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情感與理性之間 :五四啟蒙個案的跨文化省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759598
丘庭傑
商務
2024年3月05日
253.00 元
HK$ 227.7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620759598
叢書系列:
睿創學術系列
規格:平裝 / 264頁 / 15.2 x 22.7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香港
睿創學術系列
分
類
人文社科
>
哲學
>
中國/東方哲學
>
同
類
書
推
薦
先秦諸子繫年(上/下)(精)(附贈藏書票)
晚學盲言(下)(精)(附贈藏書票)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精)(附贈藏書票)
晚學盲言(下)(二版)
晚學盲言(上)(精)(附贈藏書票)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三版)
故事派
中國文化史通釋(平裝)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三版)
情動於「中」:當代中國的思想爭鳴與情感政治
內
容
簡
介
「情感」與「理性」孰輕孰重,自啟蒙運動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各種思想家的心中。而在中國現代史中,「五四新文化運動」「科玄論戰」等等啟蒙論爭層出不窮,當時的知識分子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魯迅在科玄論戰中似乎保持沉默,實則一再間接回應,他對科學與人生觀問題有何見解?陳獨秀在五四前後宗教問題上多次改變立場,先說要破壞一切宗教與偶像,後來又公開認錯,承認耶穌精神之偉大,最後選擇相信唯物史觀與科學威權,在他尋覓「新信仰」的道路上,宗教與情感如何參與其中?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為人熟知,其學習歷程卻容易被遺忘,其中包括妖怪學、宗哲同源說等,他是如何由宗教啟蒙走向美育啟蒙?本書以情感與理性之間為題,以個案方式揭示魯迅、陳獨秀、蔡元培三位五四宗師在不同時段接觸的域外思潮,揭示五四思想背後的不同啟蒙路徑,從而對於他們的文化選擇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名人推薦
五四研究已超過一甲子,幾近百年的歷史,如墨守成規,僅反覆爬梳人人熟悉的材料,必然無法超出前人成就。庭傑勇於挑戰主流論述,開拓新領域,以此專書踏出學術生涯的第一大步,值得學界期待。——彭小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題目中的「省思」,指向本書的學術發現——魯迅、陳獨秀、蔡元培三人的個案,展現了五四啟蒙並非只有科學理性啟蒙的一面,同時亦有反啟蒙的一面。反啟蒙思潮從西方進入東亞,形成了五四文人在理性和情感之間的擺盪。本書的學術價值,一方面在其重新詮釋魯迅、陳獨秀和蔡元培三人對情感和理性的接受和轉化,勾勒出一個有關啟蒙思辯乃至五四思想主體生成的新圖景;另一方面亦在其對三人個別的思想嬗變歷程提出了新的觀點,回應了學界現存的研究。——何杏楓(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
目
錄
i 序一
vii 序二
001 導論
第一章 反啟蒙與文藝:魯迅留學時期的非理性思想
035 一、〈人之歷史〉與海克爾《宇宙之謎》
040 二、探索非理性:〈科學史教篇〉與〈文化偏至論〉
047 三、神思與心聲:〈摩羅詩力說〉與〈破惡聲論〉
054 四、回應科玄論戰:〈祝福〉與《苦悶的象徵》
063 五、結語
第二章 以科學代宗教:陳獨秀與海克爾的「一元宗教」
069 一、「科學」觀念與替代宗教
073 二、海克爾一元學說的傳入
075 三、陳獨秀〈科學與基督教〉的文化選擇
084 四、一元論:從機械唯物論到歷史唯物論
088 五、結語
第三章 情感與「新信仰」:陳獨秀與孔德思想對讀
095 一、孔德及其學說
100 二、陳獨秀的「新信仰」
106 三、情理之整合
108 四、唯物史觀與科學威權
121 五、情感內核
123 六、結語
第四章 真怪可存:蔡元培對井上圓了學說的接受
130 一、井上圓了與明治時期的宗教處境
136 二、蔡元培1900 年的「始悟」背景
141 三、〈哲學總論〉:情感與智力的宗教
147 四、「迷信盡去,真怪可存」的《妖怪學講義錄》
157 五、從「真怪」到美育實施
161 六、結語
第五章 從宗哲同源開始:蔡元培譯科培爾《哲學要領》
168 一、《哲學要領》與神祕主義
172 二、謝林、神祕學與宗哲同源
177 三、宗教者,無意識之哲學
181 四、神祕主義、象徵主義、人生哲學
189 五、天才與文藝
193 六、結語
第六章 翻譯「非理性」:蔡元培譯泡爾生《倫理學原理》
200 一、《倫理學原理》與情志論
208 二、以「美」為「善」
214 三、道德與宗教
221 四、面向科學
226 五、結語
232 總結
239 後記
?
序
序二
何杏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認識庭傑是2013 年秋天的事,他是中文系「現代小說」課的學生,這是文件裏的資料。我對他的印象,主要來自他在一個導修課上的討論。那是個位於山上的教室,窗外是午後的陽光。他坐在近門的位置,表達清晰扼要,回應提問到題且具邏輯性,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後跟庭傑談起,才知道那堂課是2014 年春天的「現代戲劇」課,他是個旁聽生。會在導修課前閱讀劇本、並主動參與討論的旁聽生,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就只遇到這一個。
庭傑在同年秋天升讀哲學碩士,我忝為論文導師,跟他開展了有關魯迅的討論。魯迅是貫串了庭傑學術研究的靈魂人物,從本科論文〈自我放逐於古代— 論魯迅《故事新編》的晚期風格〉到碩士論文〈論魯迅及張天翼小說中的笑聲〉,再到博士論文〈二十世紀初中國文化中的「情感」與「理性」:以魯迅、陳獨秀、蔡元培為個案〉,魯迅一直位於其研究的核心。
庭傑所關注的,是作為知識份子的魯迅如何引入在其當下時空以外的文化資源,以轉化其所身處的文學圖景。這些文化資源包括了古代神話、域外文學,以至情感理論。這種把作品回置於世界文學版圖和文化脈絡的眼光,是庭傑的學術研究最可貴之處。他的研究超越了文學的層面,關注到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是對十九至二十世紀知識流動的一種瞰察。
認識庭傑的人,都會感受到他對個案、資料和格式的熱情。他對個別作家生活行藏的重視堪比偵探查案,追蹤資料抽絲剝繭不遺餘力,最可怕的是對書目格式「一眼關七」幾乎近於強迫症。然而,凡此種種加之上述的世界視野,就形成了庭傑在宏觀與微觀之間的焦距移動,照見了超越個體、群像、地域、文化、語言、學科以至信念的學術點與線。庭傑對相關發現的?述,鮮見魯迅的深鬱頓挫,反而近於張天翼的明快敏銳。
本書題為「情感與理性之間:五四啟蒙個案的跨文化省思」,顧名思義是以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考察魯迅、陳獨秀與蔡元培三個五四個案。題目中的「情感與理性」,是理解東西文化的一組重要觀念,對五四文人有過深刻影響。在「情感和理性」之後加上「之間」兩字,突出了情感和理性並不截然二分,兩者的關係可以是辯證、互補、共存的。這種關係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可以見諸魯迅、陳獨秀、蔡元培三位文人的具體個案。在「個案」前加上「五四啟蒙」這個定語,則說明瞭本書關注的時段為五四時期。
本書所討論的中國作家材料主要屬1900—1925 前後,但我們未宜把其概括為一個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因「五四一代」既受十九世紀末的域外思潮影響,時序上便可上推至清末民初。然而,本書所提供的思考方向,與其說是「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不如說是「沒有域外,何來五四」。本書的核心關懷,基本上是世界文化版圖中的中國現代文學,特別是十九世紀末域外思潮在二十世紀初對東亞(中日)的投影。
題目中的「省思」,指向本書的學術發現— 魯迅、陳獨秀、蔡元培三人的個案,展現了五四啟蒙並非只有科學理性啟蒙的一面,同時亦有反啟蒙的一面。反啟蒙思潮從西方進入東亞,形成了五四文人在理性和情感之間的擺盪。本書的學術價值,一方面在其重新詮釋魯迅、陳獨秀和蔡元培三人對情感和理性的接受和轉化,勾勒出一個有關啟蒙思辯乃至五四思想主體生成的新圖景;另一方面亦在其對三人個別的思想嬗變歷程提出了新的觀點,回應了學界現存的研究。
「跨文化」是本書題目中最值得討論的關鍵詞。「跨文化」和「跨學科」的文學研究,最常引起的疑問,就是文學到底在哪裏。當我們說一種研究方法「跨越」或「涉及」不同的文化和學科,我們本身關注的文化和學科,便必然會成為一個大圖景中的一部分。相比於微觀的文本細讀,這類研究許多時候更近於一種思想史的研究。然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並不等同於史學的研究。因為相關的考察涉及各種哲學以至科學的辯證,要求研究者具備史學以外的多樣學科訓練。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性,正正在其展示了一種跨越文學、哲學、美育、思想史、翻譯、科學和宗教等學科的研究方法。這個跨學科的討論,同時涉及跨文化和跨語際的面向,當中涉及的語言和文化脈絡包括了中、日、德、英、法。
在討論魯迅的部分,本書重讀魯迅留日時期論文和二十年代作品中的域外思想連結,嘗試解釋魯迅在科玄論戰中的「沉默」立場,深具啟發。在陳獨秀部分,本書整理了法國哲學家孔特的實證主義思想和人道教思想,藉以照明陳獨秀的宗教觀念,並討論他對海克爾學說之譯介,補充了陳獨秀研究中鮮有論及的議題。蔡元培章節以蔡氏的學習史為中心,藉其翻譯探討「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來源。書中比對了德、日書籍與蔡氏中譯日本佛學家井上圓了、德國哲學家科培爾和泡爾生的部分,在研究材料和論述上均有發現。
庭傑和我因一個有關魯迅和張天翼的研究結緣,魯迅和張天翼亦師亦友的關係,亦預示了現實人生中庭傑和我的相處。在2015 至2017 年間,庭傑先後為我的「文學概論」、「張愛玲專題」和「現代小說」課擔任助教,並協助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在其他院校兼課, 2020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學任職講師,一直是我研究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人員。
三年前我開始在中文系的教研之外,同時兼任文學院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的行政工作,下學年將再加上中國研究中心的行政事務。可以在這樣一個「水深火熱」的情況下不停催我稿的人,大概只有庭傑一個。我大一時候曾是哲學系的主修生,後來雖然轉修文學,但對哲學的興趣不減。唸研究院時為了讀沙特,特別修了四年法文,可惜程度是連讀沙特劇本也要輔以譯本。庭傑的研究枝繁葉茂,有關文哲互動的論述讀來充滿知性趣味,每每令人樂而忘返。他的研究青出於藍,實在令我深感光榮。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情感與理性之間 :五四啟蒙個案的跨文化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