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65751
楊寧茵,弘道老人福利基金
時報出版
2024年8月27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6263965751
  • 叢書系列:VIEW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EW


  •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社區再造/都市規劃











    用破框力,打造共生社區



      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

      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

      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

      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



      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



      阿公、阿嬤平日能到社區的公共空間共餐、玩桌遊,而不是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小朋友放學了也不怕沒人照顧,他們能在長輩們的陪伴下,寫作業、與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則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發狀況無法請假處理……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



      「共生社區」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是孤島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



      「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



      11個臺灣在地案例,指引一條可能的未來

      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



      共生模式無法直接套用,但共生的經驗可以借鏡與學習,藉由前人的道路,指引出一條可能的未來。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



      ▍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找到一個突破點,打破框架,善意就會在社區循環!

      ◇??? 先讓大家願意來,從歡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可以放鬆待在這裡的社區客廳開始!──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

      ◇??? 誰說長輩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活化農村長輩的技能做金碳稻,發揮永續社會影響力──彰化埔鹽「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 帶著爺爺奶奶一起當保母,在社區成立嬰幼兒臨托服務,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人員堅強後盾──新北永和「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 調解舊(年長)居民與新(年輕)商家對立,讓古都不同世代一起好好生活──臺南「Oh Old!」

      ◇??? 「防跌互助換工」,弱弱相扶,每個人都可以被承接,每個人也可以有付出──基隆暖暖「左下角工作室」

      ◇??? 開一間二手商店培力青少年,讓孩子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生力軍!──花蓮豐田「五味屋」

      ◇??? 小鎮醫師開「社會處方箋」,讓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嘉義新港陳錦煌醫師

      ◇??? 山邊海濱、小學穿堂、廟埕教會,都是診間!將在宅醫療帶進臺灣──臺東都蘭余尚儒醫師

      ◇??? 從零開始打造臺灣第一個原鄉共生基地,讓長輩養雞當復健──臺中達觀部落「伯拉罕共生基地」

      ◇??? 不是養老院,而是解決「照顧」與「孤獨」需求的居住創新基地──臺中沙鹿「好好園館」

      ◇??? 用打工換宿的書店,創造移居人口最落地的實踐──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


     





    【作者序】來到共生社區,一起好好生活 ?

    ──楊寧茵? 高齡趨勢觀察家 ?

    【作者序】成為美好共生社區的第一顆小石子

    ──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認識共生社區



    用十一個案例,看見共生社區在臺灣的可能



    PART1? 破框組織: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轉型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共生社區前哨站,可行嗎?

    案例1 高雄前金區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之「林投好客廳」

    案例2 彰化埔鹽鄉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案例3 新北永和區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PART2? 破框做法: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共生

    社區營造是什麼?為什麼它是打造共生社區的重要基石?

    案例4 臺南青銀共創概念店「Oh Old!柑?店」

    案例5 基隆暖暖的防跌互助換工計畫

    案例6 花蓮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打造宜居新故鄉

    案例7 嘉義小鎮醫師陳錦煌的社會處方箋



    PART3? 破框人物: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一個人也可以開始的共生社區之旅

    案例8 臺東都蘭診所:余尚儒醫師

    案例9 臺中伯拉罕共生基地:林依瑩

    案例10 臺中好好園館:紀金山、紀鈞惟父子

    案例11 臺東長濱鄉書粥:高耀威



    從弘道的共生實踐,看見臺灣高齡照顧新解方



    PART4?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社區共生之旅

    弘道為什麼開始做共生?

    百歲世代來臨,如何回應新生代老人的需求與期望?

    破什麼框?弘道如何用破框思維開始共生旅程



    【結語】從日本共生社區走走看看之行談起

    【後記】尋找洪班長──讓「優YO世代」成為在地安老的關鍵力量

    【附錄一】共生社區、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名詞說明和比較

    【附錄二】何謂C級巷弄長照站?



    參考書目

    引用出處

    ※:參考書目、引用出處為左翻





    作者序(摘錄)



    來到共生社區,一起好好生活

    楊寧茵




      我寫這本書的角度



      每個人的觀察和思考視角會受到個人的專業訓練和人生經驗影響。在和許多不同的長照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服務人員一起出訪與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在看待超高齡社會相關議題時,最有興趣的還是看到住在社區裡頭的一般人,而不是醫院裡的病人。社區中不是只有長者,還有各式各樣不同年齡層的人,不同的性別、文化背景、經濟水平、教育程度,要怎麼做才能創造出一個有機正向的環境,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活出他們想要的人生樣貌?要什麼樣的環境、支持體系或網絡、政策作法可以引導建置出一個人與人之間有信任感、可以互相扶持,在必要時把每一個人接住的共生社區?



      地球生態遭遇空前危機、高度都市化的人類生活面臨嚴格考驗、科技發展飛快讓生活變得更便利但也帶來許多未知的傷害……一切都讓我相信:人類若不學著更加謙虛,學著放棄許多壞習慣,並快點找出方法與天地萬物共存,必然走向滅亡。在這個關鍵時刻,我自己,或是在社區裡的一小群人,有沒有機會可以一起做什麼來讓改變發生?



      我走過看過國內外無數個有形的共生社區,有以一個鄉鎮或城市為主,也有以一個照顧機構為主;或無形的虛擬社群,還有結合兩者一起推動者。但如果你問我,到底共生社區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樣才叫做共生社區?有沒有一個操作手冊可以讓你照著做就打造出完美的共生社區?老實說,我還真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



      因為真正具有韌性,可以好好對接社區居民需求、環境樣態、生活方式、溫柔地接住每一個人的社區不會只有一個樣子、一套標準、一種模式。不同的人種、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而我堅信,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共生社區互助網絡必須由下而上、由社區居民有機式地慢慢發展出來,因此沒有一個會長得一模一樣。共生社區的經驗或許可以借鏡與學習,但模式無法直接拷貝或套用。



      當初同意和弘道合作,負責採訪並執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希望讓更多對高齡長照議題不熟悉的人了解何謂共生社區?為什麼政府要以推動共生社區為手段,作為超高齡社會的解方?



      「共生社區」這個Buzz Word在未來幾年,你會不斷聽到;希望以弘道過去近四年的推動和學習為基礎,蒐集臺灣十一個先行者的案例,以經驗分享的方式,嘗試作為一般人想要學習共生社區理念的一本入門書,盡量用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讓長照高齡領域的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共生社區的真義。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共生社區?身為社區的一分子,你可以做什麼?



      我想要強調的是,臺灣共生社區的發展是現在進行式,每天、每月、每年都還在一直不斷地發展和改變中,書中分享的案例各有各的基礎,但他們只能被稱為先行者,而非完美案例,他們各有各的特色和亮點,也都面臨不同的挑戰並進行實驗中。我們不希望用標竿或典範來標籤他們,更不希望大家用複製的想法來看待這些經驗的總結,而是希望大家透過閱讀多了解他們,獲得靈感,甚至參考某些方法在自己的社區裡試試看,但要知道只有你才真正了解你自己所處的社區,才能找到社區裡共同的需求與痛點,相信每個社區都有機會發展成共生社區,而每個共生社區都該有自己的特色。



      臺灣若有一百個共生社區就應該有一百種樣貌,每個都有它獨到與迷人之處。



      先行者的共同點:不怕挑戰自己過去的成功,不怕打掉重練,破框思維很重要



      我想要強調一下我們選擇這些案例時所用的設定,就是他們是否擁有「破框」的思維,不管是從個人的角度,還是組織的角度,也可能是在既有的組織中嘗試先畫出一塊做點「破框」的事情。



      擁有破框思維是創新的關鍵。科學和科技創新已經證明:一直用同樣的原料和實驗方式,只會一直得出同樣的結果。如果想要得出不一樣的結果,就必須要有「變數」,這個變數可以是可控的(實驗者自己刻意加進去的),也可能是不小心的(像很多科學和美食上的偉大發現一樣),但無論如何,有改變才有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這個結果是帶來驚喜和驚嚇,就看你是否有足夠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它,嘗試去理解,最終甚至能駕馭它。



      也因此共生社區的推動要多留「餘裕」,不管是心態、場域、空間,希望公部門在面對創新和提供資源上更有彈性,甚至參考沙盒方式(Sand Box)來進行小型實驗的可能,不要動不動就用違反規定、甚至犯法等,抹殺了創新的機會和想像的可能。



      幸福在自己心裡,不外求;幸福共生社區靠自己創造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解方,派出徐福帶領童男童女三千名,浩浩蕩蕩出海尋求長生不老藥,同時找了各方術士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草藥或苦煉仙丹,只求能長生不死,但終無所獲。



      我們總是把超高齡社會來臨所出現的各種現象當成一個個的挑戰與問題,想要用仙丹妙藥來快速解決他們,因此到處熱切地尋找典範模式與解方。但這幾年走訪世界各國的經驗告訴我:這些現象未必是問題,有可能只是改變,無論如何,真正的解方在自己心裡。我們必須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種單純的想望,也願意捲起袖子來做點什麼,那麼這各式各樣的國內外案例就會像靈感一樣,對我們有所啟發,成為我們打造自己美好百歲人生的泉源。



      臺灣共生社區發展的旅程或許才剛開始,有些時候仍需要不斷和現實環境妥協、在體制和理想之間拉扯掙扎,但我相信共生社區成為臺灣快速高齡化的重要解方這件事情不會改變,它是打造你我健康美好人生的重要基石,我十分期待未來的發展。



      我也相信:打造共生社區沒有完美標準,更沒有終點,可貴在一群人因為共同的願景一起努力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有角色,都可以是貢獻者、參與者、使用者,就看你願不願意開始而已。



      你準備進入共生社區,一起好好生活了嗎?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