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超越與實在:牟宗三的科學觀

超越與實在:牟宗三的科學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34627
黃光國
五南
2024年7月10日
183.00  元
HK$ 173.85  






ISBN:9786263934627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其他大眾心理學











      本書為黃光國教授「中西會通四聖諦」系列的第一本──苦



      「苦」如人患病,,即苦果,閱讀相關文獻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曾經獨立將康德三大批判書翻譯成中文的牟宗三,對於康德知識論的理解竟然有著「系統性的偏誤」。



      這種「系統性偏誤」的產生,在於不了解中西文明的根本差異。這個差異正是華人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難以落實的關鍵所在,因此,我下定決心撰寫這本書,以牟宗三為例,仔細分析作為華人社會科學家「共業」之「苦」。

    ?


     





    校訂序�夏允中

    自序

    第一部分 牟宗三的時代及其科學觀

    第一章 「西化」意識型態下的終極關懷

    第二章 牟宗三的科學觀

    第二部分 科學哲學溯源

    第三章 畢氏學派與柏拉圖學園

    第四章 外在超越的「三位一體」

    第五章 實在論與啟蒙的辯證

    第三部分 易與道:中國科學的發展

    第六章 《易》的文化系統及其衍生

    第七章 「道」與中國的科學

    第八章 卦氣說、周髀與曆數

    第九章 《本草經》、《參同契》和《本草綱目》

    第四部分 體用觀與內在超越

    第十章 體用觀及其現代詮釋

    第十一章 內在超越:「先驗」與「超驗」之間

    第十二章 「無限智心」及其「自我坎陷」的文化反思

    第十三章 「無限智心」與「性智顯發」的科學詮釋



    ?





    自序



      本書題為《超越與實在:牟宗三的科學觀》,是我寫中西會通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第一本。我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參與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之後,心中經常思考著一個問題:港台學術界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學派,唯有新儒家而已。為什麼新儒家對台灣的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似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新儒家的困境



      1990年代中期之後,台灣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產生路線之爭,我發現:非西方國家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之所以未能獲得實質的建展,關鍵並不在於心理學自身,而是在於心理學者對於科學哲學缺乏相應的理解,因而下定決定撰寫《社會科學的理路》(黃光國,2001)。在閱讀相關文獻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曾經獨立將康德三大批判書翻譯成中文的牟宗三,對於康德知識論的理解竟然有著「系統性的偏誤」!



      這種「系統性偏誤」的產生,在於牟宗三為了完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而不得不刻意對康德知識論中的核心概念作有系統的扭曲。再深入追索牟宗三這麼做的緣由,我們就可以看出中西文明的根本差異。這個差異正是華人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難以落實的關鍵所在。因此我下定決心撰寫這本書,仔細分析作為華人社會科學家「共業」之「苦」。



      本書初稿完成於2021年。其後為了配合我自己的寫作進程,經過幾次大幅度的增刪修改,直到「苦、集、滅、道」整個書系接近完工,才能夠寫出這本書的定稿。因此,在說明本書的內容之前,有必要先對整個書系做簡要的介紹,以便讀者了解這本書在整個書系中的位置。



      兩極化的學術評價



      多年來,我始終主張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科學。在我看來,非西方國家的本土社會科學之所以無法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其理由跟新儒家難以為繼一樣,在於對西方的科學哲學缺乏相應的理解。因此,我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撰寫了一本《科學哲學演化系譜》,仔細說明各種哲學思想之間的辯證性關係。將來《社會科學的理路》改版時,會將最後一章〈批判實在論〉調整為第一章,並在每一章之後加一段「文化反思」,說明它在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中的可能運用。



      2018年8月1日,史學泰斗余英時院士辭世,海內外一片哀悼之聲。大陸學術界盛讚他是「中國學術第一人」,自稱跟他關係「情同師友」的龔忠武,卻公開發表兩篇長文,批評他是「海外買辦學人」。我原本是余院士的「粉絲」,存有許多他的著作。當時覺得十分好奇,一個真正的「史學泰斗」身後怎麼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評價?取出他的著作仔細看過,才發現龔忠武所言不虛。



      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1991年余英時教授曾經在夏威夷「文化反思討論會」上作過一場演講〈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其講稿的結尾部分感嘆:「這一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一方面自動撤退到中國文化的邊緣,另一方面又始終徘徊在西方文化的邊緣,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葉孤舟,兩邊都靠不上岸。」



      在這篇講稿中,余英時(1991)從歷史學者的角度,檢視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在激烈政治和社會變遷過程中如何被「邊緣化」,並在結論一節中指出:



      十八世紀歐洲的「啟蒙」是一種「內明」,它上承文藝復興對於古典的推陳出新和宗教改革對於基督教的改造,再加上十六、七世紀的科學革命。中國「五四」後期所歌頌的「啟蒙」則是向西方去「借光」。這好像柏拉圖在《共和國》中關於「洞穴」的設譬:洞中的人一直在黑暗中,從來看不清本相。現在其中有一位哲學家走出了洞外,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清了一切事務的本來面貌。他仍然回到洞中,但卻永遠沒有辦法把他所見的真實告訴洞中的人。



      這個洞穴寓言非常貼切地指出華人學術界的根本問題所在。可是,仔細閱讀余院士的著作,我才發現:余院士雖然以那位「走出洞穴」的長者自居,可是,他的學術路線跟本書系主張的「文化系統」研究取向背道而馳。如果盲目跟從他的主張,根本不可能走出「雙重邊緣化」的困境,僅倒可能變成同一類的「買辦學人」而不自覺!因此我在《亞洲週刊》和《中國評論》上發表了一系列批評他學術路線的文章,並決定將這些文字收集成一本《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列於本書系的「滅」部。



      朱子的價值世界



      從本書系的角度來看,朱熹和玄奘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十分重要的文化巨人。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使佛教之義和儒家心性論互相結合,為漢傳佛教奠下扎實的基礎;朱子以其理學思想編訂《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日後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然而,余英時晚期煌煌兩鉅冊的名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卻避而不談其「價值世界」。因此,本書系第四部分包含兩本書:《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和《玄奘與榮格:自性的探索》,前者聚焦於分析朱子理學的價值世界,希望能藉此走出本土社會科學之道。



      為了幫助華人學術社群走出這種「雙重邊緣化」的困境,本書系堅持採取「文化系統的研究取向」(cultural system approach);本書第一部分在敘說牟宗三對康德知識論作出「系統性誤譯」的時代背景之後,為了說明西方科學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具有內在關聯性,本書第二部分「科學哲學溯源」,追溯西方科學的根源,析論畢達哥拉斯所創立的學派,和柏拉圖學園形塑出以托勒密「地心說」作為核心的「知識型」。



      康德的「啟蒙」與「遮蔽」



      依照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在《詞與物》(1966/1970)一書中的說法,所謂「知識型」(episteme)是「使知識成為一定思想形式的歷史」,它處理必然的、無意識的和匿名的思想形式,它是「歷史的先在」(historical a prior),「在一已知時期,在總體經驗中劃定知識領域的界線,定義該領域中之對象所顯現的存在模式(the mode of being),以理論的方式界定人們每日知覺並視之為真實事物的條件」。「知識型」是思想的基底,在一特定的時代中,它是潛藏在所有人類知識傾向底下的心靈超結構,是一個類似「先驗歷史」的概念格架。



      從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第十五世紀,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這長達千年的「中世紀」,基督教徒在第十一世紀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將古希臘文明帶回歐洲,和篤信「三位一體」的基督教信仰互相結合,種下歐洲「文藝復興」的契機。十五世紀,第谷的天文學觀測和克普勒的「天體運行說」則為歐洲的「黑暗時期」帶來了曙光。



      牛頓所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問世,象徵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結束;康德哲學的完成則代表歐洲啟蒙運動的開始。康德可以說是當時歐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知識論繼承了歐洲哲學「二元論」的核心理念,成為後來科學哲學的主流。一個文化系統的最大長處,往往也蘊藏著它的最大短處。康德他在著手寫《認識心之批判》之前,先完成一本小書《通靈者之夢》,他的知識論將歐洲文化中的「理性主義」帶上了最高峰,同時也排除了所有的傳統形上學,對於人類心性的理解,造成嚴重的「遮蔽」。



      「有機論」與「機械論」的對比



      本書第三部分說明:《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易經》的「陰陽氣化宇宙觀」可以溯源至河圖洛書。在這樣的宇宙觀中,「太極」是「體」,大易哲學中的「象、數、氣、理」則為其「用」。道家以「體知」和「觀復」的方法探索外在世界,產生出李約瑟所謂「有機論」的科學,跟西方近代「機械論」的科學形成明顯的對比。



      然而,單只用「有機論」和「機械論」來區分中國傳統科學和西方近代科學的不同,並不足以讓我們看出中國文化發展的內部動力。因此,本書第八章以較長的篇幅,回顧天文學和曆數在中間的發展史。以之與本書第二部分互相對照,則可以看出《周易》文化「廣大悉備」而又「漏洞百出」的缺點。



      不論是從《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看儒學的發展,或是從本書看天文學和藥理學的發展,整體而言,中華文化發展的四大方向,都是由追求形而上的「道」,轉向追求「理」,亦即在追求客觀的知識體系。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中國傳統的「體用觀」是有所不足的。



      然而,追求「內在超越」畢竟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最大特色。本書第九章追溯《本草綱目》的起源,說明朱熹著《周易參同契考異》,將通靈現象解釋成「精神之極也」,「非鬼神之力也」,然後析論王世貞著〈本草綱目序〉和《曇陽大師略傳》,寫曇陽子「跨龍升天」的故事,跟康德所作的《通靈者之夢》,正好成為理解當時中、西兩種文化系統的極佳範例。



      徐復觀的學術觀



      本書第四部分「體用觀與外在超越」指出:牟宗三的老師熊十力是中國傳統「體用觀」的繼承者,他綜合大易哲學和印度佛學寫成的《新唯識論》,是「援佛入儒」的代表性著作;而「內在超越」則是新儒家為了解決「中西會通」的困難,所提出的對應性概念。由這個概念所引發的爭議,可以看出「中西會通」的困難所在;由華人學者對翻譯「先驗」和「超越」的猶疑,則可以看出中西兩種文化系統的根本差異。



      第十二章「無限智心」及其「自我坎陷」的文化反思進一步說明:牟宗三企圖以「中哲化西哲」的進路傳承儒家,其整體論述所產生的內在矛盾。針對這樣的問題,本章刻意引用徐復觀的學術觀,對於港台新儒家的學術路線做較為深入的反思與批判。徐復觀早年從政,曾經當過國民黨蔣委員長侍從室的核心幕僚,深受熊十力器重,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之後,決心轉向學術發展。他嚴厲批判其新儒家前輩偏好建構形而上學思想體系的學術路線,主張「形而中學」,並肯定朱子理學的發展方向。



      徐氏的學術觀跟本書系主張的文化系統研究取向不謀而合。具體而言,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採取的「哲學進路」,及其老師熊十力採取的「玄學進路」,留下了許多未解的難題,必須用傳承儒家的「科學進路」來加以解決。因此,本書後一章特別引用《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一書中所建構的「自我」與「自性」的心理動力模型,重新詮釋牟宗三所說的「無限智心」和熊十力所說的「性智顯發」,藉以說明:儒家文化必須吸納作為西方文明之優長,以西方的科學哲學為基礎,將自己的文化傳統建構成客觀的知識體系,如此才有可能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完成牟宗三(1988)「三體並建」的心願。

    ?




    其 他 著 作
    1.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2.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3.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4.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5.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6. 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
    7. 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本土研究取徑及理論
    8. 夾縫中的台灣三部曲(《中西文明的夾縫》+《台灣自我殖民的困境》+《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套書)
    9. 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和平是唯一解方
    10. 中西文明的夾縫:改變台灣命運的起手式
    11. 台灣自我殖民的困境:從被出賣到凌虐,台灣被殖民與自我殖民的困境
    12. 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
    13. 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
    14.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四版思源版)
    15. 東亞哲學與心理學:邁向修養心理學
    16.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
    17. 總統?總督?!台灣精神與文化中國
    18. 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
    19. 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
    20.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三版)
    21. 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
    22.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台灣人的1949
    23. 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
    24. 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
    25. 民粹亡台論
    26.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27. 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二版)
    28. 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第二版)
    29. 權力的漩渦
    30. 民粹亡台論
    31. 民粹亡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