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品味唐朝:唐人的文化、經濟和官場生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1111
賴瑞和
聯經出版公司
2024年1月11日
217.00 元
HK$ 184.4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0871111
叢書系列:
聯經學術
規格:平裝 / 584頁 / 14.7 x 21 x 3.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聯經學術
分
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假如她們是男人:唐代女皇難產與性別政治
王朝劇場直播中4:賽雷三分鐘漫畫中國史【隋唐∼五代十國】
說不盡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講
盛唐演義
圖說隋唐五代
內
容
簡
介
《品味唐朝:唐人的文化、經濟和官場生活》收入賴瑞和教授發表在海內外刊物上的14篇論文和3篇學術隨筆,涉及唐詩、小說、寫本文化、唐人的經濟生活和貨幣問題、唐士人怎樣做官,以及他個人的漢學師承記。賴瑞和教授試圖從四大面向——職官、日常生活、碑誌和地理,來細細品嘗唐人的文化、經濟和官場生活。本書是賴瑞和教授的遺著,充分展現了他一貫樸實、細密的治史風格。
目
錄
自序
第一輯?? ?唐詩、小說和寫本文化
韋應物的詩〈送楊氏女〉——歷史和文學的讀法
王維的〈相思〉和唐代的南方
小說的正史化——以《新唐書•吳保安傳》為例
劉知幾和唐代的書及手抄本
第二輯?? ?唐人的經濟生活和貨幣問題
唐人在多元貨幣下如何估價和結帳
唐代除陌法和除陌錢新解
第三輯?? ?唐人怎樣做官
唐代的待詔
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台——〈李素墓誌〉和〈卑失氏墓誌〉再考
唐代使職「侵奪」職事官的職權說質疑
唐代的檢校官制
唐代的州縣「攝」官
唐代的侍御史知雜
唐「望秩」類官員與唐文官類型
唐後半期一種典型的士人文官——李建生平官歷發微
附 錄 漢學師承記
萬里尋碑記——我怎樣找到〈大悲菩薩傳碑〉
妙善傳說的兩種新資料——評杜德橋《妙善傳說》
追憶杜希德老師
?
序
自序
品味唐朝,方法很多。本書所收的十四篇論文,想從四大面向——職官、日常生活、碑誌和地理——來細細品嘗唐人的文化、經濟和官場生活。這四大面向,我常戲稱是我治唐史的「四把鑰匙」,模仿已故北大鄧廣銘先生治中國史的「四大鑰匙」——年代、地理、職官、目錄。
比如,書中的第一篇論文,論韋應物的詩〈送楊氏女〉,便用上了這四把鑰匙。
詩人韋應物的官歷,過去我們都很熟悉,但卻無人點出他這些官的深層意義。本文細考發現,他一生所做的官,都是唐人所說的「美官」—不是上等州縣的好官,就是京城人人稱羨的郎官。這些官的月俸錢都很可觀。他不應當「貧窮」。他在詩裡常說的「貧儉」和「貧約」等等,應該都是謙詞,不可當真。他女婿楊凌結婚時的官銜大理評事,也很有意義,不可忽略。它等於告訴我們,楊凌是在幕府做事。這點是前人所未言者。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去看這首韋詩,可以討論的事物就更多了。比如,韋應物一生四處宦遊做官,住在哪裡?答案︰住在官舍。我們從唐代的「郡齋詩」,可以得到許多關於唐代官舍的材料。他家中必定也跟中古時代官宦之家那樣,蓄有家奴。這在當時的士人階層,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他妻子死後,韋應物可不是現代人所說的那種可憐兮兮的「單親老爸」,而是一個擁有眾多家奴幫他做家務的家長。他和兩個女兒,仍然可以過著非常舒適的士人家生活,有奴婢的照顧。
韋應物和他妻子元蘋,以及他父親等人的墓誌,都先後在西安出土,為本文的歷史重建工作,提供了許多絕佳的證據。近數十年來,唐墓誌和碑刻的大量出土和出版,改寫了不少唐史敘事。碑誌這把鑰匙,在本書所收的其他論文中,也充分發揮了它的強大功能。碑誌在職官研究上的重要性,更是明顯易見。如果不是靠了碑誌,本書第三輯中的好幾篇論文,根本無法完成。我們今天絕不能單靠兩《唐書》等傳統文獻來做研究和立論了。
地理是唐史研究中比較被忽視的一環。然而,三十年前,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乘搭火車和長途客車,在中國大地上行走了超過四萬公里的路,後來寫成一本旅行書《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台北︰爾雅出版社)。我一直對唐人的旅行、宦遊和出行方式,深為著迷。韋應物詩中那位楊氏女,剛完婚就要在隔天一大早「大江泝輕舟」,從此跟她的父親家人別離了,不知「見爾當何秋」,好不悲傷。中古時代的女子,一般只不過從城中的某一坊,嫁到同一城中的另一個坊。或從這一村子,嫁到數里外的另一個村子。但楊氏女為什麼竟然要嫁得那麼遠,需要乘坐一艘「輕舟」,溯著「大江」往上游去,才能到夫家?因為她嫁給一個士人官員楊凌。他在江上游某個幕府做官。楊氏女不得不跟著他遠行也。
士人是唐代最常需要遠行的一個群體(而非和尚和商人)。唐代的水陸驛站,大抵是為士人做官出行而設,附帶傳送文書和包裹,遞解被貶的官員等等。水驛恐怕又比陸驛更重要。楊氏女出嫁,用的就是水驛。她乘坐的那艘 「輕舟」,在大江上行走,看來好不「危險」。其實「輕舟」只不過是文學語言,實際上應當是指滁州水驛站的一艘官船,堅牢可靠。我們大可不必替她擔心。同樣,〈王維的〈相思〉和唐代的南方〉一文,也探討了王維如何從長安到遙遠的嶺南去出任南選使,見到「南國」的古典相思樹和紅豆。他走的也大半是水路。
我一向喜歡把唐史上的種種問題,當成一個一個「懸案」來逐一破解,不愛做「唐宋變革」或「士族的沒落」那種大題目,偏愛做我已故宋史老師劉子健先生所說的「中」或甚至「小」的題目。這「四把鑰匙」,正是我做「破案式唐史研究」的利器。
一般唐史學者,恐怕不會把日常生活,視為治史的一把鑰匙。但我過去在台灣清華歷史所,教過十一年《唐代日常生活史》之類的課,養成了一種處處以日常生活的觀點,來觀看唐史的習慣。我常發現,它是一把靈巧的鑰匙,可以解開唐史上的許多「謎」。一般的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不外乎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事。我還沒有寫過這一類的論文,但本書中有兩篇論文,曾經發給生活史課上的研究生當教材,卻涉及另一層次的唐人生活。
一是〈唐人在多元貨幣下如何估價和結帳〉這一篇,乍看之下,好像是唐代貨幣史的一篇論文,但我更關心的,其實卻是唐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不同的貨幣來估價和結帳。貨幣的使用,無疑是日常生活上很重要的事,跟衣食住行同樣重要。此外,這篇論文也關注地理的差異,如何影響到不同貨幣的使用。比如敦煌西北地區一向缺乏銅錢,織品貨幣就成了主流。等到敦煌陷入吐蕃,連織品也缺乏,穀物便成了主要貨幣。在漢中等山谷貧窮地區,人們甚至連「一斤麻,或一兩絲,或蠟或漆,或魚或雞」,都可以拿去當貨幣來購買鹽。
另一篇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論文是〈劉知幾和唐代的書及手抄本〉。據劉知幾自述,他少年時代所讀的書,「多因假賃」而「部帙殘缺,篇笫有遺」。這句話有些不好理解。過去也未見有學者解說。為什麼借來的書,就多是「殘缺」的?但如果放在唐代日常生活孩童讀書的角度看,便豁然可解,因為抄書是非常耗時和耗紙張的事。唐代民間抄書,因人力有限,紙張昂貴短缺等因素,常常是「選擇性的抄書」,只抄寫自己想讀的部分。這才導致劉知幾當時所借到的書,多是「殘缺」的,「篇笫有遺」的。這也意味著,他那時代的民間用書,很可能不是卷軸式的,而是散頁式,未經裝裱的。
再如〈唐代的侍御史知雜〉,原本是一篇官制論文,但我的興趣卻被顏真卿〈爭座位帖〉所提到的「別置一榻」挑起了,於是探討了這個「榻」的意義,相信可以給一篇原本很枯燥的官制考證,增添一點日常生活的鮮味。
當然,過去十多年來,我用功最深的,還是唐代的職官制度,先後出版了《唐代基層文官》、《唐代中層文官》和《唐代高層文官》三書,構成我的文官三部曲。然而,本書第三輯的八篇職官論文,卻因種種原因,並沒有收在這三部曲中,成了「孤魂野鬼」。現在趁這機緣,終於收入本論文集中。其中〈唐代的待詔〉和〈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台〉這兩篇,涉及唐代文官中一些伎術官僚和雜色才藝人,跟唐代士人所做的清官和清望官很不同。由此,我才理解到唐代的所謂「文官」,其實是個非常複雜的群體,有清官和濁官之分等等,可以做更精細的「類型研究」,於是又寫了另一篇論文〈唐代「望秩」類官員和唐文官類型〉。
書中所收的十四篇論文,有些發表超過十年,文中的觀點和書目不免有些過時,現在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更新。書中附錄的三篇學術隨筆,追憶我從外文系英美文學的世界,如何走回中古中國的唐朝,等於是我個人的「漢學師承記」。
書名《品味唐朝》,隱含了一個食物意象,也就是要把唐朝當成一道美食來品嘗。書的封面最好選用一幅有食物的唐人畫來設計。我過去為了教《唐代日常生活史》的課,蒐集了數千張唐代的墓室壁畫圖和唐代文物圖,以便隨時可以做成投影片,放給學生看,有圖為證,以圖證史。翻找了一會,發現西安韋項墓的年代很明確(玄宗開元六年,西元 718 年),且出土了一幅線刻畫,刻在石槨棺的石板上,很適用在封面上。畫中那個宦門侍女(一說貴族仕女),右手托著一大盤子的包子走過來,好像要請大家品嘗的樣子。畫家正好捕捉到她走動的瞬間——注意她的左手,正配合步伐,向上揮動,婀娜多姿,風情萬種。她的容貌和神情優雅。衣著細節和頭飾也都很有看頭。畫的線條非常流暢。畫者肯定是唐代的一個專業畫家,很可能在替韋項家中某個真實的唐代女子寫真。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