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潮浪群雄1~3套書:那些做電影的人(贈限量簽名海報)

潮浪群雄1~3套書:那些做電影的人(贈限量簽名海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991130725066
小莊Sean Chuang
大辣
2024年8月02日
617.00  元
HK$ 524.45  






ISBN:9991130725066
  • 叢書系列:dala comic
  • 規格:平裝 / 612頁 / 17 x 23 x 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dala comic


  • 漫畫 > 歷史/戰役











    「這是電影界最黑暗的時代,也是最有可能的時代。」

    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

    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

    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

    段鍾沂、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陸續登場



    「鑽木取火,終於冒煙了!」

    ──侯孝賢, 1989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悲情城市》獲獎感言



      「我不是要畫傳統的英雄敘事,而是這群平凡認真的人怎麼相遇與合作的故事。如果說沒有一個人是單獨存在的,台灣新電影也不是單獨存在的。社會各領域不甘於守舊的驅動力默默匯流,海平面上才能竄出這道浪。」──小莊



      本書的開始──電影與漫畫的交會



      小莊提及,當年他們和侯孝賢的公司位於同一棟公寓,五樓剪接室有兩間,他在剪廣告,隔壁就是廖慶松在剪吳念真的《多桑》(1994)和萬仁的《超級大國民》(1995)。那是1990 年代初期,新電影導演們漸漸出頭後,開始有廠商指名找這些導演拍廣告,但短秒數的廣告敘事和電影的不同,這些電影人花了不少時間才適應。



      為什麼想畫這些電影工作者?小莊對那段時光很想要記錄下來,遂開始研究資料,他意識到,「小野和吳念真,兩個非本科生進入當權者轄下的中央電影公司(中影),做體制不樂見的事,最後各路天才出面幫忙,凝聚成一個浪潮。」深刻覺得這是一個熱血勵志故事。



      然後開始提案,作田調,寫腳本大綱,他以報導方式處理,安排電影工作者相關人物出場,最重以3集完成《潮浪群雄:那些做電影的人》。



      時代背景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名人推薦



      小野(文化部部長、劇作家、原中影公司製片企業部副理企劃組組長)

      廖慶松(電影剪接師,包括《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

      陳懷恩(電影攝影及導演,《練習曲》《逍遙遊》《如歌的行板》)

      黃建業(影評人、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兼任副教授)

      劉振祥(攝影師、《戀戀風塵》劇照)

      鴻鴻(劇作家、導演)

      藍祖蔚(電影人)

      褚明仁(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少年?,安啦!》《悲情城市》《油麻菜籽》數位修復發行統籌)

      王耿瑜(《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編劇)

      馬欣(影評人)

      馬世芳(作家)

      李桐豪(作家)

      王師(牽猴子行銷總監)

      蔡珮玲(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得主)

      傅天余(《帶我去遠方》電影導演)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

      鄭秉泓(影評人、《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作者)

      王祖鵬(粉專「地下電影」經營者)

      ——齊聲推薦



      回頭看新浪潮導演,他們是真的用自己的生命、在看自己的土地。台灣有許多社會現象沒有被深刻反省,新浪潮導演會去反省自己和土地的關係、國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廖慶松(電影剪輯師)



      我不是天才,但是何其幸運,在人生最絕望的時刻,卻遇到了成群結隊而來的天才,為了彼此深信的理想,不計較個人利益互相扶持前進這樣幸運的事情,人生只會有一次,當然會念念不忘。——小野(文化部部長、劇作家、原中影公司製片企業部副理企劃組組長)



      小莊的《潮浪群雄1》無疑是??臺灣新電影運動,最趣味盎然的一本書。這不單只因為它是漫畫,更特別的是它重現了80年代有趣的政治、社會、文化氛圍。書中人物活靈活現,突出經由細致觀察的角色個性,情境撰述充滿戲劇性和幽默感。簡而言之,這份追懷不濫情地勾勒出鮮活的年代生活圖像,是它最難能可貴之處。──黃建業(影評人、北藝大劇場藝術所兼任副教授)│Openbook漫畫評論


     





    <第一集>

    天才為何成群而來??──紀念台灣新電影浪潮40週年──小野

    Scene 1 He

    Scene 2 And him

    Scene 3 Meet

    Scene 4 Team

    Scene 5 Dinosaur

    Scene 6 In Our Time

    Scene 7 She

    再次唱起那支老情歌!──藍祖蔚



    <第二集>

    Scene 8??? Growing Up

    Scene 9??? Film Version

    Scene 10??? Huang Chun-Ming

    Scene 11??? ?The Sandwich Man

    Scene 12??? ?That Day

    Scene 13??? Edward Yang

    Scene 14??? Censor

    Scene 15??? ?The Apple

    一次漫畫與電影風格相呼應的天作之合──褚明仁



    <第三集>

    Scene 16 Film Editing

    Scene 17 New Wave

    Scene 18 Reorganize

    Scene 19 Jude Love

    Scene 20 Taipei Story

    Scene 21 Super Citizen

    Scene 22 Kuei-Mei

    Scene 23 Dust in the Wind

    Scene 24 Reunion

    Scene 25 Terrorizers

    Scene 27 This Love of Mine

    Scene 28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Scene 29 Daughter of the Nile

    Scene 30 A City of Sadness

    Scene 31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這本漫畫的結束,我期待是下一場浪潮的開端。」

    小莊╳廖慶松



    ?





    作者序



    致那些拍電影的人




      1982年,我還是國中生,因為羅大佑有一首同名歌曲,隱約記得在一堆熱鬧的港片中,有個國片叫《光陰的故事》,那個年代對台灣電影的印象總是亂七八糟的,除了學校禮堂免費放映的《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等愛國電影之外,市面上還有一些賭片和所謂的社會寫實片,就是一些袒胸露乳的辣妹跟黑道復仇的故事,上學途中的圍牆上,總能看到胡亂張貼的養眼海報,引起無限遐想,大人提起台灣電影就搖頭,回以鄙視的目光。



      老爸只帶我們看洋片,他總說「外國電影拍得比較真實」,就衝著老爸那一句「真實」,我對好電影有了個標準,過去國片裡頭,演員總是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配音,畫面品質既呆板又粗糙,情節也常跟我們的生活脫節,像在看舞台劇一樣,於是學老爸把洋片視為比較厲害的高檔貨。

    ?? ?

      後來《小畢的故事》口碑在錄影帶店沸騰,跟老哥品鑑過覺得很感動,拉著看戲總是很投入的媽媽一起看,想看媽媽看到感動之處,痛哭流涕的表情,本來對國片沒信心的媽媽掛著兩行清淚評論說,「還不錯啦,很可憐……」



      印象中,那是第一部在台灣電影裡,讓我感到「真實」的電影,因為那樣的人,那樣的故事,那樣的說話方式,彷彿是我們生活周遭可以看見的事。



      多年之後,進入拍片產業,有幸與侯孝賢、吳念真、柯一正等導演們,還有剪接大師廖慶松等前輩有過一些工作上的短暫交集與學習,耳濡目染他們對影像的智慧與熱情,聽了不少軼聞趣事,非常羨慕那一輩的創作者,總是義氣相挺,相互支援,我也才趁著好奇,把當年錯過的許多新電影(就是當年朋友說有點悶的那些國片)逐漸補足,有了些輪廓。



      不知道是因為變得成熟,或是經過時間的洗鍊,我查覺那些「有點悶」的國片裡頭,確實蘊含著非常厲害的東西,就連現代的電影人,也不見得能有如此深刻的洞見,很難想像已經那麼久的電影,用那麼窮酸克難方式拍出來的作品,直到現在,國際上仍在討論著。



      曾經看過紀錄片,閱讀一些史料,得知台灣電影新浪潮發展的脈絡與影響,但更讓我感到好奇的是,那個思想控制的威權時代,當時距離解嚴還有幾年,一群年輕人在黨國機構裡面,為何會造就一波浪潮,那些年輕人在想些什麼?那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好久之後的某個週末,我如常在樹下躲避陽光,百無聊賴等待孩子上足球課,手中翻著小野老師的著作,赫然發現了契機,原來小野老師分別在不同的著作中,寫下許多關於當年的紀錄,看著小野老師筆下熟悉的人物,我開始想像,如果可以用漫畫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不是為了歌頌那些早已經受到肯定的電影,也不是為了再度吹捧那些早已經成為大師的英雄,只是想知道在那年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 他 著 作
    1. 潮浪群雄3:那些做電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