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本同時強化教學力與學習力的實作書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本同時強化教學力與學習力的實作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83752
榮.理查特,馬克.邱奇
劉恆昌,侯秋玲
大家出版
2024年5月02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6267283752
  • 叢書系列:Education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Education


  • 人文社科 > 教育 > 教育概論











    思考並非隱而不顯,而是能以視覺化的方式清晰呈現。

    思考更非偶然,而是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在可見的架構下練習,

    是一生都不會失去的能力。



      思考是人類最珍貴的能力,教學場域更是將「獨立思考」視為培養的重點。然而,對教育者和學習者而言,思考究竟是什麼?稍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正確答案或模範作業不一定就代表思考,那麼,究竟要如何定義思考,甚至看到思考過的證據,進一步制訂出思考的方法?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零點計畫」(Project Zero)歷經多年鑽研,與全世界數千位學校老師合作,發展出21項思考例程,最終匯集為《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本書不僅在全球教育界廣受好評,在台灣也獲得眾多教師迴響,被認為是對教學者極為實用的書籍。之後,「零點計畫」持續以新的全球性教學案例為基礎,開發出另外18項思考例程,收錄於續作《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中。這些思考例程具有明確的架構與目標,不只可以跨越學科領域,還可以在不同年齡層使用。它們通常內建了特定的問題,藉此引導出學生的思考,再透過提問、傾聽、記錄等步驟,讓學生更清楚該項思考例程的目標是什麼,自己能夠從中獲得哪種類型的思考。學生一旦內化了各種思考例程的架構,就會開始提議他們想使用哪項例程。如此一來,學習就是以學生的思考為中心,而非教師本人;課堂也不再是由教師傳授學科知識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的想法進駐教師的腦中。當教師真正看見了學生的思考路徑,便能加以引導,往更深的層次探索。



      本書除了介紹全新的18項思考例程,更關鍵的是說明「讓思考可見」為何重要。當學生目睹自己與同儕的思考路徑,而老師也以好奇的態度提問,學生就會想要進一步探究自己的思考如何演進。換言之,他們正在努力了解自己,也開始認為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在此,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改變了,思考變成超越考試的活動,而真正的目標則是終身學習──事實上,書中不少實例證明,練習這些思考例程,對提升測驗成績也有驚人效果。



      不過,本書也有豐富的案例,呈現教師在初次使用思考例程時遇到的各種挑戰,以及常有的迷思。思考例程的應用需要因地、因人制宜,所以會有試用、反思、重新嘗試,甚至改編的過程。有時,教師需要反覆確認,才能選出最適合的思考例程。



      思考不會只出現在課堂。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需要思考的情境,現今世界已充滿各種AI與演算法,在愈趨複雜的未來,人類對思考的需求只會增加,而非減少。所以更重要的,是建立教室中的思考文化,促使學生培養思考的特質與傾向,甚至發展出身為思考者與學習者的身分認同。當思考變成日常生活的慣例,而非一次就結束的課堂活動或例程,思考就能像呼吸一般滲透到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或決定之中,將我們塑造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本書和前作《讓思考變得可見》可視為相互搭配的姊妹書,融合理論、架構與教學實例,不只對教師有助益,所有工作者也都能藉由其中介紹的例程來刺激、增強思考。



    一致推薦



      王政忠|國中教師�夢N教師專業自主研習計劃總召集人

      王麗雲|臺師大教育學系教授

      卯靜儒|臺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

      李俊儀|SOIL教學心法共同創始人�台北大學師培中心教授

      葉怡芬|臺師大師培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劉世雄|彰師大師培中心特聘教授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劉佩雲|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系主任

      劉鎮寧|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所長

      蔡居澤|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按姓名筆畫序)



    各界好評



      作者提出一個遠大願景,結合了學習和易懂可行的架構,而他們運用世界各地教師與學習者的實作畫面,把教學的基本要素變得鮮活生動,更是書中的精華。──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哈佛教育研究所榮譽教授



      難得找到一本書可以讓現場教師欣然接受,同時又吸引讀者投入討論實作背後的理論和研究基礎。我迫不及待要跟教師們分享這個非常有用的資源──這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專業書庫中的必備良伴。──凱特.莫達克(Kate Murdoch),國際教育顧問,《探究的威力》(The Power of Inquiry)作者



      在《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一書中,榮.理查特和馬克.邱奇闡明了教師如何藉由引發學生的好奇和參與來深化學習,這是各年級和學科領域教師的必讀之書。書中分享了有用的建議和研究驗證的實作,確實具有轉化學校和課堂的威力。──瑪德琳.休威特(Madeleine Hewitt),近東南亞海外學校協會(Near East South Asia Council of Overseas Schools)執行長


     





    本書圖表

    謝辭

    作者介紹

    導讀



    【第一部】?? ?奠定力量的基礎



    第一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六大力量

    促進深度的學習

    培養投入的學生

    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角色

    強化形成性評量的作法

    提升學習成效(即使是以標準化測驗評量)

    發展思考的特質與傾向

    結論

    第二章?? ?讓思考變得可見:目標和系列實作

    把思考變得可見當作教學目標

    讓思考變得可見是一套實作

    提問

    傾聽

    記錄

    思考例程

    組織思考例程



    【第二部】18個強大的思考例程



    第三章?? ?投入與人互動的思考例程

    ◎給一個拿一個

    ◎回饋梯

    ◎無領袖討論

    ◎SAIL:分享—提問—想法—學習

    ◎創造意義

    ◎加一

    第四章?? ?投入想法探索的思考例程

    ◎問題排序

    ◎剝水果

    ◎主線—支線—隱藏故事

    ◎美好與真相

    ◎NDA:指名—描述—行動

    ◎作筆記

    第五章?? ?投入行動的思考例程

    ◎預測—收集—解釋

    ◎經驗—困難—困惑+領悟

    ◎一定要

    ◎什麼?所以呢?現在要怎樣?

    ◎三個為什麼

    ◎四個如果



    【第三部 發揮力量】



    第六章?? ?運用思考例程創造最大成效

    規劃思考

    為思考作準備

    敦促思考

    為思考定位

    第七章?? ?當我們讓思考變得可見時,學習彼此支持

    超越工具箱:發展我們運用工具的技能

    超越技能組合:激發行動的心態

    總結





    譯者序一



    和Ron Ritchhart的四次心智交流──我的思考可見教學之旅

    劉恆昌




      前半生寄身企業世界的我,因使命召喚投入教育場域。2014年學位考試結束後,一位貴人校長邀請我去中學任教,對沒有實際教學經驗但滿心教育改革的我,這是個頗具吸引力的機會,我欣然成為代課老師。



      當我拿到公民課本時,發現書上充滿抽象的名詞,知識密度很高,我試著用以前受教的經驗來解釋課文給學生聽,但自己都不覺得這樣能夠瞭解課文意義!回想自己的學生經驗,驚覺好些課我都沒搞懂,只是背起來,藉著刷題來應付考試。



      於是我開始搜尋各種教學法的資料,恰巧發現了Making Thinking Visible(註:2018年中譯《讓思考變得可見》出版)這本書。書中首先批判布魯姆的理解分類,提出「理解」才是學習的目標。課堂中要傾聽、記錄,建立看得見的思考。我沒修過課程、教學設計等相關課程,這本書恰恰滿足了我引導學生思考,帶動課堂思考文化的初心。



      那時我的教法是讓學生畫出概念架構:先把該章主題放在概念圖中心,再瀏覽課文,把各小節的概念寫在外圈第二層。接下來,播放自己剪輯的短影片,其中包括引導問題和社會現象與新聞,學生邊看影片邊用「看─想─疑」表格來記錄他們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什麼,以及產生了什麼疑問或懷疑。下一個重要步驟是分辨看到的事實可以和哪個概念連結,記錄到概念圖外圈的第三層。然後進行小組討論、發表與回饋。最後,學生常會發現自己想出來的概念意義、相關示例和課本寫得差不多!因而強化了「我能夠學習」的信念,就更願意接受下一個學習的挑戰!第一次和Ritchhart的心智交流讓我可以不採納傳統教學,開始啟發學生思考的教學。



      2017年在另一位貴人的讀書會中認識了「概念為本」系列書籍,讀完後,我決定要翻譯這套書讓台灣每一位老師都可以無障礙的閱讀。就在著手翻譯《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時,我驚喜的發現推薦序作者竟是Ron Ritchhart!他從深度理解教學的複雜性、教學實作的複雜性、扎根實踐的複雜性來推薦概念為本的教學。這些相同理念的連結讓我更加堅信,經由思考獲得理解才是深度的學習,而促進思考的教學方法是當今世代教師必備的素養,第二次心智交流堅定了我讓學生學會思考的信念。



      2019年三月,在冷冽的仁川,我無比興奮的和其他學員沐浴在Ron Ritchhart溫文的言詞、明快而睿智的引導中,學習一個接一個例程(routines),不同於《讓思考變得可見》,這些是哈佛「零點計畫」研究人員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學校研發、實作而產出,即將出版的一套全新例程!非常幸運的再次和Ron Ritchhart心智交流,在他的引導下體驗了新例程的威力。



      不久之後我看到The Power of Making Thinking Visible(中譯: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的出版預告,大約2020年終於收到書,閱讀後立馬向大家出版自薦,感謝賴淑玲總編認同與支持,侯秋玲老師應邀共同翻譯本書。雖然在翻譯過程中各有堅持,但我相信協作應是融合,而不是堅持己見,幸而有出版社同仁致力形成最大共識。我以2019年親身體驗為基礎,逐字閱讀,盡力保持作者初衷與風格,兼顧台灣的脈絡與讀者習慣,在作者深奧的文字中推敲,第四次和Ritchhart心智交流。



      就一個教育實作者的角度,我看到《讓思考變得可見》的例程依據「導入及探索想法」、「統整想法」、「深究想法」三個階段羅列21個例程,目標是建立課堂與學校思考的文化。新書《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同樣以促進學生思考的行為模式,建立思考文化為目標,改用「投入與人互動」、「投入想法探索」、「投入行動」區分為三類例程,但超越個人思考,更加偏重協作與行動,和OECD 2030透過同儕、師長、家庭及社群的互相影響和引導,以及不斷經歷「預見—實踐—反思」(Anticipation – Action – Reflection, AAR)的循環,學生能夠發展和世界接軌的能力,進而共同推動個人與社會福祉(Well-Being)的目標不謀而合,可以相輔相成。依據我國以往課綱發展的軌跡,本書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是實踐我國下一波課綱的重要資源。



      最後,除了向淑玲總編、共同譯者和參與的美術設計人員致上最大謝忱!特別想和K-12的老師們說:這本書又提供我們老師一套如瑞士刀的多用途工具箱,在課堂中啟發更多學生協作、思考與行動,邀請您一同施展「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成為未來導向的教育先行者!


    劉恆昌??? 謹誌

    2024.0328




    其 他 著 作
    1. 讓思考可見•兩冊套書(讓思考變得可見【全新修訂版】,讓思考變得可見的力量)
    2. 讓思考變得可見(全新修訂版)
    3. 讓思考變得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