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恐怖電影描述的是怪物、殺人犯、日益加深的瘋狂,這類電影的企圖就是嚇人。達若.瓊斯教授(Darryl Jones)所作《睡覺時不關燈》(Sleeping With the Lights On)書中表示,恐怖的英文「horror」來自拉丁語「horrere」,指的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毛髮聳立、顫抖戰兢。
?
這是為何恐怖電影成立的關鍵的是風格,而非內容主題。《鬼馬小精靈》雖然有超自然生物,卻明顯不是恐怖電影,而描述玩具娃娃的《安娜貝爾》卻肯定是恐怖電影。同樣地,《大白鯊》、《異形》、《沉默的羔羊》等作品雖然包含恐怖的片段,卻不屬於恐怖電影,因為這些作品的主要目標並不是為了嚇人。近來知名電影雜誌《Time Out》整理了百大最佳恐怖電影清單,其中包含電影作品《見證》(Come and See)、電視劇《線》(Threads)、科幻片《變蠅人》(The Fly)、《極地詭變》(The Thing)——在在指出恐怖電影的定義分野模糊不清,且點出更重要的問題,能夠成功嚇到觀眾的恐怖電影,可說是少之又少。
熱門電影如《牠》(It)創下票房銷售新紀錄,「深度」恐怖電影如珍妮佛.肯特(Jennifer Kent)《鬼敲門》(The Babadook)、喬登.皮爾(Jordan Peele)《逃出絕命鎮》(Get Out)、《我們》(US)、羅伯特.艾格斯(Robert Eggers)《女巫》(The Witch)、《燈塔》(The Lighthouse)等作品倍受影評讚賞,恐怖電影這個類型受到空前注目。話說回來,恐怖電影也從未真正退流行,因為受到驚嚇的感受一直存在。從默片時代起,就有梅里葉(Georges Melies)經典作品,《魔鬼莊園》(Le Manoir du diable,一八九六年)可能是史上第一部恐怖電影,到了二十一世紀,也有擁抱新潮科技的電影《影音部落客之死》(Death of a Vlogger,二?二?年)。雖然銀幕上操弄恐懼的方法隨著時空演進,恐懼本身維持原樣。
由於本書討論的電影年代橫跨七十五年,顯然有必要設下一些篩選原則。列入本書的作品得是人們認定的恐怖電影——所以,只在電視上播出的電影、科幻片或驚悚片,都不計入——此外,這些作品得要在今天還能以合法途徑觀賞。雖然恐怖電影最早可上溯到一九四五年《深夜》(Dead of Night),本書選擇詳細探討的作品中,最早的則是一九六?年希區考克《驚魂記》,因為這部片是奠定恐怖電影類型的分水嶺。在《驚魂記》之後,追求嚇人的手法變得百無禁忌,沒有什麼主題是於踰越份際,沒有特效過於極端,沒有什麼敘事轉折太過駭人。這樣的風氣延續,貫穿「穢物影帶」盛行的八?年代,直到今天——近年來艾瑞.艾斯特(Ari Aster)執導《宿怨》(Hereditary)米莉.夏普洛(Milly Shapiro)所飾查莉一角就是絕佳案例。
?
本書另規定不得重複,系列作品中只有表現最為優異的電影才列入討論(比如《錄到鬼2:屍控》〔[Rec]?2;〕),有少數例子是原作與翻拍作品都納入考量,如《咒怨》系列,最後選出效果最佳的一部。系列型恐怖電影,如《半夜鬼上床》(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大多未達標準,主要是因為觀眾對電影產生了熟悉感,就沒那麼恐怖了。讀者也會發現,本書沒有提到跨類型多偉大電影作者,如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 Palma)、大衛.林區。以結果論,本書片單中的作品每部都讓人真的嚇得要命,且就算看了好幾次還是一樣恐怖。雖然這些原則會讓本書錯失《錄影帶謀殺案》(Videodrome)、《魔女嘉莉》(Carrie)、《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等傑作,也只能這樣了。
這指的是壞事即將來臨的預感。這項策略可能也是恐怖電影的主要手段。羅傑.克拉克(Roger Clarke)《鬼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Ghosts)闡述:「鬼故事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預期心理。」有各式各樣的方式能讓人產生不祥預感。有時候,片名已經告訴你了,像是《德州電鋸殺人狂》,讓觀眾心中先產生會看到嗜血屠殺畫面的恐懼感。也有些作品是用故事背景設定來營造不祥氛圍,如《邪屋》(The Haunting),觀眾等著看悲劇重演。也有作品藉由敘事讓故事充滿警告意味,比如《鬼店》中,大人要丹尼(洛伊德〔Danny Lloyd〕飾)不要靠近二三七號房。《七夜怪談》還直接給觀眾七天倒數預告,讓人預期恐怖之事只會越演越烈。也有作品運用技術面來引發不祥感,諸如反覆出現的主題動機(motif)來預告壞事,比如《鬼戀》(The Entity)中攻擊發生前的沉重腳步聲,或是《靈病》(It Follows)中緩慢水平位移的長鏡頭,會讓觀眾害怕下一刻即將揭露之事,或《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採用的主觀鏡頭,暗示觀眾攝影機正在跟蹤獵物。