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110
傑弗瑞.羅賓遜
陳信宏
春山出版
2024年8月06日
230.00  元
HK$ 195.5  






ISBN:9786267478110
  • 叢書系列:春山之巔Summit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巔Summit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亞洲史 >











    ◆奧本海默紀錄片《殺人一舉》《沉默一瞬》的歷史背景◆

    ◆近年最重要的東南亞歷史研究著作之一◆

    2021年喬治凱亨獎(George McT. Kahin Prize)

    2020年軍事史學會傑出圖書獎

    2019年萊姆金圖書獎(Lemkin Book Award)

    2019年國際亞洲學者大會圖書獎(ICAS Book Prize)

    2018年《金融時報》最佳選書

    2018年《外交事務》最佳選書



      一九六五至一九六六年間,據估有五十萬印尼共產黨及其同情者遭到屠殺,一百萬人遭到監禁,直到一九七五年,由軍方把持的獨裁政府才在國際壓力下,陸續釋放政治犯。然而,倖存者的身分證上卻被冠以「ET」(前政治犯)字樣,不見容於社會。直至今日,這仍是印尼社會裡的敏感話題,即便二○一六年總統佐科威終於召開「討論一九六五年悲劇」全國論壇,轉型正義路上仍滿布荊棘。



      所以,殺戮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開啟的冷戰局勢,使第三世界國家成為強權間的犧牲品。一九五五年,亞非國家召開著名的「萬隆會議」,奠定「不結盟運動」的基礎。長期受到殖民宰制的印尼,試圖找尋解放的出路,而印尼共產黨的理念吸引為數眾多的百姓,到了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黨據估有三百五十萬正式黨員,並有兩千萬人加入其附屬群眾組織,包括女性組織、青年組織、農民組織、種植園工人組織等,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共產黨。遵循議會道路且不武裝革命,是印共獨特的路線,也受到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青睞。然而,印尼陸軍、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視之為威脅,美國及英國也為防堵共產主義而展開一系列抵制,祕密輸送金錢、武器與戰略給印尼陸軍,為其後的大屠殺鋪設了前提條件。



      一九六五年九月三十日,六名印尼高階軍官遭到殺害,軍方將矛頭指向「共產黨意圖發動政變」,隨即展開全國性的肅清行動,透過掌握媒體,傳播共產黨如何殘忍殺害六名軍官,為了「保衛國家」和「保護蘇卡諾總統」必須「消滅共產黨」。陸軍及右翼宗教團體與政黨所組織的民兵,成為各地殺戮行動的重要執行者,凡是共產黨或對其表現出同情的人,都難逃被殺戮和羈押的命運。掌握武器的陸軍以暴力強行推翻印共,迫使蘇卡諾總統下臺,陸軍司令蘇哈托取而代之成為新任總統,開啟長達三十二年的「新秩序」獨裁統治。



      一九九八年,蘇哈托政權被推翻,印尼進入「民主轉型」,然而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大屠殺卻因多年來系統性的壓制,而難以被言說,遑論平反,政治犯及其家屬更陷入孤立無援的境況。印尼當代最重要的作家帕拉莫迪亞曾被囚於布魯島十四年,他曾寫道,在長達多年的時間裡被人當成動物對待,使得政治犯因此喪失了自信、尊嚴以及人格感受。



      本書作者羅賓遜是印尼研究的重要學者,師承《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班納迪克.安德森。《殺戮季節》堪稱是國際上對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大屠殺最全面性的研究,不僅談殺戮本身,更從印尼探究冷戰下的國際關係、大國角色,並與二十世紀歐洲的猶太人大屠殺、非洲的盧安達大屠殺形成具體的參照。殺戮,不會憑空而至,羅賓遜藉由一塊塊嚴謹的拼圖,浮現這場大屠殺的臉孔。



      ◆封面◆

      本書封面由印尼藝術家Redi Murti所繪。關於在香蕉樹後面偷看的人,他象徵揭開被隱藏或保密的事物,甚至以一種樂觀戲謔的方式告訴印尼軍隊,他們的行動正在被揭發。相反的,他也可以象徵一種自我遮掩,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施暴者。背景所呈現的明亮香蕉樹,如同熱帶天堂,然而血腥與鬥爭再此不斷上演。



    好評推薦



      「如果想要理解印尼的悲劇,以及人類為什麼有時候會做出規模龐大的可怕事情,這是一本必要的讀物。」——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對於那整場殺戮事件所寫出的第一部道德誠實而又恆久精湛的歷史著作。」——約書亞.奧本海默,《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導演



      「身為資深印尼史學家的羅賓遜……掌握了事件的重大意義。」——瑪格麗特.史考特(Margaret Scott),《紐約書評》



      「在這部精湛的記述裡……那些殺戮現象受到了早就應有的全面性學術探究。」——東尼.巴伯(Tony Barber),《金融時報》



      「針對印尼的屠殺及其後果所提出的一部權威性而又令人驚駭的記述。」——蓋瑞.巴斯(Gary Bass),《外交事務》

    ?


     





    國際記者專文導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先決條件

    第三章 藉口

    第四章 冷戰

    第五章 大規模殺戮

    第六章 陸軍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 〈亞洲出現的一縷光明〉

    第八章 大規模監禁

    第九章 釋放之後的限制、約束與懲罰

    第十章 真相與正義?

    第十一章 暴力、遺禍與沉默

    注釋

    參考書目



    ?





    引言



      第一章 引言【節錄】



      我從來不曾向你隱瞞我的想法,我認為開槍除掉一些人,是促成印尼有效改變的必要初步條件;但令我感到難過的是,率先被除掉的竟是錯誤的對象。——英國駐印尼大使安德魯.吉爾開斯特(Andrew Gilchrist),一九六五年十月五日



      從一九六五年底到一九六六年中,在這段短短六個月出頭的時間裡,據估有五十萬名印尼共產黨(Partai Komunis Indonesia, PKI)及其附屬組織的成員遭到殺害。1另外還有一百萬人在沒有受到起訴的情況下遭到羈押,有些人被監禁長達三十年以上,而且其中許多人都遭受刑求以及其他不人道待遇。在這些受害者當中,持有武裝的人士少之又少,而且幾乎所有遭到殺害和羈押的人士,都是當時合法的政治與社會組織中的成員。這不是一場內戰,而是一場規模之大與速度之快──在二十世紀都堪稱名列前茅的大規模殺戮與監禁事件,但是卻極少受到檢視。



      此一暴力造成的後果極為深遠。不到一年內,全世界最大的在野共產黨即遭到消滅,印尼的左翼民族主義總統蘇卡諾也被迫下臺。強烈反共的陸軍領導階層因此攫取政權,從而展開超過三十年由軍方撐腰的專制統治。經由這場殘殺而崛起的政府稱為「新秩序」(New Order),以蓄意侵害人權而惡名昭彰,在印尼本土以外的地區尤其如此,包括東帝汶、亞齊與西巴布亞(West Papua)。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那些地方的死亡人口多達數十萬,包括遭到政府部隊殺害的人士在內。此一暴力也在根本層面上改變了印尼的政治與社會樣貌,留下的遺緒包括過度軍國主義,以及對於異議的極度不寬容,壓抑了批判性思考與在野勢力,尤其是左派。也許最重要的是,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事件摧毀了千百萬人的人生,他們因為與那些遭到恣意殺害或羈押的人士具有親屬或其他關係而遭到官方汙名化。即便在超過五十年後的今天(自從印尼展開民主轉型以來二十年左右),印尼社會仍然背負那些事件所留下的深刻傷疤。



      就其規模與速度,以及深遠的政治與社會影響而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的暴力事件,堪與戰後時期最惡名遠播的幾場大規模殺戮與監禁行動相比,包括波士尼亞、柬埔寨與盧安達的慘案,而且更是遠遠超越了其他被視為拉丁美洲專制暴力象徵的事件,諸如阿根廷與智利的案例。「就遭害人數而言,」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一九六八年寫道:「發生在印尼的反印尼共產黨屠殺事件,堪稱是二十世紀最慘重的集體殺戮案件,不亞於一九三○年代的蘇聯大整肅、二戰期間的納粹大屠殺,以及一九五○年代初期的毛澤東鎮壓反革命運動。」2此外,有些學者把印尼的這場暴力描述為種族滅絕,儘管這點目前尚無共識。3然而,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這場暴力事件在國際上卻仍然鮮為人知。因此,世界歷史計畫網站(World History Project)針對一九六五年所列出的條目,雖然包括了「家樂氏推出蘋果肉桂穀片」,卻沒有提及印尼有五十萬人遭到殺害的事實。4



      即便在印尼國內,一九六五至六六年事件至今受到的理解也仍然極為貧乏,直到最近才成為史學家、人權運動人士與媒體嚴肅討論的焦點。二十世紀的幾乎每一場種族滅絕,在事後都出現大量的證詞、回憶錄、真相講述與鑑識調查,更遑論和解、紀念以及追求正義,但這樣的進程在印尼幾乎根本還沒開始。此外,與過去這個世紀大多數的大規模殺戮形成對比的是,發生在印尼的罪行從來沒有受到懲罰,甚至也沒有受到應有的調查,而且國際組織或國家也都沒有針對這類行動提出嚴肅的呼籲。在這方面,印尼堪稱比其他國家都更近似於蘇聯、中國與美國。



      本書的目標在於打破這種令人不安的沉默。本書的首要抱負是要釐清幾個基本的歷史問題:有多少人遭到殺害與羈押?受害者是什麼人,他們又是怎麼死的?加害者是什麼人,他們受到什麼所驅使?那些遭到羈押的數十萬人以及他們的家人遭遇了什麼下場?這些基本問題不但見證了我們對於這起事件的瞭解仍有重大闕漏,而且也迫切需要回答,尤其是可靠的目擊證人和參與者都不免隨著每一年的過去而愈來愈少。除此之外,本書也探究幾個更深層的分析謎題,這些將在後續闡述。最重要的是,本書提出這幾個問題:這項異乎尋常的暴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這起暴力事件為印尼社會帶來什麼後果?而且這起事件在後續這些年間受到的討論或處理為何如此之少?



      除了少數例外,學者都把一九六五至六六年事件視為具有印尼的獨特色彩,主要只能透過印尼的文化、社會與政治而加以解釋。這種觀點所隱含的意思,就是那起事件當中涉及的動力帶有獨特性,不能和其他案例相比。印尼的案例雖然的確有許多特別之處,但我認為和其他的大規模殺戮與羈押事件也有許多相同點,所以採取比較廣泛的比較性觀點,不但有助於理解印尼的經驗,也有助於充實這類問題的整體辯論。因此,本書不只主要聚焦於印尼,也企圖進行更廣泛的探討,包括大規模殺戮與監禁的動態、暴力事件發生後長期的沉默與無所作為,以及人權的歷史。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本書提出以下這些問題:大規模殺戮與監禁在什麼情況下最有可能發生?這類嚴重罪行為什麼有些會被記住,並且受到譴責與懲罰,但有些卻遭到遺忘並且不受追究?對於受害者、加害者以及整體社會而言,這類行為以及沉默會造成什麼樣的政治、社會與道德影響?我的預期是,詳細檢視一九六五至六六年發生在印尼的大規模暴力事件,將可讓我們對所有這些問題獲得洞見。(未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