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智人登陸日本:重現三萬年前海洋航程計畫

智人登陸日本:重現三萬年前海洋航程計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80846
海部陽介
李雨青
允晨文化
2024年7月01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9780846
  • 叢書系列:當代叢書
  • 規格:平裝 / 302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叢書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亞洲史 >











      透過對過去的瞭解,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海部陽介



      2019年7月,一艘獨木舟成功地從台灣前往與那國島,重現遠古的航行路徑,可謂劃時代的大事。為什麼祖先會前進島嶼?如何移動?如何尋找看不見的島嶼?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充滿啟發,值得細細品讀。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鄭重推薦



      本項計畫主要係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推動的計畫。計畫的源起,由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海部陽介先生所推動的一項跨國性計畫,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海部教授歸納了日本學界對日本人是何時,以何種途徑進到日本列島的議題,大致歸類有下列三大途徑。日本出現人類的縱跡是在史前舊石器時代晚起,最後一次冰期的高峰階段進入日本,而主要路徑有(一)、約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島,自九州登陸);(二)、約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三)、約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海部陽介帶領研究團隊研究,根據動物分佈、海流、以及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人骨的DNA及人類社會行為等等因素推測,三萬年出現在沖繩列島上之史前人類,有極大的可能性係經海上航海而由台灣遷徙過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為一合理遷徒之路徑,海部陽介教授推動了一系列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其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均在此書之中,讀者可細細品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日本列島正是人類最早跨越海洋的舞台之一。這些航海路線充滿了層層關卡,目的地的島嶼不但遙遠得肉眼看不見,還有強大的海流阻擋去路。舊石器時代後期的智人在三萬年前便克服了以上種種困難,登陸了日本。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這是多麼困難的挑戰,而祖先們究竟為什麼要費盡千辛萬苦前往如此遙遠的島嶼呢—光用空想並無法瞭解實際狀況。於是我決定進行一場實驗,從零開始打造一艘推測他們當時使用的古代舟,重現太古時期的航海路線。對於這場實驗,我有二項期待。其一,透過實際體驗三萬年前的航程,應該就能更清楚看到「祖先們真實的樣貌」。其次,這場實驗是否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真實的力量」?也許透過對過去的瞭解,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海部陽介


     





    推薦序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 林志興

    推薦序二—「跨越黑潮—復現三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的記憶 ◆ ?璧綾

    前 言—對克羅馬儂人的忌妒



    第1 章 —計畫誕生

    理解本章開頭登場的克羅馬儂人與亞洲人之間的關係後,會發現兩者的相異點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差異。在此前提下重新檢證遺跡,最後發現了新的事實:第一個日本列島人是跨越海洋而來的。這也是這場實驗航海構想的起始,本章就要詳談此一過程。



    第2 章 —三萬年前之謎

    在執行台灣-與那國島實驗航海前,還有許多需要先解開的謎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手上的各種資訊,拼湊出三萬年前世界與琉球的海洋實況。接著再從中一一找出需解決的問題,進而訂立我們的實驗計畫。



    第3 章 —草捆舟—原始舟的潛力

    三萬年前的航海舟,第一候補為人類最古老的舟之一「草捆舟」。所有在與那國島參與製造實驗的人員,無不驚訝於它勇猛的浮力與穩定性。此一草捆舟是否可以跨海航行呢?必須實際嘗試才能知道答案。



    第4 章 —竹筏舟—最具可信度的模型檢測

    接下來要檢測的,是最多研究者主張的人類最古老航海舟「竹筏舟」。而在台灣的製造體驗,更是讓人驚訝連連。我們將利用親手打造的竹筏舟,在台灣東側海域流經的黑潮上進行測試。這也讓我們瞭解到巨大海流的強大力量。



    第5 章 —獨木舟—最後的可能性

    我們展開了新的實驗,檢證最後剩下的假說是否能成立。首先採伐巨木,打造三萬年前的獨木舟,接著透過實際測試,瞭解獨木舟的特性—纖細敏感,難以控制,卻讓我們看到了跨越黑潮的可能性。



    第6 章 —跨越黑潮的實驗航海

    在正式出航前,先來瞭解一下即將挑戰的這片海域吧。舊石器時代的祖先們在這片海上,是怎麼從台灣找到目標的島嶼、又訂立怎樣的作戰計畫挑戰航向目的地的呢?事先預測可能遇到的困難,就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第7 章 —從台灣航向與那國島

    最後的正式實驗航海終於展開。男女5 人划著獨木舟,能順利跨越黑潮,抵達看不見的島嶼嗎?現代人要理解祖先們旅程的真正意義,除了直接挑戰舊石器時代人們克服的難關,別無他法。



    第8 章 —祖先們為什麼進軍島嶼?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男女們為什麼不選擇風險較小的大陸,反而決定移居遙遠的小島上呢?這彷彿讓人看到舊石器時代人們勇於挑戰的心。追尋祖先們的實際經歷,再重新審視歷史,相信我們自身也會發現許多新的見解與契機。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無勇

      誰願面對荒海

      心生渡海之志



      少智

      誰能憑藉已知

      探索未知前進



      史前時代三萬年

      黑潮洋流寬百里

      ㄧ葉扁舟入大海

      彷彿地球到火星

      古早跨洋賽宇航

      荷摩莎賓真人也



      事情這樣開始的



      本項計畫主要係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與我們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推動的計畫。計畫的源起,是由一位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海部陽介先生所推動的一項跨國性計畫,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海部教授歸納了日本學界對日本人是何時,以何種途徑進到日本列島的議題,大致歸類有下列三大途徑。綜合日本考古學界研究發現,日本出現人類的縱跡是在史前舊石器時代晚起,最後一次冰期的高峰階段進入日本,而主要路徑有(一)、約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島,自九州登陸);(二)、約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三)、約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



      時任科博館人類史研究群長海部陽介先生,帶領研究團隊研究,根據動物分佈、海流、以及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人骨的DNA及人類社會行為等等因素推測,三萬年出現在沖繩列島上之史前人類,有極大的可能性係經海上航海而由台灣遷徙過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為一合理遷徒之路徑,海部陽介教授推動了一系列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其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均在此書之中,讀者可細細品讀。



      兩個合作博物館



      史前館與日本科博館的接觸,其實可以回溯到2013年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簡稱文資局)在2013年29、30兩日,委託史前館在該館召開「八仙洞國定遺址保護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舉行「台灣最早的獵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特展」揭幕儀式,會中邀集海峽兩岸、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二十餘位學者發表相關論文。海部陽介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受邀發表論文的學者,也促成他希望能與史前館合作的意願。在多位日本學界友人推介下,而與沖繩研究有淵源的筆者聯繫。



      不過,他來史前館之際,筆者正好公出,未能碰面,幸好不久之後(2013年4月10-15日),筆者代表史前館赴東京執行「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標本蒐藏暨新博物館思維營運觀摩考察計畫」的任務,乘便應海部陽介先生邀請而與同仁王勁之一起於4月14日下午到日本科博館參訪並洽談未來展開雙邊合作推動跨國實驗航海的計畫。隨即同年5月7-9日海部更邀請筆者到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參加研究團隊的計畫籌備會議,以了解整個計畫的構想與推動的步驟及合作的事項。同年8月7日海部陽介先生領隊,一行4名日本學者及計畫成員(南山大學的後藤明教授、沖繩縣立博物館的考古家片桐千亞妃先生及與那國島町役場的村松稔先生)來台東進行踏查活動。當次踏查由筆者陪同拜會了臺東大學劉?鍚教授(2003年起即展開阿美族竹筏文化研究及文化復振),到東海岸阿美部落訪察保存竹筏製作傳統的部落:都蘭、都歷及長濱真柄等部落。



      2015年7月到8月間,日方希望能邀請到阿美族善擅長製竹筏的耆老或是工藝家到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去教授製作之法。然因經費因素及找不到有意願的阿美族人前往而中止。2016年對本計畫來說是熱鬧的一年。海部先生於當年2月17到臺東來洽談幾件事(1)2016至2017合作事宜。(2)探詢簽訂協訂的可能性。(3)組織台灣諮詢委員會事宜。筆者更在18-19日陪同海部先生赴臺北拜會多位台灣的考古研究者。雖然未能邀到阿美族造船專家到與那國島,但是日本方面卻進行了草船製作及試航(詳見書中內容)。



      緊接著在同年8月1-10日海部組織了含學者、划手及NHK攝影隊的團體到東台灣踏查。這次的行程包含了以下的目標。尋找台灣的水蠟蠋草,探索史前時代以草船渡海的可能性,結果在臺東活水湖,花蓮豐濱等地看到了為數不多的水蠟蠋草,數量不多,可能是因為適合生長的濕地均已破壞之故。其次,拜訪阿美族造竹筏專家,請教製作竹筏的技術與方法。並實地到戶外尋找常被阿美族利用的野生的竹藤自然物,此行拜會了馬蘭部落出身的Laway(賴進龍)先生,以及真柄部落的長老們,海部先生非常屬意與真柄部落的耆老共同合作。不料,負責組織真柄部落耆老造筏隊的主要負責人,不幸在2017年1月3日因心肌梗塞而離世,加上其他耆老無願意離開部落到臺東進行造筏活動。筆者乃另外安排海部先生與Laway先生洽談3月造舟的計畫。另外,為解釋史前時代進行航海的動機,特安排了赴花蓮立霧山膫望沖繩列島之行。



      雙方博物館研究人員在長期互動的基礎上,確認彼此研究旨趣相合、史前館位居東台灣並有適合合作之研究人員等因素,於是決定在2017年3月2日於臺北文化部(南海路辦公室)共同簽訂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訂。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