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記憶味道,訴說我們來自何方
一道很久不見的 monamon(醃魚)記憶牽出了卑南溪,一一辨識出kasedaw/fu^fu(魚筌)放置的地點、mikesi(河祭)的傳統領域,又或撒下的漁網搜羅出一條條支流的名字。每個名字的背後,都有個人、有件事、有歌聲、有用途、有時代、有生活,還有動物的聲音、植物的婆娑。
Kaadaadaan(電光)的長輩們,對溪流的記憶像是長腳般輕易地溯行而上,從下游走到上游,翻越山稜,訴說山上產業、住居的遺構,以及作為建材、器材、食材的動植物們,接著來到另一條溪流,哼唱地名歌,沿著流瀑嘩啦般的聲響匯聚而下。如此熟悉、如此根著在這片土地上,擁有著身體生活經驗與環境互動的記憶所建構的在地知識,那好像是離開土地很遠的我們這一輩,感到某種匱乏的內涵或者能力。
進行這樣的調查與書寫,起心動念十分單純,便是希望在時代與環境的快速變遷下,找回曾與其緊密連結的飲食生活在地知識,恢復食物與環境生態的多樣性。然而每個地方,因著族群和地理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生活系統,也在歷史命運的牽絆下,淬煉出生命的火花、地域的獨特。
Kaadaadaan(電光)雖有 7 成阿美族人口,然而飲食上,卻開闊包容了各地來到這裡生活生存的記憶,有著自己習以為常的口味與做法,但也有著不同年代遷徙與融合造就的滋味。像是客家伯姆們定要在過年和清明之前做粄敬神祭祖,也有來自中國廣西的媳婦定要種上自己熟悉的食材,做出自己的家鄉味。但是,也有歷經出外做工時期的faki、fayi們,帶回遠方朋友相知相惜的料理滋味;抑或是,阿美族人常吃的siraw(醃肉),也有出自早期來到電光生活的外省、客家阿伯們的手藝,或是客家粄食的好味緒為閩南媳婦所承傳。
記憶這些味道,彷彿更認識了這個地方,也促使我們回看自己,來自何方。珍惜,人地互動而來的美好滋味。
── 林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