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聯經中國史】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

【聯經中國史】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3269
徐泓,王鴻泰,巫仁恕,邱仲麟,邱澎生,唐立宗
聯經出版公司
2024年7月04日
207.00  元
HK$ 175.95  






ISBN:9789570873269
  • 叢書系列:聯經中國史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4.8 x 21 x 2.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中國史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黑暗停滯的時代,抑或近代文明的曙光?



    穿越百年迷思與爭論,

    重探一個被誤解朝代的價值與意義。



      長期以來,明代總被認定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代:君主專制、宦官干政、特務荼毒;終致民變四起,朝代覆滅。近代史家比較中西近代化,又認為明朝「閉關自守」,發展停滯,是近世中國衰落和中西消長的關鍵。



      然而,近年來對明代深入研究的成果,傳統的負面論點受到強力挑戰與反駁。對明太祖的評價,不再停留在殘暴專制,轉而注重其開國宏規,短期內使人民安居田里。



      討論明代歷史地位,不再說明代閉關鎖國、重農輕商,轉而突顯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社會、文化多元發展,社會經濟形態轉型,手工業與市場經濟蓬勃,對外貿易空前擴展,經濟規模為當代之巔峰,而且為世界市場的中心,並不落後於正在興起的西歐。社會多元發展,階層間流動率高,為近代以前世界之最。陽明思想興起,注重啟迪個人心性良知,並透過出版、講學及小說、戲曲,重塑儒家思想文化,普及民間。城市繁榮,言論開放,批評時事戲曲小說盛行,市民運動蜂起,敢於挑戰朝廷惡政。晚明江南士人文化的發展,更是璀璨優雅,為今人所嚮往。



      本書由六位學者共同執筆,綜觀百年來正反各異的各類評價,結合最新研究成果,描繪出明代兩百多年盛衰起落的基調與變奏、危機挑戰與克難奮發;呈現明代多元發展及轉型,「大明終始」,生生不息地再造華夏文明的歷程。



      ▍【聯經中國史】簡介

      □?? ?聯經出版公司五十週年鉅獻

      □?? ?戰後臺灣中國歷史研究的總整理

      □?? ?亞洲視野,國際視角,全新解讀

      □?? ?終於,我們有一套新的中國通史



      過去幾十年,臺灣的歷史學者們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嶄新成果。對於這些學術成果的積累,我們認為有必要展開一項全面的整理工作,因此有了「聯經中國史」的出版計劃。



      這套書有以下幾項特點:

      第一、寫作對象是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一般讀者與學生,因此採用敘事性的手法,而非僅僅純粹的史學論述或理論解釋。

      第二、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現新的視角,讓讀者對中國的歷史與文化有新的瞭解與認識。

      第三、敘述的重心放在社會經濟、日常生活與文化發展,減少對宮廷政治的詳細描述。

      第四、不再將漢族或漢字視為中國歷史的唯一中心,更加強調自古至今中國歷史與周邊不同族群的互動和交融。

      第五、強調中國歷史與亞洲和世界的緊密聯繫,從更廣大的視野中突顯中國歷史的特色。



      ▍【聯經中國史】預定書目與作者

      主編�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已出版:

      《華麗的貴族時代:魏晉南北朝史》�呂春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陳昭揚(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華夏再造與多元轉型:明史》�徐泓編(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徐泓、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邱仲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邱澎生(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唐立宗(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合著

      《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葉高樹(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吳翎君(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陸續出版:

      《上古史》�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秦漢史》�李訓詳(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隋唐五代史》�陳登武(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宋史》�梁庚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總序



    導 言 告別惡評──明代的歷史地位? 徐泓


    一、近百年來多惡評

    二、傳統史評對明代的肯定

    三、近年來正面論述漸多

    四、明代的歷史特色與地位

    五、存在的歧見:評價問題

    六、結語



    第一章 大明一統──元末革命與明太祖起兵及大明皇朝的創建 徐泓

    一、生長於天災頻仍的淮西貧農朱重八

    二、元末革命:從社會革命到民族革命

    三、白蓮教、明教與紅巾軍起義

    四、朱元璋建立革命根據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五、掃平群雄,驅逐蒙元,統一天下

    六、創建大明皇朝,興建都城



    第二章 創業維艱──明太祖的治國方略與大明的立國宏規(上) 徐泓

    一、明太祖的建國理念:「大明終始」「民安田里」

    二、「民安田里」的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的恢復與發展

    三、「民安田里」的安全保證:鞏固的國防

    四、「民安田里」的實現:〈教民榜文〉的理想世界

    五、 實現「民安田里」的管治體制: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府



    第三章 創業維艱──明太祖的治國方略 與大明的立國宏規(下) 徐泓

    一、禮法並用:社會與國家管治體制的工具

    二、恐怖鎮懾功臣與官吏:掃除皇權的威脅

    三、薦舉、科舉、貢監與吏員:人才薦舉培養與官員的選拔

    四、「同生天地之間」的民族政策與「不征之國」的天下秩序

    五、「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明太祖的功過



    第四章 基調與變奏──洪武體制的持續調整 王鴻泰、邱澎生

    一、打造永樂體制

    二、政治文化建構與文化政治操作

    三、強人主導的軍事體制的終結:仁宣之治

    四、幼帝老臣與野心太監:正統帝、三楊與王振

    五、正統土木堡之變與景泰、天順政權

    六、從海禁到下西洋:亞洲國際秩序變動及其重建

    七、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由永樂變奏到正統年間重歸基調

    八、「湖廣熟,天下足」:明代前半期的農業發展

    九、盛世的政治社會危機:從基調到變奏

    十、洪武體制的變動與社會矛盾



    第五章 守成不易──明代中期的政治格局與社會變遷 邱仲麟、唐立宗

    一、常被忽視的時代

    二、宦官用事的開端

    三、成化朝的內政問題

    四、短暫的弘治中興

    五、正德帝寵信劉瑾

    六、縱樂荒嬉的天子

    七、明代中期的經濟發展

    八、明代中期的社會變遷

    九、社會矛盾下的民變

    十、陽明心學的興起



    第六章 東邊晴來西邊雨──危機時代的新變革 邱仲麟、唐立宗

    一、大禮議

    二、嘉靖前期的朝政變革

    三、嘉靖後期的內閣紛爭

    四、海禁政策與倭寇大起

    五、北虜問題的嚴重化

    六、隆慶朝局與邊患底定

    七、張居正登場

    八、張居正改革:田土清丈的措施

    九、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的推行

    十、明代的火器革命



    第七章 夕陽無限好?──早期全球化下的晚明社會文化結構轉型 邱澎生、王鴻泰

    一、社會文化結構轉型

    二、農業部門的三大變動

    三、商業與手工業部門的變動

    四、商人社團興起及商貿政策與法律調整

    五、庶民文化與城市生活空間的發展

    六、傳教士與中西交流



    第八章 帝國的末日──明末清初的紊亂與掙扎 巫仁恕

    一、明亡述論

    二、黨爭誤國

    三、萬曆反礦稅使民變

    四、天啟開讀之變:政治民變

    五、十七世紀的危機:氣候變遷與銀荒

    六、從民變到流產的「革命」

    七、努爾哈赤與建州女真的崛起

    八、南明政權的悲歌

    九、清初民間的抗清運動

    十、鄭氏在臺灣的抗清



    參考書目



    ?





    總序



    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汎森




      在過去一百多年中,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改變,一方面源自於近代中國幾次重要的史學革命,從梁啟超在《新史學》「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的批判,到胡適的國故整理運動、傅斯年創立歷史語言研究所、再到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興起。這幾波的史學革命,雖然彼此關注的重點各不相同,但對於歷史的定義、史料的範圍、解釋的角度等議題,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國際間對中國歷史的演變,無論是在歐洲、日本還是美國,一代又一代學者,不斷推陳出新,提出新的觀點與詮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歷史學者在這個領域,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發展出獨特的學術風格。他們既繼承了近代中國新史學的脈絡,又吸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學術潮流,加上引入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並在上個世紀末,接受到後現代主義的衝擊與洗禮。



      幾年之前,有一位編輯朋友來信提及,臺灣已經很久沒有編寫成套的中國斷代史,聯經出版公司的發行人林載爵先生也與我談起,覺得有必要將這些累積起來的成果作一個整理。二?二四年,適逢聯經出版公司創立五十週年,因此有了這項《聯經中國史》的出版計畫。



      將近二十年前,我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任內,為了慶祝史語所成立八十周年,曾組織一項「集眾式」的工作,與史語所同仁共同完成《中國史新論》,當時也是由聯經所出版。不過,《中國史新論》是專題式的論文集結,旨在呈現臺灣學者對中國史研究所開展的新課題、新領域與新方向。



      《聯經中國史》也是一項「集眾式」的工作,但定位截然不同。在策畫之初,我們便希望這套書是要服務大學生和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一般讀者。也因此,我們訂下了幾點寫作的基本原則:



      第一、書寫方式採取敘事型的手法,而非純粹學術論述或理論分析,引文也只限於必要的範圍。



      第二、必須融入近年來新研究之成果,但並非研究回顧,而是以新研究為基礎,融會貫通而成的新通述(synthesis)。



      第三、反映近年來新研究之趨勢,避免只聚焦於上層政治、宮廷政治,而多著墨社會經濟、日常生活、菁英與大眾文化(high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之交流、性別、地方社會的多樣性等議題。



      第四、重視非漢族群與非漢字中心的觀點,以及不同朝代與亞洲其他地域互動的關係,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史。



      第五、在參照融會新近研究時,注重中文(特別是臺灣)學界的研究,以期與其他相類似叢書在見解與框架上有所區別。



      為了完成這項計畫,我們邀請了精熟各個時代的資深歷史學者擔綱作者。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作者,承擔起這項不容易的工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認識和書寫歷史的方法。我們期待這套叢書,能代表這個時代對於中國歷史的認識,聯結起過去與現在,並為所有想要了解中國歷史的人,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