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

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3982
高橋和巳
徐天樂
心靈工坊
2024年9月19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573982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lfHelp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人生規劃/自我改變











      ★敢不敢在別人面前選自己喜歡的蛋糕,竟能看出童年心理創傷?

      ★就算童年充滿創傷,仍然可以選擇人生

      ★只要遵循六個人類共通的「心理規律」,覺察自己想被愛的渴望,就能實現幸福



      「有這樣的媽媽,我這輩子早就完了,全被她毀了。」

      「我的人生,不靠家裡,我要證明自己。」

      人生到底有多少必然?哪裡開始才是自由?憑自己的力量,是否能改變命運?

      專精於親子關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高橋和巳認為,所有人都受到「命定」與「自由意志」兩種力量所牽引。

      莫名的不得已、限制性信念、自我否定、羞恥感、無力感,可能都是來自嬰兒時期的依附創傷。

      依附關係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心理與行事風格。若依附關係不理想,人生還有救嗎?

      關鍵在於,察覺到了,就能改變。

      心理的必然性是,如果你察覺不到,就會被它支配——然而一旦察覺到了,就可以修正。

      高橋醫師在本書中,詳述依附創傷的影響,與人生每個階段的課題,並歸納出六個心理規律。當我們明白心理是如何運作的,就能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哪個部分被童年創傷制約了,進而思考、練習如何鬆動。最重要的是告訴自己:「不要限制自己得到愛」!

      童年無法重來,但我們可以重新學習被愛,選擇未來。

      書中並針對拒學、暴走青春期、家暴這類現代常見的家庭問題,提出分析與建議,讓曾深陷其中的你走出泥淖,找到自由。



      否認自己想要被愛,是受虐者最大的心理問題。——高橋和巳



      我們必須從原生家庭的糾葛中解放出來,接受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負責的事實。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傳達人類的尊嚴與愛。——艾瑞克森



    本書特色



      ★以心理學觀點,解答人生終極大問:人生是被命運所決定,還是能自由選擇?

      ★答案就在影響人類一生的「依附關係」,與從嬰兒到老年的「心理發展階段」中

      ★以多年陪伴個案的經驗見證,只要覺悟到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就一定可以突破命運的必然



    名人推薦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翁士恆|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宏儒|諮商心理師

      莊凱迪|雙和醫院精神科醫師

      黃天豪|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推薦序】如何走出父母的陰影,走出自己的人生?�翁士恆

    【推薦語】對於「自由」的深層思索�吳佳璇

    【譯序】是命中注定,還是命運掌握在手裡?�徐天樂



    前言? 是讓你的內心放飛自由,還是順從必然?

    --原生家庭,左右著你的人生



    第一章? 刻在DNA裡最初的必然:「依附關係形成」

    ──與生俱來想和父母「緊緊依偎」。想要得到安全感,是生物學裡的「必然」

    (1)所謂的「依附關係」是指,想和媽媽「緊緊依偎」,尋求安全感

    依附關係的形成是嬰兒與母親之間的「必然」

    人生,從「依附關係的形成」和「基本信賴關係的獲得」開始

    (2)最初的「必然」,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

    受過虐待的孩子,一生孤獨、不安、緊張

    (3)心理創傷是指,否定自己渴望被愛的本能

    被充滿愛的媽媽帶大的孩子,也會有心理創傷嗎?

    沒有被媽媽愛過的孩子的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是指「否定依附」,否定自己值得被愛

    你能在別人面前選擇自己喜歡的蛋糕嗎?測量你「否定依附」程度

    (4)H失去的四十年

    害怕和人接觸,孤獨終死

    (5)「心理規律」是什麼?

    ?? ?

    第二章? 試圖擺脫被父母決定的一切,獲得自由

    ──孩子嚮往自由,同時也治癒父母的心傷

    (1)叛逆期,建立在依附關係形成之上

    想表達自己就是最初的自我主張

    (2)與母親的依附關係決定反抗程度

    若媽媽共感能力強,孩子反抗期比較短

    (3)反抗期的孩子折磨媽媽,企圖修正「否定依附」

    (4)受虐的孩子沒有反抗期

    不會「自我主張」的孩子

    依附關係障礙的兩種類型:「反應性依附障礙」和「去抑制社交參與異常」



    第三章? 小學生如果延續了父母的人生觀,就會相對安定

    ──為了能在學校社會生存,小學生也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觀

    (1)小學生也需要人生觀的理由

    小學就是以孩子為主體的社會

    如何在學校社會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

    (2)能學到父母人生觀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生觀是指,與夥伴互相認同的做人方式

    小學生的人生觀不會超出父母

    孩子選擇的人生觀種類──感受自己內心矛盾的力量

    (3)跟不上父母「步伐」的孩子

    父母的人生觀變成孩子的包袱──脫髮症

    產生壓力的「糾葛」,從進小學後就開始建構、成形

    (4)五個「心理發展階段」

    「心理發展」的起點是對「安全感」的期盼

    「心理規律?」心理發展不可逆

    (5)無法延續父母的人生觀的孩子,會被誤解為發展障礙

    為什麼受虐兒童「聽不懂」老師說的話?

    和別人不一樣,沒有「夥伴」概念的孩子



    第四章? 第一次對「命運」的自我覺醒,就是青春期

    ──反抗父母,超越父母的人生觀

    (1)不打破陳舊的親子關係,就不會有新的開始──青春期

    青春期獲得的自由和第一次叛逆期有什麼不同?

    從自覺到順從父母的命運

    (2)激烈與溫和,叛逆期的三種模式

    是激烈還是平淡?叛逆期與父母的固執程度相關

    溫和的叛逆期(不會被問題化的叛逆期)

    激烈的叛逆期(容易引發問題的青春期)

    小J一家的青春期問題與「心理必然性」

    「正確」面對憤怒,促使親子關係變平等

    沒有叛逆期

    (3)是心理的自由?還是身體的必然?

    青春期的發動是大腦下視丘的「必然」

    對異性的興趣改變了人的內心

    心理在先?身體在先?自由在先?還是必然在先?



    第五章? 是否可以自由選擇配偶?(成年Ⅰ期)

    ──人,會以什麼標準選擇配偶?

    (1)成年期劃分為三個階段理解

    Ⅰ期是自我責任,Ⅱ期是父母性,Ⅲ期是死亡

    (2)影響伴侶選擇的內在運作模式的「必然性」

    原生家庭帶來的深度影響

    有「嚴重」虐待經歷的人,會如何選擇伴侶

    受到「隱形虐待」長大的人,會如何選擇伴侶

    為什麼與家庭暴力的丈夫結婚?

    內在運作模式(一切被原生家庭所決定)並不是規律,而是必然性

    (3)選擇伴侶的兩個標準──在一起的安全感和互補心理

    第一個標準──在一起的安全感

    第二個標準──找到能彌補缺憾的伴侶



    第六章 能自由切換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你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成年II期)

    --所謂的父母性是指,有一顆包容別人的心

    (1)人際關係的三條心理路線

    三種心理位置--信賴、對等、保護

    按照時間、地點、場合,自由切換三種心理位置

    家長的「父母性」太弱,孩子就容易拒絕上學

    (2)「心」滿足了,才會自由

    與人交流是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

    按照時間、地點、場合,用「心」面對上司的難搞郵件

    (3)「依附關係」的實現是「心理自由」最重要的部分

    層次結構的中心點--依附關係

    「心理規律?」,人與人之間,透過三種心理位置連結



    第七章 理解矛盾,才算真正「長大」

    --「糾葛」,人生煩惱的來源

    (1)希望與他人連結獲得安心,才會確立「規範」

    在與人交往中發生的矛盾

    媽媽的第一個承諾

    第二個承諾,形成內心緊張

    社會秩序是安全感的基礎

    聽到殺人案件的報導時……

    (2)「規範」也同時製造人生煩惱,這是一種矛盾

    雖然學會遵守廁所的「規範」……

    (3)太執著於規範,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小N從憂鬱症學到的事

    (4)??? 規範與欲求的對立--「認識」糾葛的構造

    是什麼保證我們可以自由選擇主菜?

    認識「應該」,放下糾葛,會輕鬆很多

    心理治療是將糾葛最小化,讓其最終消失的技術



    結語? 「自由」,是實現「心理規律」的必然





    推薦序



    如何走出父母的陰影,走出自己的人生?

    翁士恆(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多年來我與創傷的孩子們工作,與身為治療師與社工的伙伴們一起陪伴了許多辛苦的孩子,看著他們走進青少年,然後步入成年,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孩子。我們謹慎地走在陪伴的窄路上,一邊穩穩的讓孩子感覺到與我們的情感關連,一邊心思翻湧思忖著怎麼讓孩子度過一波又一波的父母陰影。



      然而,兒童保護的道路卻是異常的崎嶇,稍不小心就會掉下萬丈深淵,要不讓孩子失去信任、拒絕我們,要不就是無法抵禦來自父母的黑暗風暴,令身為治療師與社工師的我們也被吞噬。我們也親身體驗著孩子的生存困境,在掙扎中希望找到一條路,讓受暴的孩子能看到自己、認同自己,踏在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空間中前行。



      所有的兒童保護工作,都有一個最基礎而核心的目標,就是在孩子的荒蕪世界中建立第一個孩子得以擁有的依附關係。那是在黑暗中讓孩子可以感覺到緊握著自己的手,是一個孩子可以一閉眼就想到的關切臉龐,是在害怕時能夠記住的溫柔呼喚,是一個能夠叫喚自己名字的「人」。讓孩子可以在充滿暴力與破壞的主觀世界之中,可以全然尋找到安定的根源。



      當然,原生家庭的位置無比重要,但是最讓我們揪心的,是受暴的源頭,往往也來自過去受到暴力對待的父母,他們也是在充滿毀滅力量的世界中長大,他們可能也用最大的力量在愛孩子,但卻無法抵擋自己的父母加諸於身的暴力本質。代際傳遞的現實,是兒保工作最困難突破的糾葛,父母也成為了我們必然與孩子工作的對象。



      在我學習精神分析時,第一次學習了「母親」這個詞語的豐富與複雜性,與孩子要成為「母親的孩子」並非如此理所當然。從經歷早期困境經驗的孩子身上更是看到,溫尼考特說「夠好」與「平凡」的母親一點都不容易。這樣子想吧,孩子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意識好比水一樣的承裝在「母親」這個容器裡,這瓶水不時的洶湧波動,不斷地測試著容器的堅固與韌性,因此母親和孩子之間可以擁有的,不只是一瓶水,可以是涵納想像的河流,甚至可以擁有一整片湛藍的海洋。倘若「母親」這個容器有些脆弱,心理治療的工作,就是盡其所能,去幫孩子從更寬廣的人生經驗中,用情愛經驗去穩定「母親」這個容器。



      約翰.鮑比從深厚的學術基礎奠定了兩個重要的概念,第一個,是安全依附的重要性,而在不安全的依附狀態下,會需要整個人生持續修復與世界的安全連結。第二,是在分離焦慮與安全感間往返所建立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孩子會用與原初環境所建立的行為認知模式去對抗焦慮與追尋安全。



      但是,要怎麼才能走出父母的經驗範圍,活出自己的人生?難道失職的父母真的就會讓人「不幸福」嗎?在這本書中,高橋和巳說,不是這樣的!關鍵在,是不是可以覺察到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只要能覺察,就可以找回自己的自由意志,就有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很有意思的是,高橋和巳回到了發展階段論的觀點,清晰的解釋了青春期與成年期的重要發展目標。在青春期孩子第一次擁有了超越父母經驗框架的超越性,這是理解父母的絕佳時刻,無論透過抵抗還是對話,這時有了「自由」得以掌握的可能。



      在成年時,透過伴侶,得以重新理解孩童時期所存在的經驗「容器」,透過對於他者的責任,以及與照顧或陪伴的人性反思,「父母性」會再度生成,形成與自由對抗的矛盾。而這時,用很長的時間去瞭解很細緻的生活經驗,就可以重新覺察「矛盾」的本質,與內在父母的限制性共存,全然接受自由與責任的存在本質。



      高橋和巳的論述與總結擲地有聲。正如他開頁所呈現的黑格爾名言:「自由,是對『必然性』的洞察」。逐漸找到緩慢而堅定的態度,從一個生命的時間點開始,面對自己內在來自父母的羈絆,緩慢而細緻的找到自由與責任的矛盾本質,終究能夠擁有超越性,超越父母,成為自己。



    譯序



    是命中注定,還是命運掌握在手裡?

    徐天樂(日本公認心理師)




      敬愛的台灣讀者,大家好!



      我是本書《父母不能選擇,但人生可以:走出家庭的傷,從認識自己的依附關係開始》的中文版翻譯,徐天樂。



      本作品可以在台灣順利出版,讓我感到非常榮幸。在此同時,我首先要感謝支持本作品的心靈工坊出版社的各位同仁,包括編輯部的徐嘉俊先生、黃心宜女士、饒美君女士以及其他相關同仁。然後還必須感謝我尊敬的高橋和已醫師(資深精神科專家,心理治療師督導),在百忙之中給我們帶來如此高水平的作品。我相信這本書可以再度引發我們對於家庭關係與人生的思考,並帶來很多感悟。



      大家相信「命運」或是「命中注定」嗎?



      聽到「注定」這個詞,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既然命運被「注定」了,就無法人為地改變它,只能選擇接受它,即使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本書告訴我們,人的「命運」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從嚴格的自我限制到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最終獲得人生的自由。命運是必然性與自由選擇構成的。這不是宗教,也不是算命哦,是按照心理規律的推論而來的科學。既然是科學,就必然有可重複性,再現性。我們可以通過心理科學,重新認識自我,認識周遭的人際關係。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社交關係等)的理解,都是從「母」與「子」的關係開始。母子關係的連接在心理學裡叫「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是每個人在出生時就有的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可以說是人類的最基本欲求。寶寶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渴望被媽媽愛、被媽媽關注、得到媽媽的保護。媽媽也同樣會無條件地給與寶寶很多的付出,不光是保護寶寶的安全,不讓他餓肚子,還會顧及到寶寶的心理感受,不給寶寶帶來不安。「母」與「子」的肢體互動、語言互動、心理互動的過程,決定了寶寶將來是否能擁有強大的內心,有信心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總而言之,「依附關係」的健全,是從寶寶的依附行為和媽媽的共感能力,這兩個「必然」的結合開始的。對寶寶的人生來說,媽媽才是有決定性影響的。



      本作品以「母子關係」為主軸,分別介紹了?健全母子關係中長大的人,以及帶著孩童期心理創傷(有過受虐經歷)長大的人的心理成長過程。?孩子的叛逆期,家長應當面對的心理課題。叛逆期的長短,「激烈」程度與母子關係的理解。?伴侶選擇問題。我們是如何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什?是必然、什?是自由選項。



      以上的內容再次說明「原體驗」,也就是幼兒時期的體驗,會不知不覺地影響自己將來與人交往的方式。但這些「必然性」,並非無法轉變。只要我們最終獲得了成年2期心理,也就是理解了到底什?叫「父母性」,知道人的內心糾葛是因何而來,我們就能得到心理的滿足,「必然性」會逐漸變小直到消失,最終實現真正意義的自由。我想再次強調,這是一門心理科學。



      最後,我想引用書裡的一段靈魂敘述,送給大家。?? ?



      「內心,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有了對愛的渴望。這是心理規律。這個規律有連貫性,是絕對的。我們也是因為這種欲求得到了滿足,才變得自由的。自由,可以根據對『必然』的觀察而獲得。也就是,理解『想要被愛的必然』,遵循它,並且能夠實現它,才是獲得幸福的途徑。這,就是自由。」



    前言



    是讓你的內心放飛自由,還是順從必然--原生家庭,將會左右你的人生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在什?樣家庭,擁有什?樣父母。可以說,只能接受命運安排。



      一般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種命運會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並且決定我們的價值觀。除非你遭遇過很多困境,否則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都是自由的,之後也會有很多選擇,沒必要深思自己的命運。



      可是,世上也有一些人,他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命運。譬如有些人出生在爭吵不斷的家庭裡,他們常會有這樣的念頭:「如果我不是生在這種家庭……」。他們總是念想著那些自己無法選擇的幸福,覺得不管做什?都改變不了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沮喪。



      因為依附理論(Attachment)而聞名的精神科醫師約翰.鮑比(John Bowlby, 1907-1990)在二次大戰期間,針對生活在某機構裡的一群孤兒進行心理成長研究,開創了名為「內在運作模式」(IWM〔internal working model〕)的理論。這個研究表明:一個人從嬰兒時期開始,被什麼樣的母親養育(或者其他主要養育者),他們的親子關係是好是壞,都將對那個孩子將來的人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理論在心理學界廣為人知、並普遍被探討。但談到所謂的影響,究竟到什麼程度、具體內容是什?,研究者們的意見可說莫衷一是。



      其實,探討這個問題的人�學者,其本身的幼兒期體驗,會影響觀察「命運與自由」的角度。被一個健全的母親(照顧者)養育,生長在一個普通、幸福家庭裡的孩子,他們對命運的預期範圍比較小,對自己自由選擇的預期範圍相對大。相對地,若孩子是被一個有問題的母親(照顧者)撫養長大,甚至被虐待,他們會覺得命運已被家庭決定,人生的大部分都是由命運操縱,幾乎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因此可說,根據每個人的兒時體驗,理解命運的方式會有一些差異。不管是一帆風順,沒有大災大難的人生,還是困難重重的不幸人生,命運的確有部分的必然性。但我們也可以這?認為:「因為看到現在的自己,才有勇氣去追求明天百分百的自由。」



      你的人生將有什麼樣的發展,取決於你的內心。發自內心想有所作為的人,他們會積極行動、工作,這些積累會變成他的人生。如果「心」能自由選擇,命運與否當然就不那麼重要,你的人生就是自由的。相反地,若你的內心存在若干「必然」,也就是想法被束縛了,那?命運的影響範圍就會變大,人生當然也就較為受限(不自由)。這種自由與必然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對將創造什麼樣人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我們的內心的運作,則受到必然性絕大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將探討這個規律。



      譬如有一天,你被公司同事稱讚,說你很能幹,我想你一定很高興。所以,「被別人表揚→感到高興」,我們可以理解它是一個心理規律。可是這個規律並非適用所有人。實際上,根據臨床經驗,我個人認為這個規律只適用於百分之九十的人。剩下的百分之十不但不會因為被稱讚而高興,反而會感到警惕、緊張。譬如:「突然被別人稱讚,總覺得有點奇怪,那個人一定是有什?目的」。「被別人稱讚→感到高興」,這個規律並非百分之百適用於所有人,所以不能稱其為「心理規律」。



      不過,若我們把約翰.鮑比的內在運作模式(IWM理論)加進這兩個情境,就會變成:「由正常母親�照顧者養育,生長在一個普通的幸福家庭裡的孩子來說,被別人稱讚→感到高興」;以及相對的「被一個有問題的母親�照顧者養大的、甚至受虐的人來說,被別人稱讚→感到警惕」這兩個描述。這樣一來,就成為一個可以適應所有人的「心理規律」了。



      心理學是探討所謂「心理規律」的一門學問。但是它很難像物理學一樣適用萬物。物理學的定律是絕對的。所謂的「絕對」是指,它可以預測未來。



      在地球上的你,向高空拋出一個球,那個球就會根據牛頓重力定律,先上揚、再隨著拋物線的走向掉下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也是可以預測的規律。你的智慧型手機裡的GPS,之所以可以傳達給你正確的位置和時間,同樣也是因為這個規律,就算是明天、後天也不會改變。所以,手機可以遵循你的時間安排,帶你去想去的地方。



      按照力學定律,行星和太空船會動;按照電磁氣學定律,可以發動馬達,使用汽車和電車,這些事都不會改變。化學反應也按物理學的規律運作。換句話說,細胞在人體內發生的各種物質代謝、荷爾蒙分泌,都不可能排除物理學定律。生命不會、也不可能違反物理定律。若不到進入量子力學的領域,那麼能夠掌握「現在」,就可以從某個面向推測「未來」、甚至進行決策。這就是物理定律的絕對性。



      那?,我們大腦裡的思考與感情又是怎?回事?



      大腦科學已經證明,這些活動都由我們神經細胞的運作支撐。神經細胞的活動當然也基於物理定律,不會出現例外。以此類推,或許我們的「心」也一樣。因此,只要我們知道「心」開始運作時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就能夠推測未來我們的心會如何發展。這是命運的必然性,自由,毫無餘地可言。



      本書中,我們將探討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整個人生的心理成長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已被注定,無法改變的心理規律。譬如:我們的心理從學齡期到青春期有一個成長過程,順序無法改變。但若單就學齡期或青春期看,會發現似乎每個階段都有內心層面上不被侷限的範圍。這?說起來,成長的基本流程雖然不可能變更,但我們仍可以在每個階段的細節層面上享有選擇的自由。



      作為心理學家,我能掌握人們按照心理規律活動的部分,因為這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也可以預測未來。我會在一邊介紹、驗證的同時,與大家一同探討內心自由和必然性各自所佔的範圍。



      人生到底有多少必然?哪裡開始才是自由?憑自己的力量,是否能改變本以為不能改變的命運?



      所謂的改變命運、獲得自由,是指改變以往的人生觀、也就是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思考是指,反思自己以往的思考模式,最終就可以超越必然性。我曾目睹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許多次。只要你覺悟到自己的出生環境和父母給你帶來的影響,就一定可以突破必然性。



      我接下來會把兩種命運--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人,與曾受虐、生長在不那麼普通的家庭的人--放在兩個端點,並藉此探討人生的自由與必然,以及什麼才是人們所追求的幸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