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隱性孤單

隱性孤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058866
陳雪如
親子天下
2024年5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3058866
  • 叢書系列:家庭與生活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家庭與生活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情緒低落、拒絕上學、網路沉迷??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 ?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校園心理師整理第一線諮商經驗與技巧

    給父母的「教養情境X溝通心法」實戰精髓



      「成長過程看似失控的危機,其實是邁向成熟的轉機。」



      ▌許多家長在諮詢中問心理師──

      「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孩子有問題,是我的教養哪個環節出錯嗎?」

      「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說他不想去學校,我要答應孩子嗎?」



      ▌心理師想對父母說──

      「不要把孩子失常的罪責,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

      「孩子轉型遇到挑戰,最需要大人的陪伴。」

      「給孩子逃的空間,是為了幫孩子積累能量。」



      孩子有家人也有朋友,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仍感覺孤單?

      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在多年輔導觀察到,孩子看似有家人、朋友,卻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在孩子「轉型」過程中,為了釐清價值觀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與父母保持距離是正常現象。然而,網路社群使孩子難以建立深度人際關係,學校成績變成孩子評價自我的標準;而疫情之後,更讓那些原本在人際與課業上遭遇挫折的孩子,變得更加懼學與自我封閉。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指出,無論是父母或孩子,要做到「不受社會評價影響」實在太難了。即使父母不在意分數,但孩子依然會受到環境影響,需要戴著面具與人群接觸,進而出現憂鬱、焦慮、拒學等情緒困擾;同時他們缺乏現實連結的友伴支持,使他們的心靈益加孤獨無助。



      父母如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他?本書為陳雪如諮商心理師繼《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後,給父母的「教養實戰」之作,整理收錄了疫情之後,作者在與家長、孩子、教師的三方對話及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教養溝通困惑。推薦給家有青少年,或是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



      ▌最常被問到的教養疑難 &陪伴法則

      父母: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許多轉型挑戰,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是求救訊號



      父母: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 孩子回家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在父母面前不用偽裝



      父母:孩子明明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必經過程,只要孩子願意分享「大事」就好



      父母: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孩子藉由脫序的行為來測試「安全係數」,看父母是否真的可以信任



      父母: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遇重大決策時反覆詢問與核對,鼓勵孩子協商



      父母: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以「縮小範圍定義」或「替代用詞」與孩子具體協議



      父母: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孩子可能是怕被罵而不願意說,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父母: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向父母攤開赤裸的自己,重點不是事實對錯,而是回應孩子的傷

    ??? ?

    本書特色




      •深察孩子問題表象下的真心話

      理解孩子從國小到青春期轉型挑戰的大脈絡,看見情緒風暴→懼學→拒學之環環相扣的歷程並及早陪伴。



      •讓溝通無礙的親子互動策略

      校園心理師整理多年諮商經驗中35個常見情境與疑惑,並分享在實務中受許多孩子認可的溝通及互動方式。



      •同理父母的擔憂掛慮

      雖然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正常現象,但父母也有「被孩子拋棄」的恐懼,深深理解為人父母辛苦的陳雪如心理師,用文字同理與陪伴家長,不再做戰戰兢兢的爸媽。



    暖心推薦



      (按首字筆劃排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彭冠綸 (館長小編) |《療心圖書館》作者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楊元安(羊羊老師)|特教教師、作家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孩子心裡受傷了,但家長也覺得很委屈,親子雙方在互動中陷入僵局。雙方都因為自己無法被理解,而感覺孤單,但這孤單卻又難以清晰表白。所以孩子打遊戲,大人熬夜追劇,各自找到可以遁逃其中的空間,因此繼續拉開了彼此的距離。我們真的很需要《隱性孤單》這本書,找到大家都舒服自在的方式,再次嘗試靠近,緩緩地終結孤單!──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對於家有即將邁入青春期,或已經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衝突、矛盾與失落的階段。許多孩子和父母關係表面上降到冰點,但內心卻仍然相互在意,這種矛盾也形成了許多親子間互動的張力。怎麼理解、怎麼應對,成為我們心中的糾結。

    在雪如心理師深入貼近青春期孩子的敏銳視角中,帶著我們逐一揭開孩子心中的面紗,在細緻又清晰的理解基礎上,開展出親子間真誠的心關係。透過理解「隱性孤單」,陪著孩子走出不被理解的孤單。──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一個孩子出了問題,人們容易咎責主要照顧者的身上。因為有個戰犯怪罪,好像就可以比較安心。但其實這是個粗暴的做法。」這本書在最開始的地方,便承接起主要照顧者的所有委屈,然後再用客觀的角度描述事實、溫和的語調提供解方。

      隱性孤單,是指孩子外在雖然看似有家人、有朋友,但內在其實是孤單的。這本書列舉了許多栩栩如生的情境,我不禁一邊閱讀一邊想:「啊,如果我們都能這樣與孩子互動的話,孩子的內在,一定會長出源源不絕的力量吧。」──楊元安(羊羊老師)|特教教師、作家



      一位學生突然躁鬱症發作,嚷著要休學,她的母親含淚搖頭:「導火線是她的兩位死黨出國了,她感覺非常的孤單。」

    ?  我非常詫異,因為這位學生平時活潑外向,想不到正深陷孤單風暴,而這樣的孤單,是「隱性」的。

    ??? 感覺孤單,是一塊幸福骨牌的推倒,常接連引發孩子的社恐,最後導致慣性請假、成績退步、憂鬱與拒學。然而,「隱性孤單」名為隱性,就因為太不容易被察覺。

    ?  今日樂見校園心理師陳雪如,將累積多年的輔導經驗,結集成書,適時提醒身邊埋有未爆彈的父母,聽見書中常出現的聲音:「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  是的,我們的「以為」,常常只是一種幻想。在越來越難建立深度人際關係的網路時代,想幫助孩子遠離孤單,是閱讀這本《隱性孤單》的時候了!──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





    ?


     





    溫暖推薦



    前言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PART 1

    迎接轉型的預備:


    為何孩子的情緒開始不穩定──大人調適心態與儲備陪伴能量

    Q1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Q2我對孩子的擔心,是過度緊張,還是孩子真的需要專業協助?

    Q3當孩子陷在原地、停滯不前

    Q4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Q5當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Q6孩子害怕做決定、害怕犯錯

    Q7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Q8孩子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PART 2

    破解轉型的迷思:?
    ??? ?

    幫孩子解決問題是大忌?──梳理常見溝通誤區,陪孩子安度成長路

    Q9孩子遇到問題,我該幫忙解決嗎?

    Q10不幫孩子解決問題,我可以怎麼做?

    Q11當我在教養孩子時動了氣,該怎麼做?

    Q12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Q13當孩子的學業表現脫離常軌

    Q14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改進,但不知道方法

    Q15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Q16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PART 3

    面對轉型的挑戰?


    「我是誰」的迷惘──孩子透過成績、容貌和性別來建立自我認同感

    Q17孩子不想輸,希望永遠成績好

    Q18孩子過度在意身材和容貌

    Q19孩子喜歡的是同性,怎麼辦?

    Q20當孩子被猥褻或性騷擾



    PART 4

    面對轉型的挑戰?


    孩子都不跟我說他怎麼了?──了解孩子承受的同儕壓力、網路霸凌與隱性孤立

    Q21青春期的孩子,為何這麼難聊?

    Q22孩子說自己沒有「最要好」的朋友

    Q23孩子不善社交,在班上落單了

    Q24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了



    PART 5

    面對轉型的挑戰?


    孩子一直黏在手機與電腦前──深入造成孩子網路成癮的根源問題

    Q25當孩子寧願上網一整天,也不願意去上學

    Q26當孩子情緒不佳,不得已拿出3C產品來安撫孩子

    Q27孩子用滑手機、逛網路來打發無聊

    Q28孩子破壞了原本約定好的網路使用規範



    PART 6

    面對轉型的挑戰?


    孩子的情緒風暴:焦慮、憂鬱、過動與自殺──理解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以及處理方式

    Q29孩子的心理生病了,該怎麼辦?

    Q30孩子用「自傷」情勒家長

    Q31如何覺察孩子的異狀,即時接住求救訊號?

    Q32孩子想尋短,我該怎麼辦?



    PART 7

    疏導轉型的卡關


    當孩子轉型遇到難關:拒學──孩子拒學的原因,以及大人可以提供的協助

    Q33孩子想要請假、拒絕去上學

    Q34如何幫助拒學的孩子與外界連結?

    Q35如何幫助拒學的孩子回歸校園



    ?





    前言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隱性孤單,是我觀察到現代的孩子,特別常出現的一種狀態。看似有家人、朋友,但孩子覺得在大家面前,需要戴上面具,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連對家人也是。有些孩子告訴我,他們對爸媽也會戴上面具,扮演爸媽期待的樣子;爸媽自以為很了解孩子,但孩子卻覺得爸媽一點也不認識真正的自己。孩子接收到爸媽許多的期待,恐懼當自己不再活成爸媽期待的樣貌,會失去爸媽的愛。



      跟同儕相處也是。網路讓孩子與同儕間的溝通,變得更曖昧不明,誤會跟衝突也常莫名發生。例如孩子可能在班上有很多朋友,但其實孩子在學校,是刻意戴上符合他網路形象的人物設定面具——假裝陽光、不拘小節。但其實孩子也有有負能量的時候,卻害怕在朋友面前顯現,怕朋友只喜歡陽光的自己,不喜歡有負能量的自己,也怕朋友覺得自己網路上的人設都是假的!



      網路加劇孩子對人際關係的不信任與拒學



      又或者,孩子跟班上同學起了點小衝突,可是不知道怎麼跟對方溝通,也不敢跟對方溝通。網路,大幅影響人際間的相處。家長小時候的年代,在學校跟同學吵架,放學後就能暫時卸下心裡的糾結,轉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傷害僅止於當下。但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回家後孩子肯定打開社群軟體,看對方有沒有拉小群組罵自己、有沒有封鎖自己等等。現實中的互動,延伸到網路上繼續發酵,造成孩子對於人際關係有更多的不信任感,甚至不知道此刻對自己釋出善意的同學,會不會是背地裡在網路上攻擊自己的幕後黑手。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觀察著,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成為網路上被討論、訕笑、嘲諷、排擠的對象。這讓孩子在跟同儕相處時,很難放心做自己。

    ?? ?

      於是,很多孩子陷入隱性孤單的狀態。表面上看起來跟家人關係和諧,在學校也擁有很多朋友,可是孩子內在卻覺得很孤單,覺得沒人了解自己;很多痛苦跟迷惘,也無人可以訴說,沒人可以引導自己,導致心裡很慌,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些孩子慢慢累積情緒到最後,甚至會莫名的哭泣或暴怒。孩子開始覺得情緒失控了,「失控的情緒」成了孩子另一層的痛苦跟恐懼——我怎麼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怎麼覺得自己變得好怪異陌生?許多孩子看到別人用自我傷害的方式處理失控的情緒,也開始試圖傷害自己,例如明明很怕痛,卻拿刀割腕,看著血流出來,用痛覺來轉移注意力。同時也因為心理上的痛,不知道怎麼說,說了也好像沒人真的理解,因此用身體上的傷,發出求救訊號,希望被大人發現自己的不對勁,關心自己的異常。



      也有許多孩子,在成長路上卡關時,會開始拒學。尤其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時,有一段時間學校轉為線上學習,許多孩子在解封後,無法回到學校上實體課。孩子或許是因為遇到家庭問題、人際問題、課業問題等等,總之就是在學校遇到某些壓力狀態,以前不得不每天去上學面對,現在體驗過在家學習、不需整日面對壓力的日子後,更難再次回到學校面對那些困難。孩子不知道如何度過這些困難,只好像鴕鳥般躲入自己的房間,成天逛網路度日,為自己創造一個虛擬但安全的世界,用逃離現實的方式讓自己苟延殘喘的活著,卻活得非常痛苦。



      許多人只看到表面問題,誤以為孩子是網路成癮。但其實網路成癮只是因為孩子躲在家中很無聊,用網路打發時間,並不是因為先成癮於網路,所以才不想去上學。就算孩子真的是因為網路成癮而不想去學校,勢必是因為現實生活中有某些點出了問題,讓孩子覺得在網路中反而能獲得關心和成就。



      因此,家長們需學習用彼此都舒服的方式溝通,時時關注孩子狀態,才能在孩子出一點小問題時,即時用孩子「需要的」方式協助他,但又不過度涉入,讓自己公親變事主。



      親子間多培養信任感,有助於覺察孩子何時陷入隱性孤單



      但要如何知道孩子出了小問題、有可能陷入隱性孤單的狀態?唯一的方法,是需要多跟孩子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本書舉了很多具體的例子與技巧,源於我在大量與家長及孩子的諮商實務工作中使用的經驗。這些方法獲得許多孩子們的認可,認為這是他們希望家長使用的溝通方式;對家長來說也是確實有效跟能夠執行的方法。歡迎大家試試。



      隱性孤單,其實不只發生在孩子身上。身為家長的我們這一代,也常陷入隱性孤單中。我們的上一代並不重視教養,大多只在乎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偏向生理上的照顧,而非心理上的滋養。於是這代家長特別辛苦,要修復與父母間的關係、療癒自己,又要努力學習親子教養,避免將上一代的傷,延續給下一代。



      可是呀,很多家長好難修復跟父母間的關係,於是跟父母之間,需要維持著某種距離。即便可以跟父母和平共處了,但許多童年的傷痛,不敢跟父母談,心中永遠有著一塊被父母傷透的小角落,很難完全信任父母會無條件的愛自己。



      跟伴侶的關係也是啊!許多人猶如婚內失戀,維持著婚姻關係,兩人卻比室友更加陌生;不打擾就是最好的祝福,一交集就是爭吵。



      跟父母、伴侶的關係不順,跟孩子的關係也失衡。心力交瘁的拉拔孩子長大,做最多事的人,往往也是孩子最會埋怨或撒氣的對象。且不論跟孩子的關係是好是壞,孩子總有離巢的一天,該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那自己呢?過去所有的成就與快樂都繫在孩子身上,為孩子犧牲奉獻、眼裡心裡都是孩子的時間太久了,一回神,突然發現,自己不太認識自己了。只知道孩子的喜好,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生活頓失重心,也不太知道怎麼跟自己相處。



      隱性孤單,不只是與外在他人失去連結,也包含與自己失去連結,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



      隱性孤單,是各年代的人都會發生的狀態。把自己的孤單藏起來,不讓人知道自己的痛苦與脆弱。只是,在網路未普及之前,我們好痛苦的時候,可以找人抱怨、可以揪朋友一起玩樂來分散注意力,這些方式幫助我們維持某程度的社交技巧,讓人的心理相對健康。與外在他人維持著連結,雖然有被傷害的機會,但同時,也有被療癒的機會,讓受創的關係有機會流入被愛與被信任的新經驗,不再拒人於千里之外。



      但現代,許多人在感到孤單時,不再出門,甚至罹患人群恐懼,躲在螢幕後面跟人交流感覺似乎更安全。有些人會找網友一起打電動,但絕不聊私生活;也有些人不跟真實生活中的人分享任何事,只願意跟網路上不知道自己真實身分的人說心事。這都是隔了一層距離在與人交流,雖然不是這麼好,但仍是值得鼓勵的,至少這群人透過網路,仍維持跟社會某種程度的連結。



      最值得擔心的一群人,是當他們陷入隱性孤單、覺得好痛苦、好無助的時候,用觀看網路影片麻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與人交流,在網路中也不跟網友交流,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這樣的人完全失去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會很難再度回歸社會;那些在人際間受到的傷害,也很難有翻盤的可能,協助的資源也很難介入。這,就是我這幾年來,在許多孩子身上看到的狀態。



      一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的孩子,是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通常家長會因為擔心孩子的未來,時常跟孩子爭吵,親子關係變得非常緊張,而且這樣的狀況可能會維持好幾年。而其他手足,會覺得家裡已經有一個孩子出問題了,自己不能再惹麻煩,因此變得異常成熟懂事乖巧,但其實是過度壓抑自己,不敢讓家長知道自己真實的狀態,落入隱性孤單中。通常在好幾年後,那個表現正常的孩子——尤其在離家後——情緒會一股腦爆發,產生情緒問題。也有些人選擇盡量不回家,與家人維持相當疏遠的關係。



      從我們的上一代,到我們這一代、到下一代,已經有夠多傷了。希望這本書,給予家長們一些陪伴,讓家長們覺得不孤單;也提供家長們一些方法,在教養路上不再感到無力無助。



      我在諮商工作中,看到很多父母真的很愛孩子;也看到很多孩子,真的很愛父母。但因為溝通方式出了問題,讓愛變成傷害,彼此疏遠,真的好可惜。稍微改變一下溝通方式,就能讓親子關係有很大的改變。讓我來陪伴家長如何教養,家長則陪伴孩子建立心理健康。我們一起努力,讓愛真的能傳遞到孩子心中;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活得更溫暖、安全;讓世界少一點受傷的孩子與壞掉的大人。



      (※為保護當事人,本書所寫案例皆經過改編,若有雷同純屬巧合。太多人有著相似的經驗了,因此若看到書中的例子,覺得跟某個認識的人的故事很像,絕對不可能是你認識的那個人。)

    ?




    其 他 著 作
    1.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2. 你的溝通必須更有心機
    3. 成本與管理會計(一)(第三版)
    4. 成本與管理會計(二)(第二版)
    5. 成本與管理會計(第二版)
    6. 成本與管理會計(一)(第二版)
    7. 成本與管理會計
    8. 成本與管理會計(二)
    9. 成本與管理會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