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孩子為什麼這樣說?:解密孩子話語背後的情緒及需求,以真誠對話和行為引導,化解他的對抗與不安、建立自信與快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06087
千英姬
余映萱
台灣廣廈
2024年1月1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1306087
  • 叢書系列:新手媽咪特訓班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手媽咪特訓班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孩子常說的話裡藏著鑰匙,

    擁有「聽孩子說話」的能力,是讓孩子幸福的關鍵!

    一本由資深兒童心理專家專為家長而寫,

    「學會傾聽」與「回應對話」的實戰指南,

    帶你從孩子的話語中,解讀他們的情緒與想法,走進2-10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 &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親子共讀「我們家的睡前故事」許伯琴? 認同推薦



      「不要!我要繼續玩!我不要回家!」

      「媽媽有一天也會死掉嗎?」

      「我討厭妹妹,我希望她消失!」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孩子為什麼會說出這種話?



      為了讓孩子具有健全人格、完美個性,父母們經常忙於苦惱「該如何跟孩子說話」,

      然而,在父母們拼命關注於說什麼話的同時,卻忽略了隱藏在孩子話語背後的想法。

      越是經常說出口的話,就越容易被認為是「又來了」而不耐煩,

      但父母若能理解孩子的「話中有話」,並給予正確有益的回應,

      將能化解彼此的溝通困難,並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甚至培養同理及解決問題等能力。



      本書作者以「九型人格學」為基礎,根據孩子的說話習慣,歸納為6大類型──

      不安的言語、探索性的言語、趣味性的言語、主導性的言語、愛的言語、情緒化的言語;

      並精選出33個代表性話語,逐條分析此類孩子的個性特質、會說出這些話的原因,

      以及提供能讓不同孩子順性發展的對話技巧,陪伴他們幸福快樂地長大。



    本書特色



      ◎為超過一萬人諮詢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結合理論和經驗,帶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作者在育兒現場與親子諮商領域擁有近二十年的資歷,而在豐富的經驗中她發現,不論是什麼樣個性的孩子,教養的關鍵都在於孩子的言語。因此作者在本書中,以兒童心理學、九型人格學等當代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帶你放下父母的觀點、改以孩子的視角出發,去理解孩子們表達不清楚的情緒,或說不出口的想法,讓你更深入寶貝孩子內心世界的秘密。



      ◎精選33句孩子的代表性言語,從「個性特質」與「發展階段」破解話語背後的信號!

      - 笑鬧著說「看看我!我很好笑吧?」的孩子,也許正在傳達「關心我一下」的訊息。

      - 氣噗噗吼著「為什麼不聽我的話!」的孩子,怒氣中可能隱藏著恐懼、悲傷、害怕等心情。

      - 「可以做這件事嗎?」凡事都要反覆確認的孩子,或許是想透過提問方式來和父母對話。

      作者從無數孩子中,整理出最常說的言語,並於書中一一解析那句話背後可能的涵義,讓你對話語的理解不再僅止於表面,而是能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並滿足他的內在需求。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用尊重與愛去引導的對話技巧,找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養法!

      在從孩子的說話習慣中,更認識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後,針對不同性格特質的孩子,一定要分別給予適切的對話,才能借力使力讓他們順性發展。容易不安的孩子,需要累積他對自己、父母的信任感;喜歡探索世界的孩子,可以藉機提升他的解決問題能力;情緒化的孩子,則以培養同理能力為優先……父母給予正確的回應,將能帶領兒女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名人推薦



      聽懂孩子背後的情緒與想法,用正確有益的方式回應孩子,是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禮物。──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 陳志恆



      家長總努力向孩子傳達生命經驗,卻忘了「傾聽」才是更重要的互動,願你我都能擁有聽孩子說話的能力,讓對話成為理解與支撐孩子最堅實的力量。──親子共讀頻道「我們家的睡前故事」 / 許伯琴

    ?


     





    序言|你家孩子今天最常講的話是什麼?



    PART 01

    孩子為什麼說出不安的言語?


    ◆以「確信傾聽法」為原則,累積孩子的信任感

    媽媽也會死掉嗎? ──擔心父母會消失的孩子

    夢中出現了可怕的巫婆 ──害怕入睡的孩子

    我的包包都準備好了! ──總是做好萬全準備的孩子

    |COLUMN|幫助孩子自主完成事情的方法

    交不到朋友怎麼辦? ──新學期前夕感到焦慮的孩子

    可以做這件事嗎?那個可以吃嗎?可以去玩了嗎? ──反覆確認的孩子

    上次答應要買玩具給我,什麼時候會買呢? ──對約定很敏感的孩子



    PART 02

    孩子為什麼說出探索性的言語?


    ◆以「創造性傾聽法」為原則,提升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我們一邊猜謎一邊散步啦! ──渴望猜對答案的孩子

    |COLUMN|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問方式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賣弄知識的孩子

    這是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

    不要在別人面前講我的事!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害羞的孩子

    我想要自己一個人玩 ──經常獨自玩耍的孩子



    PART 03

    孩子為什麼說出趣味性的言語?


    ◆以「積極傾聽法」為原則,增強孩子的幸福感

    一起去遊樂場!一起玩吧! ──總是想要四處玩耍的孩子

    看看我!我很好笑吧? ──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

    您已經罵完了,我現在可以去玩遊戲了嗎? ──滿腦子只想玩樂的孩子

    我不想再跳芭蕾舞了!我想學跆拳道 ──經常轉變興趣的孩子

    哇!這個看起來很有趣!那個好像也好好玩!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



    PART 04

    孩子為什麼說出主導性的言語?


    ◆以「認定傾聽法」為原則,發展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我要自己做!我會自己做! ──希望由自己獨立完成的孩子

    |COLUMN|培養孩子自我主導能力的注意事項

    為什麼不聽我的話!氣死我了! ──事情不如意就心生煩躁的孩子

    不要!我要繼續玩。我不想回家!我不要! ──任何事情都想隨心所欲的孩子

    這是我的!不可以碰!不要拿來玩! ──擁有強烈佔有慾的孩子

    我討厭弟弟妹妹,我希望他們都消失! ──希望受到公平待遇的孩子

    現在爸爸媽媽在吵架嗎? ──試圖調解爭執的孩子

    ?

    PART 05

    孩子為什麼說出愛的言語?


    ◆以「溫暖傾聽法」為原則,建立孩子健康的自尊心

    請稱讚我! ──渴望被認定的孩子

    我要抱抱,我要親親! ──喜歡肌膚接觸的孩子

    看著我,牽著手手睡覺! ──需要依附對象的孩子

    你喜歡我,還是喜歡弟弟妹妹? ──比較父母的愛的孩子

    我想帶糖果給朋友! ──樂於和朋友分享的孩子



    PART 06

    孩子為什麼說出情緒化的言語?


    ◆以「尊重傾聽法」為原則,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

    突然很想哭! ──情感豐沛的孩子

    我心情很好!我心情很差! ──情緒起伏大的孩子

    我對媽媽鬧彆扭了! ──渴望心情被理解的孩子

    這個歪掉了啦! ──擁有自己規則的孩子

    我不要這個!我不要那個! ──什麼都討厭的孩子

    朋友說他不要和我玩 ──被拒絕而心碎的孩子

    |COLUMN|理解孩子拒絕他人的心理



    附錄|用繪本傾聽孩子的心聲

    後記|父母們,不要再寫悔過書了!



    ?









    你家孩子今天最常講的話是什麼?




      孩子在說話,父母卻沒在聽



      每當孩子一開口說話時,你就啞口無言了嗎?「不要!」、「我不要做那個!」、「我討厭媽媽!」、「我不要和爸爸玩!」、「走開!」……父母提議的事情,孩子都不喜歡,甚至會說出否定父母存在的言語。在聽到這番話後,我們總會忍不住怒氣沖天地質問孩子:「這些話你是從哪裡學來的?」



      而從那時起,我們會開始尋找親子諮商所或教育機構,並且閱讀別人推薦的育兒書籍,然後開始熟記「父母如何跟孩子說話」的技巧。然而,很多書籍中的案例並不完全符合每個家庭的狀況。由於情況不吻合,我們便感到更加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改善與孩子的對話。



      我也是一樣。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我認真地按照教科書上的知識來執行,還自認為做得很好。因工作關係,我也四處進行家長教育和諮商,毫無保留地以專家的眼光給予其他父母諸多建議。然而,當我開始養育第二個孩子時,狀況完全轉變了。



      「我不想去幼兒園!」五歲的老二從會講話開始,嘴裡總是掛著:「我要自己來!」、「我不要!」、「討厭這個!」每天都像在打仗。



      面對一個脾氣難搞又敏感的孩子並非容易的事。我之前總是建議父母們,即便要花上許多時間,也要好好跟孩子溝通。但此時我卻超級希望自己的耳朵變得很遲鈍,這樣才可以對孩子的話充耳不聞。也許有很多父母下定決心要傾聽孩子的話,但面對孩子愛生氣、頑固又抓人話柄的言語時,還是會感到不知所措或發脾氣,然後又再次對孩子產生內疚感,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然而,讓我們回想一下懷孕那段時期吧!孩子在母親肚子裡的十個月,我們與孩子進行了許多對話:「寶寶啊!我是爸爸!你聽得到爸爸的聲音對吧?」、「媽媽今天心情很好喔!」、「天氣快要變冷囉!」就像這樣,我們不斷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此外,當孩子出生後,我們也會對他說:「原來你是尿尿了才不舒服啊!爸爸幫你換尿布吧!」、「我們的寶貝肚子餓了啊!媽媽現在趕快幫你泡ㄋㄟㄋㄟ喔!你等一下!」父母甚至能從孩子的哭聲中讀懂他們想要什麼,展現了驚人的能力。



      但是,當孩子開始會叫「媽媽」、「爸爸」之後,神奇的事情便發生了。本來面對自己的孩子,擁有全世界最敏銳的耳朵來傾聽的父母,現在耳朵卻漸漸聽不清楚了。孩子逐漸長大,說話能力變好,也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父母讀懂孩子心思的驚人能力跑去哪裡了呢?孩子都開口說話了,為什麼父母反而關上耳朵,連對話也變得困難了?



      事實上只需要稍微打開耳朵聆聽孩子的話,許多事情就會有所不同。



      某天早晨,我家孩子不斷重複「我不喜歡!」、「我不要去!」,我停止勸他出門,反問他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



      「你為什麼不想去幼兒園?」

      「幼兒園裡面沒有媽媽啊!」

      聽到孩子這麼說,我就一陣鼻酸。



      「原來你想和媽媽待在一起啊!媽媽也想和你待在一起。謝謝你這麼喜歡媽媽,媽媽也很喜歡你喔!」



      「那媽媽為什麼要把我送到幼兒園?」



      這就是孩子好奇的點。如果喜歡就該一直在一起,他不明白為何我要跟他分開。



      「媽媽出門是為了去工作,雖然沒有跟你在一起,但媽媽愛你的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且就算我們分開了,媽媽還是時時刻刻想著你喔!」



      到了幼兒園門口,我和孩子分開之前,孩子對我說:

      「我會一直想著媽媽,媽媽也要一直想我喔!」



      到了放學時間,我去幼兒園接孩子,孩子對我說:

      「媽媽?我今天一直想著你,媽媽你呢?」

      「媽媽在工作的時候也一直想著你啊!」



      我不再只關注孩子單方面的話,甚至進一步向孩子提問,去聆聽他內心的聲音。我因此得以更深入地瞭解孩子,進而找到問題的線索。



      在孩子常說的話裡藏著一切鑰匙

      父母總是很忙碌,必須要上班、要做家務事,經常沒有閒暇看著孩子的臉好好說話。不知不覺中,真心誠意地對孩子說的話做出反應的父母消失了,父母只會注意孩子是否有聽清楚自己說的話?



      現在,希望各位父母能夠重新專注於孩子的言語。關於孩子的資訊、想法和情緒,全都藏在孩子身上,應該將孩子經常說的話當成線索,從中探索他的內心世界。



      「最近媽媽對你說了什麼話,讓你感到最開心?」

      「我幫你做什麼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珍貴?」

      「爸爸做什麼事時,你會感受到幸福?」



      每個孩子的性情都不一樣,想要的東西也不同,因此根據情況的差異,我們會聽到不同的回答。有些孩子的心靈需要被充分理解,有些孩子只要父母願意認真聽自己講話就感到滿足了。



      「爸爸為你做什麼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自己被愛著呢?」

      「爸爸抱我的時候!」



      「媽媽?朋友推我、害我跌倒了,手掌也受傷了,這裡要貼OK繃。我討厭他。」

      「你應該很難過吧!我看看哪裡受傷了,會痛嗎?媽媽要怎麼幫你呢?」

      「不用幫我沒關係。只要貼個OK繃就好了。」



      我們在聽孩子講話時,偶爾會對孩子特有的表達方式感到驚訝。「他根本是天才吧!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呢?」才剛開始學習語言的孩子,他們的言語最為純真且出於本能,只有在幼兒時期才能聽到那樣的表達方式。然而,未來當孩子越發社會化,孩子專屬的獨特感也會逐漸消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應該更加珍惜並傾聽孩子說話的理由。我在和孩子交談時,也會將特別想留在記憶中的言語記錄下來。



      現在請父母們將耳朵打開,讓孩子可以主動開口說話吧!沒有人比父母更瞭解自己的孩子。當我們從「學習父母該說什麼話」轉變為「學習聽懂孩子的話」時,我們便能夠擁有無與倫比的幸福育兒經驗。



      如果父母總是用心聆聽孩子言語中所隱含的心聲,即使與長大後的青春期孩子產生意見衝突,依然能夠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當孩子說出「媽媽你根本不懂我,不要再亂關心了!我說過我會自己處理啦!」這樣的話時,實際上孩子內心所蘊含的是「媽媽有在好好聽我說話嗎?為什麼媽媽只顧著講自己想講的話?」的情感。



      當然,「聆聽孩子的話」也需要訓練。生活在這個繁忙的時代,父母可能會期望孩子能夠立即理解自己的期望與需求,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育兒的問題無法立刻解決,而是需要投注時間和心力,與孩子建立長久的關係。就像培養一株植物,等它結出果實需要長時間的耐心和努力一樣,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



      我家老大最近一直抱怨自己因為老二壓力很大。在睡前,我抱著老大,對他說:「你因為弟弟而壓力很大、很多時候也需要忍耐,所以很辛苦吧?」



      孩子抱著我回答:「媽媽,謝謝你這麼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常用的語句。由於孩子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說著這些話,我們可能會忽視,或試圖改變孩子並責備他們。但實際上,孩子的說話習慣會成為我們理解子女的教養關鍵。



      為了更有效地聆聽和回應孩子的話語,本書將孩子經常使用的說話習慣分為六種類型:不安、探索、有趣、主導、愛、情緒化,並搭配孩子的發展時期和個性特質,解析孩子說出這些話的可能原因。而本書的理論基礎是「九型人格學Enneagram」,它是基於人類需求將性格分為九種類型的一種個性心理學理論。



      然而,請大家牢記,有些孩子更傾向透過行為來展現自己的個性特質,而不是透過言語。這六種類型只是一種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參考,並不是提供父母分類或歸類孩子的標準。面對滔滔不絕地說話的孩子,在孩子的言語海洋中感到頭暈目眩的父母,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們親切的指南。



      在當今充斥著父母和專家言論的時代,正是我們最需要研究自己孩子說話習慣的時刻。希望本書能幫助您更關注孩子的說話方式,而不是只關注父母應該說什麼話。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