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訂版後記
  書中的騎樓主要是在二○一二年開始記錄,當初在前言中的騎樓佔三座,內頁佔九十座(旺角上海街六○○至六二六號實際是三幢),後記中的消失騎樓佔四座,以上總數是九十六座。該書出版之後,發現至少有四座遺漏,包括元朗青山公路一一二及一一四號、元朗青山公路一六七及一六九號、白加士街一○五號、中環畢打街一二號,因此本書等於有系統地見證了香港一百座騎樓的存在。
  時過境遷,感謝香港中華書局慧眼看到這本書的價值,希望修訂再版。出於對本書的責任,筆者重新巡訪了書中的所有位置,赫然發現,許多騎樓面目全非,部分騎樓經歷裝修後外觀改變巨大,部分原有的雕飾已經消失無蹤;還有部分騎樓已經人去樓空,由鐵柱支撐,不知是否將面臨清拆。
  當然最受矚目的變化是徹底消失。第一版二○一五年出版至今,這段期間最少有七座騎樓消失(深水?基隆街一九二及一九四號、油麻地廟街三及五號、灣仔莊士敦道一五七及一五九號、九龍城太子道西四二二號、灣仔軒尼詩道三六九及三七一號、炮台山英皇道三九號、旺角基隆街五及七號),加上書中記載的已消失的四座騎樓,等於大概過去十年間,已經有超過十座騎樓消失了。
  騎樓是一種「全球化現象」,尤其在海上絲綢之路一帶曾經歷西方殖民管治的地方很常見,但各地相異的風土人情致使騎樓在建築風格上略有不同。大部分的騎樓原來充滿古舊氣息,但經歷歲月更迭,在業主、租客和商戶的任務修葺下,大多面貌全非。為了擁有更大的室內空間,很多人會把陽台以窗封上,在頂樓搭建鐵皮屋,便難免在過程中毀壞部分結構,甚至把具有歷史價值的部分直接拆掉。
  騎樓的歷史價值在於它的出現見證了香港的城市變化,社會的繁榮孕育了有腳騎樓的湧現,同時也是導致它們今天消失的原因。在當年發展速度較快的香港島和九龍地區,唐樓建造得特別多,正因這些地區發展得快,後來地價也愈來愈高,一般不超過四層高的唐樓漸漸敵不過時代的洗禮,一幢接一幢地被拆除。
  書中原有的騎樓分類,感謝當時的責任編輯胡小姐的規劃,如今仍然大致按照初版形式,只是前言部分和後記部分的騎樓圖片和解說都置入正文中,對於近年消失的騎樓位置加以標註,不再額外劃入後記。由於部分騎樓變化相對較小,原有內容不作更新,但對於變化較大的部分騎樓,本書會增補照片,有助讀者了解最新信息。
作者記於 二?二二年六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