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88358
墨瑞.史瓦茲
張瓊懿
大塊文化
2024年2月01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7388358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0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ark


  • 心理勵志 > 熟齡生活

















    最後14堂星期二的「前一課」──墨瑞教授現身說法

    誰不會老?──在「變老」的同時,成為「最好的自己」。

    ◢ 人生最值回票價的準備計畫 ◣



      ◆本書賣點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是墨瑞教授生前在病榻上與米奇•艾爾邦的對談,《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則是墨瑞教授親筆寫下的晚年沉思錄。

      ◆面對老年、疾病或人生最後階段的挑戰,墨瑞教授從心理、哲學、社會學、文學的角度,重塑一堂人生課的場景,娓娓道來他是如何轉換心態,探索人生的核心意義,同時讓老年充滿創造力。



      作為深受讀者喜愛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主人翁,墨瑞•史瓦茲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間,寫下這本具有洞察力的感人之作,帶我們探討如何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仍保持活力、不跟社會脫節。



      我到底是誰?我做了什麼?對我而言,什麼是重要而有意義的呢?這個世界是否因為我曾經存在,而有所不同?完全的人性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可以用等級畫分,我的位置在哪裡?



      深受大家喜歡、銷量高達數百萬冊的暢銷經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主要人物墨瑞•史瓦茲,在這本深入且帶有詩意的感人著作,探討了上述問題。晚年生活可能充斥各種困難,但也可以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價值的一段時光。墨瑞以身為社會心理學家、教師、父親、朋友和哲人的經歷,為我們呈現一份探索未來的指引。



      書中,墨瑞以安慰人心、冷靜而雋永的語氣,為我們講述富有同理心的見解、故事、軼事和建議。你可以把這本書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起讀,或者藉此瞭解墨瑞豐富的哲學思考,讓它成為你探索生命與愛等深刻問題的指南。



      ■ 如何有創意地老去?

      【人生任何階段都該預習的一堂挑戰課】



      ★囊括自我提問、自我評估、自我預測、自我觀照──全面照護身心的熟年療癒之書。

      ★如果你還年輕,這本書將一步一步引領你深入老年的心理與生理狀態,提前認識老後的自己。

      ★如果你逐漸邁入第三人生,可以更多元、細膩地接納、應對、運用身心各方面的變化及挑戰。



    本書特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主角墨瑞教授現身說法:米奇•艾爾邦的經典暢銷著作,影響力深遠。在他的筆下,老教授在漸失行動能力的生病終點,依然詼諧、從容地面對,不忘與學生對話,傳達深刻的生命臨終經驗。而這本談老年智慧的作品,從墨瑞教授自己的角度更完整呈現他邁入老年的早期已經歷過一輪疾病與衰退的打擊。



      ˙坦誠卻實用的熟年生命指引:人類在攀上頂峰後,要如何面對走下坡這件事,老年是最大的考驗與隱喻;年輕時再意氣風發,也不見得知道要如何面對老年,因為一般人都缺乏面對的勇氣、方法與心態。墨瑞教授用感性的文字,翔實記錄自身老化的過程及心境,打造一個安心卻不逃避的空間,讓讀者安靜聆聽內在的聲音。



      •老年是開發生命潛能的契機:沒有人的生命歷程是一模一樣,老化過程亦然。作者幾經生病的磨難及考驗,還是極盡全力、毫不退縮地直探老年生命的價值。如果這是大多數人類無法避免的過程,那麼除了鄙視、貶低、無奈之外,還可以挖掘出什麼意義,才不枉走過人世這一遭?



      •深刻而不含糊的生命思索:除了老年生活的規畫與評估,墨瑞教授用迷人且生動的說故事能力,借用自己與他人的案例,彷彿重新呈現一堂人生課的場景,帶領讀者去接近第三人生的意義與挑戰,而非寫出一本教條式的通用手冊。



      •銀不銀髮,都要把人生視作一個整體提早規畫:思考並提前部署第二人生、甚至第三人生,是現在很夯的議題。年輕人若要活得更有滋味及深度,突破、穿越眼前人生的苦與樂,提早瞭解人生後半段,不啻為生涯規畫的一大核心,也就是把人生視為一個生命整體的概念,因為任一階段都會相互影響。



      •長照是各階層普遍的社會議題:除了內外條件的提升,人們更需要去學習為自己、甚至為家人規畫老年生活。生活的智慧應該隨著年齡累積,甚至超前部署,在青年、壯年就開始探索,而非等到壯年或老年才被迫面對。



    名人推薦



      王美珍 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

      朱為民 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楊寧茵 《全球銀力時代》作者、高齡趨勢專欄作家

      瑞夫 萬秀洗衣店主理人

      劉秀枝 臺北榮總特約醫師

      劉紹華 人類學家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盧郁佳 作家

      螺螄拜恩 人氣作家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鍾文音 作家

      推薦



    各界佳評



      書中關於老年的論述不卑不亢、充滿幽默感,讓我們相信:老年讓每個人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楊寧茵,《全球銀力時代》作者、高齡趨勢專欄作家



      世上的傳統智慧都認同我們的生命短暫,如夢一般。很不幸地,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存在既不感到驚奇,也不懂得感激。這是一本很美的書。它告訴我們,我們存在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我們經歷的逆境只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有幸讀了這本書的人,肯定能在逐漸衰微老去的人生最後章節,獲得更高的意識啟發。——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印度裔美國作家、思想家及另類療法提倡者



      墨瑞一定會很開心: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以及相關的電影和舞台劇獲得驚人的成功之後;在他跟米奇•艾爾邦和我最後一次會談的二十七年後,他再度激勵了所有人。這個可愛的「第二幕」是墨瑞在三十多年前寫下的,後來被他的兒子羅伯發現,重新賦予生命,並加入了自己的智慧。你難道沒有想過墨瑞還有沒有其他的話要說嗎?這就是了。——泰德•柯貝爾(Ted Koppel),美國新聞媒體工作者



      變老可以意味著變得更好——前提是我們必須遵循墨瑞的智慧。這本重要的著作(他的兒子在抽屜中找到的!),提供我們實用的建議和激勵人心的引導,讓我們不管在任何年紀都能活得健康、有活力。——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籍排行榜第一名作者,著有《後悔的力量》



      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本人生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好好地老去,就像借用已故墨瑞教授的智慧寫成的經典之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而今墨瑞的兒子羅伯做到了,帶給我們這本墨瑞教授親筆寫下的《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它會讓你對老化這份禮物永遠改觀。——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及哈佛商學院教授,紐時暢銷排行榜冠軍作者



      在這本智者留下的著作裡,史瓦茲……探討了優雅老去的藝術……不只是年紀大的人,其他人也會想要一窺究竟。——《出版者週刊》



      這是每個已經活到老(或是計畫活到老)的人必讀的一本書。我只看了幾頁,就發現自己拿起筆開始畫重點、做筆記。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每個想要知道自己黃金歲月會是什麼樣子的人,應該做的練習。買這本書的時候,順便幫自己挑一本漂亮的筆記本——你很快就會寫滿。——瑪麗•歐麥立(Mary O’Malley),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雲雀書店(Skylark Bookshop)



    ?


     







    前言

    第一章 覺醒

    第二章 情緒上的平衡與調節

    第三章 結合反向力量

    第四章 擴展我們的覺知

    第五章 老年歧視與年齡定型

    第六章 晚年遇到的議題

    第七章 和解

    第八章 好好地老去

    第九章 成為最好的自己

    後記

    附錄 充滿關懷的團體





    ?









      二○○○年代初期,在父親去世的多年後,我重新發現了這份書稿。它被放在我們位於牛頓維爾(Newtonville)的家(門口有楓樹的那間房子),父親書房的抽屜裡。家人經過了許多討論和考慮後,決定我應該編輯這本書,並讓它有機會發表出版。



      父親當時大概以為這本書是他對人們最後的貢獻了,完全不知道之後會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問世。但是那些熟悉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傑作的讀者,會在這本書認出父親的思維。父親最關注的,依舊是如何讓大家活得更好。他提出一些非常實用的技巧和方法,讓老化過程有創意、有活力,而且充滿喜悅。



      我很榮幸,可以在父親寫這本書的時候(詳見後記),坐下來跟他一起討論這些想法。那是一九八九年的春天和夏天,我之前在亞洲待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剛回到家。從一九八八年中到一九九二年中,父親構思了這個書寫計畫。我們有機會深入探討他想要傳達的想法,這對於我現在繼續推動這個出版計畫是非常寶貴的過程。



      我編輯時的重點之一,是保留父親獨特的語氣。這本書夾雜了父親的兩種溝通方式:既是學術和哲學性的,同時又平易近人,充滿個人的關懷。我希望這樣特殊的混合文體能保留下來。



      父親非常有先見之明,可以洞察幾十年後被更廣泛接受的趨勢。他想要創造個人價值不受年齡影響的社會環境。個人心理狀態是他畢生關注的重點。就如同最高法院在一九五四年具指標意義的布朗訴托彼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譯註:美國最高法院就「黑人與白人學童不得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的爭執,認定種族隔離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判決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違憲)的判決,被排擠、自認不如社會主導者的人們的心理傷害是無法彌補的。父親見到年長者或老年人被迫接受自己不如他人的現象,於是希望藉由這本書糾正視聽。



      心理層面(觸及父親的專業和學術訓練)是這本書的背景。父親希望提供實用的技巧,幫助大家保持活躍且充滿活力的生活。有一些建議可能是大家所熟悉,例如使用笑聲的方法(第四章),最近經常被提及。另一個貫穿這本書的概念,則是佛教的正念。

      這本書的插曲寫法讓它顯得更吸引人,也更有趣。父親認為,個人真實故事的小品和插曲是這本書的核心。



      雖然這本書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都強調人道主義和愛無差等,但是兩者截然不同。米奇的著作非常簡潔,著重在父親的哲學觀、社會觀和個人價值。這本書則更具論述性,父親提供許多實例和故事來闡明他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這兩本書的相異之處,讓它們成為書櫃兩端遙相呼應的兩部作品。我認為父親會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反映了他最喜歡的哲學模式之一:反向的張力。能夠替父親呈現他的想法,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這是他在病倒之前最後一項重要的寫作計畫。我在這些書頁上遍處聽見他的聲音,有時彷彿回到我們在牛頓維爾的書房,一起討論這些見解。「沒有人會被迫在『有創意地老去』這項志業退休。」


    ——羅伯.史瓦茲,二○二一年六月於麻州布魯克萊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