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新譯春秋繁露(下)(二版)

新譯春秋繁露(下)(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8012
朱永嘉,王知常
三民
2024年6月26日
233.00  元
HK$ 209.7  






ISBN:9789571478012
  • 叢書系列: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哲學類)
  • 規格:平裝 / 724頁 / 17.2 x 23.2 x 3.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哲學類)


  • 人文社科 > 哲學 > 中國/東方哲學 >











      兩漢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獲得漢武帝的認同,開啟了中國兩千年儒術獨尊的局面,同時影響到歷代政治制度,甚至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樣一位影響深遠的儒者,他的思想全部記載在《春秋繁露》這本書中。書中除了闡述《春秋》一經的思想外,還引入了當時廣泛流行於民間的陰陽五行的術數文化,完整呈現出一代大儒的思想體系。本書除了在文本的注解、語譯深入說明之外,更扣合了董仲舒所處的漢代政治背景,探究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是今人研讀《春秋繁露》的最佳選擇。



    ?


     





    卷第八

    度制第二十七 六四九

    爵國第二十八 六六八

    仁義法第二十九 七○三

    必仁且知第三十 七二一

    卷第九

    身之養重於義第三十一 七三五

    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第三十二 七四七

    觀德第三十三 七五六

    奉本第三十四 七八○

    卷第十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八○三

    實性第三十六 八五○

    諸侯第三十七 八六四

    五行對第三十八 八七二

    【闕文】第三十九 八八六

    【闕文】第四十 八八六

    卷第十一

    為人者天第四十一 八八七

    五行之義第四十二 九○五

    陽尊陰卑第四十三 九一六

    王道通三第四十四 九三九

    天容第四十五 九五六

    天辨在人第四十六 九六一

    陰陽位第四十七 九七三

    卷第十二

    陰陽終始第四十八 九七七

    陰陽義第四十九 九八六

    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 九九二

    天道無二第五十一 九九八

    煖燠孰多第五十二 一○○五

    基義第五十三 一○一二

    【闕文】第五十四 一○二四

    卷第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 一○二五

    人副天數第五十六 一○三一

    同類相動第五十七 一○三九

    五行相生第五十八 一○四八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 一○六五

    五行逆順第六十 一○八五

    治水五行第六十一 一一○○

    卷第十四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 一一○七

    五行變救第六十三 一一一一

    五行五事第六十四 一一二○

    郊語第六十五 一一三八

    卷第十五

    郊義第六十六 一一四七

    郊祭第六十七 一一五二

    四祭第六十八 一一六一

    郊祀第六十九 一一六六

    順命第七十 一一七九

    郊事對第七十一 一一九二

    卷第十六

    執贄第七十二 一一九九

    山川頌第七十三 一二○七

    求雨第七十四 一二一三

    止雨第七十五 一二三二

    祭義第七十六 一二三八

    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一二四六

    卷第十八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一二七九

    威德所生第七十九 一三○二

    如天之為第八十 一三○七

    天地陰陽第八十一 一三一三

    天道施第八十二 一三二五

    附錄

    一、天人三策 一三三九

    二、 董仲舒論經濟政策 一三四九

    三、 董仲舒論高廟災異 一三四九

    四、 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 一三五○

    五、 董仲舒論匈奴 一三五二

    六、士不遇賦 一三五二

    七、四庫館奏進書後 一三五三

    八、四明樓大防跋 一三五三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導讀(節錄)



      《春秋繁露》的作者是漢代董仲舒。宋代司馬光曾為董仲舒寫過一首題為〈獨樂園詠讀書堂〉的詩:



      吾愛董仲舒,窮經守幽獨。所居雖有園,三年不遊目。



      邪說遠去耳,聖言飽充腹。發策登漢庭,百家始消伏。(《司馬溫公集》卷一二)



      詩中頌揚了董仲舒在研習和講授儒家典籍時那種受到歷代學人稱道的「坐思三年,不及窺園」的專一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能在秦火滅經後,遠離諸說,專攻孔學,「正誼明道」,成就了有漢一代的「醇儒」。末句「百家始消伏」,說的是董仲舒在向漢武帝對策時提出並為後者接受了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書•董仲舒傳》)這一建議及漢武帝據此採取的相應措施,被後來史家概括稱之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確,漢代自武帝以後,儒學不僅在思想界定於一尊,同時也逐步影響深入到朝政,成為大一統的指導思想。當時對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等的訓釋、研習和闡發,蔚然成風,形成一種專門學問,稱經學。經學在西漢末期出現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個流派。今文經學致力於「微言大義」的闡發;古文經學側重於史事及文本的考訂、訓釋,把經籍作為歷史來闡述。今文經學把孔子奉為儒學開創者,尊之為「素王」;古文經學奉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並認為孔子在《春秋》等經書中並沒有多少「微言大義」。董仲舒生活在今古文經學分流之前,是漢代經學的代表人物,《春秋繁露》則是當時經學最主要的著作。《春秋繁露》據《春秋公羊傳》立論,而《春秋公羊》學在當時是顯學,被立於學官,置博士。所以《春秋繁露》這部書,在儒學思想發展史上,或者說在儒學如何制度化和帝王制度如何儒學化的演變史上,曾經產生極為重要的作用。諸君若能捨得花一點時間讀一讀這部書,無論對於理解中國兩千多年來在傳統文化中佔據主流地位的意識形態的特徵,或是認識現實政治生活中諸如權力傳承、設官定爵、獎功罰罪等現象的歷史淵源,以至想研究一下東方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包括了解一點廣泛流行於民間的種種導源於陰陽五行的術數文化,都可以從中獲得教益。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