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阿育吠陀瑜伽:探索身心健康的當代瑜伽之路

阿育吠陀瑜伽:探索身心健康的當代瑜伽之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41350
王志成
橡實文化
2024年6月17日
217.00  元
HK$ 173.6  






ISBN:9786267441350
  • 叢書系列:樂活系列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7 x 23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樂活系列


  • 醫療保健 > 自然療法











    運用阿育吠陀的基本原則,

    指導瑜伽修練的實踐



      從個人體質出發,

      調整飲食、處世態度,調理脈輪、經絡,

      練習體位法、調息法、咒語和冥想,

      同時關注身心健康與靈性上的追求。



      阿育吠陀讓人得以身心健康、快樂生活;

      瑜伽則讓人的意識得到提升,進入自由、圓滿之境。



      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八章,討論阿育吠陀瑜伽的理論,以及五大元素、體質(doshas)、三德、三身五鞘、脈輪、經絡和穴位、瑜伽之火等重要概念及其應用;下篇九章,基於個體體質,詳細介紹帕坦迦利八肢瑜伽和聲音瑜伽的理論與實踐方法。



      書中內容從理論出發,解說完整而全面,並擴及實踐應用方式,相當於一部高級瑜伽教學課程,適合學習瑜伽、希望全面提升瑜伽素養的教練和瑜伽愛好者。



      ◎阿育吠陀瑜伽的特點

      阿育吠陀瑜伽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身心靈之路。阿育吠陀側重在身體層面,瑜伽的重點在靈性層面。總體上,相比傳統哈達瑜伽,阿育吠陀瑜伽強化了基於個體特質的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又沒有丟失瑜伽原本的轉化和提升意識的目標。阿育吠陀瑜伽對意識轉化的關注,體現了瑜伽的垂直維度,讓意識得到轉化、提升,超越三德的鉗制,最終達到不二的境界、覺悟自由的境界;它對身體的關注,體現了瑜伽的水平維度,使身心健康、快樂生活,活在永恆之法中。



      阿育吠陀瑜伽不同於把問題導向覺悟、解脫、三摩地的傳統修行重點,大多是從生活方式、生活環境、飲食法、瑜伽或運動、調息法、咒語、專注力培養、冥想等方面,首先落實身心的健康,具體地落實平靜心意。阿育吠陀瑜伽特別關注人的體質和三德的個體差異,在如何達成調理身心意方面,更具有開放性,既關心身心,又關心超越身心的目標。阿育吠陀瑜伽肩負雙重使命,既關注我們的身心健康,讓我們擺脫亞健康,療癒疾病,又關注我們精神的健康和靈性的發展,達到自我的覺悟和最終的自由。



      ◎三種體質與瑜伽修練

      人體是一個複雜的身心系統,必須針對體質特徵,進行體位、調息和冥想等練習,才能獲得理想的成效。



      ──風型體質者

      .練習體位的關鍵點:平靜、緩慢、穩定、根基、力量、堅持

      .最佳調息法:烏加伊調息法、左右經脈調息法、嗡聲調息法

      .最佳冥想咒語:Ram、Shrim、Hrim

      .最佳冥想主題:火、山



      ──火型體質者

      .練習體位的關鍵點:清涼、放鬆、臣服、寬恕、溫和、擴散性

      .最佳調息法:清涼調息法、嘶聲調息法、齒縫調息法、月亮脈貫穿法

      .最佳冥想咒語:Om、Sham、Shrim

      .最佳冥想主題:空、虛己、月光



      ──水型體質者

      .練習的關鍵點:刺激、運動、暖和、光明、能量、釋放

      .最佳調息法:聖光調息法、風箱式調息法、太陽脈貫穿法

      .最佳冥想咒語:Om、Hum

      .最佳冥想主題:火、空、虛己、太陽、雲


     





    導讀



    上篇�阿育吠陀瑜伽的基礎理論�



    第1章.阿育吠陀瑜伽及其哲學


    1 瑜伽

    2 阿育吠陀

    3 阿育吠陀瑜伽

    4 阿育吠陀瑜伽的重要性

    5 阿育吠陀瑜伽解決什麼問題

    6 阿育吠陀瑜伽的文化資源

    7 阿育吠陀瑜伽哲學

    8 阿育吠陀瑜伽和其他瑜伽形態的差異



    第2章.五大元素

    1 宇宙之磚

    2 五大元素的屬性與功能

    3 五大元素和身體組織以及廢物之關係

    4 五大元素和活動性質

    5 五大元素和三德

    6 五大元素和六種味道

    7 五大元素和身體部位

    8 五大元素、季節和六味

    9 五大元素和滋補用藥

    10 五大元素和體質

    11 五大元素的代表性食物

    12 五大元素、三德和體質

    13 五大元素和脈輪

    14 五大元素和心意

    15 五大元素和咒語

    16 五大元素和手印

    17 五大元素和養生

    18 對五大元素的反思



    第3章.體質

    1 宇宙的三種力量

    2 體質

    3 體質的位置

    4 體質的生理功能

    5 體質的節律

    6 先天體質和後天體質

    7 次級體質

    8 體質和壽命

    9 六味、六性和體質

    10 給單一體質者的食物建議

    11 給多重體質者的食物建議

    12 體質和消化的過程

    13 體質的不平衡

    14 體質增加的各種原因

    15 體質和營養

    16 體質和氣候養生

    17 體質和精油

    18 體質和油療

    19 體質和色彩

    20 三種精微能量

    21 體質的檢測與養生指導

    22 體質養生法

    23 阿育吠陀瑜伽季節養生指導

    小附錄:體質屬性、體質曼荼羅、關於食物混合的禁忌



    第4章.三德:悅性、動性、惰性

    1 原質和三德

    2 經典中的三德

    3 三德運行的四大規律

    4 瑜伽就是培養悅性之德

    5 培養悅性之德的方法

    6 三德和體質

    7 三德的檢測及其運用

    小附錄:阿育吠陀瑜伽食物分類



    第5章.三身五鞘

    1《奧義書》中的三身五鞘思想

    2 粗身鞘

    3 能量鞘

    4 心意鞘

    5 智性鞘

    6 喜樂鞘

    7 阿育吠陀瑜伽和三身五鞘



    第6章.脈輪

    1 脈輪綜述

    2 海底輪

    3 生殖輪

    4 臍輪

    5 心輪

    6 喉輪

    7 眉間輪

    8 頂輪

    9 脈輪和阿育吠陀瑜伽

    10 脈輪檢測及其運用



    第7章.經絡與穴位

    1 脈輪、經絡和瑜伽

    2 至上經絡:心意經絡

    3 常用經絡

    4 經絡治療

    5 穴位及其療癒

    6 阿育吠陀瑜伽與經絡穴位的關係



    第8章.瑜伽之火

    1 火不只是隱喻

    2 火的旅程及五種狀態

    3 五鞘和火瑜伽

    4 八肢瑜伽和火瑜伽

    5 火瑜伽實踐

    小附錄:胃火檢測法



    下篇�阿育吠陀瑜伽的實踐之道�



    第9章.八肢瑜伽


    1 帕坦迦利的八肢瑜伽

    2 八肢瑜伽模式

    3 八肢瑜伽模式和數論

    4 八肢瑜伽模式和吠檀多哲學

    5 八肢瑜伽模式和阿育吠陀瑜伽



    第10章.禁制瑜伽:戒律

    1 八肢瑜伽中的禁制

    2 禁制和能量

    3 不殺生或不傷害

    4 不說謊

    5 不偷盜

    6 不縱欲

    7 不貪婪



    第11章.勸制瑜伽:善律

    1 瑜伽中的勸制

    2 勸制和能量

    3 純淨

    4 滿足

    5 苦行

    6 研讀

    7 敬神



    第12章.身體瑜伽

    1《瑜伽經》與體位

    2《哈達瑜伽之光》與體位

    3 體位和瑜伽系統

    4 體位的意義和目的

    5 體位與體質

    6 哈達瑜伽的練習指導

    7 體位、呼吸和體質的關係

    8 風型體質的體位次序(含部分調息)

    9 火型體質的體位次序

    10 水型體質的體位次序

    11 如何處理導致相反效果的體位

    12 瑜伽鎖和阿育吠陀瑜伽

    小附錄:體質和身體、常用體位對體質的作用、針對不同體質問題的療癒性體位、66

    種體位示範圖



    第13章.調息瑜伽

    1 調息的含義和相關經文

    2 調息的類型

    3 新的調息劃分法

    4 調息法的三條基本原則

    5 主要的27種調息法



    第14章.制感瑜伽:內攝

    1 有關制感的經文及其重要性

    2 制感的含義

    3 控制感官

    4 控制普拉那

    5 控制行動器官

    6 攝回心意

    7 高級制感:瑜伽休息術

    8 走向自覺的制感瑜伽



    第15章.冥想瑜伽

    1 有關專注、冥想和三摩地的文本

    2 冥想的四大系統

    3 帕坦伽利傳統的冥想

    4 虔信傳統的冥想

    5 吠檀多傳統的19種冥想

    6 阿育吠陀瑜伽傳統的冥想

    7 阿育吠陀瑜伽冥想實修法



    第16章.聲音瑜伽

    1 聲音和咒語

    2 常用咒語的類型

    3 體質和咒語

    4 咒語生活化

    小附錄:妖精的故事



    第17章.三摩地瑜伽

    1 三摩地的含義

    2 三摩地的類型

    3 基於惰性的三摩地

    4 基於動性的三摩地

    5 基於悅性的三摩地

    6 心注一處的三摩地

    7 平靜如水的三摩地

    8 三摩地、能量和阿育吠陀瑜伽



    參考文獻

    後記





    導論



      瑜伽在當今世界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文化和運動現象。你可以在發祥地印度看到,你可以在全世界眾多國家看到,更可以在中國看到。瑜伽,不僅僅在大中城市流行,也廣泛地出現在小城市。



      當今的瑜伽,既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健身之道,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或在瑜伽館,或在公園,或在某個自然環境裡習練瑜伽。儘管瑜伽這項運動,參與者更多的是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但你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學習瑜伽。瑜伽,不僅是一種富有生機活力的新時尚,也是一種讓生活增添色彩的技巧運動,更是一種充實而有味的生活──瑜伽習練,讓瑜伽練習者更加自律、更加從容,也更加自信。



      我個人認識瑜伽並不是從瑜伽體位而是從瑜伽哲學經典開始的。早在一九九三年,因為一點因緣,接觸了印度的偉大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g?ta),我被其中的智慧之言所吸引。我曾在一段時間內連讀三遍《薄伽梵歌》,反覆思考其中的哲學含義。但當時對印度哲學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有些問題還沒有明白。不過,這本著作對我的影響已經埋下了種子。



      由於韓德(Alan Hunter)教授的委託,我開始組織翻譯印度偉大的思想家、改革家、瑜伽士辨喜(Swami Vivekananda)的文集《瑜伽之路》。此後,我走向了瑜伽典籍的翻譯之路。先後獨立或合作翻譯了一系列瑜伽經典作品,包括《帕坦迦利〈瑜伽經〉及其權威闡釋》、《薄伽梵歌》、《哈達瑜伽之光》、《冥想的力量》、《虔信瑜伽》、《至上瑜伽》、《九種奧義書》、《室利.羅摩克里希那言行錄》等。同時,我自己也開始注釋一些瑜伽哲學經典,如《智慧瑜伽》是對吠檀多不二論哲學家、印度吠檀多哲學集大成者商羯羅(Shankara)大師《自我知識》一書的翻譯和釋論,《瑜伽喜樂之光》是對後商羯羅時代的思想家室利.維迪安拉涅.斯瓦米(Sri Vidyaranya Swami)的《潘查達西》最後五章的翻譯和釋論,《直抵瑜伽聖境》是對吠檀多經典《八曲本集》(也譯為《八曲仙人之歌》)的翻譯和釋論。另外,也出版了自己撰寫的書,如《瑜伽的力量》等。



      由於我一直從事哲學研究,對於某些問題的關注和看法與一般人有些差別。很多時候,我並不對身體的瑜伽感興趣,而是對瑜伽的哲學和思想感興趣。對瑜伽的興趣,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因為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具體說就是數論哲學和吠檀多哲學。古典瑜伽的經典《瑜伽經》,本來就是印度古代正統六派哲學之一的瑜伽派之經典。所以,從上面提到的已經出版的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我一直把瑜伽視為一種哲學,而沒有把眼睛投向瑜伽的其他領域。瑜伽,不僅是一種健身術,它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尤其有自身深刻的哲學內涵。



      有關瑜伽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我們無法為大家提供一個關於瑜伽的最權威的解釋,也無法提供所謂的完整的瑜伽知識體系。以前,我所做的探討更多的是在理論層面,但從《瑜伽之海》開始,我從「天上」回到「人間」,開始注重我們日常的、身心健康的問題。但這還遠遠不夠。在《瑜伽是一場冒險》中,我進一步轉向「形而下」,更加明確地關注身心健康這一實際層面。



      關於阿育吠陀瑜伽,目前真正關注和實踐的人還不是很多。但它確實非常重要。我們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編撰一部介紹阿育吠陀瑜伽的書,以便用於教學和實踐指導。



      考慮到更多讀者理解的方便性,同時保持阿育吠陀瑜伽理論和實踐的相對完備性,本書採取了比較容易理解的通俗語言,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簡便的實際操作方法。但畢竟阿育吠陀瑜伽具有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品質,一些專業術語還是無法避免,我們在書中盡可能提供了比較容易理解的解釋。我把這本書作為一部高級瑜伽教程來編寫,對於那些學習瑜伽、希望全面提升自己瑜伽素養的教練、瑜伽愛好者,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本書分上、下篇。上篇八章,討論阿育吠陀瑜伽的理論以及五大元素、體質(doshas,亦音譯為道夏、督夏)、三德、三身五鞘、脈輪、經絡和穴位、瑜伽之火等重要概念及其應用;下篇九章,基於個體體質,詳細介紹帕坦迦利八肢瑜伽和聲音瑜伽的理論與實踐方法。



      第一章詳細介紹阿育吠陀瑜伽是什麼、可以做什麼、阿育吠陀瑜伽為什麼重要,它的重要理論根基和主要內容,及其與其他瑜伽形態之間的重要差別。



      第二章介紹瑜伽何以可能的基礎,即宇宙和身心靈構成的基礎──土、水、火、風、空五大元素—它們各自的性質,以及基於其性質之上的瑜伽應用。瑜伽,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知其然、行其然。



      第三章詳細論述阿育吠陀的核心體質(doshas)理論。知道身體基本的體質三類型(風型、火型和水型),才可能正確實踐瑜伽。



      第四章論述三德理論。儘管三德(tri-gunas ;又稱三質性)思想來自於數論哲學,但瑜伽沒有停留在數論上,而是堅定地走向了瑜伽的實踐。悅性(sattva,音譯為薩埵)、動性(rajas,又稱變性,音譯為羅闍)與惰性(tamas,音譯為答磨),這三德是理解諸多現象的有效工具。正確掌握三德理論,可以有效地理解和解釋瑜伽中的諸多問題。



      第五章論述三身五鞘理論。三身,即粗身、精身(又稱細微身)和因果身(又稱因緣身);五鞘,即粗身鞘(又稱肉身層)、能量鞘(又稱氣身層)、心意鞘(又稱意身層)、智性鞘(又稱識身層)和喜樂鞘(又稱樂身層)。不同的瑜伽形態可以對應不同的身鞘。瑜伽是一門科學,只有瞭解身心靈的問題所在,才能有針對性地實踐某一形態的瑜伽,才可受益、收益。



      第六章論述脈輪。人體是一個既複雜又精微的生命系統,其複雜性和精微性體現在脈輪上。左脈、右脈和中脈,以及海底輪(根輪)、生殖輪、臍輪、心輪、喉輪、眉間輪(額輪)和頂輪(梵輪)七輪,都和我們生命精微的能量系統密切相關。尤其是哈達瑜伽,在很大程度上處理的就是我們的能量系統。



      第七章介紹經絡(nadis)和穴位(marmas)理論。經絡是精身的能量通道。本章在第六章脈輪的基礎上,進一步詳細介紹更加精微的經絡和穴位,以便瑜伽人精確地實踐瑜伽。



      第八章論述瑜伽之火(agni,音譯為阿耆尼)的思想。瑜伽,一個重要的現實目的就是健康。Agni,一種轉化的力量、光明的力量。從瑜伽修習的角度來看,當生命之火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就會影響健康。明白生物之火、能量之火、心意之火、智性之火和愛之火,才能利用火個轉化之力,助力瑜伽成就。



      第九章論述八肢瑜伽(音譯為阿斯坦加瑜伽)。在這一章,將整體性地介紹古典瑜伽的代表人物帕坦迦利所編撰的《瑜伽經》及其八肢瑜伽模式。在數論基礎上,帕坦迦利創造性地提出具有普世性的瑜伽實踐模式—八肢模式,為今人的瑜伽實踐提供了整體基礎。本章詳細分析八肢瑜伽的結構、彼此間的關聯、實踐展開的次第,對瑜伽行者建立整體瑜伽實踐的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十章分析八肢瑜伽模式中的第一肢禁制瑜伽。禁制(又稱戒律),不只是瑜伽人在社會上所需遵循的道德規範,而是基於瑜伽成就所需要的悅性品質的建立。只有遵行禁制、培養起悅性品質,才有可能真正成就瑜伽。



      第十一章論述勸制瑜伽。我們修習瑜伽不僅需要遵循外在的社會規則,內在更需要遵行勸制(又稱善律)。儘管我們發現,不同德性和體質的人在禁制與勸制上會有不同的表達,但無論是純淨(shaucha),還是滿足(santosha,又稱知足)、苦行(tapas)、研讀(svadhyaya,又稱自習),甚至是內在的敬神(ishvarapranidhana,又稱奉神),這些勸制會讓我們的瑜伽處在安全中。



      第十二章論述身體瑜伽。本章從《瑜伽經》對體位的論述開始,到《哈達瑜伽之光》中的體位,從體位在瑜伽系統中的地位、目的和作用,到個體獨特的體質和體位,以及體位和呼吸、體質之間的關係,再到適合不同體質的體位次序分析,還有根鎖、臍鎖、喉鎖、舌鎖等七種瑜伽鎖印的作用等,全方位提供阿育吠陀瑜伽體系化的體位法。不同於針對體位論體位的瑜伽,本章致力於為瑜伽人提供基於體質視角的哈達體位法。



      第十三章論述調息。調息是一種呼吸的藝術。但調息又不僅僅是一呼一吸,更多的是精微能量系統的調整。本章詳細介紹調息的本質,分析調息類型和調息原則,基於不同的體質,詳細介紹Om 調息法、Soham 和Hamsa 調息法、太陽脈貫穿法、烏加伊調息法、聖光調息法等二十七種主要調息的具體方法。



      第十四章論述制感瑜伽。制感(又稱內攝),常常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但是制感卻是瑜伽的核心。如果說,調息是控制我們的能量,制感瑜伽則是要控制我們的感官。沒有制感,瑜伽就無法達成。制感是瑜伽從外在轉向內在的關鍵。對於不同體質的人,對於不同三德德性的人,制感具有不同的意義。本章告訴我們什麼是制感、如何制感,包括如何控制感官、普拉那(生命力,生命能量)、行動器官,如何攝回心意等具體方法。



      第十五章論述冥想。八肢瑜伽中,儘管專注、冥想(又稱禪那)和三摩地之間存在程度上的差異,但它們構成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本章分別介紹了帕坦迦利冥想系統、吠檀多冥想系統等四大冥想系統,尤其詳細指導基於風型(vata,音譯為瓦塔)、火型(pitta,音譯為皮塔)和水型(kapha,又稱土型,音譯為卡法)這三種不同體質之人的冥想之法,以及阿育吠陀瑜伽中的八大冥想實修方法,以便讀者根據自身的體質選擇使用。



      第十六章論述聲音瑜伽。唱誦(japa)在瑜伽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因為聲音就是能量的振動。在阿育吠陀瑜伽中,最基本的治療就可以用咒語(mantra,音譯為曼陀羅)療法。不過,不同的咒語也具有不同的德性。要達成針對性的瑜伽療癒,就需要瞭解不同咒語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本章系統介紹對應五大元素的咒語、對應身體不同部位的咒語、十三個經典的咒語、基於不同體質的針對性的咒語,以及這些咒語的具體應用。



      第十七章論述三摩地瑜伽。三摩地或自我覺悟,是每位瑜伽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在瑜伽修持中,達成自我覺知是特別重要的一環。三摩地可以發生在五個不同的心意層面,而發生在不同德性基礎上的三摩地,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如何區分不同的三摩地? 如何知曉我們所處的三摩地是什麼?根據我們的體質,最終我們應該達成什麼三摩地?本章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案。



      阿育吠陀瑜伽是個開放的系統,是基於對體質準確認知之基礎上的瑜伽系統,目的是推動自我生命的轉化,成就瑜伽的最高目標──覺悟和三摩地。本書上、下篇共十七章,是作者奉獻給每一位瑜伽人的瑜伽瑪拉(Mala,花環)。本書中的每個主題都是開放的,它們完全可以依靠你自身的瑜伽經驗得到進一步地深化和提高。


    嗡.塔.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