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菜根譚》是明代的一部語錄體著作。
著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貫未詳。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我們得知他早歲熱中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一六○二)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過從。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夠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于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又引用洪應明的話說:「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于氏的解釋,增加了這樣一層含意,即一個人面對厄運,必須堅定自己的操守,奮發努力,辛勤培植與澆灌自己的理想。乾隆間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譚序〉則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並引用古語「性定菜根香」,說明只有心性澹泊沉靜的人,才能領會其中的旨意。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清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連「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年來,一股《菜根譚》熱風行於海內外,人們將其與《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一起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這是出於何種原因呢?對此,本文作一簡略的分析。
洪應明生活的年代,明朝已全面走向衰敗,這不僅表現在朝綱廢弛,吏治黑暗上,整個社會文化也呈現江河日下之勢,這一點從稍前於《菜根譚》問世的《金瓶梅》中已可見一斑。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歷了仕途的風波挫折之後,紛紛退隱江湖。他們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汙,也不願意違心迎合鄙瑣的社會風氣,於是,表現隱者高逸超脫情懷的作品大量出現,《菜根譚》就是其中的代表。
總的來說,《菜根譚》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或者說,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釋家出世思想和道家無為思想,結合自身體驗,形成的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具體地說,可以歸納為以下的一些方面。
一、為人處世的方法
著者認為,為人處世,立身要高,處世須退:「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立身高,就必須「不為君相所牢籠」,「不受造化之陶鑄」,充滿自主性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處世退,又必須懂得「人情反復,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政治鬥爭殘酷無情,知識分子既有安邦定國、匡世濟民的宏願,又不免為險惡的政治風雲所震駭,於是,「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以及「達則仕,窮則隱」,便成為他們的處世法寶。這雖然有失於消極圓滑,但也是他們從無數的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一套安身立命之法。
在社會上如何與人相處呢?著者認為要「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之濁,以屈為伸」;要戒疏於慮,警傷於察,謹言慎行,取道中庸;要寬恕待人,「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要嚴於律己,「完名美節」要「分些與人」,「辱行汙名」要「引些歸己」。這樣,既可以「遠害全身」,又可以「韜光養德」。
二、進德修行的箴言
明萬曆朝,閹黨橫行,官場黑暗,緣附勢者獨得上枝,忠信鯁直者終成下僚。著者對此深惡痛絕,本書開卷第一篇即云:「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在他看來,道德氣節,是人生最可寶貴的。他說:「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又說:「節義傲青雲,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鎔之,終為血氣之私、技能之末。」而道德氣節的形成,在於長期艱苦環境的錘鍊:「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屋漏室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操出。」基於這一認識,順境固不足喜,逆境亦不足憂:「橫逆困窮是鍛鍊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鍊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鍊則身心交損。」進德修行,必須聽得進別人的意見,看得到自己的不足:「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進德修行的砥石。」涵養心性,必須有堅強的意志:「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品行的鍛鑄,還必須從點滴小事做起:「小處不滲漏,暗中不欺隱,末路不怠荒,纔是個真正英雄。」著者認為,人必須有意識地加強自身修養,為達到這一點,既可「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從中悟得人生的機趣;又可「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夷猶於詩書圖畫之內」,在大自然和藝術的氛圍中去陶冶情操。一個人如果徹底擺脫了功名利祿的束縛,就可以消卻塵心和俗氣,達到「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
三、禪機佛理的闡發
在《菜根譚》一書中,闡述禪機佛理的部分佔了一定的比重。全書不少地方引用佛教典故,宣揚禪宗教義的頓悟說、無欲無我,並摻雜進宋明理學的色彩。如「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侵?』」在佛教看來,人的嗜欲是罪惡之源,而欲海無邊,回頭是岸,所以,「念頭起處,纔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著者認為,只要摒棄物欲,放下屠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成為真佛:「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他因此勸誡世人,多種功德,勿貪名利,超越嗜欲,得見人生之真趣。
四、鉤玄探幽的哲語
《菜根譚》對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有許多精闢的論述,如告誡人們:「天道忌盈,物極必反」、「攲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因此,君子應當謙虛謹慎,居安思危,功高不伐,激流勇退。指出,人犯有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一帆風順,沒有受過挫折:「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如何看待眼前與長遠、暗中與明處的關係呢?著者認為應當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對社會上的人情世態,書中也有許多入木三分的分析,如「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等等。
五、經營管理的指南
八十年代以後,《菜根譚》在日本受到企業界人士異乎尋常的重視,其主要著眼點,就在於書中包含著豐富的經營管理方法。如:「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而猖狂。」可以看作企業用人的標準,即用人必須德才兼備,而首要條件是德。又如:「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被視為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廣開言路,群策群力,做好企業管理的指南。創辦企業,靠艱苦奮鬥,有時甚至靠慘澹經營,這都離不開堅韌的精神,這又正如書中所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耐』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墮入榛莽坑塹哉?」對待職工的缺點錯誤,也可以參照《菜根譚》中的方法:「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今日不悟,俟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纔是家庭的型範。」
日本企業界認為:「論企業經營管理的書籍成千上萬,而從根本道理上說,多數抵不上一部《菜根譚》。」一部中國古籍,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沉寂之後,能在異國他鄉迸發出如此強盛的生命力,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
從上述這些方面,不難看出《菜根譚》具有何等豐富的思想內涵。書中既震盪著積極進取的時代音響,又縈繞著消極頹唐的失落者的悲嘆;既包孕著禪機佛理、哲人之語,又展現著道家仙骨、儒者風範,摻雜並存,乃至互相抵觸。而我們每個人由於自身學識、經歷、處境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不論你從事何種職業,也不論你是事業上的成功者還是失敗者,你都會從中擷取到有益你自己的東西,這便是《菜根譚》受到社會廣泛歡迎的原因所在。
在形式上,《菜根譚》採用語錄體,以格言、警句入書,駢語對句,音節和諧,文詞雋美,生動活潑,既有很強的文學意味,又有明白曉暢、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最後談一談《菜根譚》的版本情況。
《菜根譚》的版本比較複雜,簡單地說,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高濂編輯的《雅尚齋遵生八箋》附錄本,分前後兩集,共三百六十條,標還初道人洪自誠著,前有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題詞〉。文政五年(一八二二)五月,加賀藩儒生林瑜依據這種本子刊刻,成為日本最早的刻本。此後,日本各地大量翻印,流傳甚廣。一九一五年,奉化人孫鏘將這種文政本攜回國內。另一個系統是國內流行的版本,大都標洪應明著,以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常州天寧寺校刻本為代表,分上下兩卷。上卷又列「修省」、「應酬」、「評議」、「閑適」四個小題,下卷稱「概論」,共三百八十三條。書前有署名三山病夫通理作的〈重刊菜根譚序〉,從序中可以得知其已非該書的原始面貌。這兩個系統的本子不僅在條目數量、編排次序上不同,在內容上也相差甚遠,其中有近半數的條目不同。目前,尚不能斷言何以會出現上述情況,但一般認為,日本流行本中因有著者同時代人于孔兼的〈題詞〉,更接近於原書版本,而國內本很可能在流傳的過程中,經過了後人較多的增刪取捨。
此次整理,採用南京圖書館藏日本文政五年本為底本,參照其他版本校勘。為便於閱讀,每一條目均加了小標題,全書作了注譯及評析。評析部分,筆者擬側重於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切入,作一點粗淺的剖析,以期有拋磚引玉的作用。但由於本人學殖有限,加上時間倉促,缺點和謬誤在所難免,敬祈讀者不吝賜教。
吳家駒謹識
一九九七年六月於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