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HK$74.4  | 
        
          | 
	          
                |  |  
                | 藝術松NO.4:替身 |  
                | 
 
                    
                      | |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  | 9789869197779 |  |  
                            |  |   |  | 王柏偉,呂樾,李世暉,欣怡,邱誌勇,施登騰,張賜福,曹家榮,許允聖,沈克諭,許夢芸,黃意晴 |  |  
                            |  |   |  |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  |  
                            |  |   |  | 2023年12月20日 |  |  
                            |  |   |  | 93.00                               元 |  |  
                            |  |   |  | HK$ 83.7 |  |  
                            |  |  |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9197779規格:平裝                                             / 120頁 / 19 x 25.4 x 0.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  
                | 
 |  
                | 分 類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  
                | 內 容
 簡
 介
 | 
 
本專刊聚焦於「替身」(Avatar)此一命題在各媒介中的運用,以歷史視角與當前興盛的「動作捕捉技術」作為起點,從多元視角探索「替身」在哲學思辯,以及電影、動漫、遊戲、虛擬實境等創作領域的應用。透過科技創造「替身」,使得我們能夠投射自我意識到完全不同的生物(數位)形態中。本書重新梳理相關研究成果、實踐案例和論述觀點,探討替身的設計原則、角色建構和情感傳達,深究其在?事和角色互動面向的多元案例和實踐,並引薦國內外替身案例,包含動漫、表演藝術、聲音、AI文字領域等,探討「替身」在當前數位文化中的諸多議題。
 
 |  
                | 
 |  
                | 目 錄
 | 
 
發刊詞 |黃文浩
 
 專題序
 
 關於「替身」的多重書寫|邱誌勇
 
 專題文章
 
 從偶的替身性到化身的主體性|邱誌勇
 
 邁向虛擬╱機器替身:怎樣才算「活著」?|曹家榮
 
 世界的虛擬化與虛擬分身|王柏偉
 
 日本動漫文化之替身案例:《JoJo的奇妙冒險》|李世暉
 
 譯態之愛:VTuber與在地社群的連結|沈克諭
 
 數位操偶術─漫談虛擬化身的動作演繹|許允聖
 
 自然語言,太自然的語言—正確運算的庸見社會建構中|張賜福
 
 替身寫手:AI與人類的創作交錯|施登騰
 
 關鍵字
 
 雙重湧現|林欣怡
 
 身體�認識論�本體論|許夢芸
 
 軟體�硬體�濕體|黃意晴
 
 控制論�熵|邱誌勇
 
 藝術家專訪
 
 替身出道與數位閾境:《出發吧!楊桃!》訪談
 
 跨次元的分身-虛擬替身的發展與應用
 
 國際視窗
 
 「替身」的新想像|許夢芸
 
 作者簡介
 
 
 
 ?
 
 |  
                | 
 |  
                | 序 
 | 
 
發刊詞
 
 
 
 文�黃文浩(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現代科技的革新,人類一直尋求著超越自我、突破現實的方式。而在這個數位時代,一項技術的崛起正在重新定義我們對於虛擬世界和角色扮演的理解。
 
 
 
 數位藝術基金會持續不斷為當代數位科技歸納整合相關資訊,自2020年開始,開啟《藝術松ARThon》年刊系列,今年2023年藝術松第四號我們以「替身」(Avatar)為主題,用當前興盛的「動作捕捉技術」作為起點,從多個角度探索「替身」概念及其在電影、動漫、遊戲、虛擬現實、藝術創作及哲學思考等領域的應用。
 
 
 
 我們進入了一個虛擬星球,透過科技創造「替身」,使得我們能夠投射自我意識到完全不同的生物(數位)形態中。這種身體的轉換並非單純的遊戲,而是一種能夠實現夢想、探索極限的途徑。這期專刊旨在探索動作捕捉技術與虛擬角色的交匯點,將身體(肉身)動作轉化為虛擬世界中的角色行為,揭示這一技術背後的無限可能。
 
 
 
 本次邀請到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邱誌勇教授擔任責任總編輯,邀集彙整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創作者的撰稿,提供讀者關於替身概念、動作捕捉技術和相關應用的全面知識。在虛擬世界中,我們可以化身想成為的任何形態,擁有不同的身體和能力。這種轉變不僅給予了我們無限的可能性,同時也引發對於身份認同、自我定位和觀眾體驗的深層思考。
 
 
 
 在此由衷地感謝參與本書的專家、學者和創作者,為本書提供了獨到的見解和深度的討論。透過本書的出版,我們希望開展一個關於「替身」的多重想像,一同探索「替身」為科技與藝術之間的交匯點,開創令人著迷的交錯之地。
 
 ?
 
 |  
                | 
 |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