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思專欄內容的初期,藝術家楊雨樵首先「奇異地」聽見了楊納捷克的歌詞——Zelene sem sela, ?ervene mi schodi(我種了些青葉,而紅是開出的花)。隨後「拉威爾的《三首歌曲》中的〈妮可蕾特〉也跳了出來。然後是馬蒂努,後面跟著柯米塔斯、萊敷斯和皮普科夫??」,這些音樂,彷彿有自己的意志,依序來到了楊雨樵的腦中。他相信這是直覺在告訴他:「這就是你要寫的內容了。」
2018年,《阿尼阿拉號》被改編成了電影,由佩菈.卡格曼(Pella Kagerman)和胡果.利亞(Hugo Lilja)執導,在該片拍攝的時期,生成式 AI 尚未普及,但片中的人工智慧米瑪(MIMA)的種種運行狀態,若從 2024 年四處是生成式 AI 的角度看來,真的是完美地折射出哈利.馬丁松在1956年同名著作中的洞見。
此外,考量到實際上要在雜誌上出版,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讀者可以循線找到錄音來聽,所以多少會希望該作品的錄音在網路上不要太難尋得。畢竟,既然繪製了通向潛伏之物的地圖和指標,多少會期待讀者興致勃勃地按照指標前往一探究竟。在考量與取捨的過程中,有些作品雖然喜愛,但最後還是忍痛放一邊,例如芬蘭作曲家諾德格倫(Pehr Henrik Nordgren, 1944-2008)的鋼琴獨奏組曲《怪談》與吉他獨奏組曲《蝴蝶》。雖然放棄,但仍值得各位朋友找來聽聽看,並且搭配小泉八雲的《怪談》來閱讀,大家將會發現諾德格倫在呈現故事情境時,其音樂詩學(poetics of music)上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