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台灣屬於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國際所公認的事。如果台灣不屬中國,那日本何須侵略中國,強迫中國割讓台灣?如果台灣不屬於中國,那台灣人為何發動長達數十年的“武裝抗日”接著又從事數十年的“非武裝抗日”。而中國被迫割讓台灣前的212年清政府治理台灣,就是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鐵證。無論是1661年鄭成功驅逐在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時、或是1683年清政府修台灣入版圖之際,今日美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新西蘭等國在世界上都是不存在的。斯時,十八、十九世紀西方出版的世界地圖,都標示台灣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的經緯事實。
歷史是人類生存綿延的記錄 包含人類的道德及其衍生的國族認同,故國族意識的凝聚仰賴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也是為何歐、美、日、俄各國在其各階段的教育體系,反覆深化歷史教育。國民黨在台灣曾執政40年,其重視台灣歷史的力度不足,甚至不乏否定?政府治台歷史,台灣菁英對此怨恨,抨擊國府歧視台灣歷史,國民黨迄今似無辯護。
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已悄然發生變化 三十年前國族認同矛盾僅是體制分歧,仍自認是中國人,本質係屬內部矛盾。惟三十年間時移勢轉,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者日眾,島內國族認同異化,其主要原因是歷史記憶改變所致。因為,綠營執政後,大幅壓縮清政府212年治台歷史,繼而取消教育體系內的中國史課程,先將清政府治台歷史空洞化,進而在歷史失憶的基礎上,曲解史實,妖魔化清政府治台歷史,誣指其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侵害原住民族(簡稱原民)既有權利,汙衊“清國”是殖民台灣,建構原民遭清政府及漢族霸凌的“原民史觀”,製造台灣社會對清朝212年治台歷史記憶的仇恨。但是,歷史不可如此被扭曲。
重新評價晚清慈禧? 一個民族不可能以“否定”自己歷史的方式贏得肯定。中國國民黨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無可諱言,“民國史觀”不乏以否定清政府的方式為政治正確。因為,清朝即使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其覆亡的沒落期間,慈禧太后主政,面對當時東西方的科技世代差距,她以“十年不彈左”的氣魄,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另併頂住英國入侵西藏,保有內外蒙古;至於台灣,清政府先後調派沈葆楨、劉銘傳二人赴台佈防,十年間成功頂住1874年的日本侵略與1884年的法國侵略,另併在台灣推動創辦西式煤廠、興建中國第一條鐵路、架設電線營運電報、施行新式郵政、創辦第一代兵工廠、創辦新式學堂、建設台北府城等一系列的現代化洋務運動,將台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進步的省份。以上種種,都離不開慈禧太后的支持,“民國史觀”應自國族高度,重新評價並肯定晚清清政府的這些成就。
發誓不再背天朝�不再殺人,即允就撫vs.美國百年屠殺北美印第安人 在晚清十年間的日本侵台和法國侵略台灣中,清政府認知到外國勢力介入原民的危境,開始更加深入原民工作。是時,因經濟發展的向北急遽發展,土番屢次“出草”無差別殺人一事,閩粵漢族深受其害,反覆向官衙申訴遇害情形並要求處理。例如台北板橋林家內閣侍讀學士林維源、台中霧峰林家中路營務處道員林朝棟均向官方?報反映。面對如此強大的漢族民意,官方不可能置之不理,結果只得派軍緝捕剿辦。
劉銘傳進行剿撫時知道生番是處於原始狀態,不能用對漢族的律法處理。故劉銘傳對番族是採取寬大懷柔政策,只要肯就撫不再背天朝,發誓不再殺人,就允許就撫,甚至為生番等清結民番積欠,並訓令「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換言之,就是再三宣示生番的土地所有權。斯時,劉銘傳的撫番政策落實結果,甚至遭論者批判,是待番如驕子的過猶不及政策,這包括前述“番租恤番”政策,但也可說展現清政府仁深澤厚的恢宏格局,彰顯中華文化的王道襟懷,這與同時代十九世紀美國對北美土著印第安人進行百年種族滅絕大屠殺相較,可說是天壤之別。
清政府在台灣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洋務運動,可說與閩省息息相關? 尤其是與福州船廠密不可分。單就1874年日本侵台之役,當時福州造船廠已建成砲艦、通訊砲艦、快速兵艦及運輸艦等共15艘新式船艦,其中12艘投入此次備戰行列,或載運軍隊、或運送武器,使我國能迅速地將增援部隊及武器彈藥運抵台灣,從而以威武之師震懾日本,逼退日本。
至於在台灣同步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洋務運動,那更是離不開福州船廠的支援。例如早在1868年夏,福州馬尾船政局就曾派礦師赴台勘察雞籠(今基隆)煤礦。1875年福州船政學堂藝生繪製臺灣第一幅現代城市地圖。1877年5月閩撫丁日昌派福州電報學堂學生至台灣府城勘察支援,旋於福州親自安排將年前收購的電線電桿等運至台灣,8月時開始架電線,在電報學堂學生的主持下,是(1877)年10月16日完成府城至旗後(高雄旗津區)、繼由府城至安平,全長95公里的電線,並自次月起開始對外營業,由中國人自行管理。當時,自安平至台灣府城間的電報,每單位收費洋二角。十年后的1888年,劉銘傳完成台灣台北-福州川石間的海底電線。是時(1886年),劉銘傳在台灣組設商務局,該局第一艘船“萬年青”也是福州造船廠自製首艘船艦。
事實上,因為當時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斯時省級領導丁日昌、吳贊誠、岑毓英等均常親抵台灣視察,推動建設閩省,當時清政府是以福州馬尾中國第一代海軍兵工造船廠的全國最先進科技,支援台灣。
皇朝歷史就是國家歷史? 清朝在台官員,以其優異學識,從國家宏觀視野俯瞰,客觀分析漢原社會互動情境及洋務建設,所留下的珍貴史料,我們宜以寬容感恩的心境視之。不宜將台灣主體無限上綱,視為皇朝台灣歷史,質疑其非台灣平民之台灣歷史? 若然,十六世紀中葉,早已有許多閩南漢人來台,甚至不乏葬在台灣,1590年代閩人互市北港(台灣),民人已是日往如鶩。但土番無文字,漢族勞苦大眾亦因都未接受良好教育,直至1603年才有對岸菁英陳第來台,寫下台灣最早文字信史記錄的《東番記》。再者,前清台灣土番仍處於無文字時代,移民台灣的閩粵勞苦大眾幾乎都不識字,又如何能以文字準確紀錄當時歷史。即使日據時期接受完整漢文教育且富甲一方的霧峰林家林獻堂,但個人能力有限,也是無法撰寫當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歷史,更遑論製作台灣全島地圖,因為那是國家公權力方有的力量。
再者,那些在台灣為官的國家菁英(台灣科舉菁英是在北京或派往外省任官),也是大清子民,渠等以公權力官職地位所閱所搜集所觀察的資訊,更能全面反映當時台灣漢原互動情境,反映當時台灣平民的情境。此外,清政府治下留下許多當時有關台灣奏摺,地圖,更是一再佐證奏摺公文的歷史?事。今日我們方能藉此史料,遙想各個時期記錄的生活空間,與亙古濃郁的滄海桑田歷史韻味;尤有甚者,上述諸多地圖及前述的一府三縣台灣歷史,肯定都須地方官與本地知識菁英的大力協作,方得以完成。無疑地,本地菁英在參與的過程中,也凝聚了大一統的國族意識。
2023年夏,余應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副省長長江爾雄邀請,參加在台閩籍社團懇親活動,6月2日與江爾雄會長在福州的“海峽兩岸閩籍台胞社團民間交流基地”共襄揭牌儀式,是日曾參訪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因筆者研究台灣歷史,於法國艦隊摧毀福州船廠略知一二,故參訪時百感交集。因兩岸隔絕70年,講解員未詳船政學堂與台灣的關係,故頓生此念,余著《台灣史》第三冊部份,取名“後清開港保台與洋務”,增補福州船政部份,強化晚?20年福州船政參與抗日抗法保台,及其推動台灣洋務建設的巨大貢獻,俾使讀者可自福州與廈門的視野,知曉昔日清政府閩省省級領導對台灣的高強度支持與用心治理。彰顯閩台兩岸豈止一家親,閩台是原屬一國。
本書特點? 如今,誠如台灣先賢堅信期盼的祖國雄飛世界,如今中國大陸崛起,惟遇百年變局,兩岸情勢嚴峻。值此時刻,能有機會第14次增修《台灣史》,心境百感交集。當下兩岸所需的現代化「台灣通史」,已不僅僅是歷史的敘事,且因現代歷史事涉多個學科領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考古、社會、建築,後者甚至包括社會階層流動�城鄉建築等多學科的交叉表述;至於具體佐證,又事涉及圖片�照片的印證。本版除增修內文外,這次又回復1998年版的詳附註解方式,以昭公信,更與時俱進地精選多幅珍貴圖片與地圖,圖隨文走,後者許多奏摺和地圖當時是上呈皇帝閱覽的,極其珍貴。在立足「歷史真相是唯一的立場」的條件下,活潑生動可讀的展現歷史。
值得讀者肯定 一是全書詳附嚴謹注釋,與國際學術規範接軌,展現客觀台灣歷史真相。二、全書注釋來源99.0%取材於台灣本島的出版品。三、全書嚴謹地圖隨文走,配置大量圖片,俾與大敘事文字的有機結合相互印證。也就是說,就是將歷史以學術規範方式,現代化、普及化,俾與讀者分享十九世紀初台灣社會發展情境,後續開港英美勢力入進台灣,及晚?20年閩台連動的清政府台灣保衛戰與建設台疆的壯麗史實。
值此美國全球各處結盟遏中、拱火台海、謀我日亟之際,鑒於恢復真實歷史是建構認同的基礎工程,筆者盼為兩岸正確深入認知真實台灣歷史,盡一己之力,特出版本書。?大清應運鼎新,提封萬里,修台灣入版圖,郡縣其地時,美國安在?世事滄桑,不勝唏噓;回望清政府治下,台灣與內地兩岸融合血脈的歷史,尤其是閩台?史,深信唯有回歸台灣真實歷史,才能反映我們祖先在兩岸踏過的足印,才能感性內化兩岸百年血脈相連的國族認同。
最後,本書得以完成,藉此機會,衷感念在此領域兩岸一代一代專家學者的貢獻,尤其浙江黃嚴人周憲文、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社科院台史研究中心、廈大台研究院等”的貢獻。
戚嘉林
202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