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歡喜來煮食:以料理滋養生活,作家吳鳴的42篇日常食記

歡喜來煮食:以料理滋養生活,作家吳鳴的42篇日常食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1272
吳鳴
聯經出版公司
2023年11月09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9570871272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 規格:平裝 / 276頁 / 17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名家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飲食文學











    作家吳鳴最新飲食札記!

    ──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燉煮屬於自己的暖心食光──



      煮食從爆香後的水先行,到起鍋前熗料酒,紅燒熗烏醋。

      ?邊一碗水,油鹽醬醋酒,豐富了我的煮食人生,

      任憑酸甜苦辣一路行去。──吳鳴



      出身客家村的吳鳴,從小在?邊長大,但自己動手煮食卻是在離家以後。

      源於母親遠行時,未能與其好好告別,故試著以食物與其和解。



      因懷念母親的手路菜,吳鳴開始試著煮食,學習當個好廚師。

      從原本的有樣學樣,逐漸培養出對煮食的興趣,

      從採買、備料、調理到上桌,多年來已摸索出一套獨特心法,

      除了可用一種食材變化多樣料理,更可煮出一桌豐盛佳餚。



      本書可說是一位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的日常食記,不以宴客大菜為主,

      而是收錄各式日常膳食,旨在花不怎麼長的時間,煮一頓填飽肚子的餐食。



      ▍煮食沒有大訣竅,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最重要

      •做一餐飯的搭配則需從心上化為在手上,要先想好三菜一湯、四菜一湯怎麼配,腦子裡先走過一遍,方能得心應手。



      •將豬肺切成三份,一份放冷藏,兩份放冷凍,可以做三次鳳梨炒豬肺。



      •做東坡肉或冬瓜封時,習慣加入雞腳數隻。雞腳的膠原蛋白可使肉塊油亮,賣相較佳。而雞腳吸收五花肉油質,軟嫩好吃。



      •用米酒頭、食鹽、魚露、味醂醃漬過的魚,乾燥後醃料沁入魚身,使魚肉更為甘甜,美味尤勝乾煎。



      一般粉絲煲食譜多用沙茶醬,偶然的意外,發現做粉絲煲可以用糯米椒醬代替,喜何如之。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郭銘哲∣《雄合味》、《雄好呷》作者

      焦桐︱飲食文化專家

      裴偉∣鏡週刊社長

      鄭順聰∣臺文作家

      韓良憶︱作家



      ──美味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吳鳴是史家�作家�買菜煮飯工作者,他的飲食書寫嚴謹而帶感情,有心法有實作,教人享受閱讀,歡喜煮食。──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飛禽走獸、更迭瓜果,老師以食訴情,穿梭古今,島嶼眾生被料理得活色生香。這也是一個男人在廚房裡,甘願被整片的森林與海溫柔覆蓋後,以心肺話的心肺。──郭銘哲,《雄合味》、《雄好呷》作者



      刀尖、舌尖、指尖,雕琢出這本烹調嘗味的博物誌;將廚具、食材、手藝分莖別類收藏好,執鏟追憶客家之美。且運其歷史學者之博聞強記,成此島嶼飲食四重奏,繁密精到,感情飽蘊。怎會有學者這麼懂生活?如此深諳島上眾味殊勝?以飲食作家之名,吳鳴《歡喜來煮食》史冊留名。──鄭順聰,臺文作家

    ?


     





    【作者序】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 ?



    卷一 前奏曲

    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 ?

    鼎鑊甘如飴 ?

    必先利其器 ?

    ?邊一碗水,油鹽醬醋酒 ?

    冷凍櫃之必要 ?

    晾菜,理肉,清魚腹 ?

    煎魚起手勢 ?

    酒食二重奏,人生須盡歡 ?



    卷二 客家歌

    客家年菜,無瓜不封 ?

    用煮食懷念姆媽的味道 ?

    五月節,食粄粽 ?

    鳳梨炒豬肺 ?

    芥菜三吃 ?

    苦瓜的滋味 ?

    三隻竹籠床,做一頓晚餐 ?

    長輩贈食材,做梅干扣肉 ?

    正月節要吃客家鹹粄圓 ?

    老菜脯雞湯和京醬肉絲 ?

    客家天穿日,煮碗熗鍋麵 ?



    卷三 臺灣調

    自己的一夜干自己曬 ?

    故鄉來的巴吉魯 ?

    乍暖還寒,煮一鍋阿嬤的白菜滷 ?

    煮筍且熬糜,一事兩勾當

    水煮小芋頭,安頓我鄉愁

    絲瓜大補帖

    一鍋冬筍湯,幾多心頭爽

    木?果雞湯,山珍配海味

    烏魚季,各種吃

    自己切鮪魚刺身,佐無沙茶砂鍋魚頭



    卷四 唐山謠

    豆瓣海吳郭加酒釀

    神明變化粉絲煲

    燒雞變奏曲

    雞丁奏鳴曲

    臘肉人人會炒,巧妙各出機杼

    冬天就是要燉一鍋熱熱的湯

    為兒子做晚餐

    辣椒鑲肉好滋味

    煮一鍋咖哩和紅燒牛肉

    自己做菜飯佐鳳梨苦瓜雞

    年年有魚分列式

    煮一碗油豆腐細粉

    嫩雞茄子煲



    ?





    作者序



    從家常菜裡找到煮食的樂趣

      


      臺灣俗諺云:「食飯皇帝大。」生活裡還有什麼比飽餐一頓更重要的事呢!

      

      美食家逯耀東教授常說可以吃得飽,也可以吃得好。吃得飽是解決基本民生問題,一包泡麵,一碗魯肉飯,一盤蛋炒飯,都可以填飽肚子。吃得好是藝術,山珍海味,鮑魚燕窩,口袋深度夠,銀兩足,愛怎麼吃就怎麼吃。諺云富貴三代方懂吃穿,良有以也。逯師父為飲食名家,是臺灣第一位在大學開設飲食文化史的學者,在前輩林語堂、唐魯孫、梁實秋的飲饌書寫之後,逯耀東教授的《祇剩下蛋炒飯》,有承先啟後之功,當代美食家朱振藩、飲食文化名家焦桐,多蒙其惠。我就讀研究所時偶陪師長們宴飲,深受逯師父飲食文化之教。



      吃是一回事,煮食是另一回事,有人說得一口好菜,有人做得一手好菜。我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音樂、書寫、煮食和運動是我生活日常的四柱。故友康樂昔時喜說「吳鳴除了歷史,其他都是專家」,師友們聞其言而信其真,老覺著我不務正業,我的專業是乞食講堂,在大學歷史系討一口飯吃。我宣稱自己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乃耳食之言,蓋因我東海歷史系學長曹銘宗稱自己是專業買菜煮飯工作者,我在學校教書,教書才是我的專業,故爾祇能是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我能略識飲食文化之道,多受逯耀東師父之教;惟我的煮食來自姆媽,乃係家傳。



      姆媽是客家餔娘人,手腳麻利,是煮食好手,尤擅做粄(米製食品),或許遺傳自外婆。外婆住在竹北媽祖廟後面,八十幾歲了還長年在街路的粄店幫忙;姆媽繼承外婆的好手藝,做粄信手拈來,無一不佳。姆媽是左手慣用者,但右手與左手同樣利索。家裡用大?煮菜,姆媽切菜、炒菜,左右開弓,不下於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憶童年時,每天早晨,父親五點出門,姆媽四點半起床,起大?燒飯、煮食。客家人早餐不吃稀飯,姆媽煮兩三道菜,半小時了事,好讓父親在天未光時下田。我從小在?邊長大,但自己動手煮食卻是在離家以後。



      姆媽在我而立四年後過身,未得好好告別,於是我用煮食與姆媽和解,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



      我喜歡在傳統市場買菜,市場裡人聲鼎沸,鬧熱滾滾,是臺灣最富生命力的地方。除了偶爾到東門市場和南門市場買些外省菜系食材,我大部分時候在住家附近的木新傳統市場買菜。木柵是一個族群混居的社區,雖然軍公教人員居多,但在地之張家、高家為鶴佬人,故爾木新市場可以買到大量臺灣當地食材,惟亦有些外省食材攤位,應付日常吃食足足有餘。因常年在木新市場買菜,菜攤、肉攤、魚攤老闆見了面總是親切地和我打招呼。兩個豬肉攤子隔鄰,有時買了這家覺得對那家不好意思,於是五花肉買這家,離緣肉買那家,豬腳、子排亦各買一攤。



      我喜歡用二號片肉刀切菜,因為是薄刀,碰觸砧板時會鏗鏘作響,令我心情愉悅;湯鍋燒滾的咕嚕聲,於我猶似天籟。講到吃飯和做菜就眉飛色舞的人,生活日常總是人間愉快(借用酒党党魁曾永義院士語)。電影《帕爾曼的音樂遍歷》有一段訪問,記者問帕爾曼最喜歡的音樂是什麼?帕爾曼說:「熱鍋裡咖哩滾動的嗶哩啵囉聲,是人間最美妙的音樂。」

      

      除了承襲姆媽的煮食手路,為拓展菜色,廣讀食譜,轉益多師,尤為愛煮食者必經之路;網路時代的YouTube影片,為煮食者汲取養分之重要資源,我亦深受其惠。但煮食之神明變化,更重要的是存乎一心。有許多朋友告訴我喜歡煮食,看了食譜和教學影片,切切弄弄半天,仍做不成一餐飯,煞是苦惱,我完全理解這種心情。做好一道菜沒問題,讀讀食譜,看看影片,一回生二回熟,總能把菜做好。做一餐飯的搭配則需從心上化為在手上,要先想好三菜一湯、四湯一湯怎麼配,腦子裡先走過一遍,方能得心應手。



      有些女性友人受媒體影響,腦子裡記存一日五蔬果,五色蔬菜之類的印象,覺得蔬果尤其是葉菜有益健康,聚餐時說好每人點一道菜,結果五個女性朋友點了五道葉菜,看得我都傻眼了,我又不是牛,專門吃草。我對葷食並無特別喜好,吃蔬食完全沒問題,但一口氣吃五種葉菜,猶仍敬謝不敏。昔時陪逯耀東師父食飯,逯師父點菜的口訣是是海陸空,動植物,根莖葉花果,後來我點菜即秉持師訓,煮食亦然。如果做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心裡的食材會先有海陸空,動植物的基本配料,儘量不犯重。



      新世紀以後,食譜如飲食文化之書如雨後春筍,作者各出機杼,內容精采。裴偉《裴社長廚房手記》、《裴社長廚房手記II》,以宴客菜為主,讀者要宴客時,可按圖索驥。韓良憶《好吃不過家常菜:韓良憶的廚房手帖》,以外省菜系家常菜為主,很適合自煮者日常參考。焦桐《味道福爾摩莎》、《味道臺北舊城區》等,不僅是食譜,更豐富的內容是飲食文化。蔡珠兒《紅燜廚娘》以多樣化的描寫、豐富的意象,別具特色之語言文字呈現飲食散文,從食材到烹煮,精工細緻。曹銘宗、翁佳音《吃的臺灣史》,對臺灣飲食文化如數家珍;曹銘宗另有《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花飛、花枝、花?仔:臺灣海產名小考》,對各種魚類和臺灣沿海海產,考訂詳確、深入。江冠明《帶著菜刀去旅行》多創意料理,是非典型的另類食譜。詹宏志《舊日廚房》細述他如何複製母親、岳母和妻子王宣一的拿手菜,深邃感人。凌煙《舌尖上的人生廚房》、《文學廚房的人生百味》,對中南部臺灣鄉土菜式,多所著墨,深入淺出。



      本書屬偶然戲筆,最初起於在網路社群媒體撰寫日常食記,有些朋友看了覺得有趣,鼓勵我結集出版,好讓他們照方抓藥。前述飲食文化之書,多屬食譜,本書係信手之作,積稿成書,誼屬食記。



      書分四卷,以音樂曲式為名,卷一前奏曲,顧名思義即煮食的各項準備;卷二客家歌所錄各篇以客家菜為主體;卷三臺灣調以臺灣菜為內容;卷四唐山謠所錄篇章多外省菜系。



      此書並非計劃寫作,而是成稿後,以類相從,略加增補,並新寫數篇廚房用器與煮食基本功,方便讀者能輕鬆煮食,做出一頓暖心暖胃的餐食。



      卷一前奏曲所錄包括我煮食的源頭,學習姆媽當個好廚師,用煮食與姆媽和解,部分編章敘述廚房用器,諸如煮器、刀具之類的廚房基本配備,油鹽醬醋酒等酢料,晾菜、整理食材、冷凍櫃對愛煮者的方便性,煮食基本功等等。尤以許多愛煮者害怕煎魚,而煎魚是除了蒸魚、烤魚和魚湯之外,大部分魚膳之基本,幾乎所有後製加工魚都是先煎好魚(或過油,即炸),再加工後製;諸如紅燒、蒜燒、蔥燒、豆瓣,甚至黃魚煨麵、鯧魚米粉、烏魚米粉,其前置作業皆為乾煎。魚煎不好,各種後製加工魚膳就不必談了,故爾將煎魚起手式列於卷一,各式後製加工魚散見書中其餘篇章。



      卷二客家歌以我的出身客家菜式為主,諸如客家阿婆無瓜不封,覆菜的前世今生,鳳梨入菜,客家鹹粄圓,老菜脯雞湯等常見客家菜式。但在煮食過程中亦混雜臺菜和外省菜,篇名僅係呈示那頓飯以何菜為主體,一餐飯常是各菜式融合。



      卷三臺灣調以鶴佬菜系為主,即一般名之曰臺灣菜,一夜干,蚵仔煎,阿嬤的白菜滷,冬筍魷魚蒜,魷魚螺肉蒜,蒜燒烏魚殼,即一般觀念裡的臺菜,與卷二客家歌同樣有飲食文化融合的情形。



      卷四唐山謠以外省菜系為主,鶴佬語稱中國為唐山,客家話稱長山,意指從海上回望故鄉是一片連綿的山脈,何者為確,殊難查考。本卷未詳分各省菜式,籠統名之曰外省菜系,如神明變化粉絲煲,豆瓣魚加酒釀,醃篤鮮,辣椒鑲肉,油豆腐細粉,同樣因配菜之故,各菜式可能搭配客家菜或臺菜。



      本書並非食譜,而是一位業餘買菜煮飯工作者的日常食記,以一般家裡廚房煮器、刀具,傳統市場常見食材,所烹煮的日常膳食,鮮少宴客大菜,沒有需要長時間製作的佳饌,諸如須費時發的海味,用雞湯煨的魚翅,而是一般家庭的尋常吃食。花不怎麼太長的時間,煮一頓填飽肚子的餐食。平日煮食我約花一小時加減二十分鐘做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吃著熱熱的一頓飯,暖心暖胃。我煮食的手路是燉湯先行,備好食材,加上湯品燉煮時間,約略即為做一頓飯的時間。譬如湯品備料十五到二十分鐘,燉煮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限計為八十分鐘,下限為四十分鐘。



      一般食譜常見的書寫方式,約略如下:食材一、二、三、四、五;步驟一、二、三、四、五;便於讀者依樣葫蘆。本書殆屬食記,各篇文字可能是做一餐膳食,三菜一湯或四菜一湯;或者針對某類菜式做整體彙總,諸如雞丁、燒雞、絲瓜、苦瓜、冬筍湯、客家封瓜,彙為一篇;兩種體式迭次交錯,各自成體。本書撰寫後期刻意束食譜之書不觀,庶免受其他食譜或飲食文化之書影響,故爾幾近乎徒手寫作,直接從心上化為在手上。



      煮食者先決條件是刀功,起碼不能太慢,一種食材備料連洗帶切約三到五分鐘,一餐飯十到十五樣食材,約五十分鐘加減十分鐘可以完成。一道菜炒的時間約三到七分鐘,總計約四十分鐘到八十分鐘即可開飯。除了宴客菜須先備料,有些食材前一天先發好,需要幾小時,甚至十數小時或數十小時,一般家常膳食如果花這麼多時間,每天負責煮食的人大概會受不了。



      除了卷一前奏曲的基本功之外,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篇讀起的書。卷二到卷四的各篇所錄菜式,體例不一,行於當行,止於當止;部分為一餐膳食之食記,讀者依樣葫蘆(或前後篇補一道菜),即可完成一頓熱熱的晚餐。部分為各膳食之匯總,諸如絲瓜、苦瓜、粉絲煲、雞丁、燒雞、湯品、客家瓜封,將同類食材或菜式綜合整理於一篇之中。亦有少數祇寫單一膳食的篇章,如客家鹹粄圓、巴吉魯湯、豆瓣魚、辣椒鑲肉、木鱉果雞湯。



      本書並非學術論文,而係煮食隨筆,因主題或某餐膳食之故,部分文字可能前後重複,而未將重複部分刪除。在書中如學術著作般注記請參照本書某篇,未免太折騰讀者,故未採互見之例,而在各篇文字中各自完整呈現,庶免讀者前後翻找之苦,反而失去煮食的樂趣。



      本書出版過程承蒙聯經出版公司主編林芳瑜女土協力綦多,芳瑜是逾三十年老友,交誼日久彌篤;本書從企劃、邀稿到簽約,芳瑜均親力親為,使我毋須為出版之事費心,乃能專注於書稿之撰寫。在製作編印期間,因芳瑜身體違和,陳逸華副總編輯明快安排接手編輯人選,使本書能順利製作編排,如期付梓,在此向逸華副總編輯深致謝意;並祝願芳瑜早占勿藥,平安健康。接手編輯製作的陳永芬主編,盡心竭力,各篇引言之掇英適切精要,版型設計素樸典雅,有別於通行食譜之華麗,呈顯曖曖內含光的文人氣息。閱讀視覺賞心悅目,適切體現本書食記之命意。因本書非全彩印刷,部分彩色頁之台數計算,倍於一般編輯,在此特向永芬主編致上最誠摰之謝意。涂豐恩總編輯的盛情雅意,使本書能在聯經出版,特此深致謝悃。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是我大學時代的恩師,提攜照顧逾四十載,師恩山高水長,永銘於心。



      希望閱聽人可以在這些家常菜找到煮食的樂趣,煮一頓暖心暖胃的餐食。

      

      母後三十年,謹以此書獻給在天上的姆媽劉桃妹女士。
     

    吳鳴  二○二三年四月十五日於乙丁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