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福島漂流記

福島漂流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36727
蔡易澄
春山出版
2023年11月07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236727
  • 叢書系列:春山文藝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4.8 x 21 x 1.7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文藝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歷史如果是迷宮,小說就是迷宮的入口與出口

    十篇隱喻百年臺灣史的虛構作品,寫盡福爾摩沙人的漂流命運



      《福島漂流記》由十個短篇組成,是以臺灣百年歷史(從二十世紀初期至二十一世紀)為骨架的編年小說,每一篇背後皆有明確的時代背景,例如開篇〈福爾摩沙之旅〉即設定在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到臺灣協助商會考察臺灣樟腦事業的英國人,對已進入日治時期的臺灣有許多描述。〈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則以真實發生的「陶普斯號案」為梗概,鋪陳遭國民黨政府控制行動的蘇聯船員,身處「自由中國」的驚奇之旅。此外亦有篇章以臺灣文學為背景,如〈夜流〉的劉君以龍瑛宗為原型、〈最後一案〉寫臺灣《推理雜誌》創刊的八○年代。更有意思的是,書中以架空歷史的方式指涉臺灣問題,如〈請閉上眼〉虛構臺灣為美國的一州,回應一九六○年代臺灣缺席的學運,〈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則虛構臺灣戰後由日本租借,到一九九○年代也如香港一樣有回歸問題。蔡易澄對臺灣史、臺灣問題與臺灣文學的深刻反思與犀利文筆,除展示新世代小說家對史料爬梳的嫻熟能力,也對臺灣的詮釋框架進行換位思考,以文學的狂野想像回應臺灣命題,將使這本作品成為新一代重要的文學聲音。



      ■封面概念

      裝幀、封面構成

      在畫面中架構了似窗框的景象,也隱含了以外部視角來觀看本書所講述與建構的故事景貌。紙材的選用將版畫圖樣的甘蔗與木船紋理作為貼合,也希望帶給讀者從觸摸到書籍作品開始,便已啟動這特別的閱讀體驗與漂流旅程。──黃嘉宏



      版畫創作

      書中描述的臺灣人,在歷史的脈絡中,就像大海上漂泊的甘蔗木船紛紛隨著海與風前往那不知名的海域,透過超寫實的插圖希望能帶給讀者歷史的異想。──周子齊



    專文推薦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李時雍�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文學評論者



    一起漂流推薦



      朱嘉漢�作家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璐�小說家

      馬翊航�作家

      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童偉格�小說家

      黃崇凱�小說家

      顧玉玲�作家

      (按姓氏筆畫)



      文史轉譯,抑或故事新編,可以走到多遠多深的地方?虛構的技藝如何展演非虛構的材料?《福島漂流記》展現新一代研究者的創作能量,充分化用過去史料與當代研究,換位勾勒百年漂流,探問臺灣將往何處去,以及文學能有力的模樣。──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回應島嶼命運的身不由己,蔡易澄大膽借用殖民、戰爭、戒嚴、冷戰、災難、文創等歷史變遷,將那些已然發生、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現實,串連成偏移又歧出的臺灣偽百年史。將小說所能打開的想像邊界,拓展到虛實交錯的繁複維度,游移於如真似假之間。



      順著時序,每一個斷代的搭景逼真,寫實描繪建築、街景與空間配置,做足了史料考據,再肆意衍繹虛構的「另一種可能性」。局勢轉折有跡可尋,具可信度,主角們面對時代擠壓的恐懼、盤算與行動選擇,也體現了貫穿人性的說服力。──顧玉玲�作家



    ?


     





    福爾摩沙之旅

    夜流



    第一份任務

    請閉上眼

    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

    最後一案

    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

    迷宮的模樣

    陸續漂流

    後記



    ★漂流編年記★



    專文

    林運鴻

    李時雍





    ?





    推薦序



    從「漂流」到「游牧」:《福島漂流記》中的地緣政治困境與反事實國族書寫

    林運鴻




      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所謂「反事實推論」,當我們對照一段現存歷史事實,然後設想如果在另一個平行宇宙,此事實中的特定條件發生某些改變,那麼歷史的發展將會產生何種不一樣的後果。如此,便透過思想實驗的方式,找出有何種「因素」對於原本的歷史過程曾經發揮這樣那樣的作用。透過所謂「反事實」思考,我們可以去思考威權統合主義能否促成一個經歷多重殖民小島奇蹟般的經濟發展,或者去論斷為什麼工業革命是發生在十八世紀的英格蘭,而非同時期的中國或印度。



      在當代臺灣,也因為我們的認同和主權深陷於歷史性糾纏,如果小說文類渴望探討盤根錯節的國族問題,特別是在未來的新生臺灣共同體要如何可能,那麼上面這種「反事實」的社會科學方法,就很容易被挪用作為國族寓言的敘事裝置。近年來較有代表性的當然是黃崇凱在《文藝春秋》、《新寶島》的努力,或許朱宥勳《以上證言將被全面否認》也有一些這種味道。但其實這種「在平行時空中設想走上歷史歧路的臺灣民族」還可以上溯到平路〈臺灣奇蹟〉、賀景濱〈一位人類學家的田野觀察報告〉等等更早的書寫實驗。



      而年輕作者蔡易澄這本短篇小說集《福島漂流記》,在表面上看來,同樣也是高度後設的國族敘事,不過,本書所收的各篇相對上更集中臺灣社會在東亞地緣政治中的碰撞或裂解──白種人記者來到日本殖民地評估樟腦全球貿易的利潤、「東亞共榮」幻滅時分勾心鬥角互相利用的露水伴侶、太平洋戰爭敗亡後仍然成功「續租」臺灣的日本政府、利用託管臺灣契機而歸化為美國的「五十一州」……本書透過文學給予真實歷史某些擾動,但又有意識地集中於「反事實」的對照位置。這應該也算「臺灣作為民族主義方法」的文學性嘗試,與此同時,更回應了臺灣文學史中超克國族辯論的底層欲望(但該超越是否可行,後面我們再來討論)。(全文未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