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70%繭居族都能自立: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日本專業輔導機構靠三步驟,幫助超過1,700位繭居族回到正軌。

70%繭居族都能自立: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日本專業輔導機構靠三步驟,幫助超過1,700位繭居族回到正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48861
二神能基,久世芽亞里
黃筱涵
大是文化
2024年7月30日
130.00  元
HK$ 104  






ISBN:9786267448861
  • 叢書系列:Style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tyle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等他想通了,就會去找工作。」結果一等就是十幾二十年,他還是蹲在家。

      ◎「不管怎麼罵都沒效,算了,我只要他活著就好。」家人情緒從憤怒到消極。

      ◎「這是家醜,不能外揚。」這種錯誤心態會錯過繭居者最佳求助時間。



      什麼是繭居族?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是指超過半年不接觸社會、

      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交往,生活自我封閉的人。



      在日本,繭居族從2019年的115萬人,暴增到146萬人(2022年),

      更嚴重的是繭居長期化──父母不知怎麼協助,只能在旁等待:

      結果就是,繭居族逐漸演變成8050問題(由80歲父母養50歲中年人)。



      臺灣目前雖沒有明確統計數字,但從醫療臨床和身心科就診人數直線上升,

      可發現此現象逐年增加……。



      本書作者二神能基是New Start事務局創辦人,

      New Start事務局的主要業務,就是幫助繭居族找回生活正軌,

      至今已協助超過1,700位當事者「破繭」而出。



      他說,扣掉疾病或障礙等因素,70%繭居族都能做到獨立,

      只要用對方法,大多數繭居族都重新與社會接軌。



      ◎繭居第一年,別干涉;超過三年要求助



      .可能是在學校或職場遭遇霸凌、或是人際關係感到疲憊等,

      當事者於是選擇繭居,所以請先給他們一段時間療傷和思考。

      不要天天罵:「你整天待在家混吃等死,怎麼還不去工作!」



      .但「相信並等待」的做法,最多不超過三年,因為到了第三年,

      繭居族認為「反正死賴活賴在家,日子也可以過,就更不想出門了」。



      ◎這不是家醜,三方法能讓孩子回正軌



      .繭居超過一年,父母要找相關輔導機構諮詢,

      例如New Start事務局有一項特殊業務,名為「出租姐姐�哥哥」

      (也就是機構的輔導人員),進入家中跟當事者接觸,

      繭居族不願跟爸媽對話,不代表他們不想跟外界對話——

      面對第三方較容易說出真實想法。



      .跟第三方接觸幾個月後,父母必須主動拉開彼此的物理距離,

      例如:「必須在○月○日前搬出去」、

      「生活費放在『出租姊姊』那裡,去找她拿」,

      ……本書列舉很多方法,「逼」他走出家門,慢慢跟外界接觸。



      .接下來要幫他們找工作。怎麼找?

      不要找「感興趣的工作」,要找「沒那麼抗拒的工作」來賺生活費。

      只要經濟能獨立,他會不再依賴家長,展開自己的人生。



      萬一所有方法用盡,他還是無法獨立,

      家長就得接受事實,辦理家族財產信託或監護人死後事務委任契約,

      讓繭居者有最基本的經濟基礎,不會拖累手足。



      從在家啃老到獨立生活,日本最大輔導機構靠三步驟,

      幫助超過1,700位繭居族破繭而出,自立更生。



      本書內附臺灣專業協助機構,幫助繭居族破繭而出。



    名人推薦



      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所長、台灣輔導教師協會理事�林岱樺

      《實驗教育面面觀》主編、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林雍智

      Only實驗教育:陪伴拒學生(不登校生)轉自學到自立創辦人�蕭典義



    ?


     





    推薦序一 打開家門就能打開希望�蕭典義

    推薦序二 從門縫的曙光看見希望撒落�林岱樺

    推薦序三 繭居族需要系統性的專業支持,一定要找專家介入�林雍智



    前言 他需要你的幫助,只是說不出口




    第1章 繭居族衍生的暴力問題

    這不是關起家門就能解決的問題�死了一個日本前首相之後�社會氛圍:反正做什麼都沒用……



    第2章 這不是家醜,你該求助

    有人已窩在家超過30年�父母不想面對,家庭重擔落手足�家長第一時間的反應�第一步:分開住,越遠越好�孩子在家、在外兩個樣�雙親認定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打開家門,讓第三方介入�如果對話會傳到爸媽耳中,他們就不開口



    第3章 第一年,別干涉;超過三年要求助

    等他自己好起來?要等幾年?�超過三年,就很難擺脫�本協會的支援期間約兩年�他們靠打遊戲,掩蓋對未來的不安�父母的心靈也跟著繭居�幾年之後親子對話模式非常固定�不能在第三年才開始求救�萬一輔導超過兩年還是沒成效?�每個選項都有風險,但不能什麼都不選�一味等待,是最糟的選擇�從積極改變到消極接受



    第4章 光靠親子對話,無法解決問題

    父母描述的狀況,往往跟實際不一樣�大部分繭居族都缺乏物欲�有些事情就是無法和父母聊�信賴感一旦失去,很難拿回來�父母的眼神,使他更有罪惡感�缺乏溝通能力的,其實是家長�因為不想被討厭,所以不敢要求�「尊重當事者想法」,這話只對一半�「我跟孩子能互相理解」這是在作夢�想辦法讓他和家人以外的對象談話



    第5章 70%繭居族都能自立

    真正心聲是「我不想繭居」�不要隨便帶去醫院�動不動就說:「我想回學校讀書」�不想成功,只想普通�獨立,才能生出自信�不要老跟當事人說「快去工作」�繼續窩在家,即使出門工作也做不久�辦理家族信託或死後事務委任契約�持續繭居,就是全家持續痛苦



    第6章 從在家啃老到獨立工作

    和日本「失落的30年」完美重疊�社會富足,所以沒有想要的東西�沒有想做的事�下流志向�只要認為自己有用,就能努力�找一個沒那麼討厭的工作�今後繭居族會減少





    自序?? ?



    他需要你的幫助,只是說不出口




      自1994年起,我們營運的「認定NPO法人 New Start 事務局」展開了協助繭居族的活動。至今為止約過了30年,已幫助超過1700人。最初的企劃是讓年輕人在義大利生活一段時間,後來逐步摸索,發展出一套不用出國就能提供支援的輔導活動(按:繭居族又稱家裡蹲、隱蔽人士、關門族等,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定義,指超過半年不接觸社會、不上學、不上班、不與外人往來,生活封閉的人。厚生勞動省,簡稱厚勞省,是日本中央省廳之一,相當於他國福利部、衛生部及勞動部的綜合體)。



      1998年開始,我們會讓輔導人員上門造訪繭居族。1999年,我們開設共同生活宿舍,並於隔年設立工作體驗用的店鋪。此後便從上門輔導與體驗工作等兩種管道,持續20年以上的輔導。



      通常只要接受一年的輔導,有8成繭居族能獨立生活或是邁入下一個階段──搬進本協會的宿舍。至於入住者的獨立率,雖然不是每一年都計算,但這20年間應該約有7成不再靠父母養,能憑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



      我們遇見的繭居族年輕人,生活上基本能自理。其中有些人因疾病或障礙等難以獨立,但占比不大。然而世間對於繭居族,多半難以擺脫蹲在家裡不出門的印象。我認為這與「輔導方式適不適合」息息相關。繭居族的類型五花八門,包括年齡、繭居年數、原因、是否可外出等。然而針對繭居族的輔導卻跟不上類型的多樣性。舉例來說,有些人原本有機會獨立生活,



      卻因為他人提供的幫助並不適合,導致輔導無法發揮效果,當事人只能繼續繭居。



      此外,繭居族遲遲無法獨立生活的一大理由,則在於很少輔導機構會積極介入,大多是「等當事者來求助,才受理」。然而繭居族因對外封閉心靈,所以幾乎沒人會主動求助。



      本協會接洽的案例中,僅有一成是當事者主動尋求幫忙才開始的,儘管如此,我們仍成功協助許多人獨立生活。也就是說,即使對方對輔導感到抗拒,只要相關機構積極介入仍有機會扭轉狀況。本書將藉由實際案例,具體介紹本協會的輔導方法與理念。



      近來很常聽到有人表示「繭居也無所謂」。說出這句話的人不只當事者(繭居族),甚至包括雙親、輔導人員等。如果當事者如此表示,當然有必要尊重對方。



      但若雙親與輔導人員說出這樣的話,通常表示他們放棄改變,「束手無策,只好維持現狀」。



      我們接觸到的年輕人在脫離繭居生活後,回首過去那段時光,總表示「很痛苦」、「無能為力」,不過幾乎沒人打從心底認為「自己繭居也無所謂」。



      假設能脫離繭居生活,當然最好──每個人都是這麼想的,卻說不出口,結果面對他人詢問時,便脫口而出「維持現狀也無所謂」。有些人甚至因為太痛苦而無法察覺想脫離繭居的心情,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這樣的人?



      本書會探討這些問題,若書中有任何部分能為讀者帶來幫助,我將深感榮幸。



    推薦序一



    打開家門就能打開希望

    Only實驗教育:陪伴拒學生(不登校生)轉自學到自立創辦人�蕭典義




      十年前,我開始推動Only實驗教育陪伴輔導工作的契機,是為了陪伴我的大兒子。高中時,他宅在家兩年,體重從85公斤胖到120公斤。那是一段孩子生涯探索,也是我身為家長的親職學習成長過程。我與太太決定帶他自學,給他完整的愛與接納。



      那段期間,我們向前一步退後兩步,不斷前進後退。事後,兒子回顧:



      學校過於封閉,讓我不想去上學。但休學又讓我對未來看不到希望。所幸,爸媽耐心陪伴,讓我慢慢走出低潮。



      以生涯探索為主軸的自學,讓我在參與各種活動、開始兼職工作的過程,漸漸重建信心,找回學習熱情。我的自學過程是一段重塑的旅程,進而養成自己的獨有特質,抱持好奇心、體驗新事物、參與社會實踐與知識變現。



      拒學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



      找到學習動機後,他先後去巴西當交換生、回國參與公共事物,後來以特殊選才錄取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經營管理系,以系排第2名畢業,畢業後也在職場上有亮眼表現。從我兒子開始,經過10年專業累積,2023年《聯合報》〈拒學風暴〉報導、2024年公視《青春發言人》「拒學」專題,採訪的案例大都是Only實驗教育陪伴輔導的自學生。



      臺灣與日本相似,往往把繭居問題當成家庭問題,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對外求助,只會拉長繭居時間。家長懂得放手、敞開家門,讓陪伴輔導人員來協助,繭居的狀態就有機會改變。



      不登校(在臺灣泛稱「拒�懼學」)不是孩子個人問題。「相信並等待孩子」是雙面刃——重要且必要,但有效期。本書作者提到,等待超過3年,反而會讓繭居問題固定化。Only 實驗教育陪伴輔導轉自學的歷程,先有半年至一年的放毒期,也就是療傷與休息,孩子才能進入甦醒期「內在自我覺察、做自己」。在孩子的放毒期,父母應加速學習親職知能,讓彼此相愛的人愛得不累。



      本書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並非先克服各種障礙才能獨立——只要看起來有機會,就應該讓他透過獨立嘗試各種事物的經驗來獲得自信。從興趣中找到熱情所在,喚醒孩子內在學習動機,孩子就能自發性學習和解決問題,這就是獨立的第一步。



      他也提到:「經濟獨立對於恢復自信來說,有相當大的助益。當繭居族先建立『我能夠獨立』的自我肯定,便會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不登校轉個人自學,以學生興趣為中心的「無綱無本」課程設計——透過課程、團體活動、打工等方式,一方面探索興趣,另一方面培養獨立自主能力,同時取得實驗教育證明(高中同等學歷)。



      當孩子用自身能力打工賺錢,就會獲得自我價值感,並相信:我是有能力的,我能夠看見未來的希望!



      繭居與拒學並不可怕,打開家門就能打開希望,讓孩子破繭而出、化蛹成蝶!



    推薦序二



    從門縫的曙光看見希望灑落

    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所長�林岱樺




      十年前我在精神科實習時,恩師張凱理醫師帶著我看見臺灣的繭居現象,他說學生拒學然後繭居的現象至今難解,且是成人精神疾患的危險因子。



      我關注這個社會現象十年了,也找到和作者相似且有效的方法。作者指出父母若打開家門,讓第三方(相關輔導機構)介入,七成繭居族能自立,這和我在臺灣協助拒學生及繭居族後,他們能與社會重新連結的比例一致。



      作者說:「追根究柢,繭居問題就是『當事人的社會能力問題』」,我對此有深刻感受,過去接觸的案例中,有人從國中或甚至國小時期就拒學及不願與社會連結。他們沉浸在自我和網路虛擬的人際關係世界中,拒絕與他人真實互動。



      尤其,臺灣在疫情期間和疫情過後,不願上學、在家繭居的學生增多。他們可能自我傷害或使用暴力行為,嚴重時,甚至需要請鎖匠或警消破門而入,或帶他們進入精神病房治療……目前臺灣正發生的實例,似乎在預告和提醒我們,臺灣未來繭居現象和日本越來越相像。



      幸好,本書為臺灣社會面臨的拒學和繭居危機帶來方法。



      作者提到,家長對於繭居孩子的「相信或等待」的背後,通常伴隨家長未留意到整個家因某個成員繭居而進入無力狀態,並非真正相信孩子會改變。再加上有些父母不願找第三方介入,導致他們無法順利和孩子深入溝通,陷入膠著的困境。



      作者同時提醒家長勿因為害怕而什麼都不做,同時知悉沒有零風險的做法。



      我經營的廢墟花園心理諮商所,作為第三方介入繭居問題,提供諮詢和協助,發現如同作者所說,若是家長、學校、公私部門單位能提早打開各自的家門和心門,便可恢復繭居族的社會連結能力及降低繭居時間。



      另外,作為第三方輔導工作者,我們需要深刻反思,是否成為繭居族的幫凶;作為公部門的單位,須以日本繭居現象和方法作為借鏡,建構預防繭居的公部門系統介入方法。



      「養育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我們身處失去村莊的時代,代表我們失去人和人真實的情感交流的機會和能力,加上物資不缺乏,在躺平世代裡不想努力,我們需要找回為他人而活,對他人有價值的做法,並且感謝他人的付出。



      作者說2022年日本繭居族人數為146萬人,其數量增加,表示分崩離析的家庭、跟繭居有關的犯罪數量也在增加,臺灣需要這本書作為借鏡,重新思考人和人社會關係的真實連結,重新對話。避免待在科技冷漠門內,保持善意,帶著希望對方幸福的心情給予支援。



    推薦序三



    繭居族需要系統性的專業支持,一定要找專家介入

    《實驗教育面面觀》主編、亞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林雍智




      在日本,繭居族問題的產生原因複雜,除了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外,還有獨特的文化因素,使得繭居族、尼特族(NEET,為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英文縮寫,指不就業、不就學、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少年)與兒童貧困三大問題,成為社會上高度關切的議題。



      社會經濟方面,日本隨著1990年代的經濟泡沫化,持續了30年的失落時間。當時的人未曾享受經濟成長帶來的美好果實,反而面臨就業困難、薪資凍漲、對自身未來看不到希望。



      至於日本獨特的文化因素,是日本人的「集團主義」。簡單來說,就是指在群體中和他人維持共同步調,以便融入群體。日文有一句諺語是「突出的木樁會被打下去」(出?杭?打???),其意為若個人在團體裡太過突出,就會被打壓。這句話非常能展現出日本的民族特性。



      或許讀者會認為,書中提到的繭居族只是日本案例,和臺灣有什麼關係?



      日文中有個詞彙叫「不登校」,目前無精準的中文翻譯,泛指因個人或家庭因素,而拒學、輟學或逃學,不到學校上課。有些不登校的孩子變成繭居族,有些孩子則會成為幫派打手或做沒有意義的事,浪費寶貴青春。



      《70%繭居族都能自立》清楚描述了不登校青少年成為繭居族的狀態,也講出了繭居族的心聲,同時提出許多家長和社會應該關注的輔導策略。



      本書第三章提到,家長若無決心改變繭居的孩子,超過三年,孩子就很難脫離繭居生活了。對學齡孩子來說,這三年恰好落在國中到高中,甚至是大學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銜接到下一個學習過程或就業的重要時期。因此,專業支持與輔導介入對於孩子走出繭居,十分重要。



      臺灣在2014年底將實驗教育法制化。實驗教育自此成為正規教育之外另一條教育軌道,打破了就學必須到學校上學的限制。這個「學」字,將從「學校」擴大到「學習」,提供繭居族孩子一個學習機會。



      我自該年起參與實驗教育工作迄今,也擔任過一些縣市的審議工作。其中個人式實驗教育(個人自學)的申請者,約有半數是因不適應學校生活、班上的人際互動而被迫申請自學。可是,當申請獲准後,他們面臨到的是學習資源更少的困境,如主要教學者只剩下父母,導致他們處於封閉環境裡,讓情況更加惡化。



      目前臺灣政府雖有提供個人自學者一些講座、課程,但整體來說,資源挹注得極少,如何幫助繭居族孩子,政府和民間都還有許多該做的事。有關此點,日本目前已成立教育機會均等法,各地設有「Free school」供不登校孩子一個異於學校的「學習場域」,接著慢慢透過專家引導,使繭居族面對自己和他人,從有一個地方可以去,到有事可以做,再從中學到東西,最後走出繭居的狀態。



      目前臺灣越來越重視不登校孩子的學習問題,如「Only實驗教育」和「陪伴者實驗教育機構」等。前者透過晤談與媒合不登校的孩子,提供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後者開辦實驗教育機構並配合心理師定期輔導,打開拒學孩子的心。這些都是拋磚引玉的出發。



      繭居族需要系統性的支援,作者以從事支援活動30年經驗寫下本書,相當值得臺灣讀者閱讀。進入書中情境,深覺我們可以透過實驗教育,為不登校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協助,因此,樂以為本書作序,期待本書帶領關注繭居族議題的讀者,一同探求如何將陽光照進繭居族的心,協助他們自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