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嘻哈文化政治經濟分析:黑萊塢、嘻哈東亞和華黑饒舌的「真誠以對」論述軌跡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6267326329 | |
|
|
|
唐弘廷 | |
|
|
|
新銳文創 | |
|
|
|
2024年9月16日
| |
|
|
|
127.00 元
| |
|
|
|
HK$ 107.9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6267326329叢書系列:新美學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
分 類
|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總論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臺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歷史與發展,反映了社會與時代的脈絡,隨著時代流動和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國際關係等的變化,每個時代有著代表性的歌手與歌曲,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面貌、社會議題,並且重現不同的族群在當時所關注的議題、嚮往的生活方式,以符合當時的時代氛圍。然而,1990年代臺灣第一波嘻哈文化浪潮,其聲響和街舞的身體跳動,以及在臺灣當代流行音樂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卻因其呈現的美國黑人文化樣貌、型態等而被刻意忽略。
本書作者思索「全球嘻哈」(Global Hip hop)、嘻哈文化�饒舌樂的「黑」性文化美學政治,以及其與在地接合後出現的「臺�黑」、「華�黑」、「亞�黑」等地方性、地區性、區域性的合製趨勢,探討嘻哈文化�饒舌樂在東亞:日本、韓國、香港、臺灣、中國大陸五個不同的社會、歷史脈絡下,被本土化論述形構的轉變、語言與情感記憶、流行音樂文化,及與新�舊世代、現代性、本土文化想像進行扣連,譜出在這五地裡年輕世代共時的文化連動,為年輕世代在跨地區�地域相互交流理解上,提供一個方法上的可行性;對照更多「全球化嘻哈他者」(Global Hip hop Others)的參考座標發展,從而對比、延伸、再勾勒出更多曾經遭到歷史遮蔽或阻絕的流行音樂文化軌跡。
本書特色
從嘻哈呈現的美國黑人文化出發,嘻哈文化�饒舌樂的全球樣貌,深入分析與在地切合以後的地方性、地區性特色,並具體而微地探討嘻哈�饒舌在東亞乃至臺灣社會的在地樣貌,補全臺灣流行音樂缺失的文化軌跡。
|
|
目 錄
|
序
第一章 導論 臺�黑論述的源起和方法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嘻哈作為全球化黑萊塢再現與跨疆界傳遞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東亞嘻哈的發展脈絡
第一節 跟隨美國潮流的日本嘻哈
第二節 嘻哈中介:徐太志和孩子們街舞浪潮與K-Pop的興起
第三節 迪斯可、嘲諷到粗口:香港嘻哈文化脈絡粗探
第四節 中國大陸嘻哈:方言與青年的眾聲喧嘩
第五節 小結:銜接黑萊塢,混雜、「轉化」後的東亞區域嘻哈論述
東亞嘻哈文化�饒舌樂年表
第三章 臺灣嘻哈工業的「黑」政經實踐
第一節 L.A. Boyz街舞放送,「跳」出來的臺灣嘻哈(1992~1994)
第二節 街舞流行化:本土少男團體、街舞比賽、學校社團、流行音樂頻道(1994~ 1997)
第三節 MU版與臺灣嘻哈饒舌創作啟蒙(1998~ 2003)
第四節 中文饒舌創作的「新」文字性、音樂性建構(2004~2007)
第五節 臺灣饒舌的「新」走向(2008~2013)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黑」場景轉意�轉義:在地論述接合與實驗
第一節 T.G.M.F──黃鬼的建構與宣傳
第二節 顏社:臺�黑聲響、美學政治類型建構
第三節 人人有功練形塑下的臺灣地下饒舌圈樣貌
第四節 聲響、裝�扮政治的轉化偷渡
第五節 小結:場域內外意義鬥爭與在地實驗
第五章 結論:臺灣嘻哈文化軌跡的輪廓與面貌
第一節 「黑」作為跨體系社會與區域研究的「連結」方法
第二節 臺�黑文化研究:「真誠以對」的黑性文化美學政治的想像與實踐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
|
|
序
|
序
這本書是以我的博士論文為主體而形成,這部分自通過口試之後並未作任何變動;事實上,如果要修正,必然是大規模的,且關聯到立場、觀點和方法再確立的問題。決定將其出版,主要是希望它能發揮一些拋磚引玉的功能,以嘻哈文化�饒舌樂作為媒介,思索其在東亞:日本、韓國、香港、臺灣、中國大陸五個不同的社會、歷史脈絡下,被本土化論述形構的轉變、語言與情感記憶、流行音樂文化,及與新�舊世代、現代性、本土文化想像進行扣連,譜出其在這五地裡,年輕世代共時的文化連動,為年輕世代在跨地區�地域相互交流理解上,提供一個方法上的可行性。
這篇論文得以獲得出版上市的機會,首先要感謝唐維敏的居中牽線、幫忙,以及劉雅芳的推動;另外,要特別提到既持續又斷斷續續的流行音樂、嘻哈文化研究的同行:王智明、王淳眉、陳光興、蔡如音、簡妙如、蘇哲賢、迪拉胖、穆沙勇、陳律融、林浩立、戴一棻等人;在各次聚會以及私下的討論當中,我得以開始接觸流行音樂、嘻哈文化研究,以及更多關於東亞社會的資訊和思考路徑。雖然大家的聚會不多,但彼此之間仍維繫對於嘻哈文化發展的關心跟一點點的企圖心,及各自對於音樂本身的喜愛。
最後要感謝秀威的幫忙,讓這篇關於臺灣嘻哈文化發展的論文能透過通俗的途徑跟大眾見面。期待大家的批評與指教。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