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容地衝擊
醜話說在前頭,我沒有完全弄懂畢德生牧師的講道進路,看到此句,校園編輯應傻了眼。畢德生能獨力把全本聖經翻譯出來,自然具備當解經家的條件,但顯然,他志不在此,他的講道迥異於一般釋經講道。
畢氏的釋經總能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貫穿上下文以至新舊約的主題,以及一般釋經書所沒有的獨到觀點。有趣的是,縱然每篇皆有如此堅實的釋經基礎,接著他就開始翱翔,如同鷹在空中飛的道,是我所測不透的奇妙。譬如其經典著作《天路客的行囊》,以詩篇十五首上行之詩來演繹十五個靈命要素,並非每首皆那麼順理成章,有時頗為迂迴。該書曾被十八家出版社退稿,不能只視之為編輯走漏眼、沒眼光,更可能因他本是個異數。若把異數當作常數,將其思路看得太理所當然,反有削足適履的簡化危險。就讓異數成為異數—不等於將其偶像化—才能看到異數對常數的衝擊。
這本從其二十九年牧養生涯挑選出來的「翠鳥講道集」,分為七組,每組一篇緒言、七篇講章。七象徵完全,似乎是部系統性的著作。你若這樣想,就「被騙」了。所謂大成若缺,這裡的七,是指月之指,以無顯有,以缺為正。譬如明明可以按文體分類,畢德生卻用「有摩西�大衛�以賽亞�所羅門�彼得�保羅�約翰同行的宣講」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所羅門能統合所有智慧文學嗎?當然不能,但畢德生似乎藉此凸顯出智慧文學是個文本,所羅門卻是個生命,是個無法解剖,只能對話的對象。畢氏在書中提到人可以成為優秀的神學家,卻對上帝之事毫不感興趣。看來他的講章就是跟聖經作者群進行有趣對話後的轉述,本於文本,不限文本。他們的對話是如此暢所欲言,把聖經滲透進生活和生命裡,又讓生活和生命成為演繹聖經的隱喻。所以講章裡討論的不是各種神學命題,而是暢談朋友、夜班工作、退換商品??。有人說畢德生像個修士,我覺得他也像個禪師,點撥我們擔水劈柴皆是道,行走坐臥皆是禪。
對我這個初受訓詁學訓練,再受釋經學訓練,恪守釋經講道套路的人來說,會覺得畢氏處理經文的方式往往很奇特。他經常不直接處理講道經文,而是討論更宏大或更細微的場景,卻又不純是學理式討論。他好像一個舞台劇導演,拿著一個經典劇本,告訴你他如何把這個故事處境化,用怎樣的舞台效果、場景設定、演繹方式等等,然後邀請你自行入場觀看。你無法在講道現場直接看到演出,要散場後打開聖經,重讀經文,才能發現它已粉墨登場,唱念做打。畢氏不代人讀經,他只讓你發現聖經好好吃。
畢氏不斷強調要有神聖的想像力,他運用神聖的想像力向我們描摹他所窺見的堂奧,七位同行者就帶來七種想像的方式;我們也須培養神聖的想像力,才能按圖索驥。也只有運用神聖的想像力,才能在捆綁我們的各種意底牢結裡得著釋放,安頓身心。
話說回頭,我所理解的「翠鳥講章」,是種有諸內、形諸外的講道,不屬可供模仿、制式化的講道—學我者死,似我者俗。所以畢氏的講章通常沒有應用部分;應用本就因人而異,你若心意更新而變化,身心合一,自有主張,何須別人為你指點江山?畢氏本就抗拒北美教會靈性生活的急躁浮誇,所以你不必急於找應用,甚至不必急於理解。他的講章很多我都要看兩遍才開始理解,我當然希望你比我悟性更高,但我更希望你不要刻意比我悟性更高,畢竟我們大都屬於這個浮躁文化所塑造的常數,就讓這個異數從容地衝擊著我們的常數就可以了。
王礽福
前宣道出版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