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史語所:新學術的高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10505
郝倖仔
允晨文化
2024年3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9810505
叢書系列:
允晨叢刊
規格:平裝 / 526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允晨叢刊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同
類
書
推
薦
打GAME闖關玩古文:Login古人世界,Carry語文知識,以遊戲模式解鎖學習新成就!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域外華人的多音交響: 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殷墟甲骨斷代綜述
中國當代文學史編寫史1949-2019
內
容
簡
介
史語所的歷史將近百年,若衡諸民國以來所創制的學術機構,確實罕見。
郝博士原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學有專精,古典文學尤為通曉。她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根據文獻資料、田野調查、親自訪談,三路齊發,終於成就這部生動有趣、信實可靠的對話錄。她不辭辛勞,曾多次到南港史語所親自採訪,與所內同仁深入交談,並且和海內外的學術知情人士交換意見,遂得完成此一巨作。——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黃進興
2018年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建所90週年。本書借此契機梳理史語所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撤退臺灣之後的情況。前些年大陸持續民國學術熱,為大眾追捧的民國大師,如蔡元培、傅斯年、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等人,皆為史語所的開山前輩。那麼1950年之後,史語所在臺灣發展如何?這些前輩離開大陸之後的狀況如何?接續上來的人物後勁又如何?時代變遷,學風是否依舊,精神是否長存?
本書從創意策劃、口述採訪、實地考察、查閱檔案,到分篇發表,再到成書付梓,歷時六載。其間中研院與史語所的全力支持自不待言。除卻黃進興副院長慨然應邀總論所史之外,先是王明珂所長(2016-2019),後是李貞德所長(2020-迄今),費心安排聯絡,遂得以遍訪史語所學人。疫情之前我數次來史語所,集中進行實地採訪,每次歷時兩週,每天上下午兩到三位受訪者。工作量臨界體力的極限。我手中存有所內外70位學人的近300個鐘頭的錄音,都是口述的纍纍碩果。杜正勝、丁邦新二位老所長,又為本書批閱全稿、審定史實。這本書記錄的只是史語所的局部。人生就是局部的,我們只能與人類社會同行這一段。希望本書可以構成一座橋樑,助益對史語所、對民國學脈感興趣的人,從局部引渡到歷史之真的彼岸。—— 本書著者 郝倖仔
?
目
錄
序(黃進興)
導言
第1章—史語所建制的沿與革
一、為什麼叫「歷史語言研究所」?
二、歷史學門
三、人類學門
四、考古學門
五、文字學門
第2章—1950年之後的分期與蛻變(上)
1950-1970年代:老史語所的延續和新思潮的湧入
一、結束與重啟
二、黨禁與新思潮(1960-70年代)
三、臺大合聘開課
四、智識時代的落幕
第3章—1950年之後的分期與蛻變(下)
1980年代的重新起飛
一、人文研究最好的環境(做學問最好的地方)
二、收穫季與院士制度
三、1980年代是分水嶺
四、院士養成記
五、考核標準與「君子國」
第4章—史語所的歷次分合
一、1997:語言組獨立成所
二、考古組獨立計畫夭折
三、1955:史語所分所? 民族所創所?
四、近代史所:與民族所同時增設
第5章—所長與人才
一、屈萬裡時代:文籍考訂獨步,歷史學式微
二、所長眼中的「所長」
三、所長角色的變與不變
四、求賢虜學人才
第6章—殷墟古物在臺灣的保存
一、歷史沿革與舊館改造
二、檔案中的老史語所殷墟發掘
三、學術研究型博物館
四、兩岸合作與探索
五、社會影響與文創開發
第7章—史語所的國際化(上)
爭取國際學術空間
一、從西洋史到世界史
二、GIS:國際化與「產業化」
三、傅斯年講座的靈驗
四、胡適夢想的實踐
五、史語所的大陸印記
第8章—史語所的國際化(下)
唐獎漢學獎的評審
一、仿效諾貝爾獎,沒有秘密
二、評審委員與評審團
三、打造國際學術獎品牌
四、召集人的故事及期待
第9章—方法論與代表作
一、史籍自動化:史料學派的新路徑
二、集眾工作方法
三、他山之石的評價
四、方法論:閱讀與研究
參考文獻
所史
回憶錄、口述、傳記
專著
文章
人物索引
後記
序
序
黃進興
頭回見到郝倖仔博士是2016年5月,她隨學術代表團前來史語所訪問。當時只覺得郝博士爽朗健談,不知是否這次參訪留下美好的印象,之後她遂發願撰寫「史語所的簡史」。由於近年大陸有股「民國熱」,書寫大陸時期史語所的文學或歷史均相當蓬勃,居中亦不乏佳作。我遂建議她不妨聚焦於「史語所在臺灣」。一來,史語所在臺灣時間上業已遠逾大陸時期;二來在臺灣的史語所,一方面不只繼承了前人成果,並且能推陳出新,帶來一股新學術的風氣,而與大陸時期迥然有別;加上兩岸隔閡既久,或許更能滿足外在學界的好奇心,從而幫助彼此的交流與切磋。果真,郝博士從善如流,接納我的建議,徑取臺灣的史語所作為分析的焦點。
按郝博士原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學有專精,古典文學尤為通曉;有意以現代學術史為志業,理應駕輕就熟。她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根據文獻資料、田野調查、親自訪談,三路齊發,終於成就這部生動有趣、信實可靠的對話錄。她不辭辛勞,曾多次到南港史語所親自採訪,與所內同仁深入交談,並且和海內外的學術知情人士交換意見,遂得完成此一巨作。
個人曾忝為史語所所長七年之久,得見郝博士有此努力的成果,尤感欣喜與欽佩,盼此一對話錄有助於學界瞭解史語所近況,不吝予以批評與鼓勵,促進未來學術的交流和進步。
史語所第一代的前輩,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曾言「史語所凡九遷。」蓋謂其時國家多難,社會動盪,史語所逼不得已東西南北顛沛流離,但終究香火不絕如縷:一群知識分子兢兢業業,堅守崗位,薪火相傳,此或許可激發後人,追求學問的榜樣。
史語所的歷史將近百年,若衡諸民國以來所創制的學術機構,確實罕見。在史語所擔任所長期間,我常接到大陸學人的溢美之詞,謂「史語所」乃是「學術的麥加」或「求知的淨土」,此不外著眼本所自由、多元、不進則退的學風。但對我個人而言,在我的想像中,「史語所」毋乃更像宮崎駿動畫中的「霍爾的堡壘」,是一棟無時不在變化和移動的「知識堡壘」,雖只是一粒殘存的火種,但仍隨時發光發熱照亮身處之境。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