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地理脈絡下的中國:從地理的邏輯看歷史的另一面原來如此

地理脈絡下的中國:從地理的邏輯看歷史的另一面原來如此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0559
韓茂莉
日出出版
2024年7月10日
207.00  元
HK$ 175.95  






ISBN:9786267460559
  • 叢書系列:Sense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nse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從軍政大事到常民生活,26個主題,看見不一樣的歷史



      人類生存在大地上,一切再尋常不過,然而只要仔細推敲,經過理性的邏輯分析,我們會看到在尋常生活中有著大家未注意的地理發現,原來人類的行為是有脈絡可循的。



      歷史與地理密不可分,綜觀中國歷史的演變,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歷朝歷代的疆域變遷過程中,地理發揮了隱性作用,從國家大事到人們生活中的點滴,都與地理有直接關聯。



      本書以地理學視角在大地上尋找歷史足跡,貫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東西,探討每個朝代發展的特點,理解歷史的根源、走向與結果:

      ★中華文明為什麼誕生於中原大地?為何關中地區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的《史記》畫出一條東西之界,兩千年之間,這條界線有何變動?

      ★華北平原的腹心地帶一片空白,既無文化遺址也沒有城邑和聚落的可信記載,是考古調查與古人都忽略了這塊土地,還是另有原因?

      ★山東、山西之間沒有山脈相隔,為何以山命名?

      ★歷史上留名青史的武將們獲得戰績之處竟然都有脈絡可循?

      ★淮河流域屬於真正的「不南不北」之地,這種地域特徵造就了怎樣的歷史結果?為何古人因此有了「守江必守淮」的結論?

      ★曹操為何敗走華容道?蘇湖熟,為何天下足?

      ★四合院的建築形式不專屬於一地,也不專屬於一時,包含了時空的雙重含義。先祖們採用四合院式的建築,究竟有多久的歷史?

      ★為什麼現今世界的強國在歷史上長期處於「蠻族」狀態?

      ★武川滿街都是帝王將相?為何說天下「王氣」最重之地不是西安,不是洛陽,而是武川?

      ★歷史上,黃河下游發生過幾次重大改道?



      理解地理,更能完整理解歷史

      北京大學教授寫給大家的從地理看歷史的通識課,四種視角交織出26個主題,站在歷史的角度探索地理概念的變化:

      ▲第一視角:大地上原本就有的面貌,包括山地、河流等,討論其形成以及發展規律。

      ▲第二視角:大地上原本沒有、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景觀,像是城市、聚落、工礦、農田等。

      ▲第三視角:人類利用地理環境,把自己的需求乃至於各種謀略施加在大地上,例如政治與軍事。

      ▲第四視角:人類行為構成的地理現象,例如趕集。



      從山川江河、古蹟文物、社會人文中看到流動的歷史與鮮活的人們。成就歷史的不只有人與事,我們腳下的大地以及起伏在大地上的山川地貌,這些地理因素同樣不可忽視,因為它們正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重要條件。



      本書將歷史的時間體系納入地理,從空間看時間,講述歷史上的那些事:城市、農田、牧場、道路、關隘、江河、運河、集市、寺廟、建築,每樣都是大地上的一塊耀斑,雖然不能涵蓋所有大地,卻呈現出地理的魅力。

    ?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

    1.一萬年前的世界與中國

    【為何農業的起源並非遍布全世界?】農業的起步之地通常並非自然環境最優之處,往往是土地和資源匱乏的壓力,才能迫使人類從採集狩獵轉為發展穩定的農業。

    2.第一次浪潮與中國

    【世界上為何只有中國在水鄉之地完成農作物馴化?】水稻適宜亞熱帶濕熱的沼澤之地,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在嘗試種植水稻的過程中,順勢利用了天然水生環境,成功辟為稻田。



    第二章 西周與春秋戰國

    3.何以中國?

    【中國的含意究竟是什麼?】數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擁有的內涵始終與地理相關,其代表的空間起步於中原,最終擁有這個國家。

    4.從「三河為天下之中」到「陶,天下之中」

    【天下之中是何處?】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們認為所居之地就是天下之中,但司馬遷筆下的天下之中所關注的是「經濟之中」而非「地理之中」。

    5.都江堰與天府寶地

    【都江堰存在什麼奧祕?】兩千年前古人就已知河流彎道會產生離心力,遂利用各種工程措施,達到排砂減淤的作用,使都江堰可以長期為後人所用。

    6.往日山東、山西與今日山東、山西

    【山東和山西之間沒有山脈,為何以山命名?】往日山東、山西確實以山為界,先是崤山,後為太行山;今日山東、山西則是從金代以降與地理內涵無關的行政單位。



    第三章 秦漢

    7.何謂東西?

    【中國大地上有一條隱形的界限?】這條隱形界限存在了兩千多年,且無論從古至今這條線如何被定義,都與年降雨量四百公釐等值線——農牧交錯帶吻合。

    8.秦統一的地理基礎——關中

    【何謂關中?】平原與山地結合之處的山間谷地,往往成為來往通道並設有關隘,而眾多關口「中」,就是「關中」的取意。

    9.河西走廊——東西部的咽喉

    【玉門關所在之處一片平曠、無險可守,為何在此設關?】「春風不度玉門關」在這片乾涸的土地上,水資源比任何東西都寶貴,設置關口、控制水源,就等於控制了這條道路。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10.從雲夢澤變遷看曹操敗走華容道

    【為什麼雲夢澤會消失在歷史之中?】長江攜帶的泥沙,促使陸上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慢慢地導致行政建制逐漸向東推移,也造成了雲夢澤湖區的面積不斷地縮小。

    11.川陝交通與諸葛亮的北伐路線

    【國力最弱的蜀漢,為何能與曹魏、孫吳三分天下?】蜀道難,難在要跨越秦嶺、巴山;諸葛亮善用地理優勢,採取以攻為守的戰略,延續蜀漢政權的生命。

    12.天下「王氣」最重的地方——武川

    【武川滿街都是帝王將相?】在南北朝的政治更迭中,來自武川的軍人集團帶著一種奮發向上的氣質登上歷史舞臺,為之後的大唐王朝帶來了新氣象。



    第五章 隋唐

    13.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隋煬帝與大運河

    【隋代開鑿運河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贏得國家認同與民心歸服或許是隋代帝王開鑿運河的初衷,但獲取江南物資也不失為另一個原因。

    14.蘇湖熟,天下足—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南北的經濟地位何時出現了逆轉?】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難的北方戰亂迫使人口南遷;北方帶來的插秧技術和南方氣候適宜複種的條件,促使江南經濟蓬勃發展。

    15.《西廂記》與漢傳佛教寺院布局

    【中國寺院採取怎樣的建築形制?】佛教傳入中國後,佛爺的住所也入鄉隨俗了,寺院如同四合院,中路為神佛居處、東路為僧人生活區,西路則為香客接待區。



    第六章 宋元

    16.嶺南的瘴氣與珠璣巷移民

    【古時的嶺南何以人煙稀少?】嶺南氣候炎熱,林木繁多,而林中常年積存著大量動植物遺體腐爛後所散發的「瘴氣」,讓外來人口水土不服,甚奪性命,阻礙發展。

    17.遊牧時光——草原遊牧方式

    【遊牧民族為何逐水草而居?】與其說「逐水草」不如說「逐季節」。由於降雨量的制約,需順應四季改變放牧地,吃一片留一片,以確保牲畜有足夠的糧草。

    18.呼倫貝爾草原的傳奇

    【成吉思汗如何崛起?】呼倫貝爾草原曾是蒙古弘吉剌部的屬地,而歷史的機緣讓成吉思汗家族與弘吉剌部結為姻親,共同攜手創造了草原的輝煌。



    第七章 明清

    19.六百年前美洲大陸的舶來品

    【清朝人口遽增,如何解決糧食問題?】地理大發現推動了世界各地物種的大流動,使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玉米、甘藷傳入中國,正好緩解了人口激增的糧食短缺。

    20.紹興師爺與那一方水土

    【師爺為何成為具有地域性的文人集團?】由於科考人數眾多,明清時期會依發展程度限制各省名額,以致經濟發達之省是落地文人最集中的地區,進而也是師爺最盛的地方。

    21.倒瀉銀河事有無,掀天濁浪只須臾──歷史時期黃河下游的重大改道

    【歷史上黃河下游發生過幾次重大改道?】大河奔流,數千年間的「決」與「塞」不絕於史,歷經六次重大改道,無論福禍,黃河濁流都在歷史上寫了濃重的一筆。

    22.十里八村的盛會——趕集

    【集市和趕集呈現出怎樣的地理問題?】集市之所以要「趕」,是因為並非每日都有;這些集期交錯的集市,不僅相互確保有足夠的客源空間,也成為村民的娛樂與社交中心。

    23.英雄城——江孜

    【二十世紀初,為何英國要入侵江孜?】英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既得利益,提出「三個緩衝區,兩個同心圓和一個內湖」的戰略,而在此戰略中,每個環節都與西藏有關。



    第八章 近現代

    24.守江必守淮

    【淮河流域不南不北的地域特徵,造就了什麼歷史結果?】細數歷代的南北交戰,若淮河流域由南方政權控制,結果會是南北分治;反之,若北方政權控制此區,則南北統一。

    25.四合院——東西南北的「家」

    【四合院式的建築究竟有多久的歷史?】陝西關中平原發現的三千年前周朝宮殿遺址,就可見四合院式建築的特徵,之後歷經漢代、唐代的演變,逐漸變成今日所見的模樣。

    26.北京四合院與四合院文化

    【北京的四合院有什麼講究與不同之處?】百年前的北京,無論貴族或平民都住在四合院,為了區分宅院主人的社會地位,宅門的形制、顏色、裝飾,是北京四合院最講究之處。



    後記

    附注



    ?





    前言



      大地上有什麼,除了我們平日觀望的風景,還遍布了人類的足跡,從往古到今天,走過了漫長的歷史。



      回顧人類印在大地上的那些足跡,幾乎涵蓋了歷史中的所有場景。大地是我們的立足之地,也為我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其實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沒有離開過大地,從每一項具體的生產活動到抽象的哲學思考,即使今天我們已經走向太空,但最終服務的仍是腳下的大地。正因如此,以大地為落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有謀求衣食之需的生產行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技術創造,還有交融在歷史天空之下的政治和軍事。大地上的故事就發生在你我周圍,每一段過往都印在大地之上,形成一道道色彩斑塊,而許許多多的斑塊構成了大地萬花筒。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置身其中的我們,也許面對浩瀚的歷史文獻、考古發掘的各類器物不覺稀奇,因為那是從小就已知並伴隨我們一生的國家文化底蘊,這些事情聽多了、看多了,就會覺得天經地義,本該如此。豈不知世界上只有四個文明古國,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夠將自己國家的文明追溯至一萬年前。正是如此,言必稱希臘成為很多西方人的習慣,那也許是企圖在文化的光環下獲得一些歷史的慰藉。歷史不能再造,過去沒有的就意味著永遠不會有;未來卻是可創造的,誰也無法預知未來誰將成為世界的主角。面對中國的過往,我們再次搖動大地萬花筒,在歷史的積澱中提取幾種顏色。



      在大地萬花筒的多元色彩中,我選擇了「歷史地理」,並將二十六個主題彙集在本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告訴我們,歷史地理是「昨天、前天的地理」,今天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存在「過去時」,無論是山川湖泊,還是城市鄉村,都在時光的流程中從過去走向現在。



      地理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並不是從來如此,但毫無疑問的是,納入地理學的知識是最古老的。兩百多萬年前,人類的遠祖立足在大地上,他們尋找食物,選擇住所……,在所有一切維繫生存的活動中首先獲得的是地理知識——山在哪兒、水在哪兒,就這樣,人們踏出一條條道路,有了原始聚落,有了農業,大地上原本就有的山川湖泊間,又添加了許多屬於人類創造的聚落、農田,於是古代地理學就在埃及人、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人、希臘人、中國人、印度人、波斯人,以及阿拉伯人手中成為體系。此後經歷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近代地理學終以科學的姿態立於學術之林。



      大地上的一切通常歸為地理學的研究範疇,而地理學又分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分支。無論學科如何劃分,其實真正研究的內容大致是以下這幾類的地理問題:第一,大地上原本就有的,如:山地、河流、湖泊、沙漠、冰川等;第二,由人類創造的地理景觀,如:城市、聚落、道路、工礦、農田等;第三,在人類對於山川地貌應用中所產生的地理,落在大地上卻並無清楚的標識,如政治、軍事地理均具有這樣的特徵;第四,透過人類自身行為所構成的地理現象,最為典型的是社會地理、文化地理。無論哪一種地理問題,均具有無形或有形的空間,它們的形成、發展與變化規律,無疑是大地上最值得關注的現象。



      歷史地理將地理學的研究拉向過去,這門帶著「時間」與「空間」雙重屬性的學科將歷史的每一個瞬間落在大地上。收入在本書的二十六個主題,涉及歷史地理各個領域,將用不同的視角講述著大地上的故事。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