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主張性惡.並以「順是」來連結本性與行為之間的關係.順字雖也有著發展的意思.然而荀子似乎把順的發展意義排除了.於是乎.由行為直接論斷本性變成了荀子性惡論的思維理路;基於此.道德發展便需要導行以化性.其發展之方法即是「積偽」以成德.積是一種發展的過程.而偽雖是指禮義或禮法.其本質內涵當然還是仁義道德。荀子十分期待當下有君王能夠效法湯武之仁義.得以再次一統天下.尤其天下一統之後若要成就長治久安.仁義知道更是不可或缺;也就是說.必須君民上下共構一個仁義道德的政治社會環境.而教育則是完成此一願景的最佳途徑.於是乎荀子主張由國家來辦理庠序大學教育;此外.荀子是一位關心道德教育的思想家.當然是會透過最有效的學校教育來宣導自己的思想主張.故而教材內容除了傳統文化經典以及社會通行禮儀規範之外.荀子批判當時流行的諸家思想當然也會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