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礦山的孩子

礦山的孩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71926
郭明珠
小兵
2024年7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6267271926
  • 叢書系列:光陰的故事
  • 規格:平裝 / 156頁 / 19.5 x 20.5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8歲~12歲
    光陰的故事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兒童故事/小說 > 歷史











      阿財的爸媽都在礦坑工作,一家人雖然辛苦,卻很幸福。然而爸爸在一次災變中受了重傷,為了幫助家計,哥哥只好輟學,跟著媽媽一起入坑工作,他內心知道自己的未來,都將在黑暗的礦坑裡拚搏,再也沒有重返學校的機會了……



      煤礦是上個世紀臺灣經濟起飛、蓬勃發展所依賴的主要能源,厥功甚偉,但大多數人對煤鄉的悲歡喜樂卻很陌生。這本書用孩子的觀點呈現煤鄉的日常種種,願能帶領更多人看見礦工、接近礦村,理解他們在歷史上的貢獻,讓更多真情與光明,點燃礦業文化保存與傳承的未來。



    真情推薦



      台灣人權促進會資深研究員 施逸翔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宗延

      新北市社會輔導團團員/新北市光華國小社會專任老師 陳香吟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晉芬

      知名兒童文學作家 彭素華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劉梅君

      國語日報主筆 簡錫?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顧玉玲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RCA工殤環境公益信託基金贊助出版


     





    畫者介紹

    從黑土山來的孩子

    神奇的黑土

    崩塌的煤炭山壓住爸爸

    兩歲娃兒進礦坑

    爸爸吐血了

    漆黑的臺北街頭

    爸爸的手

    爸爸是個好領班

    爸爸的酒後心聲

    捨石山上的姐弟檔

    手牽手相聚首

    媽媽的背影

    嗚咽的礦山

    後記:消失的礦村與無法忘懷的煤炭歲月

    附錄:煤礦百工圖



    ?





    推薦文



    臺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宗延




      崩山落石掩埋礦工生命,粉塵刻劃肺葉陰影,「黑土窟」也連同產業被時代吞沒。作者以扎實訪談和柔軟畫筆撥開土層,猶如頭燈探照蜿蜒坑道。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管中祥



      我們經常忽視經濟奇蹟背後的無名英雄,即使知道了,也很少了解他。這本書裡的礦工就是無名英雄,如果你還不認識,可以從這裡開始。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 顧玉玲



      以阿財的孩童之眼,勾勒台灣的礦工、礦村、礦業、礦災,內容豐富,意象飽滿,揉合最在地的行內話、古早語,將複雜的史料交織成好讀好看的故事。書末阿財現身,歷史相片與工具圖繪帶來相互參照的真實感,更是異常動人。



    推薦序1



    煤鄉已繁華落盡,但故事還未了……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所長 劉梅君教授




      曾肩負臺灣最主要電力來源的煤礦,於一九八零年代重大礦災頻傳,導致數百名礦工傷亡後,終於在兩千年熄燈。



      雖然礦災悲劇不再發生,創傷卻並未就此停格,例如塵肺症——這個煤礦工人躲不掉的職業病,依然如影隨形的終生威脅著他們。



      這段煤鄉的黑金歲月歷史不能被忘記,作為上個世紀臺灣經濟起飛、蓬勃發展所依賴的主要能源——煤礦,厥功甚偉,但大多數人對於煤鄉的悲歡喜樂,卻極其陌生。



      一九九四年吳念真導演以其礦工父親為原形,編劇執導的電影《多桑》,創造了礦工父親的形象,再往回溯及一九八六年侯孝賢執導的《戀戀風塵》、一九九二年王童導演的《無言的山丘》,這幾部電影以礦村為舞臺,礦工為主角,難得的將臺灣礦鄉故事呈現在大銀幕前。所幸近年已有識者開始進行文史的蒐集、保存與宣揚,讓這段寶貴的歷史得見天日。



      這本兒童讀物是這群文史工作者的創意嘗試,作者選擇從孩子的觀點來呈現煤鄉的日常種種,包括礦工父兄叔伯們患難時刻的互相扶持、煤鄉街角店鋪賒帳的濃厚人情味、礦工家庭居住空間的侷促與窮困……當城裡孩子衣著整潔的去上學時,煤鄉的孩子一旦遭遇家中頂梁柱於災變亡故,就必須被迫提早長大,輟學幫助家計,卻也因此無奈的步上父兄的後塵,繼續進入礦坑拚搏人生。至於撿煤渣換零頭錢仔,則是更小孩子貢獻家庭的身影。在溫飽已是艱難的情況下,嚼食野生肉桂當零嘴也能開懷的天真歲月,更令讀者鼻頭微酸。



      童書文字精簡,卻將煤鄉的日常刻劃得栩栩如生,煤鄉孩子童年的片鱗半爪彷彿就在讀者眼前。這段煤鄉歷史雖已遠颺,但總有某些值得我們緬懷與感恩的人事物……



    推薦序2



    童稚之眼在黑暗礦坑看見真情和光明

    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發起人.國語日報主筆 簡錫?




      一九八四年六、七月,接連爆發海山和煤山煤礦災難,死亡一百七十五人,震驚社會。民歌歌手胡德夫和楊祖珺等人,發起關懷受難礦工募款晚會,我參與其中。為了探究真相、戳破政府和雇主的掩飾,我協同社運紀錄片綠色小組王智章潛入醫院,揭露受害礦工「植物人」景況,電視臺始跟進窮追此事件,引發受難者未來安置與其家庭照顧的討論。



      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以田野訪談,爬梳勞動前輩的生命歷程。蔡依伶和郭明珠深入山區礦工家庭採訪,勉力為歷史補遺,並以淺顯文字娓娓敘說故事,讓兒童也能理解上個世代勞工如何冒著生命風險採礦,在汙染環境賭命,為黑金拚搏的人生觀。



      《礦山的孩子》真實而令人悸動。為了幫襯家庭,十四歲的大哥放棄讀初中,決心和媽媽一起進礦坑工作。爸媽難以接受,說:「我們這麼拚命工作,就是為了讓你們好好讀書受教育,長大以後不要再當礦工。」阿財才兩歲多,家裡沒人照顧,就跟著媽媽和哥哥一起下礦坑。媽媽找一個平坦的地方,將阿財放下便開始工作,越挖越深入坑道,離阿財也越來越遠,遠到阿財完全看不到他們頭上的燈光。面對一片漆黑,小小囝仔雖害怕但不敢號哭,反覆數著手指默念,等著媽媽回頭帶他出坑。



      發生災難時,礦工們不爭先恐後逃命,而是奔往災難處合力搶救,體恤生活困難的人,互助互勉,商家也讓他們賒欠度難關。這本書貼近理解礦工社會的真誠、濃濃人情味,是臺灣社會特有的文化,亦能追尋即將消逝的地下記憶。



      中研院學者林宗弘,學生時代在工運團體當志工,因協助臺陽文山煤礦一百多位老礦工追討退休金抗爭,走訪受害礦工家庭,目睹許多老礦工罹患塵肺症,長年病痛纏身無法工作,家庭陷入貧困的處境,激發他投身工運,即使日後成為學者,依然牽掛勞工處境及貧困議題。他說:「接觸礦工家庭的機緣,是改變我一生的轉捩點。」



      希望這本童書的出版,可以帶引更多人看見礦工、接近礦村,理解臺灣煤礦業的勞動者在歷史上的貢獻。讓更多真情與光明,點燃礦業文化保存與傳承的未來。



    作者序



    捨石山上的孩子:遇見礦工家的阿財們

    郭明珠




      二0二一年第一次參加猴硐文史館的導覽,就受到極大的震撼。



      負責解說的礦工老師群裡,除了帶頭的周朝南、吳寶銀,還有毛振飛,他們詳細介紹礦場遺址、解說礦村生活,說到礦工生死一刻,至情至性,令人動容。



      解說群裡有一位大哥,默默的背著麥克風的擴音器和解說圖片,站在隊伍最前面,配合解說的內容,微笑著從背袋裡掏出不同的照片,協助大家理解眼前荒蕪的礦村,在盛產時期是何等繁榮的景象;消失殘破的礦場遺址中,原本安好運作的機械設備如何英姿煥發。他,就是阿財——周朝南大哥的弟弟,解說志工隊裡的兄弟檔。兩人相差十一歲,周大哥屢次說自己快八十了,大家總盛讚周大哥精神好,沒有老態,弟弟阿財就默默在旁邊跟著大家一起笑,擔任大哥不老容顏的對照組。



      隔年,和周大哥閒聊時,他說希望有人可以幫忙寫下母親的故事,我立即請命擔負這個責任,開始訪問周大哥,以及他的妹妹周玉珠和弟弟阿財。



      訪談阿財時,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小時候對爸爸媽媽的印象就是經常不在家,看不到他們。」



      原來,年長的哥哥十四歲就和媽媽進入礦坑工作,一路跟在爸爸身邊學習,到了二十歲當兵前,已經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礦工師傅。而年幼的阿財則是臺灣六0年代,過勞父母放在家中典型的「看守兒童」。



      礦工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的子弟不要再當礦工,然而在命運的安排下,阿財的哥哥、姐姐都不得不在初中時放棄學業,進入礦場工作。只有阿財,在全家人的期望下,成為九年國民教育施行後的第一屆國中生,畢業後就讀瑞芳高工建築科,終於讓父母如願,成功離開危險的礦場,擺脫礦工家族的宿命。



      阿財說到童年的礦村生活時,充滿了幼兒清澈萌稚的觀點。相較於我們這四年來進行的礦工口述歷史,字字句句幾乎都是血汗交織、生死一瞬的驚悚,有很大的差距。



      阿財回憶兩、三歲時被抱進礦車,出入礦坑時,黑暗與光明的交替。還有跟著胃出血的父親到臺北求醫時,被遺忘在診所的往事。他記得「大人有教我,走丟了要留在原地,不可以亂跑。」遠從礦山到臺北的孩子能臨危不亂,讓我佩服不已。我決定,一定要把這個兒童版的礦村故事寫出來!



      越是貧困的人越懂得相互照顧,阿財提到他和姐姐到捨石山撿碎煤時,爸爸工班的礦工叔叔特意留下大塊的煤炭給他們,造成「撿太多背不動」的窘境,成為家族流傳至今的笑話。還有用碎煤換來冰棒的滋味、找肉桂樹獨特的「虎鼻師」功力、和班上小朋友在教室一起嚼肉桂樹皮……這些人情、味道和香氣,都是臺灣道道地地的礦村生活風景。不應該被隱沒於時代的浪潮之下。



      浸泡在礦工口述訪談的日子裡,我找了國內外的礦工相關書籍。驚喜於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礦工》、推理小說名家三津田信三的《黑面之狐》,這些以礦工為主角、礦場為舞臺的作品,讓我深陷於文學與礦場的魅力之中。而多本童書繪本:《我在礦山的童年》、《我的海盜父親》、《我家在海邊》、《我的爸爸是寶礦》……也都讓我沉醉又驚喜。世界各地有這麼多人用感人的文字和圖畫,讓孩子進一步認識礦工。那麼,臺灣呢?



      這次出版,除了訪問阿財本人,也遇到礦工第三代,玉珠的兒子阿祥,聽他分享礦村的童年記憶,還有多位陪訪的第二代礦工子女,也都分享了他們礦工爸爸、媽媽的故事,以及對礦村生活的記憶。這些素材,美味的、辛酸的、流血的、歡樂的、美好的、遺憾的,都一起揉進了這本《礦山的孩子》裡。



      二0二四年母親節當天,我第二度訪問曾在金瓜石礦坑內工作的女礦工——八十八歲的月女阿嬤,聽她細述礦場的勞動人生。她說在坑內工作,人就像是「土牛」,所以她下定決心,自己再怎麼拚怎麼苦,都要讓孩子去唸書,找個好工作,不要再做礦工了!結束訪談,她的兒子阿華開車送我和伙伴們到公車站牌。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阿華指著前方說:「這些綠綠的,以前都是捨石山。那時家裡都燒大灶,小孩子就去撿碎煤和相思木回家燒……」



      如今許多礦村為了生存,轉型走向觀光,但在礦山的孩子眼中,和觀光客看到的貓村、老街,卻是完全不同的風景和歷史故事。這本書寫的不僅是阿財的故事,也是阿南、阿華、阿祥、阿文、阿伶……和他們的礦工爸爸媽媽、礦工阿公阿嬤的故事。



      最後,要感謝企畫、推動這本書的伙伴:台灣勞動歷史與文化學會、猴硐礦工文史館所有的礦工導覽老師們。還有小兵出版社全力支援,和我一起參加猴硐礦工導覽的畫家徐建國老師、創辦人可白老師、我的小學老師悅君。他們在認識了這群礦山來的孩子之後,都深受感動,全力協助、支持我完成這本書。最後,更要感謝RCA工殤環境公益信託基金,贊助這本書的製作和推廣活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