛過一輛冰淇淋車──這是一種精神與物質的平衡。──煮雪的人(作家)





    ?


     





    【推薦序】白狗跟在後頭 楊智傑

    【名家推薦】



    輯一:眼神與手心

    聖徒的點字書

    共振

    跟隨——記外木山環海步〈朋友〉

    光線的擴寫

    點石成金

    像一幅未乾的油畫

    宇宙贈惡空虛

    滅聲的琴

    即興之一

    苦吟詩

    雨季

    即興之二

    憂鬱的阿特拉斯

    博學

    食言犬

    蝴蝶

    ?

    輯二:身體放映室

    冰塊一樣的活

    即興之三

    膨脹

    言之鑿鑿

    早晨



    工作時間

    跳水

    凝視

    空揮

    紋虎

    如果世界是場電影放映



    輯三:完色

    完色的夏天

    朋友

    Hoydea

    大怒神

    Ikon Taipei

    NPC的一天

    一個人的遊樂場

    一個理論家的天文

    Sikkim girl

    十月

    後照鏡

    鉛色的海

    鏡中

    ?

    輯四:回家

    回家

    公園

    再見了,狗狗

    扮家家酒

    賭徒回家

    房外的施工

    蛞蝓蛞蝓

    新生活宣言

    萬華謠言 ?



    【第十屆楊牧詩獎受獎詞】朋友



    【後記】



    ?





    推薦序



    白狗跟在後頭

    ◎楊智傑




      有論者以楊牧、夏宇為影響六七年級詩人風格的兩大支流,但八年級後的扈嘉仁及其同輩如林宇軒、蕭宇翔、洪萬達等,似乎已越過上述格局,完成屬於此世代面向更複雜經驗的調度與整合。在扈嘉仁的詩中,敘事者、抒情者與思慮者共存,多組相互悖反的寫作意志在《食言犬》中體現,既有「像一幅未乾的油畫�真好,不必倚靠造句�自己也能呼吸」(〈像一幅未乾的油畫〉)的類口語句構,又有「聽見雷聲我想起宇宙憎惡空虛�動力之蛇,在百萬座共時的水池閃現。」(〈宇宙憎惡空虛〉)的緻密意象群。這隻性質不明的「食言犬」是雜食的──社群、學院、日常生活,在多樣的經驗空間下,詩語言的「純粹」與單一,成為扈嘉仁首先放棄的追求。



      在楊牧詩獎的評語中,羅智成提出《食言犬》(原題《從我體內分離的聲音》)「展現出一個性格鮮明,自信甚至略帶挑釁的,強悍的敘事主體」,然而在八年級一眾詩語言的叛軍裡,私以為扈嘉仁卻是相對溫柔的,不光在於題材的選擇上,更在於其音樂、結構、口吻上,並不急於展示性格、走向極端。甚至,說扈嘉仁是這個世代詩歌聲音的平衡者、調和者也並不為過。



      舉例而言,《食言犬》中處處可見音樂性上遲疑和勇進的並存。「在車聲裡散步,在行道樹�聽聞風,在風中找到光線�提供給落葉的細節,在這�也在那」(〈共振〉),此處如賦格停滯、追逐者是聲音的遲疑,而「活在平白無故的耗損�我們,覺察造物的平庸�心生厭倦,起初是石頭�然後是房外小心增長的盆栽」則是口吻與意象的加速勇進,《食言犬》中不少詩歌的推進,即以上述的速度變化循環調控,最終完成意義。



      識別音響之外,也該留意《食言犬》中的虛構為何虛構、現實為何現實。U2電影館、Hoydea酒吧、Ikon 夜店、一人的遊樂場、大怒神……。「蘋,我的鼻息受洗髮精的氣味引誘�我已忘了大根,忘了在妳�之前是誰來過」〈Ikon Taipei〉,「顥倫說等地獄相見,一起重建這樣的酒吧�人們會在烈火中死得不願再活」〈Hoydea〉。這是生活的遊戲,或者語言、敘事的遊戲?扈嘉仁關涉特定現實時空的作品,其口吻往往放肆而傷感,令我想及紐約派詩人Frank Ohara的詩:私密、狂亂、鬆動的節拍與形式──詩與生命的遊戲共享同樣有限的本質。



      而倘如扈嘉仁所說,食言犬是「緊隨身後,將詞語吞入腹中。我在說話,牠在進食」,那麼〈萬華謠言〉則是集合了這隻犬吠、咬、暴衝、自傷自舔的各種神態(另萬華不知為何,似乎是不少我輩詩人──如成東、蔡琳森、蕭宇翔、我本人──混入寫實大廳的入口)。〈萬華謠言〉的組詩形式以「0」、「1」穿行,和少女小齊進入虛構與經驗、表關與裏關之間,真實的時間卻似乎如編號所示從未推進。「十九歲的小齊�在並非十九歲那年�拉著我在深夜萬華尋妖」、「從桂林路彎進西昌街�藍色鐵捲門前一排越南的石像鬼」、「孩子在沉默的沙盒中成人�在叔叔消失後某天,聽說房價大跌」。個人史與家族記憶交錯,在萬華這容納舊時代華麗並趨於衰敗的場所,但一切最終又可能是同義反覆的,像後面不忘跟著的那隻嚼食語言之犬:「走吧,像遛狗那樣子遛我」。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那些無地點、無時間,只涉及抽象感官的瞬間之詩:「當你凝視我的胸口�凝視,就是電鑽高速在旋轉�胸膛緩慢長出花叢」(〈凝視〉),你和我的主體關係已無關緊要,主導的是螺旋的形狀、臟器的溫度、以及痛覺的本身。此外如〈空揮〉、〈紋虎〉等詩作,展示了扈嘉仁從虛渺中掌握肉體性和質感的技術,猶如對我等無知蠻人呈示除濕機製水的本領。這些短篇幅的感官小詩,與其他處理宏大、抽象或個人史主題的詩篇同等珍貴。



      但在《食言犬》的諸種語言形變裡,最令我心折卻是單純的〈再見了,狗狗〉:「沒有了項圈�狗狗,你和我都將從�固定的散步路線得到解脫�在這最平靜的時刻裡�牽引繩拴著比狗�更白的牆壁」。死亡首先化作狗碗、繩子、項圈,這些物件在在提示死亡尚存,然而詩末,連死亡也被最後的物件──一片白牆抹除了,這在詩的結尾以無終結的音樂感呈示,是死亡之死。該說扈嘉仁殘忍,或者溫柔呢?或者,對詩歌的殘忍,就是對詩歌唯一的溫柔。



      有一稍嫌浪漫、唯心,但我深信的說法是,青年詩人的第一本詩集,會藏有他的「決定之詩」──這不必是技巧最強、主題最特殊的火力展示型作品,也不一定是最深刻的自我揭露型作品,卻會在冥冥中不斷影響他日後的所有寫作,扈嘉仁的「決定之詩」是哪一首,那首詩存不存在這本詩集中,我無法斷言。肯定的是他的詩正在平衡中尋求著慢慢暗示的危險,像泛音、像弱光,「像折損樂譜,弦樂沒事一樣�繼續演奏」(〈聖徒的點字書〉)。



      像跟在後頭的白狗。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