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華文環境文選

半在陰影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84571
一卷文化
2023年10月13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684571
  • 叢書系列:人文悠活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悠活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X 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以文字織出生機盎然的當代環境光影

    開啟自然書寫的新篇章



      本書由《上下游副刊》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集合41位作者透過書寫探索環境,涵蓋範圍有:蟲魚鳥獸、水土草木、同伴動物、城市建築,展現出人於荒野不再的人類世處身環境之中的多重感知。



      人類既趨光,然而,當光過強時,又閃避入陰影裡。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亦如時而在陽光下,時而在陰影裡。



      41位作者用文學暈開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有描寫與山海萬物相遇碰撞時的熱情與好奇、自我回望與反思,如同挺身陽光下,以訴說己身經驗召喚讀者對自然的共鳴;有描繪對大地生態的細緻觀察,彷彿己身隱沒於陰影裡,讓萬物生機置於舞臺前景,邀請讀者一同凝視四周環伺的聲息。這些敘事,紛呈每位書寫者所發出的多元聲音,開啟人類感受與想像環境的無限途徑。



      讓作者們帶我們進入萬物棲地,或在陰影裡,或在陽光下,聆觀「蟲遊鳥飛」,知曉「陪伴動物」,踏查「草木道」,泅泳「水中事」,舉足「遠上山」,惜「安土」之難,深索「人類事」。



      本書作者(依文章編排順序排列):蕭舜恩�潘鎮宇�曾達元�蘇婕�許明涓�馮孟婕�張庭怡�陳泓名�姚若潔�徐振輔�林毓恩�何瑞暘�林大利�劉克襄�湯苞�童育園�胡燕倫�黃瀚嶢�方梓�陳議威�游旨价�廖珮岑�廖鴻基�杜盈萱�陳翠玲�林敬峰�胡冠中�李政霖�雪羊�陳姵穎�劉崇鳳�廖昀靖�方秋停�許哲齊�曾琤��陳牖心�李盈瑩�郭彥仁�鄭育慧�古乃方�半覺羊。



    本書特色



      ★藉41位作者的多元視角折射出觀看自然的多元立場,拉開時間與空間尺度,體現環境在當代的多重意義。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探索省思,藉踩踏土地的環境書寫,遠觀近察各種尺度的世界。

      ★收錄近年華語世界唯一環境文學獎項──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得獎作品。



    名人推薦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資系教授兼系主任)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共感推薦(以上按姓氏筆劃排列)



      每位作者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回望、探問與牽絆。──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在閱讀這部環境文選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


     





    推薦序

    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 ??? ?黃宗潔

    從文學進入山林海,與蟲鳥獸共感共融?? ??? ??? ??? ??? ??? ?洪伯邑



    冠冕之作——2022建蓁環境文學獎

    自營之光──the light of algae, the eyes of those people?? ?首獎?? ??? ??? ?蕭舜恩

    海的記憶?? ??? ??? ??? ??? ??? ??? ??? ??? ?二獎?? ??? ??? ?潘震宇

    雞械複製時代?? ??? ??? ??? ??? ??? ??? ??? ?三獎?? ??? ??? ?曾達元

    在場?? ??? ??? ??? ??? ??? ??? ??? ??? ??? ?佳作?? ??? ??? ?蘇 婕

    你討厭鳥類?? ??? ??? ??? ??? ??? ??? ??? ?佳作?? ??? ??? ?許明涓

    抓鳥伯?? ??? ??? ??? ??? ??? ??? ??? ??? ?佳作?? ??? ??? ?馮孟婕

    海獸登陸?? ??? ??? ??? ??? ??? ??? ??? ??? ?佳作?? ??? ??? ?張庭怡

    紅火蟻標準作業程序?? ??? ??? ??? ??? ??? ??? ?佳作?? ??? ??? ?陳泓名



    蟲遊鳥飛

    昆蟲記?? ??? ??? ??? ??? ??? ??? ??? ??? ??? ??? ??? ?姚若潔

    木瓜溪螢火蟲踏查報告?? ??? ??? ??? ??? ??? ??? ??? ??? ?徐振輔

    觸手可及的金色光斑?? ??? ??? ??? ??? ??? ??? ??? ??? ??? ?林毓恩

    尋巢?? ??? ??? ??? ??? ??? ??? ??? ??? ??? ??? ??? ??? ?何瑞暘

    埃及聖??? ??? ??? ??? ??? ??? ??? ??? ??? ??? ??? ??? ?林大利



    陪伴動物

    山頂上的流浪犬?? ??? ??? ??? ??? ??? ??? ??? ??? ??? ??? ?劉克襄

    社區的陽光貓——阿肥的故事?? ??? ??? ??? ??? ??? ??? ??? ?湯 苞

    狗派手記?? ??? ??? ??? ??? ??? ??? ??? ??? ??? ??? ??? ?童育園

    溫柔時光 我的動物夥伴們?? ??? ??? ??? ??? ??? ??? ??? ??? ?胡燕倫



    草木道

    通泉草所能通往的?? ??? ??? ??? ??? ??? ??? ??? ??? ??? ?黃瀚嶢

    用腳認識你們?? ??? ??? ??? ??? ??? ??? ??? ??? ??? ??? ?方 梓

    水芋的選擇?? ??? ??? ??? ??? ??? ??? ??? ??? ??? ??? ?陳議威

    一生一次的綻放──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 ??? ??? ??? ??? ??? ?游旨价

    哈薩克邊境的孑遺植物──Sharyn ash tree grove?? ??? ??? ??? ??? ?廖珮岑



    水中事

    大爆發?? ??? ??? ??? ??? ??? ??? ??? ??? ??? ??? ??? ?廖鴻基

    女子在海?? ??? ??? ??? ??? ??? ??? ??? ??? ??? ??? ??? ?杜盈萱

    小島有藍眼淚嗎??? ??? ??? ??? ??? ??? ??? ??? ??? ??? ?陳翠玲

    漁場後臺?? ??? ??? ??? ??? ??? ??? ??? ??? ??? ??? ??? ?林敬峰

    深溝釣魚大賽——拋網決勝負!?? ??? ??? ??? ??? ??? ??? ??? ?胡冠中

    牛屎鯽的迷思?? ??? ??? ??? ??? ??? ??? ??? ??? ??? ??? ?李政霖



    遠上山

    在山裡我們用背影交談?? ??? ??? ??? ??? ??? ??? ??? ??? ?雪 羊

    尖山?? ??? ??? ??? ??? ??? ??? ??? ??? ??? ??? ??? ??? ?陳姵穎

    山女?? ??? ??? ??? ??? ??? ??? ??? ??? ??? ??? ??? ??? ?劉崇鳳

    歲末山行,當時間剝落一地?? ??? ??? ??? ??? ??? ??? ??? ?廖昀靖

    夜幕低垂後……?? ??? ??? ??? ??? ??? ??? ??? ??? ??? ??? ?方秋停

    夜觀?? ??? ??? ??? ??? ??? ??? ??? ??? ??? ??? ??? ??? ?許哲齊



    安土

    成年•禮?? ??? ??? ??? ??? ??? ??? ??? ??? ??? ??? ??? ?曾 琤

    有一點刻苦的生活?? ??? ??? ??? ??? ??? ??? ??? ??? ??? ?陳牖心

    像照顧嬰兒一樣,替泥土蓋上被子?? ??? ??? ??? ??? ??? ??? ?李盈瑩

    黑夜過後的痕跡?? ??? ??? ??? ??? ??? ??? ??? ??? ??? ??? ?郭彥仁



    人類事

    讓香息縫補於無形?? ??? ??? ??? ??? ??? ??? ??? ??? ??? ?鄭育慧

    捧花練習?? ??? ??? ??? ??? ??? ??? ??? ??? ??? ??? ??? ?古乃方

    新陳代謝?? ??? ??? ??? ??? ??? ??? ??? ??? ??? ??? ??? ?半覺羊





    推薦序



    一幅光影交織的環境拼貼畫──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在閱讀《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時,我腦中浮現的,是一種蒙太奇馬賽克拼貼畫的樣貌──遠看是人像或風景的圖片,一旦將距離拉近,就會發現有如放大解析度般出現了每格小圖片各自的顏色與形象,這部環境文選亦是如此。合共八輯的作品中,除了收錄二○二二年建蓁環境文學獎獲獎的「冠冕之作」外,其餘各輯在物種上涵蓋了蟲魚鳥獸、植物、犬貓,書寫的環境則上山下海,無所不包,既有傳統「自然書寫」常見的關於生態之思考,亦有過去較少被歸為「環境文學」範疇的,書寫同伴動物或城市建築的篇章。閱讀多人合集的趣味亦在於此,儘管每格馬賽克圖片的細節光影是如此迥異,難以盡數,它們卻共構出與這大千世界互動的多重可能、立場與聲音。



      以首輯「冠冕之作」為例,幾位創作者即展現了相當多元的關懷與思考。若將對生態、物種的細緻觀察與互動反思視為自然書寫的某種「本格」路線,首獎蕭舜恩的〈自營之光〉無疑是種優雅的示範;至於張庭怡寫與擱淺海獸近距離相遇的遺憾之感、許明涓對鳥類行動、聲音與色彩的刻畫,亦可看出此一文類脈絡的繼承與轉化。另一方面,有若干作者選擇更貼近自身之處為創作起點,如潘鎮宇流露出內心對家鄉望安捕魚方式的矛盾不安;蘇婕以住家附近遭到路殺的蟾蜍與雛鳥連結生死之思。馮孟婕描述侃侃而談的「抓鳥伯」與陳泓名旁觀的紅火蟻防治標準作業程序,則觸及了我們看待不同物種的差別心,以及不同價值系統的碰撞。至於曾達元筆下看似科幻感的場景,更直指當「生物形態」的雞被高密度集中飼養的機制轉化為大量複製的「雞械」時,如何透顯出人類無上權力所創造的,冰冷的當代造物神話。



      這些篇章無論在文字風格、關懷面向等各方面都未必有所交集,但某程度上,它們卻提示了本書最核心的意義與特色,就是透過紛呈的人與環境之碰觸、探索或反思,開啟讀者看見環境、感受環境、想像環境的更多途徑。進一步來說,一如地球上幾乎已不存在未曾受人影響的「荒野」──以平面空間而論──,或許也並不真正存在「去人類」的環境文學。易言之,儘管本書僅有一輯「人類事」中的芳療、捧花與建築主題,看似明確指向人對自然元素的轉化、改造或應用,但這幾篇作品僅是更清楚地提醒了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如何夾纏著人間煙火:鄭育慧透過芳療師的手撫慰受創的靈魂、古乃方對友誼感到失落時,透過綁花體會「自然蓬鬆的關係」、楊順傑對城市年老的設計是否可能如生物般「代謝」的思考,都凸顯出自然如何在隱喻與實際的層面,串連著人類的種種投射、想望或欠缺。與承認「自己對於看生態的人的興趣大過於物種本身」的蕭舜恩,竟也產生某種微妙的首尾呼應之效。



      而書名的「半在陰影裡,半在陽光下」一語,或許亦足以作為「人」的角色在這些環境書寫中的位置之提示。儘管書寫的對象是蟲魚鳥獸、水土草木,但有些篇章著眼的重點,更偏向描述自身「進入」自然的起心動念、與自然相遇時被點燃的熱情與好奇,黃瀚嶢〈通泉草所能通往的〉,即為箇中代表之一。他以都市人必然見過卻未必知其名的通泉草,通往自身回憶與歷史人文,童年時老師介紹的數種野花中,通泉草以其能夠「啟動想像」的語意,不只留在他的記憶中,更讓他的思考與視野走莖般延伸,在一片綻放通泉草,平平無奇的草坪上,亦能看見羅列的人文風景,與「世界記憶的匯聚」。這類「陽光」下的篇目,既能召喚對自然同感親切的讀者之共鳴,對於過往尚未培養出銳利之眼與敏感之心的讀者,作者或細膩或深情的視角,或許也是一種透過閱讀「開天眼」的經驗吧。



      另一方面,也有作者將位置退得更後面一些,讓自己處於陰影之中,將關注的對象置於前景。類似把自己畫入作品中的畫家,儘管畫家確實是在場的,也透過作品提醒了觀者自己在場的事實,但筆下主角仍是他所素描的對象。這類文章中,「人」的比例相對小一點、身影模糊一點,例如游旨价的〈一生一次的綻放〉,儘管該文副標為「我與夾金山上的綠絨蒿」,全文也反覆強調自己如何心心念念想見到綠絨蒿,但他的殷切與熱血烘托出的,是綠絨蒿的獨特與華麗,以及山脈、河流、白雪、季風共同孕育出的,高山植物群落迷人的世界。「我與綠絨蒿」的關係無疑是種單戀,但無損他對此種植物的讚嘆,如其文末所言,那些寶石般的光澤,是他心裡「綠絨蒿向所有在高山環境裡艱苦生存的植物所致敬的,一生一次的綻放」,綠絨蒿對話的對象從來不是人類,而是與它一同生長在遠離塵囂之處的生命。每一朵碩大的華麗,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綻放」。



      於是,當我們看見一朵花的時候,也看見了一座山、一條河、與漫長的宇宙時間。這讓我想起愛咪─珍•畢爾(Amy-Jane Beer)在《擁抱河流》中反覆述說的,「一棵樹是一條河流,而一條河流是一棵樹」。河的概念遠比我們以為地複雜,樹也是一樣。她在一棵老橡樹的樹槽中,彷彿聽見了來自橡樹、翠鳥、柳樹和河流的記憶與答覆,它們說:「沒有東西是平凡的。沒有東西遭到遺忘。我們記得對你來說是歷史的事物,而且在更長久之前亦是如此。」而在不只千里之外的劉崇鳳,同樣在〈山女〉一文中寫下:「妳說,若我們夠清醒,可以知覺全宇宙為一體,風裡有鳥的振翅,松的芬芳、動物的鼾聲、祖先的傳喚,所有生命在終結前吐納給世界的最後一口氣,都混融在這裡。」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當我們將鏡頭逐漸拉遠,將會看見這些作者以其經驗、感受、想像與關注,透過文字所形塑的每一格馬賽克獨特的紋理,將共構出一幅朦朧的圖像,無論我們將其視為什麼,它們都是永恆光影的一部分。是來自過去的記憶。



    推薦序



    從文學進入山林海,與蟲鳥獸共感共融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在《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我們認識、感受的是什麼「環境」?



      環境一詞,許多時候指的是自然環境;日常生活中,也許朗朗上口,因為從小時候的課本裡,老師就教導我們要「愛護環境」,到當今面對極端氣候下的自然災害時,媒體報導不斷提醒人們對「全球環境變遷」的關切。是的,念課本看新聞,我們學習、認識、理解不斷改變中的自然,也的確讓你我都能朗朗上口談個幾句對「環境」的看法;然而,讀文學作品裡的自然,如何讓身為讀者的我們,構築出有別於課本或媒體裡談論的「環境」?



      別誤會,這裡並不是要說文學中的「環境」,有別於現實世界的「環境」。不是的,畢竟地球只有一個,包括人在內的萬物身處於同一個地球環境。但即使萬物皆身處於同個地球尺度裡的自然,是文學讓「身處」成為關鍵,讓我們不會只是以旁觀者的視角讀課本、看新聞,以一種置身於自然之外看環境。相對的,文學讓我們隨著作家的文字,一起進入環境、領略自然;讓閱讀成為魔力,轉換讀者那狀似只是觀看「外在環境」的視角,把我們拉進作家們身體的所在,在敘事場景裡一同與文字在場、「身處」於自然。



      為什麼這麼說?容我再回到「環境」一詞的意涵。更精確一點說,我認為「環境」應該是「環繞的境地」。所以,當我們常說「人與環境」,其實理應是「人在環境」,因為我們本應就是被萬物所環繞,所以理所當然就時刻「身處」於自然之中。只不過當代社會強調的卻是「人與環境」,此等不假思索的語彙,狀似將「人」與「環境」分開成兩個獨立的存在,讓我們常不自主的把自己和自然拉出一個距離,以為我們在自然之外觀看、關心環境,無論是在小時候的課本裡,或在新聞媒體的呈現中。



      然而,在這本由一卷文化出版的《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作家們著實帶領讀者將「人與環境」裡的二元界線抹除,然後再一同從「身處」自然的視角,重新共感我們的環境。「共感」是文學的魔力,但魔力並非理所當然、唾手可得。文字要成為讓讀者「共感」的敘事,需要透過作家們實際走訪、進入自然,不只是對環境知識的探索、書寫,更是讓五體感官打開,讓在自然裡的身體,與山林海、蟲鳥獸共築交織,織成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環境:



      那瞬間,我體會到什麼是自然。密集、目眩、拖曳著光,自然既不受時間、空間、距離的限制,也不得計算、預測,關於萬物與生俱來的斑斕,任何動靜的明暗生滅,我想在場。自然而然的,靜待自然。(頁61)



      於是,《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的作家們,各自有因著自然、與山海蟲獸「共感」而來的魔力;魔力迸出文字的魅力,讓讀者神遊在敘事場景裡。循著文字,心領神會的,不只是自然環境的改變,更是山海萬物牽起的情感,是自我生命的回望、探問與牽絆:



      或許父親或老一代的討海人從未思考過保育、永續這些艱深晦澀的理論與名詞……卻被不懂事的我,套用考卷裡非黑即白的二元觀點標準答案,來檢視隱藏在大海下的是非善惡。如同藤壺所分泌黏液,切切實實地寄生在父親的肉身與思想,成了我難以釋懷的原罪。(頁40-41)



      與自然環境的連繫,讓我們回望自己的生命,但這不應只是純粹個人抒懷,而是回過頭來重新省思什麼是環境、生命如何身處於自然的契機與動力。所以,回到開頭的提問:在《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我們認識、感受的是什麼「環境」?我想,我會說,是先從學理中那些要不「環境保護」、要不「環境破壞」的二元性中解放出來,回到自身,跟著作家們體現自然的多重意義;畢竟:



      生命紛亂的行走著,我們懷抱巨大的不確定性參與其中。Theres so much time to question my life,我無從解答,於是開始寫字,從一座湖開始,從藻類開始。(頁30)



      你可以從藻類開始,也可以是一座大山、抑或是家中的毛小孩,可以是海上的一座島嶼、或者單純人行道上的那叢小草;開始如同書中的作家般,讓自己活進這些自然萬物裡,每個人因此都會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從「身處」自然而得的故事,就像《半在陰影裡 半在陽光下》裡的每個獨立的篇章。但這些看似各自「身處」自然而得的敘事,集結而成的,終究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然「共處」、我們要「共創」什麼樣環境的集體思考。而這,可以從文學開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