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從無我空到達解脫

從無我空到達解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41378
慧廣法師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2024年1月31日
107.00  元
HK$ 101.65  






ISBN:9789865541378
  • 叢書系列:慧廣法師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12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慧廣法師作品集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生活佛法

















      佛法的終極目標,乃是在於求得人生煩惱與痛苦的解脫,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修行



      因為「無我」乃是解脫的入門,修行如果不能達到無我,而要獲得解?,那是不可能的,這在《雜阿含經》裡己經說得很清楚。何以「無我」呢?不但理上要瞭解,事上也要能達到。所以,無我的道理已經瞭解了,還必須從事於事上的修行,以去除對我的執著。等到事與理吻合,理事皆「無我」了,也就是「空」;空,便是解脫。但解?有事解脫和理解脫,事解?並不究竟, 必須達到理解脫—─「明心見性」才行。


     





    序言



    上篇 無我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我的定義

    第三章 人是什?

    第四章 無我──肯定人無我

    第一節 色不是我

    第二節 受不是我

    第三節 想不是我

    第四節 行不是我

    第五節 識不是我

    第六節 意不是我

    第七節 心不是我

    第五章 業力與因緣

    第六章 誰受輪迴與報應:



    中篇 無我的修習

    第一章 無我才能解?

    第二章 我與無我的關鍵

    第三章 我見、我執如何消除

    第四章 坐禪的用功方法

    第一節 我執的對治

    一、放鬆

    二、放鬆之後的執著

    三、苦樂皆不可著

    四、放鬆之後的用功

    五、以著離著的方法

    第二節 妄想的對治

    一、約束五根

    二、有為法皆無常

    三、向?反照自省

    四、三性乃三無性

    第三節 妄念的對治



    下篇 無我──空、解?的完成

    第一章 法空無我而不著

    第一節 法空才能無我

    第二節 我見的消除

    第三節 ?心不空的原因

    第四節 用功須離四病

    第二章 妄心與真心

    第一節 無我、空與妄心

    第二節 妄心的剖析

    第三節 無明的範圍

    第三章 我而無我──轉識成智?

    第一節 轉識成智的?容

    第二節 轉識的先後次序

    第三節 識與智的淵源

    第四節 八個識的由來

    第五節 第八識的?容

    第六節 八識中三藏的消除

    第七節 六、七兩識先轉

    第八節 六、七、八三識的同轉

    第九節 無明本空

    第四章 明心見性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依唯識明心

    一、唯識與百法簡介

    二、識變的?明

    三、第八識變生心法和色法

    四、心所法產生的過程

    五、不相應行法和無為法的由來

    六、萬法唯識的?明

    七、明心在唯識

    八、八識的本源

    九、見分也是空

    第三節 依般若見性

    一、般若簡介

    二、空觀的修習

    三、空觀次第修習之一──假觀

    四、空觀次第修習之二──空觀

    五、空觀次第修習之三──中觀

    六、契入空只在不著

    七、不著的修習

    八、諸法空但有假名

    九、所修能修皆空

    十、見性的?容



    結語

    主要參考資料

    附錄一:生命的真相──從無我空到達解?

    附錄二:《從無我空到達解脫》讀後感





    序言



      佛法的終極目標,乃是在於求得人生煩惱與痛苦的解脫,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修行了;因為人生的煩惱與痛苦,是由自己錯誤行為造成的。所以只要能夠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並將導致我們產生這種錯誤行為的原因消除掉,我們就能得到解脫。



      解脫,乃是我們在活著時來達成,是此生此世的事。這已由教主釋迦佛陀的身教、言教告訴了我們。可是在目前的佛教界,能夠接受這種想法、敢於說要在現世達到解脫的似乎不多。



      這是什麼原因呢?十多年來,筆者常常在想這個問題,發現之所以會如此,實在是牽涉了很多因,包括佛教的演變、環境的影響,以及修行方法的不合適……。



      對台灣當前佛教有所瞭解的人就會知道,一些佛教徒幾乎已不知道要如何修行,只得人云亦云的趨向於念佛;少數的人從事參禪。顯教的修行,除了這兩項之外,已?有了。但念佛、參禪而有成就的,又有幾個呢?似乎少得可憐。為什麼會如此?是否修行方法有問題?一般佛教徒大多將之歸罪於:如今是末法時代,眾生根性低劣,業障深重──這在淨土宗的信徒是特別?調的。事實上,是否如此呢?共實,末法乃是人為的,並非佛陀涅槃之後幾千年,就一定是末法時代,修行便不能成就。因為在當前,修行有成就,當世就如佛陀般證得解脫的,在這世界上,仍然有,只是比較少而已。雖然比較少,卻已足以證明,在當前,修行還是可以有所成就的。那麼,修不成的原因是什麼呢?大致上來說,是:



      一、修行的人求證心不夠堅?。



      多數認為既有淨土宗的念佛,可以帶業往生淨土,那麼自然可以在淨土中慢慢的修成,何必急於一時呢?如此就不會有如佛陀和原始佛教中的佛弟子,以及我國禪宗裡,必須求證解脫於現世的堅?意志了。



      二、是環境的不適合修行用功。



      佛陀在世時,出家比丘大多行必頭陀,住必阿蘭若,無牽無掛,自然容易專心修持,而今天的出家人,居住則以寺院為主。寺院是地區信徒信仰之處,自然會有一些雜務,也不太可能安靜;修行要達到超凡入聖,解?現有的妄想、煩惱、執著,實在不是小事,?有時間專修,?有安靜的環境配合,怎麼有可能?



      三、最主要的,可能是修行的方法了。



      世間是無常的,佛法存在世間,佛法也便是無常的,所以會隨著時代、環境、弘揚者而有所變化。因此,中國的佛教,在某些方面會不同於印度佛教;而韓國、日本的佛教,又會不同於中國、印度的佛教。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演變,當前的佛法,有些地方已大異於佛陀在世時所說者,修行方法亦然,目前的念佛、參禪等方法,皆是歷代的祖師所說,而非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所說,這可以從《雜阿含經》(佛陀在世所說的修行方法,大致在此經?),以及印、中佛教史中得到證明。



      所以,為什麼佛陀在世,乃至佛滅後一百餘年間的原始佛教期中,佛弟子修行容易成就,如今的我們,久修卻難得有成呢?問題乃在於方法。並不是說,如今的修行方法「參禪、念佛」完全不正確,而是這些方法過於死板,缺乏應變,不知如何轉換。



      以禪宗來說,是最可能呈現佛陀降生娑婆世界成佛的本懷的,禪宗的參禪,在原則上也符合了佛陀的修行。參禪亦即對問題的思惟、參究,這和佛陀成道前的思惟十二因緣,原則上是一樣的。看過釋迦牟尼佛傳記的人,都知道釋迦太子所以能成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在於他從外道仙人的修習禪定,也不在於他的六年苦行,而是當他覺知了外道禪定、苦行都非究竟,便捨棄了它們,獨自於?心的潛思參究,終於讓他發現導致人生生死由來的十二因緣,於是將此十二因緣還滅,生死便當下解脫,成就了佛果。試想,釋迦太子出家以後,如果只是一味的坐輝、苦行,?心不知針對問題潛思參究,恐怕修到老,也不可能成道的。所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乃是修行的關鍵處,可以說,修行是不能離開參究的。這在禪宗,卻是最能把握,因此,禪宗的修行者,都必須參禪。



      但是,禪宗的參禪,從元、明以來,?容已和佛陀未成道前的潛思研究,大大的不同,參禪變成了參究古人的公案,不再像佛陀那樣,參究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生、老、病、死、苦等問題。例如?有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佛性否?」趙州答:「無!」就參究這個「無」;又有人問:「如何是佛?」有答「麻三斤」、「乾矢橛」、「庭前柏樹子」的,這些都是參究的對象。總之,參禪就是參究古代禪師和學人問答之中,難以用常識理解的言語,以便啟發參禪者的疑情。



      清朝以後,禪宗衰敗,淨土宗勃興,幾乎所有的佛教徒,不管起初修什麼,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於是又變為參「念佛是誰?」雖然?究的對象有所不同,但皆?調要「離心意識」參,對公案不可用意識去思惟,凡用意識思惟所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對的,這和佛陀未成道前,多次的思惟參究十二因緣,其間的差別真是太大了。當然,也不是說,禪宗的離心意識參不對。如果要從參究中獲得開悟, 以至明心見性,都必須離了心意識才有可能。因此,離心意識,可以說是參禪的目標之一。問題是:長城不是一日就能造成的,陳義太高,接受得下的,有幾人??有方便,能直入究竟,畢竟是太少太少了。o



      所以,很多有志於禪宗的修行者,在這種情況下,參而不能入,又找不到其他進入禪的方法,只得退而修持念佛,寄希望於茫茫不可知的來世。可知禪宗這種參禪法,無形中,趕走了多少英才!



      與禪宗對比之下,再來看《雜阿含經》所記載的佛陀住世時所開示的修行方法,將會覺得多麼親切。經中對於如何解脫煩惱痛苦,如何才能證得果位,以及佛陀本身如何修行,才證得正覺,皆作了說明;因此,都有理路可尋,讓人覺得,要得到解脫,要證得果位,並不是很困難的事。經中並記載:「有很多佛弟子,聽了佛陀開示之後,依著修行,不久就很自然的證得初果,乃至四果;解脫了三界束縛,生死自在,成為阿羅漢。」而禪宗的參禪,則往往在理路不明之下,死衝硬闖,最後不得其門而入。兩相比較,優劣可見,畢竟佛陀的智慧與善巧,不是祖師所比得上的。



      為什麼佛陀在世時,佛弟子修行容易成就呢?根據《雜阿含經》的提示,修行者必須先明理,所以要先思惟參究。這思惟參究的對象,是和我們有切身關係的,例如《雜阿含經》開頭,佛陀告訴比丘:「要觀察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是無常、苦、空、非我的。」因此,對五蘊要生起厭離心,不可貪愛執著;能夠對五蘊不生貪愛,心就獲得了解脫,可以證得果位。相反的,如果不知道五蘊是無常、苦、空、非我,心裡就會對之貪愛執著,如此就會有苦惱,不能解脫。人, 就是五蘊的組合,由五蘊的組合而有我,但佛陀卻要我們觀察五蘊非我,豈不引起我們的驚訝與興趣?自然會加以思惟參究。而禪宗的參公案,參究一些古代禪師的語言,與自己並無切身關係,這如何能引起參禪者的興趣呢?而且,佛陀要人參究的,是有理路,允許意識思惟的運作,不像禪宗的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如何參呢?真是高高在上,無門可入,無路可走,實在不是一般普通人接受得下的。



      本書的寫作,便是有感於此,希望能將修行的理路解說清楚,讓有志於追隨佛陀的本懷,求解脫於現世的人,有所依循。



      文中從「無我」的研究開始,因為無我乃是解脫的入門,修行如果不能達到無我,而要獲得解?,那是不可能的,這在《雜阿含經》裡己經說得很清楚。何以「無我」呢?不但理上要瞭解,事上也要能達到。所以,無我的道理已經瞭解了,還必須從事於事上的修行,以去除對我的執著。等到事與理吻合,理事皆「無我」了,也就是「空」;空,便是解脫。但解?有事解脫和理解脫,事解?並不究竟, 必須達到理解脫—─「明心見性」才行。如何明心見性?文中皆有說明。從思想方面來說,本文的思想,包含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般若、唯識、如來藏等,並旁及禪學。


    七十四年五月於六龜

    本書定稿時




    其 他 著 作
    1. 彌勒淨土真義闡述
    2. 真善美之旅:生命的真相
    3. 找一個不變的修行:改變命運,解脫煩惱
    4. 任運自在禪
    5. 從假我到真我
    6. 這樣想你會沒有煩惱
    7. 真善美之旅
    8. 修行的路可以這樣走
    9. 當前佛法的會通及問題
    10. 佛教怎樣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