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二版):被忽視與不容忽視的文明國度

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二版):被忽視與不容忽視的文明國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074558
弗朗索瓦.高堤耶
林琬淳
本事出版社
2023年9月25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7074558
  • 叢書系列:WHAT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WHAT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亞洲史 >











      你所不了解的印度,你從來不知道的印度,你以為的印度……

      被誤解的文明,被錯寫的歷史,被冤枉的真相……

      就在這個新世紀,重新獲得平反!



      印度文明的起源比任何古老文明還要早,其實它是從西元前5000年就開始了……

      歷史記載,印度曾經被雅利安人入侵,然而經證實根本沒有這回事……

      據說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曾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其實他根本沒成功過,最後甚至以慘敗收場……



      自古以來,印度教徒把河流當作女神崇敬,並形容河流是極優秀的母親,

      然而,孕育大自然與印度文明的河流竟然不是恆河,也不是印度河,

      而是象徵工作完成及圓滿女神的薩拉斯瓦蒂河,

      但是,它又為什麼消失了?



      佛陀在印度被當作是神的化身,是神派他來向眾生男女開示真理。

      佛陀誕生是印度的一大歷史事件,但你知道佛陀原來是一位印度王子嗎?

      出身貴族的他,如何放下榮華富貴、衣食無缺的生活,成為一名苦行僧,

      甚至在最後改變了印度與全世界?!



      印度阿育王的真實面貌,完全顛覆他給人知書達禮、文質彬彬的賢君形象,

      他不但篡奪王位、凶殘冷血,甚至連殺了九十九個同父異母的兄弟,

      即位初期以殘暴手法治國,不得民心,

      阿育王雖然在羯陵伽大開殺戒的前兩年就已經皈依佛教了,但是動機並不單純,

      他還導致印度史上疆域最廣的帝國走上分裂一途……



      印度的酷熱與疾病往往讓當地居民受不了,

      有句俗話形容得很貼切:「一個人的壽命在印度只夠度過兩次季風。」

      印度的孟買甚至在英國人眼裡被認為是「墓園」……

      然而,十八世紀的英國人為什麼爭先恐後移居印度?



      聖雄甘地曾在1937年寫信給希特勒「先生」,

      他在信裡認為獨裁者希特勒的目標是「有價值的」,

      並自稱是希特勒「誠摯的朋友」……

      一生致力與非暴力運動的甘地為什麼這麼做 ?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

      人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來自於印度國內資源的匱乏,

      還有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書籍裡所充斥的陳腔濫調。

      只要一提到「印度」,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就是貧瘠髒亂或治安很差……



      現在有一位法國學者引用各界最新的研究結果,

      巧妙融合了地質學、地理學、基因學、社會學和哲學等,

      顛覆一般大眾對印度歷史的認知,他所提出有力的證據足以使讀者信服。

      這本書不只要讓讀者們了解印度豐富而深遠的歷史,

      更要讓大家知道印度經濟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正在超越中國……



      印度史需要被重寫,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不論在科學、

      語言學或基因學上大量的研究發現,

      都有助於重新追溯與紀錄印度的歷史。

      這本書旨於打破成見、釐清爭議,

      同時也盡可能追蹤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時代,

      因為印度的源起比我們從前所認知的還要更為古老悠遠。



      拜現代科技所賜,作者藉理性的科學結果,加上自己對印度多年的社會研究寫成此書。使用淺白文字的用意,就是希望這類書籍能更加普遍地觸及大眾。本書不僅僅是適合研究歷史的參考書,在現今國際情勢混亂的情況下,作者也傳達出「對不理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追根究柢」的訊息,唯有探究事情的根本,自源頭去理解各國文化的不同,才能消弭種族之間的分歧。



    ?


     





    緒論? 印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度

    CH1 印度原始時期及史前時期-人類的搖籃

    CH2 薩拉斯瓦蒂河-消失的河流

    CH3 印度河與薩拉斯瓦蒂河流域文明

    CH4 雅利安人入侵迷思

    CH5 鐵器時代

    CH6 <吠陀>

    CH7 印度教在遠古西方社會中的地位及影響

    CH8 佛陀的誕生

    CH9 亞歷山大大帝首次入侵

    CH10 摩揭陀、孔雀王朝和旃陀羅笈多時代

    CH11 阿育王:傳說與史實

    CH12 南印度大帝國

    CH13 毗奢耶那伽羅王朝

    CH14 穆斯林首次入侵

    CH15 蒙兀兒帝國

    CH16 歐洲殖民:葡萄牙人到來

    CH17 法屬印度

    CH18 英屬印度

    CH19 印度叛亂(民族起義)

    CH20 為獨立而戰

    CH21 聖雄甘地

    CH22 印度分裂

    CH23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

    CH24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國父

    CH25 英迪拉·甘地(兩度任職總理)

    CH26 拉吉夫·甘地:印度的唐吉軻德

    CH27 桑妮雅·甘地:印度政治的幕後黑手

    CH28 印度人民黨

    CH29 阿約提亞事件與古吉拉特邦反穆斯林活動

    CH30 納倫德拉·莫迪(印度現任總理)

    CH31 印度的未來

    字彙表

    參考文獻



    ?





    緒論



    印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國度




      不論是誰試圖寫印度史,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日期。英國的研究學家和梵語學者多有把印度歷史的日期往後推遲的傾向。馬克斯.繆勒(Max Muller)是十九世紀當代最傑出的印度學家,然而他也跟當時從善的基督教徒一樣,先讀過詹姆斯.烏雪(James Ussher)書中的結論;詹姆斯.烏雪是十七世紀的愛爾蘭神學家,他認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創造了天和地。印度人被殖民又長期被視為較低下的種族,如此說來,要是設想在上帝開天闢地之前,印度人就已經有文明產生,豈不等於褻瀆神明?於是繆勒認定《吠陀》的著作日期是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然而近年來多數考察結果皆證實,《吠陀》的著作日期必須回溯至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印度鐵器時代的日期也有許多爭議: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歷史學家(例如:英國考古學家戈登.柴爾德與莫蒂默.惠勒爵士)認定印度的鐵器時代是在公元前七百年左右。自從有了放射性碳測年法後,我們得知印度人從公元前兩千年開始就已經熟悉鐵器製作了。



      其他爭議早從多個世紀以前就存在,一直持續至今。這些爭議包括雅利安人入侵的理論,還有薩拉斯瓦蒂河的存在等;薩拉斯瓦蒂河一直以來都被認為十分神祕,然而《吠陀》中提及這條河流不下五十次。本書之後會證實及說明印度歷史上沒有雅利安人入侵,還有薩拉斯瓦蒂河是確實存在過。



      不僅如此,由於某種原因 ,歷史學家似乎重新詮釋了印度歷史上的重要事件。這讓我們想到亞歷山大大帝的例子,亞歷山大大帝的事蹟由身邊的史官所寫成,他們皆以「光榮勝利」描寫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一事。(譯註:亞歷山大在印度河西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企圖繼續向印度河東部進軍,但是他的軍隊由於常年戰爭,已經精疲力竭而不肯東進,最後他不得不返回波斯。)又例如阿育王,傳說他在看見羯陵伽戰爭慘烈的戰況以及遍野的屍體之後,決心皈依佛門;然而事實全非如此。



      此外,印度史相較於他國歷史(例如中國),似乎顯得不那麼引人入勝,加上少有相關書籍可參考。近代談印度史的書籍有阿蘭.達尼耶魯(Alain Danielou)所著、在1971年出版的《印度史》(Fayard出版社),這本書歷經多次修編;還有《現代印度史》一書,此書由克羅德.瑪寇維茲(Claude Markovits)主編、在1993年出版(Fayard出版社)。此後就沒有其他重要書籍出版了,就算有相關主題的書,也都只是作者重複歷史學家先前提出的理論加以闡述而已。



      再者,歷史語言學是藉由比較各項研究來重建歷史事蹟,不過歷史語言學通常是以較全面綜觀的角度,保持對歷史公正客觀的觀點,然而在面對印度史時卻不盡然如此。這種情況的確如同梵語學者多明尼克.古鐸本(Dominic Goodall)所說:「我們都活在十九世紀歷史語言學所傳承下來的研究成果裡,然而研究歷史語言學不需要出國。(表示研究學者可能花了大半輩子再研究印度,卻從來沒有親身到過當地考察或體驗文化)」他還附加說:「很多法國籍的印度語學者根本不住在印度,對印度的認知也僅限於研究方面。」(英國籍的)多明尼克.古鐸本目前擔任印度本地治里市遠東學校的研究主任。



      人們經常忘了印度歷史對哲學的貢獻,法國哲思家與記者侯傑-波勒.德瓦(Roger-Pol Droit)就提醒說:「尼采是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曾談論《吠陀》,而聽眾都聽得津津有味」;我們有忘了有像安克特-杜伯隆(Anquetil-Duperron)這樣的法國人,他在1880年就把《奧義書》裡的思想傳遞到歐洲;更有歐仁.比爾努夫(Eugene Burnouf),他在1844年首先向法國人介紹印度佛教(歐仁.比爾努夫是法國籍梵語學家,曾以拉丁文翻譯印度佛學經典)。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人們對印度的刻板印象來自於印度國內資源的匱乏,還有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歷史書籍裡所充斥的陳腔濫調。儘管法國人對印度人不乏好感,但只要一提到「印度」,大家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影像就是貧瘠或貧民窟。這本書不只要讓各位了解印度豐富而深遠的歷史,更要讓大家知道印度經濟以自由和民主的價值觀正在超越中國。



      印度史需要被重寫,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不論在科學、語言學或基因學上大量的研究發現,都有助於重新追溯與紀錄印度的歷史。這本書旨於打破成見、釐清爭議,同時也盡可能追蹤印度史上被忽略的時代,因為印度的源起比我們從前所認知的要更為古老悠遠。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