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西亞:迦太基與世界遺產紀行》
突尼西亞,
作為一個地中海沿岸國家、阿拉伯世界的成員、伊斯蘭世界的一分子,
在這些不同領域的芸芸眾國間,都有她特殊而顯著的地位。
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充滿讓人好奇的風情,
在地中海的藍與撒哈拉沙漠的黃之間,構成一條明亮的風景線。
這裡是兩千多年來的戰場,也曾是毀滅之地,流血無數。西元前149至146年間第三次布匿戰爭在此爆發,羅馬軍團經過三年的圍城攻擊,終於攻陷迦太基城,大火焚燒17天,城市全毀,迦太基國滅亡,迦太基人幾乎滅族,還留下羅馬人用鐵犁翻遍迦太基城的土地,再撒上鹽的說法。此後汪達爾人、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十字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國遠征軍等都曾征戰於此。20世紀1942-43年間,隆美爾指揮下的納粹德國非洲兵團以突尼西亞為基地,與英美聯軍在北非展開大戰,是二次大戰最激烈的戰場之一。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期的全球殖民主義浪潮中,突尼西亞也未能倖免,淪為法國的保護國70餘年,和許多不幸的同伴一樣,受過一切殖民地的創傷。
突尼西亞是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共和國所在地,迦太基是經常被忽略的古代地中海霸主,和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迦太基軍事奇才漢尼拔,差一點就滅了羅馬共和國。這段精彩的歷史是本書特別凸出的重點之一。
◎作者以世界遺產為綱目,同時不錯過任何具有重要價值或趣味的地點
◎從歷史、文化與古文明的角度切入
◎全書使用插圖相片逾1200張,幫助讀者逐步貼近這個陌生的國度
不論是旅遊前做功課、僅僅紙上臥遊,或純粹為了好奇與求知,本書都不容錯過。
《摩洛哥:世界遺產紀行》
外來的訪客最常以「充滿異國情調」來形容對摩洛哥的印象,
然而,摩洛哥的豐盛如何能夠盡述?
複雜的歷史際遇,造就了今天極為多樣性的摩洛哥;阿拉伯-伊斯蘭、安達魯西亞-尤太、歐洲、黑色非洲等文化都在此和柏柏文化相遇,結出的纍纍果實各自綻放著不同的丰采。
柏柏人是馬格里布的原住民,希臘神話中吸收了部分的柏柏傳說,而摩洛哥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極西之地。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先傳入北非,後來柏柏人分別出了一位教宗、一位羅馬皇帝,以及一位重要的神學家。七世紀阿拉伯人帶來伊斯蘭教,柏柏人很快就加入阿拉伯人,跟著一起渡海征服了伊比利半島。由於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生性堅韌而強悍的柏柏人不出半個世紀就把阿拉伯帝國永遠趕出了北非;此後柏柏人逐漸與阿拉伯人融合,阿拉伯文化隨著伊斯蘭教而成為主流,但無可避免地出現柏柏化的特徵,成為「柏柏化的阿拉伯文化」,例如摩洛哥通行的阿拉伯語分支是公認最難聽懂的。摩洛哥各朝代在阿拉伯與柏柏之間輪替,漸漸變得不分彼此,不過統治者都必須得到各地柏柏部族勢力的支持,而各部族間不時發生衝突,因擁立不同蘇丹而生的內戰更是家常便飯。
18世紀以前摩洛哥的領土最北包括了伊比利半島大半,東至今突尼西亞,向南達到今馬利境內。15世紀末伊比利半島上的非基督徒遭到驅逐,當時這些穆斯林和尤太人同被稱為摩爾人,這群難民為摩洛哥帶來了安達魯西亞-尤太文化,或稱摩爾風格,至今已是摩洛哥建築、藝術的註冊商標。
三毛把撒哈拉沙漠比作是她「前世的鄉愁」,簡簡單單地一語道出了旅行的最高意境。地域或許遙遠而看似無關,但是摩洛哥豐美的景色,依然能夠輕易觸發你我內心最深處的感動。
林婉美親自一步步走在這塊浪漫的國土上,用她獨到的眼光,將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透過本書呈現給讀者。
書中分區為讀者介紹摩洛哥各地的歷史遺跡與現今的人文風情與都市風貌,有古城曲折的市場巷弄、比愛情海的景色更豐富的海港小鎮或山城、摩洛哥第一大城卡薩布蘭加綿延的歐式建築及悠然行駛的地面電車,書中都附上許多精彩的攝影照片。
讀者只要閱讀本書,一個兼具古老文化與華麗建築的爛漫國度──摩洛哥就躍然呈現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