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拙誠,一生克己不放肆
1850年至1864年間,中國遭遇了一次重大的變亂。一股革命勢力,以推翻滿清的政權為目的,形成一個具有極大威力的組織,這便是太平天國的崛起。
自從洪秀全、楊秀清起兵廣西金田村,到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按:今南京)被攻破為止,前後共歷時15年之久,直接、間接受戰爭威脅的,達17省之廣。在太平軍銳氣正盛時,兵力直達今日的河北省,離滿清政府的所在地──北平(按:今北京)──只有200里遠。兵結禍連,內憂外患,當時清朝滅亡,只在呼吸之間。
但滿清政府最終靠了某個人的力量死裡逃生,居然使行將崩潰的皇權,又延長了60年之久,這人是誰?大家都知道,他便是滿清的中興名臣曾國藩。
在清軍和太平軍對峙之中,雙方都出了不少的人才。太平天國有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人,而滿清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十多年的血戰,太平天國失敗了,清軍獲得最後的成功,原因是什麼?李秀成、陳玉成、石達開等人,在智勇才略上難道不能和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比擬?乃是因為曾國藩等人克己唯公、崇尚氣節,標榜武力身體力行,造成一時風氣,獲得民心愛戴,因而獲得最後的勝利。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自從道光晚年他在北京做「京官」起,便觀察人才、留心時務,後來在咸豐初年曾任「在籍侍郎」,掌管軍務講究「拙誠」,刻苦自勵,當時湘軍中人才輩出,形成一股新興勢力;晚年他做了總督,對於自己的操守和刻苦的生活,仍不肯稍稍放肆,這種堅持的精神,便是他一生成功的原因。所以,曾國藩的一生,除了遺憾他選擇為皇室效力之外,他的個人品行、行事方法,都值得後人欽佩和效法。
自從民族革命的高潮侵入中國以後,一般人對曾國藩多帶有深切的反感。提起他名字的人,似乎便成為革命的叛徒,其實這種態度並不正確。曾國藩的功罪是另一個問題,因為時代的不同,我們很難加以批判。但曾國藩的時代誠然是過去了,他的勤儉克己、知人善任的美德,以及克服困難的方法、應付事後的手段、事業成敗的過程,即使在現代,也不失其價值。
因國民道德的低落,社會風氣似乎改變了,被遺忘的曾國藩,又慢慢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在中國著作界和出版界俱告貧乏的今日,除了一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清朝官書之外,簡直找不出一部比較新的、敘述曾國藩的書籍,因此我才決意用現代的目光和系統性方法,將曾國藩的一生事業編輯成書,這便是撰寫本書的動機。
倘若人們認為,整理歷史人物生平的工作並非無窮無盡,那麼我這本書的編制,也許就是有意義的事。
1935年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