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鹽選島滋味:7種鹽漬風土物產 × 8位職人用鹽心法× 10處鹽場在地故事

鹽選島滋味:7種鹽漬風土物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19373
蔡炅樵,林嘉琪,沈錳美,陳靜宜
遠流
2024年8月28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6267419373
  • 叢書系列:生活館-Taiwan Styl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館-Taiwan Style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札記











      走進五感體驗的鹽味殿堂!

      鹽,是料理最常使用的調味料,

      但往往得消失無形,才能成就一道美味,

      讓人們常忽略了它的重要。

      其實鹽不僅有鹹味,

      還有與酸、甜、苦、鮮等加乘堆疊的風味,

      能放大我們的味蕾感受、豐富人類的飲食世界,

      鹽,真正可說是風味的領航員。

      本書透過「風土滋味/技藝復興/料理美學」三大方向,

      採訪各領域的頂尖鹽職人,重新定位「台灣鹽」的在地價值

      召喚讀者走進五感體驗的鹽味殿堂。

    ?

      許多人會問:鹽從哪裡來?為什麼海水是鹹的?鹽又有哪些種類?台灣因四面環海,總是不假思索的習慣以食用海鹽為主,直到台鹽廢晒、開放鹽進口,才讓我們大開眼界,原來還有岩鹽、湖鹽、地下鹵水及其他。但不管種類為何,分布於內陸湖泊或地層下的鹽藏,都是來自海洋。本書【輯一:穿越千年時空的鹽】先開門見山為我們解開鹽的奧祕,介紹鹽在生活、健康、調味,甚至是政治、貿易、宗教及交通等上所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

      鹽除了用來做菜調味外,人們也常以鹽來醃製保存食物,慢慢等待風味的轉化;尤其台灣各地風土物產不同,摻鹽加工後所產生的變化更是豐富了餐桌上的飲食文化。【輯二:鹽讓風土物產發光】深刻探討「地方/食材/鹽」三者關係,環島記錄下濁水溪、南投山區、台江海口、蘭陽平原、花東海岸及澎湖海島等地的風土鹹味,了解在地住民是如何運用鹽讓地方物產發光。

    ?

      台灣三百多年的傳統人工天日晒鹽,在二○○二年畫上句點,但有些人、有些地方,卻努力的把一小塊鹽田晒回來。【輯三:製鹽技藝華麗轉身】介紹台灣十處鹽場與產地的進行式故事,包括晒海鹽、手炒海鹽、珊瑚礁鹽、竹鹽等,他們的復興之路總是充滿挑戰,不單只為懷舊紀念,而是想開創出一條通往新時代的道路。

    ?

      為能更深刻體會鹽是如何放大味蕾的感受,【輯四:職人指尖那一撮鹽】邀請飲食界各領域專家,有晒鹽人、飯店主廚、烘焙師傅、燒烤手、飲食作家、配飲師和料理研究家,分享他們的用鹽心法,以及如何突破鹽巴渺小尺寸的限制,放大鹽轉化的力量,並做出好吃的食物。台南「阿霞飯店」主廚吳健豪,以客製化三點五毫米顆粒鹽,自製鹽漬熟成烏魚子;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形容在爐火邊感受下鹽的片刻:「猶如魔法般,整鍋湯的香氣都改變了。」燒鳥名店主廚湯仲鴻也說:「看似簡單的鹽,卻是各家燒鳥店的祕密武器。」他們的主張,揭示了鹽不僅是工具、也是魔力。

    ?

      書末【附錄:回溯海島台灣的白金歲月】從原住民族取海水煮鹽談起,到戰後奮力一搏仍是無鹽的結局,以及鹽場廢晒後又如何找到新出路,簡約述說台灣三百多年的白金歲月史與晒鹽技術的演變。

    ?

    提味推薦

    ?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徐 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番紅花|作家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蔡珠兒|作家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依姓氏筆畫排序)

     ?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爬梳鹽往昔的脈絡,等於是讓我們更清楚自己歷史的血脈。透過鹽這種物產,重新發現台灣,豈能再看自己為小?

    ?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作者

      鹽很渺小,卻是吊百味的關鍵,提味之後,鹽卻隱而不見。這本書以鹽帶路、提引出台灣更細緻的風土滋味,讓我們認識這群為台灣說故事的鹽選之人。

    ?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是早年保存海產最簡單的方法,其產生的汁液稱之「?汁」(ke-tsiap),是比醬油更早的高鹽調味汁液,現已幾近凋零。如何從鹽開始,重建台灣的「?文化」?本書讓我看到復興的契機。

    ?

      鄭順聰|《台味飄撇》作者

      帶這本書親身去走踏,可以從知識、應用、趣味、體感、風土等五個層面來切入,讓微不足道、日常不缺的鹽,透過一本書的再認識,成為五感的高檔體驗。

    ?

      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這次書中談的不僅是洲南鹽場,而是整個台灣的鹽味,書寫台灣各地的鹽漬風土味與餐飲職人的用鹽技法、心法。用鹽巴進行一場台灣的小旅行?肯定是場甜蜜美好的滋味。

    ?

      蔡珠兒|作家

      這本書比我想像的還要豐富好玩,這根本是鹽的台灣文化史吧?除了洲南,還有各地的鹽場鹽人,日晒熬炒炭燒,珊瑚桂竹馬尾藻,諸色紛陳,各擅勝場,果然島國鹽味就像台灣言論,自由多元,滿含在地生命力。

    ?

      簡天才|Thomas Chien餐廳廚藝總監

      本書是一本全方位介紹台灣風土、製鹽歷史及飲食文化的好書。就像廚房總要放鹽,建議書架上也該陳列這本好書。不時翻閱,才能增進美味的靈光。



     





    推薦語

    序一

    序二

    自序

    ?

    輯一:穿越千年時空的鹽

    ◆地球真奇妙,鹽從哪裡來??

    ◆健康|人體液百分之零點九是鹽

    ◆調味|鹽是料理的靈魂

    ◆貿易|製鹽、財富、鹽之路

    ◆政治|鹽稅、戰爭與自由

    ◆宗教|訓義、除穢、祈好運

    ◆語文|鹽的密碼與隱喻

    ◆生活|鹽是萬能小幫手

    ?

    輯二:鹽讓風土物產發光

    ◆海島澎湖鹹|日曝、?風和醃漬,濃縮鹹味的島嶼飲食?

    ◆南投竹林裡的鹹|筍農私房下酒菜,藏於山間的醃筍博物館

    ◆濁水溪沿岸的鹹|清流濁水溪,醬油回甘香

    ◆客家聚落的鹹|客家惜物論,芥菜祖孫三代同堂上桌

    ◆西南海岸線台江漁村鹹|海口庄鹹篤篤,一嘴?配一碗糜

    ◆花東沿岸的鹹|本島第一道曙光,照耀阿美族的山海保存食

    ◆蘭陽平原裡的鹹酸甜|濃濃年節氣氛,金黃飽滿的金棗蜜餞

    ?

    輯三:製鹽技藝華麗轉身

    ◆布袋洲南鹽場|水地風光人晒鹽

    ◆北門井仔腳鹽田|百堆小鹽山的網紅魅力

    ◆安南安順鹽田|穿梭台江內海的時空地景

    ◆金門西園鹽場|戰地鹽田的坎坷命運

    ◆長濱手炒海鹽|海鹽爺爺大鏟炒出阿美族風味鹽

    ◆車城鹽窟仔取鹽|守護家鄉礁岩海岸的黑貓姊

    ◆綠島珊瑚海鹽舖|三代家人的海水綠島夢

    ◆鹿港浦田竹鹽|窯灶中媽媽燒鹽的味道

    ◆通霄台鹽精鹽廠|半世紀的廚房鹹滋味

    ◆七股台鹽鹽山|站上白色巨人的肩膀遠眺

    ?

    輯四:職人指尖那一撮鹽?

    ◆晒鹽人蔡炅樵|海鹽風味是職人的技術驕傲

    ◆飯店主廚吳健豪|客製化3.5毫米顆粒鹽醃漬熟成烏魚子

    ◆家之味烹飪師陸莉莉|以鹽創造家常味道的保存食

    ◆配飲師藍大誠|公開鹹味搭飲與調飲的祕訣

    ◆飲食作家葉怡蘭|好鹽具有改變食材滋味的魔力

    ◆麵食師傅王嘉平|用重鹹與無鹽麵包打開飲食對話框

    ◆燒烤手湯仲鴻|傳授鹽與燒鳥的一堂課

    ◆鹽的策展人孫尚志|催生料理與鹽搭配的侍鹽師

    ?

    附錄:回溯海島台灣的白金歲月

    ◆原住民族|就地取鹽很自然

    ◆大航海時代|追捕烏魚與鹽漬鹿脯

    ◆明鄭奠基|陳永華是晒鹽祖師爺?

    ◆清代拓墾|逐海岸闢建鹽埕

    ◆日治殖民|從民眾集資到日本會社購併

    ◆戰後一搏|終是無鹽的結局

    ◆廢晒之後|生命總會找到新的出路

    台灣鹽業大事記

    台灣製鹽白金地圖

    參考書目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