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跟著80種魚環遊世界:從大西洋領航鯨到南極磷蝦,探索六大洋不同深度的80種海洋居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208049
斯凱爾
王北辰
晨星
2024年5月01日
153.00 元
HK$ 130.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3208049
叢書系列:
看懂一本通
規格:平裝 / 208頁 / 16 x 22.5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看懂一本通
分
類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生態/動物行為
同
類
書
推
薦
大小貓熊:你不知道的動物小祕密(日本SMA大賽特別獎動物圖文小劇場)
小鳥小哲學:重拾平衡、找回生活餘裕的22堂課
紫斑蝶 修訂版
追蝶人:詹家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永久珍藏•極美蝶舞小海報2張)
天生就是超級咖:這些動物的驚人祕密—我很奇怪但很可愛2【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版】
內
容
簡
介
★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核心目標SDGs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
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各式各樣的魚類有著美麗奇特或低調不起眼的外表,但牠們背後蘊藏著豐富的祕密和故事,與我們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
「地」球實際上應該稱為「水」球,有超過90%的生物居住在海洋。本書跟隨牠們的行動,揭開地球最神祕的浩瀚生態系統。在水下的廣闊空間裡,生命繁衍出與陸生動物迥異的驚人色彩、樣貌與行為,充滿令人驚嘆的生物等待被探索。
作者斯凱爾博士是位海洋生物學家、潛水員,透過她的專業視角,帶領我們深入探索這個由海洋主宰的「水球」。她分享了第一次潛水的經歷:如何被一條銀色小魚所啟發,從而開始對海洋生命的研究和保護之旅。而本書譯者王北辰,是一位熱愛水下生物的人,並積極參與實際的海洋保護行動,例如潛水時撿拾海廢、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選擇永續漁業產品、支持符合理念的海洋NGO等。他是一位專業的譯者,更是一位對海洋生物保護充滿熱情和承諾的人。
本書中所挑選出不為人知、令人著迷的80種海洋生物使者,各自擁有自己的故事,例如:〈大西洋黑鮪〉這篇提到,原本日本人偏好使用味道較清淡、較細緻的食材來做壽司,恰巧航空公司為了避免出口貨物到美國的時候空機而返,把北美的黑鮪魚帶回日本變身為桌上佳餚,鮪魚料理開始大大風行,完全是令人出乎意料的結局。
作者所選的海洋生物來自六大海洋系統——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加勒比海、極地海洋,涵蓋從淺海至深海,從魚類到海洋哺乳動物,甚至有的名字看起來似乎不屬於魚類的生物,例如:不是青蛙的太平洋五彩青蛙,其實是一種原名為「花斑連鰭?」的魚類。
這本書絕不僅僅是要教讀者認識魚類及牠們的海域生態而已。現在,人們正積極地探索海洋與海中生物,因為人類面對許多問題,希望能從海洋中找到解答,例如:太平洋黑蝶真珠蛤產生的珍珠母成為人類牙齒填充物的材料;極地海洋一角鯨的長牙曾被地中海商人當成獨角獸的角販售;科學家研究基因、細胞與疾病的方式,因太平洋的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而獲得革新;大西洋芋螺身上致命毒素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僅讓人數到手軟,還可以用來調製新藥等等,這些知識你都可以從這本書中了解。
最後,作者希望《跟著80種魚環遊世界》能引起讀者對海洋的興趣和關注,並關心海洋生物,這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核心目標SDGs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的目標不謀而合。讓我們理解到人類和海洋生命之間的緊密關係,並提醒我們保護海洋的重要性,正是本書最重要的目的。
本書特色
◎探索六大洋中的海洋生物,可深入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每種海洋生物都詳細介紹外觀特徵、生活習性、棲息地和食性等,對海洋居民能有更仔細的認識。
◎內容也包含海洋生態的關懷和保護,提倡人們對海洋環境的重視和永續經營。
◎插畫家馬塞爾.喬治,用水彩畫出細膩的海洋生物,色彩鮮豔,使本書更具收藏價值。
目
錄
譯序
前言
大西洋
間鰩�Flapper Skate�Dipturus intermedius
歐洲烏賊�Common Cuttlefish�Sepia officinalis
鱘魚�Sturgeon�Acipenseridae
笠螺�Limpet�Patellidae
鋸鰩�Sawfish�Pristis spp.
歐洲鰻�European Eel�Anguilla Anguilla
象鯊�Basking Shark�Cetorhinus maximus
大西洋黑鮪�Atlantic Bluefin Tuna�Thunnus thynnus
日本的鯛�John Dory�Zeus faber
美洲鱟�Atlantic Horseshoe Crab�Limulus polyphemus
領航鯨�Pilot Whale�Globicephala spp.
芋螺�Cone Snail�Conidae
盲鰻�Hagfish�Myxini
抹香鯨�Sperm Whale�Physeter macrocephalus
燈籠魚�Lanternfish�Myctophidae
白斑角鯊�Spiny Dogfish�Squalus acanthias
地中海
電鰩�Electric Torpedo Ray�Torpedo torpedo
大江珧蛤�Noble Pen Shell�Pinna nobilis
海菊蛤�Spiny Oyster�Spondylus spp.
海綿�Sponge�Porifera
船蛸�Argonaut�Argonauta spp.
八放珊瑚�Octocoral�Octocorallia
普通章魚�Common Octopus�Octopus vulgaris
大白鯊�Great White Shark�Carcharodon carcharias
?魚�Remora/Shark Sucker�Echeneidae
僧帽水母�Portuguese Man o’ War�Physalia physalis
印度洋
鱗角腹足海螺�Scaly-Foot Snail�Chrysomallon squamiferum
裂唇魚�Bluestreak Cleaner Wrasse�Labroides dimidiatus
腔棘魚�West Indian Ocean Coelacanth�Latimeria chalumnae
鬼蝠魟�Giant Oceanic Manta Ray�Mobula birostris
巨硨磲蛤�Giant Clam�Tridacna gigas
鼬鯊�Tiger Shark�Galeocerdo cuvier
翻車魚�Ocean Sunfish�Mola mola
艾登堡魚母�Attenborough’s Placoderm�Materpiscis attenboroughi
鸚鵡螺�Chambered Nautilus�Nautilus pompilius
皇帶魚�Giant Oarfish�Regalecus glesne
海參�Sea Cucumber�Holothuroidea
眼斑雙鋸魚�Clown Anemonefish�Amphiprion ocellaris
花紋細螯蟹�Pom Pom Crab�Lybia tessellate
彈塗魚�Mudskipper�Oxudercidae
貨幣寶螺�Money Cowrie�Monetaria moneta
爪哇裸胸鯙�Giant Moray Eel�Gymnothorax javanicus
南美擬沙丁魚�Southern African Pilchard�Sardinops sagax
鮑魚�Abalone�Haliotis spp.
鸚哥魚�Parrotfish�Scaridae
太平洋
大鰭後肛魚�Barreleye�Macropinna microstoma
長尾鬚鯊�Walking Shark�Hemiscyllium spp.
射水魚�Banded Archerfish�Toxotes jaculatrix
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Crystal Jelly�Aequorea Victoria
花斑連鰭?�Mandarinfish�Synchiropus splendidus
曲紋唇魚�Humphead Wrasse�Cheilinus undulates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與小頭鼠海豚�Totoaba and Vaquita�Totoaba macdonaldi and Phocoena sinus
雪人蟹�Yeti Crab�Kiwa hirsute
短尾烏鯊�Ninja Lanternshark�Etmopterus benchleyi
馬里亞納獅子魚�Mariana Snailfish�Pseudoliparis swirei
黑蝶真珠蛤�Black-Lip Pearl Oyster�Pinctada margaritifera
龐貝蠕蟲�Pompeii Worm�Alvinella pompejana
單翼合鰭躄魚�Smooth Handfish�Sympterichthys unipennis
向日葵海星�Sunflower Sea Star�Pycnopodia helianthoides
裸鰓類�Nudibranch�Nudibranchia
穴口奇棘魚�Pacific Dragonfish�Idiacanthus antrostomus
吸血鬼魷魚�Vampire Squid�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金鰭稀棘?�Eyelash Harptail Blenny�Meiacanthus atrodorsalis
加勒比海
蓑?�Lionfish�Pterois spp.
伊氏石斑魚�Goliath Grouper�Epinephelus itajara
飛魚�Flying Fish�Exocoetidae
海牛�Sea Cow�Sirenia
短吻檸檬鯊�Lemon Shark�Negaprion brevirostris
河魨�Pufferfish�Tetraodontiformes
雀鯛�Damselfish�Pomacentridae
海馬�Seahorse�Hippocampus spp.
蓋刺魚與蝴蝶魚�Angelfish and Butterflyfish�Pomacanthidae and Chaetodontidae
女王鳳凰螺�Queen Conch�Aliger gigas
錘頭雙髻鯊�Bonnethead Shark�Sphyrna tiburo
極地海洋
一角鯨�Narwhal�Monodon monoceros
南極冰魚�Antarctic Icefish�Notothenioidei
弓頭鯨�Bowhead Whale�Balaena mysticetus
小頭睡鯊�Greenland Shark�Somniosus microcephalus
馬舌鰈�Greenland Halibut�Reinhardtius hippoglossoides
南極磷蝦�Antarctic Krill�Euphausia superb
實地探訪
索引
作者介紹
作者謝辭
?
序
前言
我們所稱的「地」球其實應該叫「水」球。這顆星球70%的面積被又深又廣的海洋所覆蓋,超過90%的生物圈(biosphere,即所有生物居住之地)都是海洋。海洋生物悠遊於海邊、遠洋,甚至海底最深處,若能跟隨牠們行動,豈有比這更好、更徹底的環遊世界方式呢?這差不多就是我身為一位海洋生物學家、潛水員、海洋學家一直在做的事,也是海洋學家這個詞彙的由來──我書寫海洋相關事物(海洋學的英文oceanography源自古希臘文「海洋」及「書寫」二字)。當我第一次背上氣瓶躍入海中,看見一隻不起眼的銀色小魚游在我前面,那一刻改變了我看世界的角度。從此,我開始追著我能找到的所有魚以及牠們無數的水中同伴到處跑,積極地瞭解牠們,保護牠們免於人類造成的傷害,單純觀察牠們的水中生活。
海洋充滿著奧妙與驚喜,在這巨大的三度空間中,生命呈現的顏色、樣貌和行為都和我們在陸地看到的大不相同。海洋告訴我們許多有關這顆充滿生物多樣性的星球的故事,在海中蓬勃生長的生命遠超出我們這些呼吸空氣的陸地哺乳類的想像,海裡充滿讓人眼花撩亂的生物等待探索。
我們已知的海洋生物成千上萬,只挑選80個物種來寫實非易事,遑論其中有許多是我所鍾愛,就算只記錄寫書期間發現的新物種都可以輕易塞滿這本書。我擬出的80個物種清單集合了我覺得能夠具體表現海洋生命各面向的物種,我想呈現給你那些奇特、神祕、迷人的水底生物(偶爾牠們也會在水面或水上),並介紹一些也許你從沒聽過的傢伙,我也想告訴你那些常見物種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帶領你細察科學家們是如何持續探究海洋的運作原理,並發現所有運作都環環相扣。
這本書裡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徵,就是牠們都活在鹽水中。其中許多物種我們可以大方稱之為魚類,牠們皆屬於演化樹的同一分支,也就是都具有脊椎與鰭、絕大多數透過鰓在水中呼吸、身體大部分由魚鱗覆蓋。不過,本書也囊括好些長得像魚或名稱帶有魚字,但並非真正魚類的物種,畢竟我們常用魚字來概括海裡的生物,包含鯨魚、海豚、水母、海星與墨魚。
我依據生物所處海盆(ocean basin)的不同為牠們劃分組別,分別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與極地海洋。事實上,這些海盆並非以物理界線劃分的獨立空間,每一個海盆都是世界海洋的一部分,透過不曾歇息的洋流與海底河流彼此相互關連,一個水分子平均要花上千年才能環繞地球一周。你之後在書中看到的許多生物有牠們自己的旅程,為了尋找生存所需資源與環境,在繁殖地與攝食地之間遷徙幾千哩。對於這些大範圍遷徙的物種,我依據牠們與哪個海盆關係最密切、花最多時間停留來決定牠們屬於哪一組。其他只棲息於一地或僅在特定地方出現的物種,分配牠們的組別就很簡單了。
這本書裡我所蒐集的生物顯示,人類文化一直以來都跟海洋生物有所關連,雖然這些連結常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現,因為人類能實際見到水下景象的時間很短。大多數時候,人類僅能站在岸邊凝視大海,想像下面究竟有什麼。我們只能瞥見潮間帶的生物,看到被沖上岸的海中生物遺骸,其他海洋生物都在我們視線之外,因為看不見,心也就不想了。然而,海洋生物實與陸生的我們緊密相連。
幾千年來海洋一直養育著人類。擁有2萬3千年歷史的魚鉤與4萬2千年前的一堆魚骨遺跡是目前最古老的證據,說明當時人類不僅在容易抵達的岸邊採集海鮮,還會遠離海邊,捕捉鮪魚這類遠洋魚。除了食物,人類探索海洋時發現各式各樣好用而珍貴的材料,海洋提供無數稀奇古怪的物質,從鯊魚鰭、偽獨角獸角,到使用貝殼分泌金絲織成的布料,以及實為抹香鯨糞便的龍涎香。
現在,人們正積極地探索海洋與海中生物,希望能從大海中找到人類所面臨的許多問題的解答。發光水母徹底改變科學家研究基因、組織、身體與疾病的方式,貝殼致命毒素所含化學成分讓人數到手軟,但亦可用來調製新藥。許多生物在深海極端環境蓬勃生長,工程師在牠們身上尋求次世代材料的靈感。
隨著科學家愈瞭解海洋以及海中生物,「所有地球生物都倚賴健康的海洋」這個事實變得愈來愈清晰。海洋默默貢獻了太多,我們呼吸的氧氣有一半產自表層的藻類與浮游生物,牠們依靠深海與下方捲起的營養鹽存活。海洋在全球氣候扮演重要角色,大量的碳與熱被海洋吸收才讓這顆星球變得宜居。然而,這一切及海中生物現在都岌岌可危。
人們長久以來把海洋視為無限供貨的量販店陳列架,另一方面又把海洋當成哆啦A夢如無底洞般的百寶袋,能裝下所有人類不想要的東西。現在,我們知道這些都不是事實。事實是,在商業撈捕、塑膠廢棄物與其他持續不斷的汙染、有心或無意的棲地破壞、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等人類造成的衝擊下,海洋已遭受重創。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人已開始轉變思維,意識到海洋並沒有大到能承受所有衝擊。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地讓海洋健康、完好、充滿生物多樣性,而我們現在已有比以往更好的方案去達成前述目標。拯救海洋不存在一帖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萬能處方,最終仍須倚賴人們認知到海洋是有限、珍貴且無可替代的,而且還要仰賴全世界的努力。增加對海洋的瞭解、對海洋保持興趣、更關心海洋生物,這些就是拯救海洋的關鍵,也是我對本書的期望。
以下是我所挑選80種的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牠們是海洋的使者,各自擁有自己的故事,內容敘述牠們的水下生活並解釋為何海洋如此重要。希望你會喜歡牠們的故事。
譯者序
接到翻譯邀約的前幾天,我在新聞頻道收看一則講述台灣鯨豚的專題,裡面提到2020年台灣史上首次藍鯨紀錄,但很可惜,是一隻擱淺死亡的個體。那是一條2歲的藍鯨小朋友,被漁網緊緊纏繞,餓成皮包骨。隔日,我沒看到後續報導或迴響,於是上社群平台搜尋,那則專題如同未濺起漣漪的石子,船過無痕。
身為熱愛水下生物的人,當時有些洩氣。有時會想,除了每次潛水及浮潛時順便撿起海廢、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選擇養殖或永續漁業替代珍稀野生魚、在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政策上表態,以及支持符合理念的海洋NGO外,一個人還能做什麼來保護自己喜愛的水下景象?然後,我收到了這本書的翻譯邀約。作者在前言提出一個浪漫但合理的答案,「增加對海洋的瞭解、對海洋保持興趣、更關心海洋生物,這些就是拯救海洋的關鍵」。讓更多人對海洋生物有興趣,就是保護海洋。
關鍵不在於保護海洋的具體方案,因為各方案一直存在,只要大家對海洋生物好奇、喜愛牠們,自然就會想辦法為牠們盡一份力。這也是我認為本書的最大價值──它能夠挑起我們對海洋生物的好奇心。我想,作者之所以不在插圖上標明物種也是基於相同道理,亦即答案很容易獲得,只要你具備好奇心。作者不只動之以情,也從「利」的角度切入,讓我們知道,我們覺得便利的生活很多是拜海洋生物所賜,人類企圖解決的現實問題未來仍須在牠們身上尋覓答案。
作者在書中蒐羅海洋生物提供人類研發靈感的大量案例,舉凡曾在奧運游泳項目大出風頭的鯊魚裝、低溫鐵微粒製程、新型牙齒填充物都有海洋生物的痕跡,牠們讓AI突破瓶頸、使風力發電變得更有效率。你知道連口感滑順的冰淇淋與澄澈的啤酒也跟海洋生物有關嗎?本書英文版在後疫情期成書,作者甚至列舉了海洋生物在幫人類對抗新冠病毒上的貢獻。人類不斷從海洋生物汲取靈感,不只現在,從幾千年前就這麼做了。
人類文化中處處有海洋生物的身影,像是美人魚的傳說、拉著海神波賽頓戰車的生物,古代作家甚至認為安東尼與埃及豔后之所以在關鍵海戰輸給屋大維,都是因為某海洋生物在作怪。海洋生物當然也沒缺席台灣文化,達悟文化裡充滿飛魚,早期閩南移民則認為飛魚是由沙燕所變成。此外,先人稱鯨魚為海翁,或言:「媽祖誕時,海翁來潮,必三躍而後去。」傳說國姓爺鄭成功便是鯨魚轉世,離世時乘白鯨而去。
如同鯨魚又稱為海翁、海鰍,一種生物可能兼具許多名字,每個名字後面代表不同故事,但在翻譯時就變得非常棘手。生物的俗名多半流傳得最廣,因為它最直覺、最有趣,然而俗名有時卻包含錯誤。以很多人都聽過的硨磲貝為例,因為這個俗名,大部分的人會以為牠是貝,不曉得牠其實是蛤。於是乎,國內科學界發展出中文專名,它正確,可是距離一般人的生活較遠,例如水族愛好者大多曉得五彩青蛙,卻不見得聽過花斑連鰭?,但翻譯時選用五彩青蛙,一般人會不會誤以為那是一種青蛙,而非一種魚呢?拉丁學名部分程度解決了這個問題,然而若是整本書都採用拉丁學名,那些直觀有趣的部分就消失了,遑論將破壞中文閱讀體驗。學名、英文俗名、中文專名、中文俗名等等,每一本生物書籍的翻譯過程中,譯者都須面對諸如此類的抉擇。我以中文、正確性為優先考量,故以台灣魚類資料庫、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所列名稱(即中文專名)為主,偶爾遇上中文俗名流通度明顯高於中文專名時,會破例採用俗名,例如鬼蝠魟之於雙吻前口蝠?。這類涉及譯者主觀判斷的部分還請各位見諒。
2021年10月,科學家發現了一隻巨大翻車魚,刷新了有史以來最重硬骨魚紀錄,其背後反映的是,我們的海洋仍有能力支撐這種大傢伙生存。2023年7月,日本近畿大學完成鰻魚完全養殖,為鰻魚養殖業逐漸枯竭的野生鰻苗撈捕帶來一線曙光。2023年11月,阿拉斯加漁民發現一隻座頭鯨被漁網纏繞,無法掙脫並發出悲鳴,美國有關單位派出無人機檢查並排出切割繩索的順序。最終,座頭鯨在獲得幫助後成功擺脫網繩,回到大海,未重蹈3年前小藍鯨的悲劇。只要夠多人在乎,保護海洋為時未晚,希望這本書能勾起更多人對海洋生物的好奇心,進而喜歡海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大堡礁+聖母峰 (套書) : 走訪世界,開創視野
2.
大堡礁
3.
兩個傲慢與偏見套書2(BU6039Y傲慢與偏見〔三版〕+BU6058北與南)
4.
觀念科學小學堂:一次搞懂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全套4冊)
5.
觀念生物小學堂
6.
兩個傲慢與偏見套書(BU6039X傲慢與偏見+BU6058北與南)
7.
北與南
8.
錦繡佳人【雙冊珍藏版】
9.
北與南
10.
裸體吃午餐:進擊的天體人冒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