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設計,讓世界變更好:透過有意義、可永續、以人類為本的設計,改變世界

設計,讓世界變更好:透過有意義、可永續、以人類為本的設計,改變世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18381
唐納.諾曼
陳宜秀
遠流
2024年8月28日
187.00  元
HK$ 158.95  






ISBN:9786263618381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概論











      在當今社會,設計的使命是什麼?

      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唐納.諾曼,重磅最新力作

    ?

      如果設計是讓我們陷入今日困境的罪魁禍首,

      或許設計也可以拯救我們脫離這種困境

    ?

      幾乎所有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人工化的,而這些人造物都是被設計出來的。我們設計了世界,但也反過來被世界所影響。

    ?

      世界已出現許多問題,諸如氣候變遷、充滿廢棄物、貧富差距擴大,現在是改變世界運作方式的時候了,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設計在生活、治理和產業中的角色。我們應該要設計能夠永續的系統、考慮設計對人類的影響、確保每個人都被考慮在內,並以永續和公平為目標。

    ?

      設計必須從無意的破壞性,轉變為有意的建設性,這正是當今世界所缺乏的。此書以三大層面探討設計的使命:

    ?

      1.有意義:注重生活品質,而不是經濟收益。

      2.可永續: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以保護環境。

      3.以人類為本:關注全人類,讓人們參與設計。

    ?

      此書提供了發人深省的診斷,告訴我們哪裡出了問題,並為改善現狀開出明確的處方。就讓改變從現在開始,在為時已晚之前。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劉世南|台灣設計研究院研發長、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特聘教授

    ?

      ◎好評推薦

      唐玄輝|台科大設計系教授、設計創新思考研究室主持人

      許 言|大同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設計科學研究所所長

      楊天豪|永續環境工作者

      楊振甫|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簡又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

      本書反思人造物世界所面臨的困境,及設計所造成的影響,強調價值測量與意義溝通的重要性,提出以人類為本的思考框架,挑戰人類永續與科技主導的系統問題。值得關注人本設計思考實踐者詳細閱讀與反覆思考。──唐玄輝,台科大設計系教授、設計創新思考研究室主持人

    ?

      這本書不僅揭示了設計的力量,更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和策略,讓我們可以將設計思維應用於創造一個更美好永續的世界。──許言,大同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設計科學研究所所長

    ?

      For a better world,不能只有感性善心,更要有實踐善法。本書就像是將人類環境待解議題的浩空繁星,透過設計思考連結成有意義且具想像的星座,為永續之路指引出多種可能的參考座標。──楊天豪,永續環境工作者

    ?

      本書深入探討「設計」對人類和地球的影響,從設計思考到永續行動的最佳串接,鼓勵大家藉由此書共創未來地球解方!──楊振甫,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

    國外好評



      此書是一個勇敢的嘗試,擴大了人們對優秀設計的可能性和責任的認識。──Worth

    ?

      諾曼的書雄心勃勃,令人欽佩。──快公司Co.Design

    ?

      唐納.諾曼曾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從事電子工程、認知心理學、電腦科學和設計工作。現在八十多歲的他利用這些經驗,解釋了設計師、政府和工業界為何必須將設計的概念從「以人為本」擴大到「以人類為本」。換句話說,他們必須強調生活品質,而不是金錢回報,並摒棄有害的經濟指標。他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當前的環境和經濟危機中生存下來。──《自然》(Nature)

    ?

      諾曼描繪了一個飽受氣候變遷、不平等和不合理浪費困擾的世界。儘管如此,他還是很樂觀。他相信人類可以改變自己所創造的一切。設計是關鍵,因為它可以調動各種系統來解決技術、政策和人之間的複雜問題。──《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

      這本書向讀者提出了挑戰,要求他們批判性地審視指導和建構我們日常生活的現有規範系統。透過務實的探索,本書揭示了日曆系統、科學測量和其他結構中的偏見,這些偏見限制了我們的生活,進而難以帶來有意義的改變。對以人為本的設計、設計正義、系統設計,以及設計的永續角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極好的入門讀物。唐納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且樂觀正向,敦促每個人思考拆除現有的權力系統,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平面設計師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Registered Graphic Designers)

    ?

      唐納.諾曼提倡負責任和可永續的設計,對設計從以使用者為中心,轉變為服務社會和整個地球的需求,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力。──Leyla Acaroglu,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地球衛士」獎得主

    ?

      透過科學、技術、設計、哲學和人類行為的實例,諾曼敘述了當前的全球挑戰,並展示設計如何在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又是一部經典之作!──Srini Srinivasan,參議員、世界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前主席

    ?

      諾曼又寫了一本必讀的書!他深刻的智慧為每個人提供了一種動員意識。在這個浪費、不注重永續和完全不負責任的時代,這本書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生活方式。──Anne Asensio,世界設計組織董事會成員、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循環設計領袖圈成員


     





    國外好評

    推薦序

    台灣版序

    譯者序

    ?

    PART 1 人造物

    幾乎所有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人工化的


    ?

    1 幾乎所有人造的東西都是設計過的

    2 人工化的生活方式無法永續

    3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4 精確卻人工化的測量

    5 如果科技把我們帶入了今天的困境,或許科技也能幫我們脫離困境

    6 關於此書:有意義、永續性、以人類為本

    ?

    PART 2 具有意義

    以容易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


    ?

    7 意義的必要性

    8 自然科學中的測量技術

    9 測量對人們重要的事物

    10 國內生產毛額

    11 什麼才是對人真正重要的測量?

    12 人類行為與經濟學

    ?

    PART 3 永續

    扭轉並且修補世界生態系所遭受的損害


    ?

    13 我們生活在一個廢棄物的時代

    14 世界如何陷入今天的困境?

    15 永續性的多重元素及影響

    16 設計、產品、永續性和循環經濟

    17 落實循環設計所面臨的實際困難

    18 永續、強固和有韌性的系統

    19 人們對於系統的理解

    20 複雜的社會技術系統

    21 為時未晚

    ?

    PART 4 以人類為本

    世界上與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


    ?

    22 從個人轉向整體人類

    23 設計和開發的民主化

    24 為自己設計的人們

    25 設計X:大型複雜系統的設計方法

    26 漸進主義(摸索前進)的挑戰

    27 漸進式模組化設計

    28 必須進行大型、跨領域專案的時候

    29 面對「規模」這件事

    30 設計是必要的,但是並不夠

    ?

    PART 5 人類行為

    重大的挑戰


    ?

    31 為什麼改變這麼困難?

    32 人們會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動員

    33 什麼必須改變?

    34 科技的主導地位

    35 科技的未來

    ?

    PART 6 行動

    學習、反思、決定、行動


    ?

    36 可以怎麼做?

    37 我們能做些什麼?

    38 總結:這本書的要點

    ?

    附註

    參考文獻





    台灣版序



      這本書從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出發,認識我們環境中的人造物本質。我們世界中的許多事物,即使原本是自然的事物,其實都是人所造出來的。正因為它們是由人類創造的,因此我們能夠將它們改變成更理想的結果,保留好的部分,並且改變壞的影響──例如氣候變遷、戰爭和動植物物種的滅絕。



      這種世界環境的人為性,也讓我們喪失了許多有意義的事物和經驗,使我們用無法永續的方式對待地球,也使我們忘了考慮現代化對全人類的影響。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充滿各種迅速、強大,甚至令人恐懼的科技進展。許多科學領域如生物、材料、交通和能源,正在迅速轉變。電腦科學和人工智慧(AI)讓許多任務變得更自動化,包括修照片、設計產品和建築、提供醫療建議和回答各種問題的工具。然而這些新方法,尤其是那些名為「生成式AI」的技術,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有害。例如我把這篇序文的草稿交給生成式AI,但是我必須重新修改它生成的文字,因為這些系統不理解它們正在閱讀或編寫的內容,這也意味著它們無法區分重要和不重要的陳述。儘管如此,這些工具在未來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能幫我們的工作起一個頭,找到有趣的資訊,甚至建議參考資料。但是使用這些工具,就像跟一個有創造力、但缺乏經驗的人一起工作,我還是必須負責最開始的想法以及最後的改寫。



      在這本書裡,我沒有談論許多領域中正在發生的技術變革:生物學和醫學的新工具、新的材料、新的感測器、新的演算法,當然還有生成式AI的力量。我沒有討論這些強大但有缺陷的技術,因為我想專注於當今重大危機的根本原因。這些創新技術會幫助我們解決正在面臨的問題,還是會讓問題變得更糟?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們,本書的讀者,尤其是年輕人。我期待由你們的創造力和能量,來解決我們這些有年紀的、更傳統的一代人所造成的問題。



      這本書需要一位知識淵博的翻譯者,來合理詳細地介紹書中所討論的許多不同主題。我真的很幸運,能夠由我的朋友Yihsiu Chen來翻譯這本書。Yihsiu是一位在美國和台灣都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能夠深刻理解這本書的訊息。我感謝他願意花費大量時間來翻譯這本書。



    譯序



      十年之後,再一次翻譯諾曼的著作,卻有不同的感受,因為這本書中所談論的問題既複雜又沉重。翻譯《設計的心理學》時,我在終年幾乎不需冷氣的西雅圖工作,但是翻譯本書時,我已經回到台灣任教。回到台北的第一年發生了815全台大停電,自此每年溽暑中帶著罪惡感及憂慮,一邊開著冷氣,一邊緊盯著「台灣即時用電資訊」網站,生怕備轉容量不夠。七年來,我看到台灣在能源問題上的各種複雜和矛盾:在能源選擇上進退兩難,但是一般建築卻連基本的節能都做得不夠;在抱怨電費以及憂慮缺電的同時,室內還開著冷死人的空調,建築大門敞開,絲毫不在乎冷氣外洩。能源,是一個從科學到政策、從人性到行為的複雜問題,當然也是一個設計問題。



      需要設計來解決的問題無遠弗屆,從公共安全到產業升級,也包括永續、能源、社會制度。在20世紀的中期,幾位學者提出了「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這個概念,來描述牽涉複雜社會條件以及價值衝突的系統性社會困境。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才有所謂的「設計思考」這種通用性的思考方式出現。在本書中所提到的赫伯.賽門是我心中的學術英雄,也是早期提出設計思考中各種觀念的學者之一。從此以後,許多都市計畫、建築、哲學方面的學者,對於「設計作為一種思考方式」這件事做了許多論述。



      在問題日益複雜,人們對於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朗朗上口的今天,我們看到兩種能力交融的必要性:設計者必須能夠從具體型態的形塑過渡到抽象問題的思考,培養面向複雜社會議題的能力;其他領域的專業者如工程、法律、教育、商業,必須回歸應用學科的本質,用設計的思維來面對問題。這種訓練,不應該是一種短期、團康式的、流程式的教學工作坊活動,而應該成為一種思辨素養能力。這件事也是本書中,諾曼對於設計教育的極力呼籲,我彷彿再一次看到維克多.巴巴納克(Victor Papanek)在《為真實世界設計》中對設計界發出的嘶聲吶喊。



      如果你關心這個地球,關心設計能給世界帶來什麼改變,也關心在生成式AI成熟之後,設計師還會不會有工作,我建議你閱讀此書。我們習以為常的制度、文化、社會系統都有改變的可能,也不能再不改變,而設計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戰這些既有的觀念,包括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對於設計師的角色認定,以及對於「設計思考」的認知。



      轉眼間在政大已經任教七年了,很感謝母校給我這個機會,藉著教學去重新整理自己對各種知識領域的理解。要教的課太多,能讀書的時間太少,然而能夠擠出時間來翻譯諾曼的書,還是忙碌的教學以及行政夾縫裡的一件樂事。最後感謝我的學生昱安、沐橙、熙昀幫我整理稿件,以及內人秋樺持續支持我的工作。



    推薦序



    劉世南博士�台灣設計研究院研發長、成大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特聘教授


    ?

      推動人類文明的持續演進,除了科技的躍進,也常是新思想的啟蒙。這本書的核心論點是:設計無所不在,它不僅影響著我們的人造環境,也深刻形塑我們的行為、信念和社會結構。作者透過生動描繪設計如何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揭示我們視為「自然」的環境與生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類設計的影響。這本書反思設計的必要性,呼籲創造更包容、可持續和人本的設計,以促進社會正義和環境保護。



      去年我訪問2024年世界設計之都候選城市聖地亞哥,有幸與作者暢聊他這本書的理念。作者作為以人為本設計的大師,倡議從「以人為本」進一步轉向「以人類為本」,這一主張可謂是繼赫伯.賽門《人造物的科學》的經典之後,再掀思想革命。後來在米蘭的國際設計研究研討會IASDR上再度相遇,大會主題就是設計要改變。台灣將主辦2025 IASDR,主題訂為NEXT,即在論述在議題與方法上的翻轉後接下來的行動與實踐。這本書所倡議設計的典範遷移,正是這時代精神的啟蒙。



      在近期類似的著作中,《不可持續的設計》(暫譯)探討了設計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影響環境和社會結構。然而,與本書不同,該作品僅專注於設計與全球環境問題的關聯,而未對設計本身進行廣泛的批判。另一部作品《設計正義》(暫譯)則探討了設計如何被用來創造或加劇不平等,並提出了一個以正義為中心的設計方法論。相比之下,本書不僅提供了具體的策略和框架來實現社會正義,還倡導設計的廣泛範式轉變。



      作者對設計師未來的態度和行動提出了明確的建議:擴大視野,強化系統性思維;增強社會責任感,更關注社會公平和環境永續性;超越僅僅滿足市場需求的角色,成為積極的社會變革推動者;促進跨學科合作,與科學家、工程師、社會學家等專家協作,共同尋找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當今世界的複雜挑戰;將創新與實踐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新技術和新方法,並將其應用於實際項目中,以實現對社會和環境的積極影響。



      我在TED演講「設計更好的未來」中,即倡導科技創新與意義創新的持續對話,是實現更好未來的創新策略。這本書正是我們在面對人工智慧等新工業革命時,啟動意義創新的一部啟蒙之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