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從行醫到育醫,陳宗鷹教授的醫者人生

麻醉醫師的多重宇宙:從行醫到育醫,陳宗鷹教授的醫者人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3494
陳宗鷹,吳宛霖
心靈工坊
2023年12月22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3573494
  • 叢書系列:Caring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aring


  • 醫療保健 > 醫學/醫療史 > 傳記/醫療史











      出身貧困,卻成為臺灣第一位赴美學習「神經麻醉」的醫師,

      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

      陳宗鷹用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

      不但翻轉人生,也開創出花東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臺灣水牛精神,奮鬥不懈,事事感恩

      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宗鷹醫師,來自彰化的貧困家庭,從小跟著父親務農,小學就得到金紙工廠打工補貼家計。但憑著水牛般的毅力,他考上公費醫學生。「成長過程中,受到多人無私的幫忙,我就應該無私地回報。」誠摯待人、心懷感恩,成了陳宗鷹一生行事的基調。



      默默守護病人的幕後功臣

      他曾至海外學習,精通神經麻醉、小兒麻醉等各種麻醉次專科。二十年前來到花蓮慈濟醫院,爾後帶領麻醉科部、訓練後進,偶遇手術檯上的驚濤駭浪,他沉穩以對。曾執行連體嬰分割手術等高難度麻醉,並搶救惡性高熱等罕見併發症。



      從手術檯走上講台,開啟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陳宗鷹以熱忱投入醫學教育,帶動醫學生樂於學習;他積極推展院校合作,將臨床的高科技醫療導入教學;也將慈濟特有的醫療人文特色融入醫學教育,以人本醫療、感恩、尊重、愛,培育未來醫師。優異的辦學成果獲各類評鑑的肯定。他說:「平凡的我們,會一直做好該做的事。」未來他會繼續朝著醫學教育的理想,展翅鷹揚,翱翔在大山大海的東臺灣。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位赴美學習「神經麻醉」的醫師,於花東後山服務、奉獻、傳遞醫學火種的人生傳記。

      ★貧困農家子弟成為醫學院院長,翻轉人生的勵志故事。

      ★麻醉醫師開外掛,從隱身幕後的手術功臣,到走上講台當教授,更成為醫學院院長,培育花東醫護人才。



    真摯推薦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前董事長

      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推薦序

    林啟禎 /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前董事長

    王本榮 /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

    林俊龍 / 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自序 / 做好該做的事



    序曲



    第一部 田中青年養成記

    1在田間和工廠長大的少年

    2田中風雲人物

    3木訥又熱情的新鮮人

    4從Intern變成有名字的醫師

    5無法醫治父親的醫師

    6走入外科裡的內科醫師

    7野百合般的愛情

    8花蓮初接觸迷途驚魂



    第二章 麻醉專業之路

    1疼痛與嗎啡的祕密

    2臺灣第一位赴美進修神經麻醉的醫師

    3神經功能監測的奧妙

    4佛羅里達旅途驚魂



    第三部 東部麻醫生活

    1到偏鄉再做一次住院醫師?

    2被討厭的勇氣

    3遇到麻醉醫師最大的惡夢

    4兒童麻醉我來守護

    5神經麻醉臨床運用

    6困難麻醉步步驚心

    7名副其實的教學醫院

    8麻醫世界的多重宇宙

    9教學是全院的事



    第四部? 用一切奉獻醫學教育

    1加入救火隊? 挑戰六年新制

    2活化的委員會

    3接住所有學生

    4陪伴醫學生走在行醫路上

    5最高等級通過法

    6生命中的不定時炸彈

    7專心致志下一個十年

    8成為開枝散葉的大樹

    9 疫情改變醫療生態? 人工智慧AI崛起

    10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

    11善的循環 真心不變





    推薦序



    有水牛精神的醫學教育鳳凰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前董事長)




      陳宗鷹院長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一位有共同美好回憶的好夥伴。每次介紹給新朋友認識,我都會提到多年前他在成大醫院英勇表現的一段故事。在一場壘球的冠軍賽中,我擔任投手,宗鷹擔任三壘手,終局下半我隊領先一分,對方兩出局卻滿壘又輪到四番強棒打擊,只要一個安打就足以翻轉戰局。不能保送的情況下,我投出正中好球,對方把球打得扎實,朝著三壘線邊而去,根據經驗至少是二壘安打,我心想糟糕了!回頭只見來不及用左手手套接球的宗鷹,用右手空手把球擋下,撿起來踩三壘結束比賽,為我們贏得冠軍。當下我不知道宗鷹的手,腫痛多嚴重?有沒有骨折?我只記得他用一向開朗的笑容,英雄不是他似地與大家擊掌慶功。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陳宗鷹院長,永遠默默接受挑戰,並出乎意料成功地完成任務,從不自滿、從不驕傲、也從不停歇。轉眼,他就接受下一個使命,繼續向下一個目標前進。



      多年前,宗鷹從成大接受完麻醉專科醫師訓練後,轉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當時曾經不捨卻為他高興,因為他做了正確的選擇,果然在麻醉專業與醫學教育上發光發熱並嶄露頭角,在兩個領域都成為功績顯赫的巨擘,猶如飛天的鳳凰。



      然而,宗鷹並不是出身豪門,靠基因加持的鳳凰,而是從小在泥濘與生活中搏鬥的水牛。出生在彰化縣田中鎮,他是七兄弟姊妹的老四,幼年家境清苦。他跟其他兄姊弟妹都要幫忙工作、貼補家用;跟著父親遠行下田種水果,中午吃泡麵,則成為深刻的回憶;特別的是他參加國小少棒隊,原因竟是球隊供餐,可以減輕家用。



      艱苦中成長的宗鷹四育兼優,國中畢業考上臺北工專、臺中師專與建國中學三所學校,此時幸有人生第一個伯樂邱慶華導師,勸服家中考慮經濟因素去念師專的壓力,而選擇離鄉背井北上念建中。雖然逐漸從泥濘中脫穎而出,但在高中持續地掙扎適應孤獨自省認份經驗,終於歷練出為得撲鼻香,必須寒澈骨的凌雲壯志與艱苦卓絕的心智,並以為家庭經濟考量選取公費生的方式,順利開啟走向醫學的康莊大道。



      在這本半自傳的報導書籍裡,除了可以從宗鷹的成長故事裡,看到他如何從許多挫折中愈挫愈奮,因而培育出浴火重生的鳳凰性格;也可以看到他認份知足的個性,是如何為不忮不求的胸襟打下深厚的基礎;而發自內心的熱情,又如何發展成內涵信心的源泉。



      行醫的最大挫折是無法醫治自己的親人,何況是從小是全家支柱的父親,從糖尿病衍發的腎衰竭與神經病變,都折磨著病人與家人。當時家境仍然艱困,許多熱心的外來支持讓宗鷹感懷於心,相信這也是宗鷹終身為人懂得惜福感恩,並且樂於奉獻的靈性根由。



      宗鷹的野百合戀愛史很夢幻窩心,選麻醉當專業的理由也很有趣。在美國遭遇恐攻之際,他依然到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進修;在佛羅里達的經驗,雖然有些驚恐,他依然樂觀面對。許多人把人生的機會與選擇當成好像是命運安排,而認為理所當然,但宗鷹從小培育出來的水牛精神與吃苦耐勞,卻讓他處之泰然、甘之如飴。許多的平凡必須經過滴水穿石的磨練,才能發出不平凡的璀璨光芒。



      從泥濘地的成長鍛鍊出堅毅不拔的內涵信心,讓他在花蓮慈濟醫院嶄露頭角並脫穎而出;研究體感神經監測與兒童麻醉的專業發展,是一條人跡稀少的路,跨入醫學教育則是熱忱與奠基後的必然結果。宗鷹從「宜花東醫事類教學聯誼會」期望一起帶動提升整個宜花東各醫職類的教學品質是初試啼聲,再成立「醫學教育研究發展小組」,力推「醫療菁英培育計畫」。他歷經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與花蓮慈濟醫院教學副院長磨練,終於被賦予醫學院院長的重任,帶領慈濟醫學院以唐吉軻德的精神,不斷地迎接挑戰,並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



      宗鷹在醫學教育的路上再度與我重逢後,有幾次一起探討醫學教育價值與合作,進行評鑑的經驗,讓我對他有更深的瞭解,因而有榮幸在他的新書上作序。我對這位深富水牛精神的醫學教育鳳凰表達最高敬意,並期許他站在教育制高點,能影響並啟發更多的年輕醫者,以言教身教啟發他們,能莫忘初衷並不畏困難;能在遭遇挑戰與挫折之際,記得「良醫多自苦中來」,願意堅守「良知、尊嚴、榮譽、專業」的四大核心價值,共同為更美好的臺灣醫界而努力不懈。



    推薦序



    實踐人文醫療的希望 在培育良醫

    林俊龍�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我所認識的陳宗鷹副院長,是一位非常務實、用心且使命必達的夥伴,他同時也是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他的專業是麻醉醫學,也是臺灣第一位前往美國進修「神經麻醉」的醫師。二??四年因緣際會,他從西部來到東部的花蓮慈濟醫院,爾後更展開了銜接醫學院與醫院的「育醫」志業。



      展讀此書,對他自清苦中奮發向上特別有感。我出生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兩年,自然經歷了戰後臺灣普遍清貧的時代;然而小我十八、九歲的陳副院長,成長於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卻從貧困中歷練出勤懇奮鬥的意志力。他自幼跟隨父親去田裡種鳳梨,小學就得帶著妹妹們去工廠打零工,然而這位在彰化田間、工廠、市場長大的孩子,卻勤奮不懈地考上公費醫學系。



      教育改變了他的人生,正如證嚴上人常說,「教育是希望,不只是一個孩子未來的希望,也是家庭的希望、社會未來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普天之下的希望。」陳宗鷹不只因教育改變了自己,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慈濟大學醫學院後,他也以教育改變了慈濟所培育的醫學生。



      培育良醫的搖籃



      我始終相信,「實踐人文醫療的希望,是在育醫」。特別是在當今醫療價值觀混亂的時代,更不能忘記證嚴上人創辦醫院的初衷,是為了救人,是為了膚慰病苦,是為了「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慈濟大學是東部唯一設有醫學院的大學,更承擔了培育醫療、醫事人才的重責。



      訓練醫療專業自然有一套嚴謹、實作的方法,在此不贅述,但要如何才能教育出有慈悲心的醫師呢?人們常說「良醫」難求,慈濟有幸,上人在創辦護專(現為慈濟科技大學)、醫學院時,即同時引入「慈濟懿德爸媽」(慈濟志工)以父母心陪伴在外地求學的年輕學子;慈大在大體解剖課程前,醫學生們會親自拜訪捐贈大體的「無語良師」家屬、為其撰寫生平,在解剖課程後,醫學系師生們參與莊嚴隆重的送別會、送靈儀式,讓醫學生深刻感受到「人」的價值;更有「良語良師」標準化病人的長期陪伴教導,這些都是慈濟獨一無二的醫療人文培育模式。



      承先啟後,隨著臺灣醫學教育制度的變革,陳宗鷹除了依政策調整教育方案,同時也想方設法傾聽老師、學生的聲音,並接住學生在課業上與生活上的各種需求,為了培育專業與人文兼具的良醫,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他總是堅持不懈、使命必達。他曾經歷刻苦人生,還在念醫學系時,遇上父親重病、無力籌措醫藥費,幸而在許多善心人士支持捐助下,讓陳宗鷹度過重重難關。這樣的際遇,讓他胸懷感恩,也特別能體會病人與家屬的辛苦。他曾為了好好守護罕見疾病「泡泡龍」小朋友易裂的皮膚,麻醉時,凡膠帶或管線會碰到的地方,他都細緻處理,盡可能減少孩子疼痛,也讓這位泡泡龍小朋友總是指名要找他麻醉。



      陳宗鷹在帶領住院醫師時,更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身教」,結合了「認真負責」、「體恤病人及家屬」,這樣的身教更具說服力,曾獲得花蓮慈濟醫院最佳教學主治醫師,深受年輕醫師們的肯定。



      走出自己的路



      陳宗鷹不只是一位傑出的麻醉科醫師、教授,他從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教學部主任,到花蓮慈院副院長、慈大醫學院院長,一路走來都非常稱職。他除了建立臨床教學制度、銜接大學醫學系與醫院的臨床課程外,對臺灣醫學評鑑委員會(TMAC)的評鑑事項,他也付諸相當大的努力,進而提升了整體花東醫學的教學品質。



      現在科技進步,醫學教育也要不斷結合最新科技,陳宗鷹早期即與同仁們引進由大林慈濟醫院所研發的醫學生「數位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讓每位醫學生一路到住院醫師,都有其個人的電子學習護照,像是看過什麼樣的個案、跟診、參與開刀、師長回饋……等忠實記錄在電子檔案內,這套系統對教學、學生、教師幫助甚益、評估也更為準確。除此之外,慈濟也陸續引進AR、VR、模擬手術、電子解剖臺等,以最新觀念來擘畫未來、跟上最新潮流,讓我們的醫學教育得以走在最前端。



      看到陳宗鷹把醫院教學部當成一個「醫療專科」來經營,一路無私投入醫學教育、用心用情至深,二?一九年也獲得花蓮縣醫師公會頒發的醫療奉獻獎,他是首位以醫學教育獲得這項殊榮的醫師。更欣慰的是,慈大醫學系兼具人文與實力,二?二二年、二?二三年全國醫師國考,慈濟醫學系的通過率衝破了百分之九十,遠高於平均通過率。



      三十七年前(一九八六年),上人創辦慈濟醫院時,醫師護士難求,因而創辦了慈濟護專,又創辦了慈濟醫學院來培育未來醫師。慈大醫學院創辦二十七年來,大約維持著有四分之一的醫學系畢業生留在東部,他們幾乎都是從北部、西部來慈大就讀,畢業後繼續留在花蓮,為鄉親服務並定居於此。很感恩在慈大醫學教育路上,一路陪伴莘莘學子、無私奉獻的許多大醫王!陳宗鷹院長承先啟後,在我們慈濟醫療教育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他為「醫學教育」走出了一條極富特色且成果豐碩的道路!



      這是一本勤懇奮鬥、翻轉人生、傳承愛的醫師傳記,更詳實記載了慈濟醫療教育結合專業與人文的重要事蹟。感恩陳宗鷹院長以無私的愛照亮他人生命,盤點生命的價值,這就是步步踏實且無比閃耀的人生。能為此書寫序,甚感榮幸,相信諸位讀者也能跟我一樣從中得到啟發,感恩。



    自序



    讓麻醉醫學的藝術在臺灣東部發揚光大

    陳宗鷹(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我是出生於臺灣彰化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一路成長過程接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因為有政府的公費制度,我得以讀醫學系;大學時期,父親生病,也因為有許多溫暖的人,幫助我們度過困境,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成為一位醫師;期間,也是獲得許多師長、同儕的指導與栽培。這種種境遇,都讓我變成一個更好也更有能力的人,進而也可以幫助更多人。一路走來內心很多感觸,千言萬語就是一句「感恩」。



      會來到慈濟真的是緣分,不知不覺也定居花蓮近二十年。最初只想在這裡安分地做好一位主治醫師,可能是教學的靈魂一直在內心深處,從訓練麻醉護理師、住院醫師到醫學生,一直到我接下慈院教學部主任與醫學系主任,都要感謝石明煌院長引路,讓我知道我可以培育更多的良醫。



      其實,我一直是一個平凡的人,在讀大學的時候,在班上的成績中等而已,解剖學也是及格邊緣擦過。我學醫一直到臨床實習終於找到興趣,自然而然就變成自主學習,不再擔心被當。我常跟學生說,成績不代表一切,不一定讀某國立大學就比較厲害,其實考上醫學系是一個門檻、畢業後通過醫師國考也是一個門檻。以臺灣的醫學教育水準,只要真心願意學,都可以得到足夠的培養和學習。也因此希望孩子們不要斤斤計較於分數,而是要能夠找到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就能展現出屬於自己的能力和優勢,自然能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肯定。



      我當麻醉醫師時,就深刻感受到病人對醫師和醫療的滿意度,不是只有技術和技能的問題,而在於我(醫師)給他(病人)的感受;不論醫術好壞,其實病人可以感受到的是醫師對他的付出。有一個令我驚訝的經驗,是在我擔任行政職很長一段時間後,某一次麻醉部同仁跟我說,當年那個全身長滿水泡的小朋友「泡泡龍」回醫院手術,還想找「當年那位醫師」幫他麻醉,讓我非常訝異,也非常感動。我們以為病人麻醉後是不記得的,但泡泡龍讓我知道,他還是記得我為他做的一切。



      慈濟大學醫學院要培育以病人為中心的醫、護、藥、技等醫療人才,以病為師的態度是基本的,在校成績再好,態度不好,不一定能得到病人的肯定,所以在行醫過程以病人為出發點去思考,是最基本的素養。



      慈濟的大體老師、標準化病人等種種醫學教育資源,都比其他學校要豐沛,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無語良師給予的善意和付出。當他們進入臨床的時候,我們也曾經問過孩子們,「未來父母若要捐贈大體,你們也會同意嗎?」這時候孩子的心開始有了感受,他們其實會動搖,因為除了知道大體老師對他們的好,也知道大體老師必須在手術檯上被千刀萬剮,內心真的會不捨。若真的要說走過這些路程的孩子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我想相信應該是慈濟培養出來的醫師,比較懂得感恩的心。



      在成長過程中,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在家庭遭遇困境的時候,受到多人無私的幫忙,例如:天主教快樂兒童中心的大哥大姊們(職員)知道我家境困難,合力資助我父親洗腎。這種不求回報的付出所得到溫暖的感覺,個人內心很感動。別人對我真誠,我就應該真誠地回報;一路以來,我都得到他人真誠的對待,所以我內心也是希望可以真誠待人,哪些是學生需要的?哪些是病人需要的?不管是我的學生、還是我的病人,要真誠地對待他人,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上人的「誠正信實」給我很深的影響,一直是我的行事的準則與依歸。



      從來沒有想過我這樣一個貧困出身、醫學系成績不怎麼樣的小孩,最後竟然會擔任醫學系主任、醫學院院長,還可以帶出這麼多傑出的醫學生。我的恩師張傳林教授曾經跟我說,「如果你可以把麻醉過程安安穩穩地結束,並讓病人感到舒服的話,那你就是一個藝術家。」這句話讓我不需外求,就可以享受專心照顧病人、專心帶好學生所獲得的成就感。



      花蓮慈濟醫院是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慈濟大學也是東部唯一有醫學院的大學院校,身為這裡的醫師與老師,更有責任把醫療與教育的工作做好。感恩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對醫學教育的全力支持,並委請人文傳播室編撰出版此書。這本書的出版,一方面可以藉由我平凡的故事給大家一些鼓勵,一方面也可以讓大家知道,慈濟在醫療和教育上對這塊土地的用心,而平凡的我們,會一直做好該做的事。感恩。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