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你不了解我:從女孩到女人的生命課題與幸福練習

你不了解我:從女孩到女人的生命課題與幸福練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44555
塔拉•波特
吳凱琳
行路
2024年6月13日
166.00  元
HK$ 132.8  






ISBN:9786267244555
  • 叢書系列:Inside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2.5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nside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人生規劃/自我改變











    英國亞馬遜書店青少年心理學類Top 1!



    英國知名記者凱特琳亞•莫蘭:

    「如果上帝是一位母親,這本書就是她寫給青少女和年輕女性的聖經。」



    《泰晤士報》: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很想打電話給我認識的每一位青少女的父母。」



    讀者:

    「對我的孩子產生巨大影響!」「必讀!沒有藉口。」

    「極具見地。」「讓你透視青少年的心理。」

    *****



      由於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的長足進展,現在的孩子擁有此前的世代所沒有的自由和選擇,隨之而來的,是各方乃至他們自己對他們的種種要求與期許。然而,由於現今的社會環境與此前的世代大相逕庭,教養這一代孩子對父母深具挑戰。當子女把你的建議當耳邊風、或是對你的做法翻白眼,他們真正想傳達的訊息是:「你不了解我!」



      塔拉•波特在臨床現場提供青少年及其父母諮商,已經長達三十多年,因而接觸過各種出身、問題形形色色的無數個案。從這些治療經歷中,她條理分明地釐清青少年最常求助的以下九大類問題,分章舉具體諮商案例詳加探討:



      (1)依附與歸屬;

      (2)你的家庭;

      (3)朋友

      (4)情緒、想法和感受

      (5)焦慮和擔憂

      (6)教育和資格

      (7)食物、飲食、體重和身材

      (8)螢幕和網路

      (9)吸引力、關係、性與愛



      這本書既寫給青少年本身,也寫給這些年輕人的家長。對於青少年讀者,本書希望幫助你們深入理解自己的心理運作,從而發掘自己看待事情的盲點,並學習逐漸改變應對方式。對於為人父母的讀者,這本書則以結合常見問題的具體案例,幫你們理解自己的兒女正在經歷什麼困境,從而知道如何有效因應。



      從學業到友誼、從家庭到戀愛、從志趣到工作等,波特總結她多年執業的第一手心得,對於普遍令青少年與家長困擾的青少年成長難題,提出詳盡剖析與實用建議。這本書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朋友寫給年輕人的一封長信,筆調溫暖,從年輕人觀點出發,逐步引導他們順利度過眼前各項挑戰。讀這本書,感覺就像跟你的專屬心理師、朋友、師長與啦啦隊長促膝詳談。



    推薦人士與各界好評



      「如果上帝是一位母親,這本書就是她寫給青少女和年輕女性的聖經。(這本書是送給你女兒最好的禮物。)」——凱特琳亞•莫蘭(Caitlin Moran),資深媒體人



      「這本書條理清晰、資訊豐富,我會推薦給所有年輕女孩閱讀??塔拉憑藉紮實的知識基礎,透過充滿溫暖與幽默的筆調,針對年輕女孩和我們所有人面臨的挑戰提出說明,並告訴我們該如何克服這些難關。」——茱莉亞•薩謬爾(Julia Samuel)



      「這是一本所有青少女都應該要閱讀的精彩指南。」——《讀者》(Reader)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很想打電話給我認識的每一位青少女的父母。」——《泰晤士報》


     





    ◎前言



    ◎第一章 依附與歸屬

    有害的教養方式

    良好的依附關係會有幫助

    青少年的依附關係



    ◎第二章 你的家庭

    青春期的搖擺

    家庭是複雜系統

    當教養變成動詞

    過度教養

    紀律、界限和規則

    你對父母教養方式的接納程度

    >教養的正當性

    >服從與說謊傾向

    兄弟姐妹

    家庭:最好與最壞的年代



    ◎第三章 朋友

    女性友誼的模式

    >開關型友誼

    >被喜歡和受歡迎

    融入:找到你的同類

    友誼的問題:社交尷尬、社交焦慮,以及自閉症類群障礙

    >社交尷尬症

    >社交焦慮症

    >自閉症類群障礙

    朋友之間的界限

    所以現在我已經告訴你,友誼有可能是這樣



    ◎第四章 情緒、想法和感受

    什麼是感受?情緒?想法?

    你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

    你和自己的感受是什麼關係?

    強烈的負面情緒:負面應對策略

    保有心理健康的基礎

    >身體活動

    >正念

    >睡眠

    主動管理你的感受

    >聊天

    >做事

    >為另一個人做某件事

    >乘著情緒波浪

    >連結你的感官

    >寫下來



    ◎第五章 焦慮和擔憂

    什麼是焦慮?

    誘發焦慮的內部和外部因素

    焦慮螺旋

    社會情境下的焦慮螺旋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的壓力這麼大?

    焦慮管理

    >焦慮的生理管理

    >呼吸

    >肌肉張力

    >焦慮的認知管理

    >災難化思考

    >黑與白、全有或全無的思考

    >絕對:應該、必須、應當

    >其他負向自動化思考類型

    >啊哈測試:準確且有幫助

    焦慮的行為管理

    >AAA:避免逃避焦慮(Avoid anxiety avoidance)

    >焦慮與控制

    >餵養或斷絕餵養你的焦慮

    不必盡最大努力、不用成為最優秀的人:要活出你最精彩的人生



    ◎第六章 教育和資格

    教育和心理健康

    >對於那些煩惱課業的人來說

    >對於那些學業成績優異的人來說

    >教育:失去當下的快樂?

    >資格不等於身份認同

    還有另一種方法:設定務實的期望

    關於大學的真相

    聰明讀書,不要長時間讀書

    >拖延

    >適可而止

    >讀書時間太長

    有權利稍微不守規矩



    ◎第七章 食物、飲食、體重和身材

    小心提防健康飲食訊息

    你的身材

    不準確的身體意象

    節食

    節食如何導致暴飲暴食:「管他的」效應

    完美風暴:意志力和節食

    兩極化飲食與搖搖式節食

    身體滿意度

    如何飲食

    食物、飲食、體重和身材:如何在瘋狂世界保持冷靜



    ◎第八章 螢幕和網路

    全年無休的文化

    刺激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

    對你的螢幕上癮?

    網路風暴

    價值觀和快樂陷阱

    決定和堅守你的價值觀

    比較與完美主義

    孤單與脆弱

    這還不夠;我受夠了;我不夠好

    螢幕自由或是螢幕奴隸?



    ◎第九章 吸引力、關係、性與愛

    非異性戀(LGBTQ)

    愛與智慧思維

    為什麼你會喜歡某個人?

    >吸引力和依附

    >吸引力與影響力

    追求的興奮感

    故作矜持?

    愛與自尊:恭喜你,親愛的

    性知識

    關於愛,最後想說的



    ◎最後還想對你說

    ◎致謝

    ◎想要知道更多嗎?






    前言



      心理學: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心智及其功能的學科,尤其著重那些在特定情境下,影響人類行為表現的心智功能。



      我在擔任治療師與心理師期間,和數百名年輕女孩談過話。這本書正是根據這些談話撰寫而成,當中包含許多女孩的故事、希望、恐懼、想法、感受、行為、失敗與成功。內容有我聆聽她們談話後學到的事,以及我為了幫助她們擺脫困境,而必須學會的事——它是由這些女孩歷經的掙扎與成功所啟發。



      這本書除了探討年輕女孩如何一步步邁入成年期,也提供了實用方法幫助她們在情緒上變得更加成熟、更有自信。不過短短一個世代,女孩和女人身處的世界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我臨床執業的二十五年間,我觀察到青少女擁有的機會與權力大幅增加。女孩的學業表現超越了男孩;進入數學與法律領域的男女比例已經趨近平衡;我們看到,青少女和年輕女性懂得如何善用自身權力,例如在網路上發起「#我也是」(#metoo)運動,爭取女性權益;或者在校園發起抗議活動,要求正視氣候變遷議題。科技革命爆發後,現在的女孩可算是第一代螢幕原住民女性:歷史上從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樣,網路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所有人直覺地知道如何操作螢幕。這些改變意謂著,你們許多人在青少年時期,擁有前所未見的自由和機會,這是上個世代的女性完全無法想像的。



      有些事情的發展對於女孩和年輕女性來說,確實相當有利,但是也有些事情對她們來說非常不利。雖然她們擁有更多自由、選擇和賦權,但也因此面臨更多挑戰。我們發現,愈來愈多年輕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但是統計數據或多或少產生了誤導。事實上,男孩和更年輕的女孩心理健康出問題的人數比例,相對維持穩定。但是,青少女和年輕女性的比例卻大幅增加。十六至二十四歲女孩自殘的比例,在二○○○年為六%,但現在已提高至二○%左右。



      我在治療室遇到許多情緒憂鬱、心理健康出問題的年輕女孩。我認真傾聽她們訴說個人經歷,然後憑藉我自身的臨床專業知識,以及聆聽女孩的同儕和前輩談話之後得到的啟發,盡力給予治療。我想要幫助每一位年輕女性,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唯有如此,她們才有能力應付外在世界。有時候,我的治療產生很不錯的效果:我幫助這些女孩釐清混亂的思緒,促使她們改變想法、改變行為、做出不同以往的決定,她們的心裡也因此感覺好一些。



      在這本書中,我會歸納這些女孩的經歷有哪些共通性,逐一和你們分享。你們不僅能讀到她們的集體智慧,還有我聆聽她們談話期間累積的觀察與心得。我希望能提供實用工具,幫助你們了解自己、疼惜自己,有智慧地善用現代女孩擁有的自由,避免犧牲心理健康。我不希望再有女孩自殘或挨餓,或是因為恐慌而感到不知所措;或者認為如果沒有了她們,這世界會變得更好。夠了,我不想再看到這些。我希望女孩們擁有足夠知識保護自己、積極生活,不再只是勉強求生。我希望女孩們能帶著自信、清晰思維,盡情地展翅高飛。我希望她們下了班之後,能夠真正做自己。



      我想對我現在和以前的病人說:首先,謝謝你們。啊,真的很謝謝你們和我分享你們的故事。第二,書中提到的案例都不是你們的故事。為什麼這麼說?這些案例全是虛構的,這樣才能保護你們的隱私。老實說,由於擔心這會讓整本書讀起來沒那麼真實或坦誠,我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該怎麼做。所以,後來我決定這樣做:我為自己設定了規則,如果我能想到兩到三位接受過我諮商的年輕人面臨同一個問題,我就會整合這些人的故事,變成另一個虛構案例。我會刪除所有無關的細節,然後添加新的細節進行修飾。我這麼做是為了保護你們的故事,你們因為信任我,所以願意分享這些它們;我寫出這些故事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說明更廣泛的概念,這個概念才是重點,至於你們幾歲或長什麼樣,並不重要。所以,為了讓更多人覺得書中內容與自己相關,我把我從你們那裡聽到的故事融合成某個虛構人物。



      另外我說明一下書中的用詞。這本書有許多內容出自我為青少女、年輕女性治療時,在她們身上觀察到的共通特質。當然,不是所有女孩和女性都覺得與她們相關,畢竟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許多內容對某些男孩和年輕男性來說,也覺得相關。我治療過的年輕人大多認同這一點;此外,很少有正值過渡期的年輕人宣稱他們擁有專業知識,很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我希望你讀完這本書之後,能夠更理解自己。我認為,性別同時是由社會建構以及自我決定的,所以如果有一本書只鎖定女孩和年輕女性,似乎是自相矛盾。但是我想要為女孩和年輕女性辯護,因為根據我們蒐集到的資料,現在的年輕女性確實承受更多心理健康難題(而且她們更有興趣研究心理學),某些人的確很需要一本針對特定性別撰寫的書籍。我在撰寫這本書時,借用了自己在年輕人身上觀察到的說話風格,他們的用語多半很中性(例如:稱呼「大家」〔guys〕,或者形容某人「自作聰明」〔dick〕或是「人渣」〔prick〕,這些英文單字男女都適用)。我偶爾會使用媽媽、爸爸或父母等字眼,但指稱的包括繼父母、監護人和寄養父母等角色。



      這本書的內容必定不夠全面,它不是研究報告,而是基於我的臨床經驗;之所以沒有包含某些主題和議題,是因為我自認缺乏相關臨床或親身經驗。寫書過程中我清楚意識到,自己在許多領域極度缺乏經驗和專業知識。舉例來說,我很了解厭食症(anorexia)、節食和直覺性飲食(intuitive eating),但是對於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卻知之甚少。為什麼要告訴你這些?因為我希望你讀這本書時,偶爾能感覺到有人認識你、看見你。當然,我不認識你們,我可能在某個領域精準地抓住了你的想法,但是在其他領域卻失手了。我很喜愛的一篇心理學文章,標題正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On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這世上還有非常多我不知道的事。如果有什麼疏漏敬請見諒,我會持續充實自己。



      在本書最後,我加了〈想要知道更多嗎?〉單元,列舉了相關參考資料以及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概念,尤其(我希望)是我不熟悉的領域。



      最後,這本書主要探討的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心理健康——是女孩和年輕女性日常遭遇的心理困擾。我希望它能夠幫助到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以及在書中看到某部分自己的讀者。我希望它能幫助你說出過去一直難以開口說出的內心陰暗面。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夠感覺到有人理解你。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