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他賣了一隻鬼及其他》的六個故事,都改編自古書裡的奇聞異事,聰明的讀者一定看得出,改寫比原文長得多,不同之處在於情節的添加,和人物的異動與刻畫。
我一向認為,寫故事不是用「說」的,而是用「演」的。作者處理文字,應該像拍一部電影,所有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導演指揮下的演員;所有的情節描述,都是導演設計的埸景。作者寫故事,是在「表演」,不在「說明」。正如一般的好電影,導演是不會現身片中說三道四的,觀眾欣賞電影,是從紛繁的光影和音效中,自行尋找其間的意義和趣味。
所以,我的責任在把情節寫得加倍鮮活,使人物形象加倍強烈清晰,而聲音效果也要周密經營,最好讓故事的進行帶著節奏,製造出時快時慢的速度感,使讀者領受到內中的感人力量,這樣就完美了。大家不妨用看電影的心情,讀讀這裡的故事,再想想你能捕捉到什麼感受。
我又相信,作為古老故事的改編者,應該容許有相當的自由,不受原故事的拘限。除了主題要旨不宜過於遠離原作之外,他可以有許多騰挪變化,一切都是為了增加情趣和活力,要是能夠深刻化原著的意義,那就更為理想了。
這六個故事之中,〈他賣了一隻鬼〉是二十多年前的舊作,原是為教師研習會的國民小學國語科實驗教材寫的;筆法有點誇張,那是為了趣味,讓小學生喜歡閱讀,內容和原作差異不大。其他故事則是去年底和今年初完成的,我自己覺得,在主題意義和氣氛營造上,與原作都很有些不同。〈趙師雄羅浮疑夢〉的故事幾十年前就讀過,始終喜歡;原作文筆簡明雋永,意境絕美,一直害怕改寫不好,對不起原作者。目前這樣的成品,把雋永轉向奇幻,似乎還過得去。〈鬼琴師〉裡,嵇康和〈廣陵散〉在歷史上確有其事,當然鬼琴師是小說家的杜撰,至於〈廣陵散〉是刺客之曲,確實曾經有學者研究過的。〈新鬼阿南的進修課〉則增加了讀書人一節,那是因為古時儒釋道三教並存,原故事少了儒家一教,特添上以加些色彩。〈醉陶〉原文有好些議論,對年輕的朋友可能不易理解,寫起來又會讓文章變得臃腫,所以大都刪減了。
故事後面的「探究式閱讀」,是陳瑞櫻老師幫忙做的,她是資深的國小教師,比我更懂得年輕人的閱讀心理。書後導讀〈鬼的魅力〉撰寫者吳敏而教授,則是語言心理學家,多年來我們是共同關懷國小語文教育的夥伴。十分感謝她們願意相助,使得這本書增色不少。
劉漢初寫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一日洛杉磯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