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神與人,仙與凡──神話傳說奇譚:張羽為何煮海?孟姜女因何哭倒長城?為什麼喜鵲要為牛郎織女搭橋?……跳脫傳統故事的框架,新演繹神話細節

神與人,仙與凡──神話傳說奇譚:張羽為何煮海?孟姜女因何哭倒長城?為什麼喜鵲要為牛郎織女搭橋?……跳脫傳統故事的框架,新演繹神話細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45296
白羽
崧燁文化
2024年7月24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6263945296
  • 規格:平裝 / 322頁 / 17 x 23 x 1.6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世界經典文學 > 神話/傳說











    大禹治水、牛郎織女、孟姜女、白娘子與許仙、

    梁山伯與祝英台、劈山救母、張羽煮海、弄玉引鳳、

    ?君與鹽水女神、歌仙……



    對故事進行重構與顛覆,演繹出全新的故事,

    既有傳統故事的框架,但又有新演繹的細節。



      ?張羽煮海──「閬苑仙子,確是仙界奇葩,但我與瓊蓮有約,一生一世一雙人。」

      張羽借了三件神器,和瘋道人一起登上沙門島,將混元鼎放置在海水中,頓時海浪如山,整座東海彷彿傾覆了一般,海水全都傾瀉在了鼎中,那鼎依舊沒有滿。張羽解開赤焰袋,放在鼎下,三昧真火噴射而出,張羽用五火扇輕輕一扇,混元鼎便燒的通紅,海水也變了顏色……



      ?鵲橋會──「只要我忘記了你,就會神魂俱銷,灰飛煙滅。」

      織女身為王母之女,竟敢動了凡心與下界之人成婚,破壞天庭的規矩,為了懲罰她,玉帝禁錮了她的法術,將她流放北海界罰做苦役,在那裡織出一萬匹雲錦。從天庭到北海,有十萬里的天路,喪失了法術的織女不能御風而行,只能徒步跋涉。得知丈夫牛郎被關進「離恨獄」,她大為憂慮,因為她深知「風浪劫」的凶險,大羅神仙陷身此獄中,尚且常常迷失於幻像,更何況是凡人。要他經受住那苦難,只有保住他的記憶,她一邊向流放地前行,一邊寫信給牛郎。請求青鳥仙子充當信使……



      ?三生石──「王公忘了故人李霄嗎?」

      王暢啊呀一聲,緊緊握住劉漢的手,無怪乎他覺得劉漢的樣子似曾相識。他一再詢問劉漢的經歷,劉漢卻笑而不答。當夜,王暢置酒帳中,二人一直飲到三更。王暢喝得大醉,隱隱然聽劉漢說:「宦海浮沉,王公當急流勇退,不然恐大難及身。我與公日後還會相見,望您善加珍重。」



      天亮後,王暢發現劉漢不辭而別,立刻派人在勝業坊一帶查訪,但未得到任何線索……



      ?歌仙——「我上跪天,下跪地,中間跪父母,為何跪你這昏官……」

      歌聲未歇,她和阿牛頸項上的木枷碎裂墜落。她繼續唱,公堂上的瓦片紛紛滑落,打的縣令和師爺頭破血流,鑽進了桌椅底下,來不及鑽桌子的衙役紛紛抱頭鼠竄。



      百姓們拍手稱快,劉姝和阿牛趁機逃走了。



      羅城縣令遭到羞辱,很不甘心,命令縣尉帶著衙役們到處抓捕劉姝和阿牛,他們在江上轉了幾個月的圈,聽得見歌聲卻看不見人。有人說劉姝在右江,也有人說她在左江,還有人在紅水河看見了她,也有人說她已經搬去了柳江。總之,八桂之地,到處都有她的歌聲。



    本書特色



      全書包含17篇故事, 以細膩的文筆,精巧的情節及人物對話,講述親情、愛情、時間、生命價值等主題,每個故事都充滿了奇幻色彩。在寫作方式上,採用了雙線、多線式等獨特的時間線,上帝視角、散點式、多頭敘事,羅生門式敘事等方式,避免了雷同的閱讀感受。

    ?


     





    序言

    治水記

    弄玉公主

    廩君與鹽水女神

    哭城記

    張羽煮海

    鵲橋會

    雷峰塔

    化蝶

    沉香

    三生石

    歌仙

    鞭龍

    青丘天狐

    化虎記

    運河異聞錄

    羽民國

    西域駝行記



    ?









      這本書總共收錄了17篇作品,最早的一篇《化虎記》創作於2019年12月,也就是疫情開始的時候。我對神話傳說一直充滿熱情,渴望寫這樣一本書,以神話傳說為母體,重構屬於自己的文字。這可能與童年記憶不無關係,四五歲時,母親開始給我講各種神話與傳說,印象最深的是《劈山救母》、《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成年後我在古典文獻中查閱過上述故事的早期文字,然而與母親講述的內容相比,這些文字都缺乏與生活相連繫的情感力量。母親的故事,與她生活的土地,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血脈相連,其中相當多的故事被地方戲劇反覆演繹。戲劇本身充滿了強烈的煙火氣,故事藉此而活著。



      母親愛看戲,年輕的時候尤其熱衷,幾乎是逮到什麼看什麼。民間戲劇的範疇並不大,英雄美人、忠臣孝子、才子佳人、神魔精靈,就是舞臺的全部了。對於四五歲的小孩來說,咿咿呀呀的國劇,不論是京劇,還是秦腔我都不知所云,好在有母親給我講解劇情。母親究竟看過多少戲,我沒有向她求證過,我跟她看過的就有《鍘美案》、《遊龜山》、《櫃中緣》、《竇娥冤》、《卷席筒》、《十五貫》、《長?坡》、《五典坡》、《玉堂春》、《打漁殺家》、《三滴血》、《周仁回府》、《三娘教子》、《轅門斬子》、《天門陣》、《四郎探母》(原諒我羅列這些劇名,這是我小時候跟著母親看戲的記憶)等四五十部,另外還有一些摺子戲,名字大多已不記得了。普通戲團隊無力演全本的戲,經常出演摺子戲,有時候逢廟會或者別的節日,大劇團表演整部的大戲,則有萬人空巷之勢。她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偶爾會清唱部分戲劇片段,至於唱的是什麼戲,我大抵早已忘了,或許是《玉堂春》中的「蘇三起解」那一折。我至今仍然聽不懂京戲,對於秦腔則略懂幾個片段,倒是對粵劇能聽個差不離。有一次,鄰居不知從哪裡搞來完整的《鍘美案》錄影帶,放學歸來的我便蹲在一邊跟著看,母親破例沒讓我早睡,結果看完已是凌晨十二點,第二天上學遲到了。在所有童年的「戲單」中,我最喜歡的是《寶蓮燈》、《悟空盜扇》等充滿神話色彩的內容。某種意義上來說,母親是我的文學引路人。



      除了母親的「戲單」外,父親曾給我講過直接源自文學作品的故事,比如《西遊記》一類。此外,我二叔在童年的月夜說過《嫦娥奔月》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我的祖父則講過一些流傳於鄉村的、沒有文字來源的傳說,這些故事在講述時被不同的人增加了新的細節,按照自己的喜好增加或改動情節,從而提供了無數個不同版本,一方面使得故事情節更加飽滿,另一方面提供了反思的可能。比如《五典坡》,講的是窮小子和富家小姐的故事,貧窮的青年薛平貴和宰相家的小姐王寶釧相愛了,他們衝破阻撓生活在了一起,他們的居所是個苦寒的窯洞。後來,懷有大志的薛平貴出去闖蕩,王寶釧則棲居寒窯,在山中挖掘苦苦菜果腹。很多年後,薛平貴功成名就,並且成了西涼國的駟馬,來尋找自己的妻子。《紅鬃烈馬》這個片段就是他尋妻的故事,他遇到妻子後,對她一番言語戲弄,得知她就是自己的妻子,並且確信一直在等待自己,才有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是一個流傳非常廣泛的故事,在我的家鄉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但我的父親和母親認為這是編劇為了安慰觀眾改了結局,他們左一句,右一句合起來給我講了另一個版本:薛平貴從西涼國回到年輕時居住的窯洞,發現妻子早已餓死,洞中只有一具枯骨,眼眶裡已經長出了草。故事就在此處結束了。與舞臺上大團圓的結局相比,這個結局更加逼近真實,它呈現了一種真正的民間故事的斬釘截鐵,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而不是調和的、軟綿綿的。



      與《五典坡》的故事一樣,我兒時聽過的《孟姜女哭長城》故事也與通行版本有別。大部分故事講孟姜女的丈夫萬喜良被抓去修築長城,死後砌進了長城裡,她萬里尋夫,到了長城下,縱聲一哭,長城倒塌了,露出了他丈夫的骨骸。始皇帝見她十分美麗,想娶她為妃,她要求安葬丈夫,始皇帝滿足了她的要求,之後她蹈海自殺了。這是一個符合古代節烈觀的悲慘女性故事。但另一個版本裡,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孟姜女跳海時正懷著孕,落水後並沒有死,而是被海浪推著一直漂流,醒來後在水中生下了一個嬰兒,她咬斷臍帶,用盡最後一口氣將這個孩子托出水面,自己便沉入了水底。這時飛來一群水鳥,它們將這個孩子用翅膀托著,為了害怕他受凍著涼,一些鳥兒還脫落羽毛,蓋在他身上。水鳥們圍攏著孩子順水漂流,被一個漁父看到了。漁父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後代,名叫項梁,他看到這個孩子滿身羽毛,覺得十分神異,就收養了他,取名項羽,並謊稱是自己的姪兒。剩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項羽少年聰敏,文武兼備,後來推翻了秦帝國,為父母報了仇。這個故事為「孟姜女」的故事增加了一個「彩蛋」,展現了中國民間樸素的反抗精神。成年後讀了《史記》,當然知道這個故事與史書記載不符。我很懷疑這出自《拾遺記》一類的古代筆記小說,因而遍讀收錄有漢魏六朝小說的「筆記小說大觀」,但一無所獲。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這個故事上累積著其他故事的影子,比如鳥兒們托著孟姜女之子,用羽毛來保護他,與「姜嫄拋棄後稷」、鳥兒保護冰上棄兒的情節很相似。另一方面,史書中關於項羽的身分記載非常簡單,只說他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後、秦末楚人項梁的姪子,關於他的父母卻沒有任何記載,可靠的譜系也鮮見,這就為民間故事與歷史進行銜接提供了一個完美的介面,堪稱絕佳的演繹。



      我尋找「孟姜女」故事來源這件事後來發生了一個新的轉機,友人於善偉告訴我山東地區流傳類似的故事,並告訴我在某書中收錄了當地農民的口述,我找到那本書,發現與我聽過的版本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項羽是孟姜女之子」的故事絕非一地之傳說,而是在廣大的地域流傳。回憶起兒時每年寒食節,母親都會提起「孟姜女」,差不多將這個故事再回憶一遍,她說寒食節是紀念萬喜良的——「麻腐包兒送寒食」。



      我們擁有深厚的「講故事」傳統,每一次講述都是一次新的詮釋。我下決心寫這本書,是因為有些故事在我的腦子裡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它們就像植根於大腦深處的花木,不斷開放,也不斷凋零。故事本身具有生命,如果你不寫下來,遲早有一天它會自己飛走。



      早期的故事文字像天空的星辰一樣,神祕而幽遠,那些記錄(或者說撰寫)故事的人,他們的頭腦裡究竟在想什麼?換一種說法,他們認為這些奇幻的故事是真實的嗎?我們深知神話傳說源自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但也不排除某個人的靈感乍現。事實上,不同民族神話的傳播,與那些對故事重新講述的人有莫大的關係,比如德國學者古斯塔夫.施瓦布(Gustav Schwab)整理的《希臘神話與傳說》,法國人類學家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所著的《希臘神話》,對希臘神話的流傳產生了重大且直接的影響,成為神話定型的範本,他們的作品不但被歐洲各國翻譯成本土語言,而且成為全球創作者們的靈感來源。



      在我們的文學敘述傳統中,神話主題從未中斷過。即便是像司馬遷的《史記》這樣的純粹歷史文字,也是從神話開始,在信史時代之前,人們依賴神話儲存祖先的訊息,就像人在成為理性的成年人之前,有過充滿幻想的童年。童年時代,是支撐我們擁有幸福一生的基礎。沒有想像力的童年,是蒼白的。JK羅琳為了讓孩子們重新回到閱讀的桌前,創作了《哈利波特》,這可真是一本令人為之喝采的作品,書中的很多元素並非獨創,而是有著各民族神話與精靈傳說的原型。此外,近年來流行的奇幻文學《納尼亞傳奇》、《魔戒》同樣受到過北歐神話和精靈故事的深刻影響,尤其是托爾金的《魔戒》,可以看到《瘋狂奧蘭多》、《貝奧武夫》、《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影子。



      當我發心要寫這本書,而不只是在靈感驅使下寫幾個零散的故事時,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簡單的原則:無論如何,每天晚上必須寫夠一千字。按照這個計畫,我在第一個星期結束時完成了一篇作品,總共六千多字。我非常好的掌控一條原則,寫你想寫的故事,但不要用力過猛,以免扯斷了靈感的線。



      寫作讓我從紛繁瑣碎的現實中抽離出來,獲得了一種生命豐富性的訴求。也可以這樣說,這是我十幾年來堅持寫作的內在動力。我深刻的意識到,有一種急切的東西在錘擊著我的內心,就好像樂曲中的鼓聲,清晰而響亮。我猜,我肯定能夠按計畫完成。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保持堅持的習慣,別亂了節奏。



      現在,我可以確定,我已經寫完了這本書。是為序。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