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京都家滋味:秋冬廚房歲時記

京都家滋味:秋冬廚房歲時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2306
秋山十三子,大村重子,平山千鶴
許邦妮
有鹿文化
2023年10月27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6267262306
  • 叢書系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3 x 19 x 1.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看世界的方法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日本文學











    「番菜」

    ——看似平凡家常,實為京都的奢侈



    ★第一本為世人介紹京都家常菜「番菜(?????)」的飲食文化經典

    ★66道專屬於京都家庭「暮秋寒冬」的溫暖滋味

    ★《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同步上市



      《京都家滋味》(????? 秋?冬:京?台所?時記)在一九六○年首次出版,第一次將代表京都庶民生活、日常所見的家常菜──「番菜」(?????)──介紹給世人,不僅讓番菜成為京都飲食的代名詞,也奠定此書為日本飲食文學的重要經典。



      由京都出生、生活的三位主婦:秋山十三子、大村重子、平山千鶴,以耐人尋味的筆觸、最貼近家庭運轉的視角,記錄昭和時期的自家廚事,也記錄著當時京都家庭、商人的風俗習慣、傳統活動。請一同掀開京都廚房的門簾吧,一探神祕又樸實的「番菜」,如何有滋有味地濃縮京都秋冬兩季的風土與人情。



      如果你喜歡Netflix《舞伎家的料理人》,請務必看看!



      #京都人家常菜

      耐人尋味的京都家庭料理,懷舊老派的昭和廚事紀實;當令節氣、本地野蔬、酬神慶典……京都人的食事皆與此密不可分。日日在餐桌上的「番菜」,看似樸實簡單,但多半是耗費時間調理的工夫菜;又因為是家常菜,每家都略有不同,世世代代形成本家獨一無二的口味,



      #京都的秋冬番菜

      本書收錄秋冬兩季,從九月秋天之始到隔年二月結束,京都人以節令慶典為經,以本地產食材為緯,共同交織六十六道專屬京都的美味日常料理。秋天吃漬物茶泡飯、烤豆腐與油豆腐同煮的夫妻炊、烤松茸;寒冬裡有暖呼呼鯛魚煮蕪菁、湯豆腐;用年糕湯迎來新的一年……這就是京都秋冬兩季的家庭餐桌風景。



      【番菜介紹】

      #九月

      ■海老芋煮棒鱈魚(????)──

      月中的十五日與朔日相同,都是重新開始的日子。會煮小豆飯,用小里芋以夫婦炊的煮法做成的海老芋煮棒鱈魚……有興旺家宅的心願。



      ■秋刀魚(???)──

      魚油滋滋作響,滴到碳火上燻刺了眼睛,起鍋趁熱,將切成兩半的柚子擠一點在剛烤好的秋刀魚上……這平民滋味,真是太美味了。



      #十月

      ■烤松茸(??????)──

      在自家烤松茸時,那股山裡的氣味充滿了整個廚房。啊∼是秋天呢。烤好的松茸和燙過的嫩水菜拌在一起……最是秋天好滋味



      ■湯葉(???)──

      無論如何烹煮,都會讓味道清淡的湯葉變得多彩。上等的大豆蛋白,不管是病人或老人都很適合吃。最重要的是不要煮過頭了。



      #十一月

      ■茶泡飯(?茶??)──

      茶的澀味、剛做好的漬物、煮昆布,將白米飯染上淺淺黃色。這樣一碗茶泡飯讓身體輕盈,睡意消散,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



      ■馬頭魚與豆腐(???????)──

      將這種馬頭魚,加上豆腐一起煮成湯品。晚秋的寂靜中,鍋子裡傳來咕嘟咕嘟煮東西的聲響……是的,真到了適合吃鍋的季節了。



      #十二月

      ■鰈魚(??)──

      將滑嫩滑嫩的魚肉烤一烤,厚實的魚肉便會開始冒油,滋滋作響,當魚肉變得如杉綾織布面般略帶咖啡色,就是可以開動的時候了。



      ■堀川牛蒡與金時胡蘿蔔(堀川????金時????)──

      在做「根菜雜煮」時,將切得厚厚的牛蒡,單獨加入柴魚花煮至乾爽。……金時胡蘿蔔也用柴魚花煮,入口不僅柔軟,口感也很好。



      #一月

      ■年糕湯(????)──

      京都的年糕湯是加白味噌的。因為要供神,所以材料會避開葷食。年糕湯中的材料有圓形的小年糕、頭芋、雜煮大根、小里芋。所有材料都處理成圓圓的形狀,取今年圓滿之意。



      ■?尾煮(?尾炊?)──

      「?尾煮」聽起來很厲害,其實不過是糖煮地瓜。?尾是京都北方的賞楓名所,煮地瓜以此處命名,果然是很有京都的派頭呀!



      #二月

      ■蕪菁蒸什菜(?????)──

      在蒸好的蕪菁什菜上,淋上多一點芡汁,建議最上面放一點山葵泥。趁燙口溫度時邊攪拌邊享用,實在是京都冬季特有的快樂。



      ■鯨魚皮與壬生菜(?????壬生菜)──

      取一土鍋,放入昆布與鰹節的出汁,加入處理過的鯨魚皮與壬生菜,以砂糖、少量薄口醬油調味……不要煮太久,不論是壬生菜或鯨魚皮,都保留點口感才好吃。



    本書特色



      1. 台灣版獨家收錄:本書譯者、世田谷台所主理人許邦妮示範「京都番菜」之彩色照片。

      2. 「秋冬篇」特別收錄:石井慎二(筆名??????)解說〈折衷交纏之「心」〉

      3. 帶有濃濃京都庶民風情的文化隨筆,京都控必讀!

      4. 首次定義「番菜」,第一本完整的番菜飲食經典!

      5. 六六道家常菜,食材習俗、料理方式,一次探盡!



    名家推薦



      「書裡的每一行都是季節,文字樸實平淡,但京都的常民風雅透出書頁而來。作者們的日常依循四季節氣,不只是食材的旬味,也在於京都人對於不同時節要吃什麼、做什麼、煮什麼的執著與講究,除了生活感外,更是儀式。」——比才|《家?酒場》作者(節錄自專文推薦)



      毛奇|飲食作家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胡川安|中央大學教授

      洪愛珠|作家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好愛京都之味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推薦序】逝去的季節感◎比才



    【九月】

    昆布鯡魚(?????)

    葉胡椒(?????)

    梭子魚(???)

    毛豆(枝豆)

    海老芋煮棒鱈魚(????)

    月見糰子(?月見???)

    飛龍頭(????)

    納豆(???)

    秋刀魚(???)



    【十月】

    栗子飯(?????)

    生鮨(???)

    松茸飯(???????)

    烤松茸(??????)

    蔥與含片(???????)

    出汁蛋卷(????)

    夫婦炊(???炊?)

    湯葉(???)

    壽喜燒(????)



    【十一月】

    上用饅頭(上用????)

    茶泡飯(?茶??)

    青菜與豆皮的煮物(?菜??揚?)

    馬頭魚與豆腐(???????)

    鯡魚蕎麥麵(?????)

    千枚漬(千枚漬)

    青蔥與地瓜(???????)

    莖蘿蔔(??大根)

    柚子米香(??????)

    糜粥(???)



    【十二月】

    蒸壽司(????)

    關東煮(?東煮)

    鰈魚(??)

    蒟蒻(?????)

    白蘿蔔(???)

    堀川牛蒡與金時胡蘿蔔(堀川????金時????)

    鯛魚煮蕪菁(?????)

    湯豆腐(????)

    南瓜(???)

    晦日蕎麥麵(?????)



    【一月】

    年糕湯(????)

    三種(三種)

    鹽烤鯛魚(?????)

    蛤蜊(????)

    水菜雜煮(水菜?????)

    七草粥(七種??)

    笄餅(??????)

    綁著紅白彩繩的鯛魚(糸?????)

    紅豆粥(?????)

    鰤魚骨(???骨)

    柚庵漬(??????)

    ?尾煮(?尾炊?)

    南蠻雜煮(?????)

    醃蘿蔔煮物(?????)

    乾蘿蔔絲(千切?)

    魚汁凍(????)



    【二月】

    鹽漬沙丁魚(????)

    黃芥末拌?菜(?菜??????)

    地瓜粥(???????)

    魦魚煮豆(???豆)

    蕪菁蒸什菜(?????)

    花供御(??????)

    鱈魚清湯(?????)

    酸莖(???)

    白豆(????)

    寒鯽(寒??)

    鯨魚皮與壬生菜(?????壬生菜)

    粕汁(????)



    【解說】折衷交纏之「心」◎石井慎二



    ◎本書所收錄之照片為台灣版獨創照片,非原書照片。





    推薦序



    逝去的季節感

    ◎比才(《家?酒場》作者)




      「在特定的日子裡,吃特定的菜色,如果沒有吃到就不舒服的習性,或許會被形容為守舊拘束,但是就算是聽到這樣的批評,京都女人反而會答:「不會的∼這樣一來,那天就不用煩惱要吃什麼了,十分好呀!」對我們來說有固定菜色的日子,讓人輕鬆愉快。」(摘自〈海老芋煮棒鱈魚〉,頁四十二)



      近年來拜農業技術進步與全球化之賜,不少原本只能在特定季節吃到的蔬菜水果,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了,或至少產季大幅度延長。這對日日打理餐桌的我而言,當然算是好事,因為食材的限制愈來愈少,運用的自由度愈來愈大。但換個角度想,季節感卻降低了。



      我自小貪吃,熱愛空心菜,空心菜產於夏季,小時候,每到四、五月,我就一心盼著第一盤炒空心菜上桌。媽媽是宜蘭人,空心菜一直是炒嫩薑絲而不是大蒜,嫩薑也是夏天的孩子,因此整盤菜季節感十足,我會把薑絲連同空心菜一起吃光光,一直吃過整個夏天。



      某一天媽媽會說,「這大概是今年最後的空心菜了。」聽到這句話或許有些悵然,無比珍惜地把那盤菜吃到一葉不留,但也同時開始期待秋冬的其他食材。



      現在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在市場看到空心菜的身影,我反而吃得少了,我想是那股因為短暫而非得珍惜的心情不同了,每每想著,隨時可以吃到呀,不急著現在吃。



      日劇《黑心居酒屋》中,主角之一說,「什麼東西都能隨時吃到,代表你真心想吃的東西會漸漸消失。」這句話有些殘酷,但的確是事實,「期間限定」之所以如此誘人,就是因為短暫;暫且先不論產地,當一年四季都吃得到白蘿蔔的時候,我對於深冬夜裡的關東煮的期待就淡了,因為只要我願意,夏天也能做關東煮。依著季節煮食,享受不同季節的風情,在如此便利的現代社會中,反而是另一種心情上的奢侈。



      所以我其實是懷念那個有強烈季節感的年代的,對食物的期待多麼純粹。



      也因此,讀到《京都家滋味:秋冬廚房歲時記》這本寫於二戰剛結束不久、帶著濃濃優雅京味的散文時,我心中感到非常嚮往。書裡的每一行都是季節,文字樸實平淡,但京都的常民風雅透出書頁而來。作者們的日常依循四季節氣,不只是食材的旬味,也在於京都人對於不同時節要吃什麼、做什麼、煮什麼的執著與講究,除了生活感外,更是儀式。



      儀式在時代的推進中逐漸逝去,現在的大家還會如作者們那樣,在賞月時吃月見糰子嗎?又有多少人還會在正月十五日吃紅豆粥呢?



      或許身在台灣的我們無論如何不會這麼做,但我們可以藉由閱讀這本書,懷想那個古老的京都,然後想想今天晚上要為自己的餐桌準備什麼季節食材。



    解說



    折衷交纏之「心」

    ◎石井慎二(作家,筆名??????)




      「好久不見啊∼打擾了!」



      中午前,家裡臨時來了客人。妻子思索片刻,隨即打電話到長年往來的外賣店。



      過沒多久,店家提著裝有餐點的木盒,從廚房邊上的後門探頭進來,打了招呼之後,妻子自餐具櫃中拿出合適的碗盤。都是當季的菜色,將田樂賀茂茄子裝進缽中,鱧魚刺身以玻璃盤子裝盛,醋味噌拌魚生也用小缽裝起,一道接著一道地擺盤弄好。準備餐點,忙進忙出。送走外賣的人後,妻子說,這麼突然,只能準備這些東西,不知道客人會不會覺得滿意,語罷便將午餐布置整齊。



      這樣的做法不能算是外食,也不是自炊,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汀」(???),折衷之道,搖擺在兩者之間絕妙平衡的飲食文化。



      「汀」的折衷之道,不僅體現在外賣上,京都還有一處屬中間領域的地方,巧妙地運用了這個折衷之道。出了玄關之後的「路地」(???),不能算是屋外,是住在附近所有人的共享空間。那裡是交換家裡多做的吃食、各種手伴的場所,也是照看孩子時會承接來自鄰人的目光之處;站著閒聊時,左鄰右舍的身後有賣蔬菜、賣茶的大嬸那笑容可掬的叫賣聲……。



      剛搬到京都不久之後,某間老店的老闆娘對我說:「石井先生,真的是很靈光的人呢。我在一旁看著,愈來愈知道如何開啟京都的門,真是愈來愈深入、愈來愈深入哪。」嗯,我想了一下後反問:「真的是這樣嗎?那京都真的有所謂『錯誤的門』嗎?」



      「那當然是有的啊∼」



      「如果開錯了會發生什麼事?」



      只見她不懷好意地笑說:「一旦開錯了門,就會走到東寺啊、清水寺啊,那些京都海報上都會有的地方啊∼然後你自以為這就是所謂的京都,轉身離去。」



      京都常被說是一個門檻很高的地方。我自己身為一個住民,從來沒有類似這樣的感覺。說到底,京都的精髓是一個能把「彼」與「此」的分際,掌握絕妙的平衡之所在。



      會說門檻很高的人,我想應該是因為將可見的、理所當然的那些視為「表」。有「表」便亦有「裏」,這對京都人來說是再尋常也不過的常識;相反的,並不是說在掌心中的,便為「裏」,就算是掌心,也可以朝「外」打開。



      本書中,每個人各自的呢喃細語,輕輕在字裡行間擴散開來,就像是散壽司多彩四散的料一般,也像是在這片土地上芳醇的語言一般。



      「邊吃邊煮是白魚鍋最好的吃法,大家圍在鍋子邊,各自用小湯勺舀進自己的碗裡。最後撒上鴨兒芹那一刻,特別有春天到了的感覺。」(見《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白魚鍋〉,頁六十七)



      「跟梅乾有關的鄉野傳說也不在少數。『某某要過世的那一年,梅子竟然發霉了呢!』」(見《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梅乾〉,頁一六二)



      「不論是正月或是女兒節,舉凡有點什麼事的時候,一定都會附上出汁蛋卷。真是淡淡的好滋味。……出汁蛋卷是用心捲出來的,要心無旁騖、專心才能做好。」(見《京都家滋味:秋冬廚房歲時記》〈出汁蛋卷〉,頁七十五)



      這些都不是已經消逝的陳年舊事,而是折衷於過去與現代之間的「當下」。每一個當下都將不斷地被更新,所以當我翻著書,每每出現「番菜」(?????)這一詞時,我都感到優雅的新意。



      「中京區的街道上,下起了銀色的雨,我與媽媽相視對坐,一起縫製著單衣。屋外,梅雨悄無聲息、綿密無盡地下著。醬油煮著昆布的香氣,充滿了整間屋裡,抹去了所有氣味。」(見《京都家滋味:春夏廚房歲時記》〈佃煮昆布〉,頁一五四)



      記憶,是一種眼睛無法見到的存在,也不僅是個人心中所私藏的隱密。以「心」述說的記憶,讓文字中描述的場景—充滿著昆布與醬油香氣的屋子—變成共有的「折衷」,在讀者面前浮現,彷彿初夏的風景,也彷彿是悠揚而至的樂聲。



      那語言一點不老,也不是方言,就像每個人的聲音都不同,慣用的詞句也有所不同,才會如此生動有趣。無論是呼吸、身體、出生的家庭,或我們所存在的時代,都會反映在這個人的話語裡,在說話的同時,我們也述說著自己。



      放進嘴巴裡的是食物,從嘴巴跑出來的是話語,有出有進,再自然不過的循環;衣食住、聲音、光線、氣味,各有各的述說,各有各的感受,也就各有各的滋味了。



      就像舉起筷子,一碟嚐過一碟般,一頁又翻過一頁這本書,京都街景的記憶、風景、聲音,底片般浮現眼前:茶泡飯的熱氣騰騰,母親手拿針線的動作,夜裡山上赤色的火焰……我屏息凝神地讀著。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融入書中的時光與場所—眼前的「當下」遠遠地持續延伸,那年號、地名也漸漸失去意義。



      而總有一天,讀者會明白,不是為了要吃而活著,也不是為了活著而吃。雖然這兩者都是正確的相同之事,但我們的身體被置於一個誕生與死亡之間的「折衷」,僅是一個易碎的容器。



      名為身體,那麼微不足道的容器,乘載著被寫成「心」的這個字;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調製著屬於各自且無法被取代的家之滋味。



      以春夏篇中的〈引千切〉為起,秋冬篇中的〈粕汁〉為迄,書中詳實記載京都一年的生活,但這不是結束,結束的理由與必要性都不存在。我們可以再一次回到〈引千切〉的篇章,在春光中展開新的一年;又或者,再讀一遍冬季的〈蕪菁蒸什菜〉,試著再讓秋天的〈松茸〉篇的香氣撲鼻而來。



      京都,年復一年,一次又一次地在特定的日子吃特定的菜色;在特定的那一頁,寫著特定的一句話,永遠不嫌膩。「表」與「裏」相互碰撞,折衷交纏之「心」,那是生命不曾間斷的替換與更新,隨時都是嶄新的身體。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