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當珍珠遇見茶:春水堂36道百年經營的思考(2版)

當珍珠遇見茶:春水堂36道百年經營的思考(2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17445
劉漢介
遠流
2024年6月27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6263617445
  • 叢書系列:生活館-Taiwan Style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館-Taiwan Style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經營策略











      為什麼一杯百元的珍奶能風靡老少,連老外都愛?

      為什麼把員工擺第一,顧客反而覺得服務更好?

      為什麼店面不要用租的,最好能用買的?

      為什麼做人得學烏龜、做事要像燈籠?

    ?

      慢慢來,比較快!

      ◎劉漢介首度公開春水堂顛覆千年茶飲文化

      ◎引領老產業大創新,打造珍奶奇蹟的心法

    ?

      一九八三年,劉漢介在台中搖出第一杯融合東西方元素的泡沫紅茶。一九八七年,加了粉圓的珍珠奶茶快速竄紅,成為台灣老少咸宜的國民飲料,全世界也隨之瘋迷。



      從五千年的茶文化脈絡中看見市場的缺口,春水堂一舉顛覆千年的飲茶方法、傳統茶館的經營模式,掀起冷飲茶的新風潮。創業四十年,始終包容、創新又堅持,大膽嘗試各種味覺演繹,在風雅生活中創造商機。



      以百年經營的眼光看待腳下每一步,不疾不徐維持自己的步調。人才養好再擴張,師徒式領導……種種不同於現代企業強調快速擴張的思維做法,反倒讓春水堂更顯內聚精煉。本書完整披露春水堂數十年的成長歷程,以及創辦人劉漢介的經營理念與具體做法,帶領讀者探究春水堂一路領先市場、維持超高人氣的關鍵。

    ?

    名人推薦



      李仁芳(前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吳翰中(《美學CEO》共同作者)

      高承恕(逢甲大學董事長、EMBA講座教授)

      劉克襄(作家)

      賴瑟珍(台灣旅遊交流協會主委)

      簡士超(逢甲大學行銷學系專任副教授、前EMBA執行長)


     





    推薦序

    飲龢食德的台茶志業家精神 李仁芳

    從台灣到世界,珍奶創新啟示錄 吳翰中

    是趣味,更是品味 高承恕

    老台中的回憶與期待 劉克襄

    珍奶魅力席捲全球 賴瑟珍

    打開歷史抽屜,找出百年的經營思考 簡士超

    自序

    慢慢來,比較快!



    Part 1 一碗人情? 重新認識茶

    01 喝茶五千年

    02 茶道大行的時代

    03 成為生活要事

    04 真正享受茶藝生活

    05 為飲而飲,下足工夫

    06 全民飲茶,首屈台灣

    07 茶湯的滋味

    08 四類茶的飲用

    09 該用多大的杯

    10 茶道與生活



    Part 2? 春水煎茶 有專業,才有事業

    01 做夢容易成真難 ?

    02 以茶服務人群

    03 泡沫旋風席捲全台

    04 當珍珠遇見茶

    05 全民飲茶的時代

    06 堅持,才有好品質

    07 管理的必要

    08 茶星高照家門

    09 尚未超越,何來成就

    10 打破加盟致富的迷思

    11 想法成熟,一切自在掌握? ?

    12 舌尖上的高度要求

    13 人才,還是人才

    14 人人都是茶師

    15 茶館裡的讀書會

    16 員工就是股東

    17 許員工一個未來

    18 一點鍾情寄秋山

    19 山居歲月



    Part 3 秋山不老 百年經營的想法

    01 三分傳統、七分創新

    02 可大可久的茶飲世界

    03 服務的三種等級

    04 假的有什麼大不了

    05 活用程序,善用主張

    06只學一半的工夫

    07浮名不如一杯茶

    08與水結緣

    09被攪亂的春水

    10做人學烏龜,做事像燈籠

    11品牌來自好口碑

    12公雞與棋士

    13百年不遠

    14哪怕獨行

    15做好一件事就夠

    附錄 春水堂大事紀

    二版後記



    ?









    慢慢來,比較快!




      距離第一次出版茶書足足有三十年,萬萬沒想最早從一本東方的茶藝,後來變成一門世界的生意。一九八二年寫《中國茶藝》,談茶的文史面、製造及運用。以此為據,展開茶的演繹、推廣,改變了飲茶的型態,相對帶來的生意,也足足忙了一段人生最精良的歲月。而這三十年的實踐,就在本書的脈絡中。



      前作是一本極為普通的茶藝書,在茶藝初崛起的階段,算是應世之作,引經據典,借題發揮,然卻看不到想法,無關經營,更談不上策略與學術,頂多是一本工具書而已。



      後來在茶葉及興趣熱點上,很想再出版一本台灣半發酵茶的探索之書,書名方向有著落,然因經營之忙碌,竟然連日記都變成週記及月記,遑論出書。因通訊的需求,內部發行茶訊,每月皆需為開卷立言,月記卻又變成了宣導,講一些理念,說一些做法,建構一些共同觀點,好讓茶的專業更順遂。數年下來,累十萬餘言,範圍極大,話題駁雜,若真有可取之處即記錄了一些真實的人事物。匆匆竟然三十年,舉目堪驚,社會變遷,商業結構變化極大,茶產業更與昔不同。



      尤其冷飲茶中的珍珠奶茶,是我們百種商品中的一項,研發之初,不過是為了增加商品的豐富內涵,加入了地方小吃粉圓,在標準作業化的過程中,賦予它適當的甜度-幸福的十六度,並要求夏冬有三比七、四比六的黃金冰比,在同時,中藥材的枸杞子、膨大海、咸豐草也加入了,最看好的愛玉檸檬茶在排行榜中領先,無奈有意種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因有喬丹的加持、張學友的偏愛,珍珠奶茶居然變成世界性,炙手可熱之新貴,各類經營型態皆有,百花爭鳴,萬鳥齊飛。品牌已國際化者,不勝枚數,本土品牌多如繁星,身為新潮流的引航者,這三十年的創意過程在茶訊中留下了紀錄。這裡有產業發展的痕跡,也有個人對茶藝真情的剖析,任其埋沒殊為可惜,是以增補編輯成冊,只圖在泛泛人生中,做件有意義的事。



      時值創業三十年,春水堂從台中四維路的八坪小店,長成五個品牌、百家門市、員工千人的規模,遠遠超出三十年前的期待和想像。當中或有二、三分運氣,相信另外七分來自對專業的堅持,以及穩紮穩打的態度。



      春水堂的發展從來不為「把市場做大」。春水堂提供有環境、有品質、有服務的多元冷飲體驗,把茶工藝精神的固執與堅持保留在秋山堂。經營二十年後,組織上出現發展瓶頸。每位員工個性、特質不同,有人技術好、慣性操作穩定,但個性較內向、對外溝通比較不突出,在升遷上吃虧,因此進一步決定發展外帶為主、茶吧型態的「茶湯會」,讓技術面強的同仁有不同型態的舞台發揮。



      輕食館的概念則出現在二○○九年前。「不賣火鍋、不賣快炒」,是我的堅持,也讓我的茶館午後三點後還有生意。在茶飲上面,自覺開發工作已經做足,茶食仍有很多空間。冷飲茶配輕食最恰當,而不是重口味的麵食跟滷味。為了一探大眾接受度,二○一二年底在台北開了第一家春水堂的輕食館瑪可緹(Mocktail),除了幾款茶飲,主要是西式口味的簡單餐食,以及茶的冰淇淋。目前尚處實驗階段,但我深信這會是春水堂打進國際的重要方向。



      預計二○一二年底正式營運、位於南投國姓的秋山居,則是結合茶藝、美食、溫泉、養生的內涵,希望重現宋代四藝生活的情調與氛圍,讓現代人重新體驗古代的員外如何享受生活的美好。



      二○一三年八月,海外第一家春水堂將出現在日本東京的代官山,預計兩年內將在日本開六家分店。這是一個美好的緣分。二○一一年,松山機場的春水堂剛開,有位日本人過境,在店裡坐了很久,連班機都延誤了,之後又特意來台好多趟。不久,他聯絡上我,同時遞上計畫書。他的計畫非常詳細,連展店步驟都寫好了。我很樂見這樣的合作,經過評估,各方面都符合春水堂的要求,今年夏天就要在日本與大家見面,完全複製台灣的模式,但更精緻些。不論歐洲、美洲,未來倘若有合適的合作對象、好的機緣,也不排除用這樣的方式來合作。生意想要做久,不可能單打獨鬥走遍全世界。



      下一個三十年,希望品牌家族能深耕台灣並且走向國際,延續春水堂在世界飲茶文化的影響力。隨著品牌成長茁壯,以及世界級競爭對手的過招,許多經營模式待做調整,組織也需要創新變革。第二代和專業接班培訓,更是刻不容緩。



      許多熟識的朋友總愛笑我是慢郎中,動作常比別人慢半拍。看多了樓起樓塌,更讓我相信「慢慢來其實比較快」。我用生命來看待生意,自然希望能走得長久,寧願十家店好好做上一百年,也不願很快開了一百家,卻只能做十年。


    甘侯 2013年6月 于台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