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06574
詹姆斯.斯科特
黃楷君
麥田
2024年6月01日
197.00  元
HK$ 167.45  






ISBN:9786263106574
  • 叢書系列:麥田叢書
  • 規格:平裝 / 392頁 / 21 x 14.8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99歲
    麥田叢書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政治學概論



















    偉大的領主經過時,有智慧的農民深深鞠躬又默默放屁。

    ──衣索比亞諺語


    權力關係無所不在,如何演好形式上的服從……

    《反穀》《國家的視角》作者、2020年赫緒曼獎(The Albert O. Hirschman Prize)得主


    詹姆斯.斯科特社會科學經典之作

    ?


    這部里程碑式著作,將修正我們對從屬與支配、順服與反抗背後的各種觀念的理解,並為權力關係的研究提供一條新的路徑。




    • 當代著名人類學家斯科特書寫統治者視角之外的政治表達




    • 深入隱藏文本,拼湊出最完整的權力關係圖像




    • 精準描繪支配與抵抗的極限拉扯




    一本社會科學的經典作品,詹姆斯.斯科特以一種高度原創性與爭議性的方式重新去概念化支宰制與抵抗的關係,豐富了權力概念的內涵,使得「底層政治」與「隱藏文本」這些觀念成為我們討論統治技術時必備的理論詞彙。高度推薦給任何想要思考權力如何運作的知識學徒。——林開世 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


    【專文導讀】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專業推薦】


    方怡潔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林徐達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人類學教授


    林開世 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洪伯邑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鄭紹鈺? 哈佛經濟系博士生


    顧玉玲 北捷潛水夫症戰友團發起人

    ?


    本書作者博引文學、歷史、政治、民間文化的例子,剖析權力互動關係最複雜幽微的一面,以此開闢出看待政治行為的新穎視角──「隱藏文本」。


    演好形式上的服從,將所有反抗化無聲息、藏進上位者眼光難以照進的角落再伺機而發,這便是位居低處者的處世之道。若僅從表面上的狀況解讀,將會缺失權力關係中最具張力的部分,而忽略了從屬者面對權威的策略與能動。


    支配群體與從屬群體之間永無止境的對弈,使得雙方持續上演著「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戲碼:檯面上,支配者巧妙地宣示所擁有的統治地位,從屬者則壓下所有想法、佯裝順服;檯面下,這些被壓抑的話語,在支配群體難以察覺的地方於從屬群體間形成一套具有共識的論述或肢體表情,做為對權力關係的批判與抵抗。這套從屬者的共有文本以各種巧妙的方式掩護,在檯面下持續茁壯,等候適當時機躍上舞台。


    斯科特透過許多實例探討公開文本與隱藏文本之間的連結與差異,同時亦對於從屬、抵抗、反叛等各種觀念提供了原創性的理解。




     





    導讀 小人物的大歷史 何明修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官方說法背後


    第二章 支配、表演與幻想


    第三章 公開文本作為得體的表演


    第四章 虛假意識或過分讚譽?


    第五章 為異議次文化創造社會空間


    第六章 支配下的抗議:政治掩飾的藝術


    第七章 從屬群體的底層政治


    第八章 權力的狂歡:首次公開宣告隱藏文本


    參考書目







    導讀 小人物的大歷史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人們總是以上位者的視野來審視重大的歷史演進,沒沒無聞的尋常百姓只是被動跟隨潮流,他們始終不曾創造歷史。即使處於極端的壓迫處境下,勞動成果被剝奪、尊嚴被踐踏,也無權決定自己的命運;奴隸、農奴、佃農、賤民、被殖民者、獨裁統治下的人民等弱勢群體只能安分認命,公然的抵抗是少見的歷史短暫插曲。在更多時候,他們順從既有的遊戲規則,彷彿他們接納了統治者編織出來的謊言,也默認自己的從屬地位。要扭轉這些不平等的處境,我們只能依靠少數智勇兼備的領導者,他們宣揚另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啟發蒙昧無知老百姓,鼓舞他們的參與士氣,最終才能通過集體力量,共同推翻不義的體制。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支配與抵抗的藝術︾大膽地挑戰上述的既定成見,讓那些從來沒有積極發聲的弱勢者獲得應有的歷史地位。簡而言之,就算被迫身處於支配的情境下,他們從來沒有喪失過自己的主動性。弱勢群體清楚了解他們身處於不利的社會位置,而且深知如果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的不滿或是反抗意圖,就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改變現狀,但是也沒有必要因此全然遵守既有的規定。在統治者面前,他們擺出謙卑順從的姿態,凡事畢恭畢敬;但是在其監督視線之外,他們卻採取了各種因地制宜、被特意掩飾的抵抗策略,其目的不只是維持他們的生存、減少自己的損失,也是為了捍衛其人格尊嚴。

      統治從來就是雙重性,一方面是物質性的占有與剝奪,強勢者享有更優渥的生活條件,而弱勢者被迫處於貧窮與匱乏的不利情境;另一方面,統治也展現為一種文化觀念,強勢者顯得高貴而優雅,而他們所面對的他者則是低賤而粗俗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互動需要依循一套不對稱的準則,統治者總是試圖展現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震懾弱勢者,要求其遵守朝儀規範。不過,這本書指出,這樣的恭敬服從只是表面現象,不代表被支配者的真正內心想法,更遑論某種穩定的支配秩序獲得廣泛認可與接受。事實上,弱勢者往往只是特意呼應官方認可的說法,掩護其違背規定的各種舉動。換言之,面對官府大人言必稱自己是「愚民」的老百姓,不見得必然是循規蹈矩的﹁順民﹂,他們往往是踰越法律的「奸民」。本書作者斯科特(James C. Scott)是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系的講座教授,他的靈感來自於一九七○─一九八○年在馬來西亞吉打州(Kedah)的田野考察。在當時,斯科特原來是要研究東南亞綠色革命所帶來的農村現代化,然而,他卻看到了更深化的貧富落差。富人公然違背伊斯蘭律法所禁止的放款取利,用高利貸掠奪窮人的土地;但是窮人也不是完全束手無策,他們發動各種蜚言流語破壞富人的名聲,此外,他們也會用偷竊、占用等方式為自己取回公道。在一九八五年出版《弱者的武器》(Weaponsof the Weak),斯科特將這種匿名化的、被掩藏的鬥爭稱之為「日常抵抗」(everyday resistance)。

      從《弱者的武器》到一九八九年出版的本書,斯科特的觀察視野從東南亞的鄉村民族誌擴大至全球尺度,他所引用的資料包括小說、回憶錄、歷史研究等,提出了一套關於支配與抵抗的通用模型。探討高度不對稱的權力關係時,我們需要以下列前提作為出發點:弱勢者通常沒有公然發言的機會,他們無法集結與討論,公開流傳的敘事通常是符合優勢者的利益、正當化他們所享有的特權,並且將兩者的差異歸因於某種自然的、神聖的、無法改變的原因。膚淺的觀察者有可能犯下這樣的錯誤,誤以為缺乏明顯可見的衝突即代表和諧的秩序,上位者與下位者都共同遵守一套互動規範。事實上,處於極端不利的情境,弱勢者早就習到抑制自己負面情緒的生存之道,他們忍氣吞聲,用各種偽裝與規避的手法隱藏各種大大小小的抵抗行為。弱勢者通常會強化自身群體的團結,通風報信是被嚴格禁止,以避免統治者覺察這些被掩飾的非法或不端行為。

      斯科特以戲劇表演的角度分析支配情境下的互動,他指出有兩種相互對立的文本。「公開文本」(public transcript)是一種體面合宜的表演,統治者展現出與其地位符合的優雅姿態,以儀式性的操演正當化與美化其權力來源。公開本文即是在位者的自我投射,一種理想化的敘事,因此,有些看似完全不合理的公開文本仍發揮了政治作用。斯科特提到了一九八五年在永珍的一場盛大舉辦的遊行,寮國共產黨動員了農民、幾乎不存在的勞工、坦克車、聊備一格的空軍米格機,甚至連搖旗吶喊的觀眾都是經過彩排預演過的。這一場只有演員、沒有真正的觀眾的表演所要證明的是,寮國共產黨與他們在莫斯科、北京、河內的老大哥們一樣,都是貨真價實的社會主義國家。

      公開文本是菁英的自我宣稱,但是鮮少真正說服了被支配者,至多只是能威嚇他們。在統治者看不到的角落,弱勢者所採取的行動符合所謂的「隱藏文本」(hidden transcript),在表面的恭敬順從之下,以各種手段為自己討回公道。馬克思主義者通常認為無產階級大眾無法認清自己的處境,意識形態、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等概念,都是用來說明階級洗腦是如何產生的。斯科特並不認為弱勢者採信進而認為現狀是美好的,或者說是自然而然的;毋庸說,這些理論誤信了公開文本,以為其宣稱就是真實。事實上,弱勢者也會策略性使用公開文本,以維護其利益,例如要求以家父長權威為名的統治菁英善盡﹁照顧﹂的責任。同樣一本聖經,黑人奴隸讀到的是逃離埃及與應許之地,而不是「要順從主人」的教訓。

      隱藏文本經常附著於口述文化,以傳言、謠言,或是笑話的方式傳遞,這些幾乎查不到源頭的話語正是因其匿名性,較能夠安全的傳達被壓迫者的不滿。世界各地的民間故事也有常見的「搗蛋鬼」(trickster)角色,他們以智取勝、以小博大,破壞了既有的秩序。對於統治者而言,嘉年華或者是一些宣揚顛倒世界的傳言︵貴族服侍奴僕、牲畜屠宰人類︶具有高度顛覆性,因此他們常以維持秩序的理由,限制或是禁止這些有助於隱藏文本快速流傳的場合。

      斯科特指出,從屬群體經常採取一種低調而審慎的「底層政治」(infrapolitics),他們的抵抗行為往往不是發生在公共領域。奴隸的偷竊、農民的越界採集、搗毀機器的勞工都是偷偷摸摸進行。就如同游擊戰一樣,弱勢的那一方總是避免正面交鋒,而是採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迂迴戰術。斯科特認為,這樣的底層政治不只是某種無傷大雅的不滿宣洩,也不僅是疏導壓力的安全閥,而是弱勢者不斷在測試統治者的容忍界限。一旦時機成熟了,平常需要被特意掩飾的隱藏文本將得以公開展現,例如奴僕不再向主人致敬、被獨裁者禁止的異議言論可以公然講述,造反就等於正式登場。斯科特特別提到,打破長久禁令所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讓參與者覺知到有機會真正做自己,也重新取得了喪失的尊嚴。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的寫作流暢,非常具有可讀性,斯科特展現深厚的人文素養,信手引徵豐富而有趣的個案資料,的確堪稱社會科學的經典名著。更重要的是斯科特所提供的理論創見,處於壓迫情境下的小人物並不是被動無助,他們反而是非常機靈地洞析世局,敏捷地捍衛自己的權益。這樣的看法直接挑戰了相信科學理論與組織紀律的馬克思主義,帶有濃厚的無政府主義色彩。同樣的源於十九世紀的左派運動,無政府主義認為國家即是壓迫的來源,而且人民具有自發的抵抗能力,他們不需要理論家或是革命先鋒隊的帶領。

      斯科特的無政府主義信念更明顯展現於後來的幾本重要著作,也同樣獲得相當程度的重視。在《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Two

    Cheers for Anarchism: 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and Play
    )一書,他指出小人物追求自身的自主性與尊嚴才是驅動歷史的主導力量。大部分勞工階級不會想要推翻

    資產階級,或是廢除資本主義,他們真正的想法是成為小資產階級的頭家,不用看別人的臉色過活。同樣地,推翻俄羅斯沙皇體制的也不是高舉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分子,而是前線逃亡的士兵、占領工廠的勞工、拒絕繳租的農民。

      《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回顧了二十世紀幾場人為的重大慘劇,包括俄羅斯的農業集體化、坦尚尼亞強制游牧民族定居化等。斯科特指出,一旦國家全面壓制社會,而且掌權者又抱持高度現代主義(high modernism)的信念(例如科學的社會主義),其推動的政策將會忽略當地人長年累積的智慧,導致人為的災難。宣稱要提升人類福祉的現代國家是禍源,依賴農業剩餘的傳統國家也不遑多讓。在《不受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無政府主義歷史》(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中探討東南亞高原眾多難以被歸類的少數民族,斯科特強調他們不是文明化程度低的﹁野蠻人﹂,而是躲避平原政權統治的自由人。為了避免各種稅捐徭役與以教化為名的控制,有些民族甚至拒絕使用文字或是姓氏。

      在《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斯科特更進一步從生態史的角度考慮國家的古代起源。過往說法認為,新石器時期的農業革命帶來生產力提升,剩餘糧食促成了國家的出現。斯科特卻指出,定居農耕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也容易招致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危害,如果人類有選擇,這樣的勞苦而危險的生活不會是首選。相反地,定居農耕是被國家強行加諸的文明形態,因為一群沒有移動性、可以被清楚看見與盤點的人口是統治者所需要的,就如同人類馴化若干野生動物成為家畜。穀物的種植也是符合國家的需求,不像根莖類作物,長在地上的稻米與小麥有固定成熟的季節,也能清楚計算產量,有助於統治者的徵收。換言之,以國家為名的文明即是帶來了不自由與不健康的人類。

      斯科特的這些後續研究作品在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政治學等領域都引發許多的迴響與討論。他對於小人物的關注,尤其是他們如何靈巧地因應各種具有壓迫性的權威、維繫自身的生存與尊嚴,幾乎都可以在這一本書找到。這也是為何每次重新閱讀《支配與抵抗的藝術》,都會帶來新的收穫與啟發。




    其 他 著 作
    1. 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
    2. 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