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
愛又「意味」著什麼?
愛有可能嗎?
這種可能性又該作何理解?
?
這一困擾並吸引著古今哲人、詩人,以及神學家不斷探究的問題,由法國哲學家馬希翁在其《情愛現象學》中,以神學之闡發並展開的現象學描述,獲得了一種介於現象學與神學之間的解答。
?
本書作者即依循《情愛現象學》的思路,從愛與被愛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問題意識出發,進行一場深刻的愛之思:既是一種關於愛的哲學思考,更是一種哲學在愛中的思考。
?
現象學與神學,在馬希翁超克形上學(或本體–神學)的宏大計劃中交織重疊,最後在愛的分析中爆發出巨大的張力,對現象學和神學的方法原則都構成了挑戰。
?
本書的〈導論〉清楚且有系統地說明了胡塞爾、海德格以及當代法國的現象學發展脈絡,並為馬希翁的思想進行定位;正文則是對《情愛現象學》作出詳細的文本探討,展現了如何透過現象學來把握愛這個神學議題,呈現出「現象學的神學轉向」,對「愛」作出徹底的分析。
?
本書收錄兩篇特別附錄:
〈再見?以馬忤斯路上〉:探討馬希翁對基督神學的定位以及相關的啟發;
〈寄望於再見的愛〉:探討馬希翁在《情愛現象學》中對上帝的提及。
?
本書特色
?
● 詳盡且清晰的學術傳承脈絡說明
● 展現以現象學探討神學的可能性
● 對於「愛」提供更多的認識可能
?
好評推薦
?
「十分樂見該書的出版問世,增進台灣學界對於『當代法國哲學的神學轉向』的認識。」——游淙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
「以『愛』作為思想之可能性,向漢語學界展示了『現象學的神學轉向』的一個重要的範例之一項成果。」——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