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彼岸花前說再見:我們忘川賞花而行,向死而生

彼岸花前說再見:我們忘川賞花而行,向死而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911982
張家麟
遠景
2023年12月2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3911982
  • 叢書系列:遠景叢書
  • 規格:平裝 / 380頁 / 15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遠景叢書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彼岸花,四大佛花之一,佛名「曼珠沙華」,代表著死亡與重生之意,傳說彼岸花是開在黃泉路上忘川的兩邊,也有著死亡之花、接引之花、引魂之花、地獄之花的俗稱,當人們走過忘川,就是生死兩別,隔離今生與來世,所有的愛到此進入絕望,不再相見。彼岸花有紅白兩色,紅色彼岸花寓意著無盡的愛意,代表著無盡的思念,死亡絕望的愛情和以後冥界的信息。而白色的彼岸花,則代表心目中,因死亡永遠無法割捨的愛情傷痛,也是向死而生的人間,最無望生死分離的愛情表達。



      美麗傳說中說彼岸花,花開一千年,葉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如果來世想要再尋得前世舊愛,就記住每一次轉世時後,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不同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與對方,然後發誓永不分開,然後在下一世,再次跌入生死的輪回。因此,許多愛侶,把彼岸花紋刻在自己的身體上,女性是紅色,男性是黑色,有的還紋刻指紋或者姓名,以便於轉生來世,彼此可以藉著彼岸花尋找到對方,來世再續前生之思念,這是多麼美麗的「道愛、道別與道謝」生死觀。



      彼岸花的觀念與意義,而且能夠作為一把鑰匙,貫穿本書的軸線意念,面對挫折、痛苦,甚至臨終前的情景,希望我們能夠修鍊自己,使恐懼降到最低,當我們走向忘川,在黃泉路上手執彼岸花,回想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掛礙無有恐怖時候,我們善生、善別、也善終,在彼岸花前說聲再見!?? ?

    ?


     





    推薦序:朱明霞、雷愛民、蔡美菊

    作者序:張家麟



    壹、為什麼要討論死亡議題

    一、初心?? ?

    二、感受?? ?

    1.哥哥的死亡

    2.爸爸的死亡

    3.媽媽的死亡

    4.弟弟的死亡

    三、認知

    四、體會

    五、生死的五維管理?? ?

    1.管理好信仰?? ?

    2.管理好生存?? ?

    3.管理好生活

    4.管理好生命

    5.管理好死亡:人活著-就是向死!



    貳、何謂死亡?? ?

    一、死亡學定義

    二、死亡教育課程

    三、何謂死亡

    1.從靈魂學觀點論

    2.從現代醫學統一觀點論

    3.從動力學觀點論

    4.從心肺死亡論點

    5.從腦死亡論點

    6.從醫學界綜合論點

    7.從西藏醫典死亡論點

    四、死亡學研究目的?? ?

    五、面對死亡態度



    參、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

    一、安寧緩和療護的定義與期許?? ?

    二、安寧療護的起源與發展

    三、台灣地區安寧療護發展

    四、中國大陸的安寧療護發展?? ?

    五、安寧療護的內涵與實施

    六、臨終關懷內容



    肆、生命(死亡)教育與醫學倫理的強化?? ?

    一、生命(死亡)教育的定義?? ?

    二、宣揚生命(死亡)教育的作用?? ?

    三、生命(死亡)教育實施時間?? ?

    四、死亡教育在兩岸現狀?? ?

    五、醫學倫理對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的重要?? ?

    六、我支持安樂死?? ?

    七、中國大陸積極推動安樂死立法?? ?



    伍、對於瀕死( Near-Death Experience, NDE )經驗的研究

    一、瀕死的定義?? ?

    二、瀕死的解釋?? ?

    三、瀕死體認的解讀( Near-Death Experience,NDE )?? ?

    四、探討瀕死經驗原因

    五、台灣對瀕死經驗研究?? ?

    六、作者在中國大陸瀕死經驗調研案例?? ?



    陸、死亡的發生及自我前置管理?? ?

    一、三個事件思考死亡管理

    二、面對死亡發生的五個感知階段?? ?

    三、珍惜生命最後規劃目的

    四、死亡來臨

    五、珍惜生命迎向告別



    柒、宗教助念與悲傷管理

    一、構成宗教的要素與臨終關懷定義

    二、中國式佛教助念與臨終關懷

    三、印光法師助念指導原則

    四、悲傷管理

    五、作者對胞弟往生的傷痛管理



    捌、生命與唯心世界及唯物現實的掙扎?? ?144

    一、生命與唯物主義?? ?

    二、唯心主義的創造性

    三、莊子的生死觀

    四、心物合一的生命認知?? ?

    五、心物一元解釋生死



    玖、政府及民間可以為死亡做一些什麼

    一、台灣行政機關立場

    二、台灣安寧緩和療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三、台灣立法機構對安寧緩和療護(尊嚴善終法)提案情形

    四、台灣民間對安樂死觀點

    五、中國大陸發展安寧療護立法



    拾、珍重再見來世是否還要乘願紅塵?? ?

    一、彼岸花與該隱

    二、人間道需放下

    三、問紅塵情最美

    1.倉央嘉措的故事?? ?

    2.倉央嘉措的詩

    3.倉央嘉措的今生

    4.因果循環應有來世

    5.結語





    ?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護理部主任 蔡美菊推薦序

    管理生死學的驚艷




      某天接到一位多年沒見的老同事電話,知我投入安寧療護有多年經驗,問我願不願意幫忙看一份有關安寧療護的稿子,心想個人投入居家安寧已近20年,加上這幾年也負責安寧病房業務,看一份稿子以我的專業經驗應該不成問題,便爽朗答應。收到稿件時,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它並不是一篇「稿子」而是一本「書」,第一頁寫「管理生死學」迎接死亡:珍惜當下存在的生命,張家麟著,讀完第一章才知道張教授是一位在生死學領域默默耕耘的學者,後來接到教授電話了解他著作的初心深為感動,更慶幸自己有機會拜讀教授的大作。



      這本「管理生死學」除了有教授個人親身經驗及對生死意義與安樂死、安寧療護精闢的見解外,更加入如何強化生命教育與醫學倫理之議題及瀕死案例經驗介紹,以及死亡在宗教上因果循環關係,這些是目前在學術上較為少見的資料,教授無私傾曩相授,書上內容可以讓醫護人員在照護末期、臨終病人照護上,理解如何應用同理心以病人及家屬的角度去提供最適合病人的個別性護理措施。



      這本書我特別驚豔的是「瀕死經驗的體驗」這章節,我在臨床服務36年了,已經不記得照護過多少位臨終或末期的病人,依照台灣傳統習俗多數家屬會選擇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離開醫院回到病人熟悉的家安終,病人離開醫院後多久往生?或者是奇蹟式病情好轉,醫護人員並不知道,曾經耳聞有病人都已經被診斷死亡但卻復活,對復活後病人其人格與生、心、靈各方面的改變則無相關文獻可進一步了解。透過本書的案例介紹,滿足了讀者對這部分迷失的了解,並且理解當事人在其人生觀、認知、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及若干超能力的轉變,實在是太不可思議。雖是主觀爭議,但能讓醫護人員知道有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後,進而尊重當事人的感受。



      雖說自己是一個資深的臨床護理師,在實務中我可以和病人、家屬侃侃而談末期照護相關議題,並積極推展安寧療護,期望病人可以善終。但是……我沒有張老師的勇敢!記得8年前我的三姊因肺癌轉移到腦、肝、腎等全身,姐姐意識已呈現半昏迷狀態,明知已無法再做最後搶救,而……我卻開不了口建議姊夫讓姊姊接受安寧照顧,還是委由主治醫師來向家屬說明治療計畫,對於我一個臨床護理老兵都無法以平常心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家人即將接受死亡,更何況是一般非醫療人員的民眾呢。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做好自己生命的管理者,真正作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而不用為難或讓家人痛苦地為我們決定末期生命品質!



      認識張教授是一個偶然的契機,感謝這個契機讓我獲益良多,不僅增加個人對生命意義的體認,也強化對生死學的基本概念,這將有助於我臨床教學與病人照護政策擬定之重要依據。



      誠心推薦「管理生死學」一書,將可開啟您、我對生死學另一領悟!

    ?




    其 他 著 作
    1. 與神對話【上冊】:第七屆全國扶鸞大會暨全國鸞堂介紹彙集
    2. 與神對話【下冊】:當代台灣鸞務變遷
    3. 宗教研究:論文寫作與實務
    4. 神來一筆:扶鸞的回顧及展望
    5. 兩岸和聲:兩岸民間互信論壇文選
    6. 誰在宗教中:宗教社會學的詮釋
    7. 來生石
    8. 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台灣民間宗教
    9. 受戒武僧 豔蛇纏繞
    10. 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