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臍療最早見於漢朝,張仲景《金匱要略》:「凡中暍(中暑)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屈草帶,繞暍人臍,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車缸以暍人,取令溺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該方法中的熱泥、瓦碗、車缸、人尿等,均是溫敷熱熨臍部的方法。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中,也有臍療的記載,如救卒中惡死,灸臍中百壯;治卒霍亂諸急,以鹽內臍上灸二七壯等。這還是隔鹽灸臍的最早記載。
宋朝以前臍療的方法,是灸法和熱熨。將藥物用於臍療,至宋朝才有記載。如楊倓《楊氏家藏方》的貼臍散,治療腎氣虛、虛火上炎、口舌生瘡,所用藥物是醋炒吳茱萸16克、炮薑16克、木鱉子五枚去殼,共為細末,每次取藥粉1.5克,冷水調貼臍。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和宋朝官府編寫的《聖濟總錄》等書,也有藥物敷臍的記載。宋朝藥物敷臍的應用範圍,主要有泄瀉、霍亂、腹滿、腹痛、小便不通、大便不通、中暑、小兒夜啼、口舌生瘡、昏迷等。
臍療在明朝有了明顯的進展。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四》治療「百病主治藥」中,記載有外治專項的治療藥物及方法,其中有不少是臍療,所以可以說臍療在明朝就初具規模了。該書不僅收集了宋朝以前的許多臍療方法,而且還增加了自汗、?汗、淋證、水腫、黃疸、臍風等病的臍療方藥。
清朝的臍療已經盛行,載有臍療的書色較多,加陳復正《幼幼集成》、陶承熹《惠直堂經驗方》、陳念祖《醫學從眾錄》等。最突出的是吳師機集外治之大成,寫出了《理瀹駢文》一書,該書是外治法的專門著作,也是外治法的大全,不但有方藥,而且有理論法則,應用的方法和藥物詳細而富,治療的病種也更廣泛了。
民國成立後,臍療廣泛應用於臨,對多種疾病有了較系統的臨?觀察。目前對臍療的治療機理已進行了初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